《法華經》中記載的21位大阿羅漢

2021-01-08 抱膝先生

《法華經》是《妙法蓮華經》的簡稱,是佛教非常重要的一部經典。該經為佛陀釋迦牟尼晚年說教,經中明確提出不分貧富貴賤,人人皆可成佛的思想。「妙法蓮華」中「妙法」指的是一乘法、不二法;「蓮華」比喻「妙」在什麼地方,第一是花果同時,第二是出淤泥而不染,第三是內斂不露。《法華經》中記載了21位成就阿羅漢果位的聖者,其中包括五百羅漢之首、釋迦牟尼佛出家前的老師憍陳如尊者,禪宗祖師、佛祖身邊的大迦葉尊者,佛的兒子羅睺羅尊者等。

1、阿若憍陳如:他是佛最先度的五比丘之一。佛在菩提樹下證道後,即以妙觀察智觀察,知道要先度在鹿野苑的憍陳如等五人。他們五人隨佛一起出王宮,照顧佛的生活起居,一起學習解脫之道。他們主張修苦行,認為苦行能得道,過著日食一麻一麥的生活。因為佛接受了牧羊女的羊乳,認為佛改變了初衷而離開了佛。

  憍陳如還是金剛經中提到的肢解忍辱仙人的歌利王,而那個忍辱仙人就是佛的前身。當時,歌利王帶著一班宮女到山裡打獵。宮妃們見到修道人在山洞裡打坐,感到好奇,就圍著他問長問短。歌利王以為是修道人在引誘他的妃嬪,於是就把修道人的手足四肢一一割下。割完後,歌利王問:「你心裡恨我嗎?」修道人答:「我不恨你。」歌利王問:「何以為證?」修道人說:「我如果沒有嗔恨心,我的四肢會再長出來。」話音剛落,手足果然恢復如初。歌利王驚訝得立即懺悔,請求原諒。修道人就說:「你是來考驗我的,幫助我成就道業。將來我成佛時,第一個要度的就是你。」「阿若」就是解本際,也叫最初解,即是最先得度的人。

  這位大阿羅漢告訴我們,無論你的罪業多麼嚴重,包括出佛身血,只要懺悔罪業,改邪歸正,一心向道,一定能得到解脫。佛法無邊,回頭是岸。佛的大慈大悲在這裡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2、摩訶迦葉:「摩訶」是大的意思,「迦葉」譯為飲光、光波(「葉」字音「攝」)。因為身上有金光,而且能隱蔽其他所有的光,所以叫飲光。

  他怎麼會有這個光呢?有個故事:他的妻子(紫金光比丘尼)在往昔是個很窮的女人。在毗婆尸佛滅度之後,有人為佛造塔塑像,但時間一久,塔倒像壞。這窮女人看了之後就發心要重新建廟塑像。於是她各處乞錢,把乞來的錢換成金子。辛苦了十九年,也積下了很多的金子,她就請一位冶金師來幫忙塑像。這位冶金師就是摩訶迦葉的前身,當知悉她如此辛苦地得到這些金子時,十分感動,就答應和他一起來做這件事。兩人共同把廟與佛像都建好後,金匠就向窮女人求婚,窮女人也很歡喜地答應。因為給佛裝金的緣故,兩人身體都放金光。

  迦葉一出生,身上就有金光。當他長大時,他父母給他張羅婚事,他不想結婚,就搪塞說:「我身放金光,要找個女人身上有金光的,才可以結婚。」本來是難為父母的話,誰知父母真找到了身上也放同樣金光的女子。兩人結婚後,也沒有行淫,而是各自修道,後來又一起出家,證得阿羅漢果。

  摩訶迦葉是禪宗的第一代祖師,他現在還在雲南雞足山打坐入定,等彌勒尊佛下世時,要把釋迦佛的衣缽交給他。這雞足山時常有三種光:佛光、金光、銀光。誰若真有誠心,到雞足山拜迦葉尊者,不但可以見到光,還可以聽見鐘聲。這鐘聲是自己響的,在幾百裡外都可以聽見。

