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的三個兒子:兩個成為大阿羅漢,一個墮入阿鼻地獄!

2020-12-27 中華神秘文化

#佛教文化#

我們都知道,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還沒有出家時,本為迦毗羅衛國淨飯王的太子,曾娶天臂城耶輸陀羅公主為妃,生有一子,名羅睺羅(又譯「羅雲」)。

然而,不太為人所知的是,據《十二遊經》、《五夢經》等記載,釋迦牟尼在出家前,曾有過三位妃子:瞿夷、耶輸陀羅和鹿野

正因如此,淨飯王才為太子立「三時殿」——「暖殿以擬隆冬,涼殿以擬夏暑,中殿以擬春秋」。

她們一共生育了三個孩子,羅睺羅是長子,也是嫡子(由太子正妃耶輸陀羅所生);

另外兩個兒子是善星(又譯為「須那剎多羅」等)和優波摩那(又譯為「優婆摩耶」等)。不過他倆誰是老二、誰是老三,佛經中卻沒有說明。

這些情況,在我國南北朝以來至唐宋時期的佛教界,並不是什麼秘密。

比如:僧祐的《釋迦譜》、智儼的《華嚴經搜玄分齊通智方軌》、法藏的《華嚴經探玄記》、澄觀的《華嚴經疏》等著述中,都或多或少地提到過。

隋末唐初僧人、三論宗創始人吉藏,在他的《法華義疏》中還引「經云:佛有三子,一善星,二優婆摩那,三羅睺羅」

佛陀的三個兒子中,羅睺羅最有出息,修行成就最高,廣為人們所知。

儘管他在做沙彌時,也有過種種不如法的行為,為此還受到佛陀的訓誡;但他後來嚴守戒制,精進修道,得阿羅漢果,位列佛陀十大弟子之一,以「密行第一」著稱。

所謂密行,就是三千威儀、八萬細行,羅睺羅都能了知,都能奉行。

關於優波摩那的事跡,佛經中記載不多。他亦隨佛出家修行,後來成為得道的阿羅漢。曾為阿提目多比丘解答過有關方便修習「七覺分」的問題。

在阿難(佛陀十大弟子之一,也是佛陀的堂弟)之前,優波摩那也做過佛陀的侍者,後又與阿難一起照料佛陀晚年的生活(羅睺羅在佛陀之前入滅)。

據《大般涅槃經》所說,佛陀涅槃前三個月,在毗舍離視優波摩那為「顧命比丘」,可見佛陀對其的重視程度。

與其兩個兄弟相比,佛陀的第三個兒子善星,則是佛教中的反面人物。

《大般涅槃經》中將他與背叛、謀害佛陀的提婆達多(阿難的兄長)並列;《楞嚴經》中甚至將他與誅滅釋迦族的惡王——毗琉璃王並列。

其實,在出家之