  大迦葉在佛的弟子中是最年長的,專修苦行。有一次,佛在說法時,特地分了半邊座,叫大迦葉與他共坐。這時迦葉已很老,大概有一百四十五歲。佛就向迦葉說:「你年紀太大了,不要再行苦行了,吃點好的、穿點好的,住在較舒適的地方吧!」可是迦葉並沒有聽佛的話,他仍是照樣行苦行。因此佛深深地讚嘆道:「他能這樣行苦行,我佛法一定會久住於世。」

  摩訶迦葉在佛的十大弟子中是苦行第一。所謂苦行,主要是:一、穿百衲衣。百衲衣又叫糞掃衣,是從垃圾堆裡撿來的破衣爛衫。穿上這衣,可以息滅貪心。其他比丘看他穿得如此簡樸,也會發起道心來修道。二、日中一食、過午不飲漿,連茶和水果都不可以吃,只可以喝水。三、樹下住,而且不能在每棵樹下住超過三天的時間。四、冢間住,冢就是墳墓,在墳地裡坐著修道,覺悟無常,破除執著。五、夜不倒單,常坐不臥。等等,共有十二種,叫「十二頭陀苦行」。「頭陀」是梵語,中文叫「抖擻」——抖擻精神,就是不怕苦難,越困難越有勇氣。

3、優樓頻螺迦葉;4、伽耶迦葉;5、那提迦葉:

  這三位兄弟在未皈依佛之前,都是拜火外道。他們認為火是最神聖的,是萬物之母,所以專門恭敬火,向火叩頭頂禮。

  「優樓頻螺」是梵語,譯為木瓜林,因為他喜歡在木瓜林中修道。他與他的五百弟子住在尼洛迦河邊。再往河下遊走,住著他的兩位弟弟。「伽耶」譯為城,或象頭山,他有三百位弟子。「那提」譯為河或江,他有二百位弟子。所以迦葉兄弟們共有一千位弟子。

  佛欲度迦葉兄弟,就得先破他們的邪執,於是請求住他的山洞。優樓頻螺迦葉說:「那裡有隻兇猛的火龍,它會把你燒死的。」佛說:「不會的。」就到那個山洞裡住下了。果然半夜時,一隻大火龍出來,口噴焰火,想把佛燒死。可是佛已入到火光三昧中,一點也不受傷害。佛又以神力攝龍於乞食缽裡,為它說法,龍皈依了佛。

  優樓頻螺迦葉真是太驚訝了,佩服得五體投地。於是就帶著五百弟子去皈依佛。當他兩個弟弟聽到哥哥已出家成為比丘時,他們也都發心出家,與五百弟子一同加入僧團。不久,三兄弟都證到果位。

6、舍利弗:譯為漢語是鶖子,又叫珠子或身子。因為他母親叫鶖,他母親的眼睛又好像珠子一般,故也叫珠。因為他是他母親的兒子,所以又叫身子。「弗」即子之意。

  他未出生之前,他的母親與其弟弟(摩訶俱絺羅)時常辯論,每次都是他母親輸。自從他母親懷上舍利弗後,立刻發生奇蹟,再與弟弟辯論時,就都是她贏了。弟弟立刻知道姊姊胎裡的小孩是很有智慧的。舍利弗八歲就登座說法,名震全印度,幾百個論師都被他所論敗,所以舍利弗在佛的弟子中是智慧第一。

7、大目犍連:譯為漢語是萊菔根,或採菽氏。他的母親不信佛法、不恭敬三寶,犯下很重的罪業,所以她死後,就墮入地獄裡。等到目犍連證得羅漢果位後,用天眼遍觀世界,看到母親在地獄做餓鬼,受大痛苦。他急忙拿一碗飯送給母親吃,誰知飯一到口邊,即刻化為火焰,因為他母親的罪業太重了。

  目犍連是神通第一,但神通不敵業力。於是即刻去向佛請教,佛說:「你母親誹謗三寶的罪業太重了,非你一個人的力量所能救度。若想救你母親,應該在七月十五日設盂蘭盆(解倒懸)供,供十方佛、法、僧,你母親就會離苦得樂。」目犍連依照佛說的方法,設盂蘭盆施供法會,其母親立即脫離地獄生到天上。

8、摩訶迦旃延:「摩訶」是大的意思。「迦旃延」譯為文飾,因為他的文章寫得非常生動出色。

  迦旃延尊者善能說法,令人心悅誠服,所以十大弟子中他是論議第一。有一次,一位專門講斷見的外道遇見尊者,問道:「你們佛教說人死了還有來世,但我這道則是講人死如燈滅。因為死去的人,根本就沒有一個再回來說一說他受的是什麼苦,你怎麼證明會有來世呢?」迦旃延答覆他:「不回來的人,就好像犯罪者,被人抓去判刑關在監獄裡,他還可以回家嗎?那些墮入地獄的人,即是如此!」

  外道又說:「人若生到天上去,我也沒見他們回來啊?在地獄裡不自由不能回來,這還有理可講,但是生到天上是自由的啊!怎麼都不見他們回來過?」迦旃延就說:「生到天上的人就好像人從廁所裡爬出來,用清水洗乾淨了,他還會爬回廁所裡再滾一身糞嗎?」迦旃延又繼續說道:「忉利天上一晝夜,就是我們人間一百年。你想想那些生到天上的人,是不是要先休息遊覽一番。等到他休息三、五日時間,人間已過三、五百年。那時你早已死去,骨頭都爛了,你還能知道他回來過嗎?」外道至此啞口無言。

9、阿冕樓馱:這位尊者就是無貧尊者,又叫阿那律。在無量劫以前,他曾經供養過一位闢支佛。那位闢支佛是七天下一次山,化七家門戶的緣,如果這七家無人供養,他就不再化緣回到山上去。本來七天以前,他已化不到飲食,而這次又是如此。那時候正好鬧災荒,家家戶戶的生活都發生問題,哪還有餘糧布施給出家人呢?阿冕樓馱當時是個窮農夫,他所吃的米飯是最不值錢的粗米。這天中午,他看見老比丘沒有化到緣,於是把自己帶的飯供養了闢支佛。闢支佛吃完後說道:「我受了你的供養,你以後生生世世再也不會貧窮。」老比丘走後,阿冕樓馱仍繼續耕田,不一會兒從田裡跑出來一隻兔子。兔子奇怪極了,直繞著他蹦跳嬉戲,後來跳到他肩膀上不下來。阿冕樓馱擺脫不掉,就趕回家,叫他妻子把兔子拿下來。一拿下來,活兔子變成一隻黃金兔,他就把金兔的前腳剁下,拿去換錢。第二天,金兔子又長出了前腳。從此以後,阿冕樓馱成為一個富翁,乃至於九十一劫他都富貴榮華,這是阿冕樓馱供養闢支佛,而得到不貧的果報。

  阿冕樓馱最喜歡睡覺,每逢佛講經說法,他就睡得鼾聲如雷。所以佛便呵責他:「咄咄胡為睡?螺螄蚌蛤類,一睡一千年,不聞佛名字!」阿冕樓馱慚愧無比,乃發誓永不睡眠。七天七夜沒有睡覺,熬瞎了雙目,佛教他修金剛照明三昧,他得到了天眼,而且半頭都是天眼,所以他視三千大千世界,如觀掌中庵摩羅果。所以阿冕樓馱尊者在佛的弟子中是天眼第一。

10、劫賓那:劫賓那的父母到四、五十歲仍沒有兒子,於是到廟裡向二十八宿星辰中的第四星辰祈禱、求兒。心誠所至,感應靈驗,不久生下一個兒子取名為「房宿」。劫賓那尊者就是那第四個星宿轉世。在佛的弟子中,他是星術學第一。

11、憍梵波提:這位尊者有個很奇怪的動作,即是每當吃完飯後,總像牛反食嚼草似的,嘴裡仍咀嚼不停,故叫牛飼尊者,又叫牛王。因為他有這種習氣,佛怕人譏謗他而遭墮落,所以叫他住在天上,受天人供養。

  為什麼他有這樣的習氣?就因為惡口的果報。過去無量劫前,當他還是個小沙彌時,曾經謾罵一位老闢支佛吃飯如牛嚼草。闢支佛勸他即刻懺悔,他非但不懺悔,更反駁道:「懺悔什麼?我反正都不會像你這樣子!」就因為如此罪業,死後轉生做了五百世牛,以後轉復為人,但總也脫不掉做牛的習氣,飯後仍像牛一樣反食嚼草。由此看來,我們的一舉一動都要謹慎小心,及時檢點反省自己,懺悔罪業,不嘲笑誹謗他人。

12、離婆多:「離婆多」是梵語,二十八星宿中「室宿」之名,他雙親也是祈星而得子。他又名「假和合」,未出家前,他窮困非常,有次到一所荒涼破敗的亭子睡覺。晚間來了兩個一大一小的鬼,拖著一具屍體。兩鬼見著他,即問道:「喂!你要我們吃這屍體,還是吃你!」離婆多不理睬他們。兩鬼商議由大鬼吃屍體,小鬼則撕裂離婆多的每一部分來補上死屍。不久,大鬼吃光了屍體,離婆多的頭目肢軀也全被小鬼拿去補到死屍上。這時,他萬分驚惶:「我全身已被鬼撕裂了,我現在沒有身子,怎麼辦?」

  他立刻狂跑到鎮上,見人就問:「我還有沒有個身體,請告訴我!」可是誰都以為他發瘋了,沒人理他。過一會,遇著一群和尚,他又問道:「你們看我有沒有身子?」和尚裡有證果的人,就說:「人身本假,而非自有,你若修行證果,得自性光明,那才是真實不虛,你有沒有這肉身,又有什麼關係呢?」他聽了之後,隨著和尚出家,不久就開悟了。因為他被鬼撕裂吃過,悟人身假和合之理,故名「假和合」。

13、畢陵伽婆蹉:這位尊者的名字譯為「餘習」,因為他仍未去盡多生多劫所染的習氣。有一次,他要過河,想叫河神停止流水。這河神是個女的,他就說:「小婢,住流!」河神心中極為不滿。這種情形又發生多次,女河神忍無可忍,就去向佛告狀,說:「世尊!您有個弟子叫畢陵伽婆蹉,一點也不尊重我。每次到我河邊,就叫我『小婢』,太沒禮貌了。」佛就說等他回來,要他向你道歉。

  等會兒,尊者回來了,佛乃向尊者說:「你過恆河時,叫河神『小婢,住流。』這太不禮貌了,趕快去向她道歉認錯。」於是畢陵伽婆蹉就合起掌來,對河神笑嘻嘻地言道:「啊,小婢,莫嗔!」如此一講,更把河神激得冒火!她就向佛說:「您看,他當著您的面,都還這樣叫我。」佛就說:「你不知道啊!在五百世前,你是畢陵伽婆蹉的僕人,他叫你『小婢』叫慣了,現在你雖然做了河神,可是他的習氣還沒改。」河神聽佛這樣一講,也就釋然、不再計較了。可見大阿羅漢還是有餘習未除的。

14、薄拘羅:此尊者之名譯為「善容」,他的相貌非常端嚴莊重,因為薄拘羅尊者在過去無量劫前,專門修「戒殺」;他精持此戒,不但外表不犯殺,連內心也清清淨淨,不起一絲殺念。因為持戒精嚴,故感應得到五不死報。

  他一出生就會說話,喜笑顏開地叫爸爸媽媽。這可把他的雙親嚇壞了,以為是個妖怪轉世。於是他母親狠下心來,把他放到炒菜鍋上,底下燒紅火,想煎熟他,但是煎也煎不死,他坐在火紅的鍋上,若無其事。他母親想:「你這妖怪不怕火,一定怕水的。」於是又把他放進一大鍋水裡煮,水滾燙得不得了,但仍燙不死他。這就是不殺生的果報。

15、摩訶俱絺羅:這位尊者的名字譯為「大膝」,因為他的膝蓋很大。他就是舍利弗的舅父,曾經反對舍利弗出家,認為佛不配給外甥當師父。於是與佛辯論,打賭道:「輸了斬頭,贏了帶回外甥。」最後他辯輸了。但佛不要他斬頭,而當場為他說法,度他出家。摩訶俱絺羅尊者能言善道,是辯才第一。可是他還是辯不過佛。因為他的見性不全。

16、難陀:佛有三個弟子都叫難陀(難陀、阿難陀、孫陀羅難陀)。這個難陀是指「放牛難陀」,譯曰「善歡喜」。他因問佛放牛十一事,知佛具足一切智,乃跟佛出家,獲阿羅漢果。他極為聰明,音聲絕妙。

17、孫陀羅難陀:此尊者是跟著他妻子(孫陀羅)而立名。孫陀羅的相貌美豔無比,是印度國內第一美女。因之,孫陀羅難陀極其愛戀她。當佛看機緣成熟,要度他出家時(他是佛的親弟弟,同父異母),他因捨不得妻子而拒絕。於是佛就設一方便法門,有一天,要難陀把齋飯送去祇桓精舍。難陀是寸步不離其妻,可是又不敢違背哥哥(佛)的命令,就向孫陀羅解釋要出去的原因。孫陀羅在其手心上吐一口口水,限定他在口水幹前回來,否則就不準他再進門了。

  難陀很有把握地答應了其妻的苛求。誰知到了祇桓精舍,佛不準他回家,硬給剃了頭。雖然人出家了,可是心裡還捨不得孫陀羅,時時在想著她。佛看他悶悶不樂、無精打採的樣子,就帶他去山上去散心。

  到了山上,見到很多猴子在玩耍,佛就問:「你比較一下,是孫陀羅美麗?還是這些猴子美麗?」難陀答道:「當然是孫陀羅美麗了!」佛說:「你真聰明,知道美醜。」於是又帶他到天上遊覽。看到天宮裡有一群美妙絕倫的天女,佛就問難陀:「你看是天女美麗?還是孫陀羅美麗呢?」難陀說:「當然是天女美麗了,孫陀羅與天女比較,就好像猴子比孫陀羅一樣。」佛又稱讚他聰明。他看這群天女如此嬌美,就想到一個問題:「誰是你們的主人?」其中一天女說:「我們的主人是佛的弟弟——孫陀羅難陀,他現在已跟佛出家修道,來世則生到此天宮。我們這一些天女都是要陪伴他的。」難陀聽了欣喜若狂:「有這麼多美麗的天女將來要陪伴我,我一定用功修行。」

  這回他把孫陀羅完全拋到腦後,只掛念著天女。所以他一反常態,很精勤用功修行,但佛知道他只想修天福,來生做天女的主人。於是佛又帶他到地獄去長見識。到了地獄,真是陰森悽慘恐怖,刀山油蝸火海等各種刑罰,令人觀之毛骨悚然。最後來到一所地獄,有兩個鬼守著一油鍋,油鍋底下的火似著似滅,兩鬼東倒西歪地睡得正香。難陀叫醒其中一鬼問道:「鬼大哥,你做工有沒有人來管啊?怎可躲懶偷安而不燒滾油鍋呢?」鬼打著呵欠,揉眼答道:「你知道個什麼!受罪的人來這裡還要很長時間咧!佛有個弟弟叫孫陀羅難陀,現在已經出家修道,但他只想修天福,期望死後生天。天福享盡後,五衰相現,他就要墮入地獄,到此油鍋裡炸,距現在還有好多年時間呢,我們又何必忙著燒滾油鍋!」難陀一聽,頓時嚇出一身冷汗:「槽糕,原來油鍋是預備給我的,怎麼辦?」於是求佛幫他免除地獄之苦。佛為他說苦、空、無常、無我的道理。之後他便真心用功修行佛法,證得阿羅漢果。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學佛發心的重要。

18、富樓那彌多羅尼子:「富樓那」譯為「滿」,是他父親的名,「彌多羅尼」譯為「慈」,是他母親的名,整個名譯為「滿慈子」。當他出生時,天上下珠寶到他家,非常吉祥。他是佛的弟子中,說法第一的阿羅漢。法華經授記品曰:「佛告諸比丘,汝等見是富樓那彌多羅尼子不,我常稱其於說法人中最為第一。」

19、須菩提:當他出生時,家裡所有的珠寶都沒了,故叫「空生」。他父親找算卦先生來佔算,算出是吉中又吉,故又名「善吉」,過了七天,家中珠寶又都現出來,所以他又名為「善現」。於佛弟子中,他是解空第一。

20、阿難:這位尊者是結集經藏之阿難,是佛的侍者。他叫「慶喜」,因為他出生在釋迦牟尼佛成佛之日,所以他父親很高興,為他取名「慶喜」來慶賀。

  佛在世時,他喜歡多聞,打坐不很精進。佛去世了,他還沒有開悟,大家不讓他參與集結經典的工作。他一著急,就在門外打坐,發誓不開悟不起坐。坐了一夜,天明時開悟了。他急忙敲門說:「我開悟了,快讓我進來。」大家說:「你既然開悟了,為什麼還要開門?」他一想也對,就從門縫進去了。

  阿難仗著自己是佛的弟弟,又常隨佛行,以為自己不精進也能開悟,看來是誰也不能替代誰的,只有自己努力。

21、羅睺羅:是佛之子。是耶輸陀羅夫人在佛出家六年後生下的。佛的眷屬非常惱怒,以為她不守婦道;怒聲沸騰,醜聞遍播全國。雖然宮人向佛的父王保證她沒有越軌,小孩的確是釋迦牟尼佛的,但無人相信。外緣逼迫之下,耶輸陀羅就發了個誓:「若是我不守婦道的話,跳到火坑裡,我與我兒皆會被火燒死。若我是清白的,天神應該擁護我,讓我安然無恙!」於是就造一個大火坑,放柴引火點燃,耶輸陀羅抱著羅睺羅往火坑裡跳下,即刻奇蹟出現——火坑變成一池清水,且從水裡生出一朵大蓮華,託著母子二人。從此之後,大眾悉知是冤枉了耶輸陀羅,國人也了解到此是一件不平凡事,也無人再敢誹謗她了。

  事實上羅睺羅在他母親肚裡住了六年。這是為什麼呢?羅睺羅的名字譯為「覆障」,因為過去生中,他為小孩子時,曾用木頭把老鼠洞堵塞了六天才打開,所以他今生要在其母胎裡住六年,受那六天之果報。因果循環實在是太厲害了!羅侯羅是佛之子,也不能避免往昔自己所造之惡業。

相關焦點

  • 虛空級的大法師不如受持一句《法華經》
    若佛滅後,於惡世中,能說此經,是則為難:前面四個「不足為難」就是為了襯託這一個:能夠講《法華經》這是難得。在下面這段偈頌呢,佛專門讚嘆受持《法華經》的人。在後面〈藥王菩薩本事品〉是把受持《法華經》的菩薩說為「菩薩中的菩薩」。假使有人,手把虛空,而以遊行,亦未為難。
  • 《法華經》如群星中的月亮,最耀眼;如太陽穿破一切黑暗
    此講主要述說本品後半段,主要述說世尊宣說受持《法華經》及本「藥王菩薩本事品」的無量功德。接經文;釋迦摩尼佛對宿王華菩薩說:你意下如何?一切眾生喜見菩薩難道是旁人嗎?他就是現在的藥王菩薩。他如此捨棄身命行大布施,已有無量百千萬億那由他的次數。
  • 受持《法華經》到底有多難?
    佛在《法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的偈頌裡列舉了九大難事做比較,以體現受持《法華經》之難。請看經文:諸善男子,各諦思惟,此為難事,宜發大願。諸餘經典,數如恆沙,雖說此等,未足為難。若佛滅後,於惡世中,能說此經,是則為難:前面四個「不足為難」就是為了襯託這一個:能夠講《法華經》這是難得。在下面這段偈頌呢,佛專門讚嘆受持《法華經》的人。在後面《藥王菩薩本事品》是把受持《法華經》的菩薩說為「菩薩中的菩薩」。
  • 法華經:波闍波提和耶輸陀羅的成佛授記(74)
    誰是大樂說菩薩呢?明了佛之全身,站在一切法的頂相上,悲憫眾生在業海中沉淪,願意演說大法,喚醒無明顛倒之眾生者,就是大樂說菩薩摩訶薩。與大樂說菩薩同心同願者,即是其眷屬。藥王菩薩和大樂說菩薩,從名相上看,似乎是兩位菩薩,但從法身看,此是一,不是二。
  • 《法華經》能聽是法者斯人亦復難
    以方便力故,為五比丘說,是名轉法輪,便有涅槃音,以及阿羅漢,法僧差別名。從久遠劫來,贊是涅槃法,生死苦永盡,我常如是說。舍利弗當知:我見佛子等,志求佛道者,無量千萬億,鹹以恭敬心,皆來至佛所,曾從諸佛聞,方便所說法。我即作是念,如來所以出,為說佛慧故,今正是其時。舍利弗當知:鈍根小智人,著相驕慢者,不能信是法。今我喜無畏,於諸菩薩中,正直舍方便,但說無上道。
  • 法華經講記 04:只要跟法華經結合,你不管修什麼法門都成為妙法
    「位鄰大覺」,位鄰成佛。佛陀一方面講智慧來引導我們,一方面講功德來引導我們。「一期化導,事理俱圓。蓮華之譬,意在斯矣。」做為釋迦牟尼佛的一個總結,三世諸佛出世一定要講《法華經》,否則他前面的方便門沒辦法收尾。就是說,佛陀為什麼在過程中會講這部經、這部經、這部經……而最後一定要講《法華經》做收尾?
  • 佛陀的三個兒子:兩個成為大阿羅漢,一個墮入阿鼻地獄!
    然而,不太為人所知的是,據《十二遊經》、《五夢經》等記載,釋迦牟尼在出家前,曾有過三位妃子:瞿夷、耶輸陀羅和鹿野。關於優波摩那的事跡,佛經中記載不多。他亦隨佛出家修行,後來成為得道的阿羅漢。曾為阿提目多比丘解答過有關方便修習「七覺分」的問題。在阿難(佛陀十大弟子之一,也是佛陀的堂弟)之前,優波摩那也做過佛陀的侍者,後又與阿難一起照料佛陀晚年的生活(羅睺羅在佛陀之前入滅)。
  • 阿羅漢——小乘佛法的巔峰,但在大乘佛法中只是小聖
    請您點擊上面的「關注」,和紅塵一起淨心學習今天咱們繼續來介紹佛教中的人物,這一次出場的是阿羅漢,很多時候也簡稱羅漢。關於羅漢這個名詞,不知道各位師兄最早是從哪裡接觸到的,但我不是從佛法中,而是從兩部小說中,分別是「西遊記」和「濟公全傳」。
  • 你聽一遍《法華經》,那你來生智慧就不可思議了!
    應該要發大願:「我生生世世,我要親近三寶;生生世世,我要護持《妙法蓮華經》;生生世世,我要皈依善知識、親近善知識。」發這種大願,在善知識的面前,來聽聞這部《妙法蓮華經》。若發這種的願,你才能有機會聽見這《妙法蓮華經》;要不然,就有講《妙法蓮華經》的,你也不願意聽。
  • 世尊法會的上首大菩薩,500位菩薩之首的「文殊普賢」有何深意?
    而〈安樂行品〉則記載了佛陀答覆文殊師利,在末法 時期,或後惡世期,如何推廣法華經的問題。至於參與釋迦世尊的說法會者,文殊幾乎是每會必到的,而且是會中的上首菩薩, 例如《佛說阿彌陀經》,經文一開頭述說佛在給孤獨園所聚會的人物,除了大阿羅漢的 名字之外,尚有:「諸菩薩摩訶薩,文殊師利法王子、阿逸多菩薩、幹陀訶提菩薩、常精進菩薩與如是等諸大菩薩及釋提梵因等。」
  • 受持《法華經》的七個神奇感應事跡!
    西晉蜀郡沙門靜生,出家以苦行致稱,為蜀三賢寺主,誦法華經。每誦經時,常感虎來蹲前聽,誦訖乃去。又恆見左右有四人為侍。年雖衰老,而精勤彌勵,遂終其業雲。(出《法苑珠林》)【譯文】西晉時蜀郡的沙門靜生,出家後以苦行著稱,做了蜀地的三賢寺主,誦讀法華經。每當誦經時,常感動老虎前來傾聽,等讀完之後才走。又常常看見左右四個人侍候著他。年紀雖然衰老了,但更加努力精心讀經書。一直到死。晉有釋曇邃,未詳何許人。
  • 《法華經》視文講記第4集——「如是我聞」真實義
    《法華經·序品第一》之(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萬二千人俱,皆是阿羅漢,諸漏已盡,無復煩惱,逮得己利,盡諸有結,心得自在。 大家知道,佛陀彌留之際,由阿難尊者受阿難律尊者之託向佛請法,說:「佛啊!你滅度以後,我們結集經典的第一句話應該怎麼說?」
  • 《法華經》——怎樣是最好地供養師父?
    你是為了得人天福報,那就是凡夫的「四禪八定」;你是阿羅漢、闢支佛、菩薩的境界,你就是阿羅漢、闢支佛、菩薩的那種禪定解脫。 爾時,世尊復告諸比丘眾:我今語汝,是大迦旃延,於當來世,以諸供具供養奉事八千億佛,恭敬尊重。
  • 讀誦法華經的功德
    《法華經》是經中之王, 能攝其他經為眷屬, 所以抄寫、讀誦《法華經》不可思議。《法華經》共有二十八品,前十四品是說一乘之因,後十四品是說一乘之果;也可說前十四品是開權顯實,後十四品是開近顯遠,不入法華,不知佛恩之浩瀚。許多高僧大德都因為持誦《法華經》而進入禪定境界,因為持誦《法華經》而開悟的更是不乏其人。天台宗的祖師智者大師更是《法華經》的倡導者。這本佛經非常特殊,只要讀過一遍,就生生世世不會忘記。讀過哪一段,就生生世世不會忘記這一段。
  • 《法華經》八相成道三變國土
    爾時東方釋迦牟尼佛所分之身、百千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等國土中諸佛,各各說法、來集於此,如是次第十方諸佛、皆悉來集,坐於八方,爾時一一方、四百萬億那由他國土諸佛如來、遍滿其中。】這時「釋迦牟尼佛」顯大神通,在娑婆世界盡地主之誼,接待從十方世界趕來參加法會的諸佛如來。「釋迦牟尼」是梵語的音譯,是《法華經》的主講功德主。「釋迦」義譯為「能仁」、「牟尼」為「寂默」。
  • 法華經:佛所說的諸經典中,此經最為第一(57)
    但是,左看右看,這些讀誦《法華經》、受持《法華經》的人好像與凡人沒什麼兩樣啊?在眾多修行者中,有一部分人聽到這個話,雖然很受鼓舞,但對於自己是不是如來使這件事,心裡還是疑惑重重,因為左看右看,自己和周圍的人比較,好像也沒有什麼特別啊。菩薩自舍清淨業報,乘願再來世間,受世間濁染業的遮蔽,往往記不起自己的過去世。
  • 充滿希望 喜讀經典 阿羅漢的境界是什麼樣的?
    達到這個果位,貪嗔痴等煩惱變薄,斷除了欲界九品惑中的前六品,但是還不能斷盡欲界的貪嗔,二果人還需再到人間受生一次才能解脫,因此,二果又叫「一來」。  阿那含是第三果,意思是「不來」。在二果的基礎上繼續修行,徹底斷除欲界的全部九品惑,上生到色界、無色界中,在那裡繼續修行,直到徹底斷除煩惱、證得解脫,不再返回欲界,所以稱為「不來。」
  • 佛教中第十七位降龍羅漢是迦葉尊者,他並不是乾隆皇帝欽定的
    付法藏因緣傳之所記者是也)於佛成道後第三年為佛弟子,八日後即證入阿羅漢境地,為佛陀弟子中最無執著之念者。摩訶迦葉清正廉潔,性情耿介,深受佛陀信賴;在眾多佛弟子中曾受佛陀分予半座。佛陀涅槃後,成為教團之統率者,於王舍城召集第一次經典結集。直至阿難為法之繼承者,始入雞足山入定,以待彌勒出世,方行涅槃。
  • 阿羅漢高僧龍婆布達
    其實在泰國很多很多的高僧是國內不為人知的,因為沒有誰去翻譯這些師傅的資料,在國內的牌商朋友也都喜歡用一些現有的資料,因為大部分都不會泰文,這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而會泰文的牌商幾乎也不會去翻譯太多資料,因為翻譯是非常非常非常費精力的事,有這些時間不如多去尋大家都認識都喜歡的牌,有時候大A
  • 佛陀宣示得《法華經》之四法,普賢菩薩說神咒護佑持經者
    此品為勸化眾生當奉持《法華經》。普賢啟問如來滅度後,如何能得《法華經》,佛陀宣示若能成就四法,當得斯經。普賢菩薩說陀羅尼神咒,並發願當於未來護持此經,及受持眾生。接經文;這時,普賢菩薩以自在無礙的神通之力及威得名望,與無量無邊不可稱數的大菩薩一起,從東方出發前來此法會,途中所經諸國,大地皆震動,空中散下如雨一般密集的寶蓮花,並奏響百千萬億種歌舞與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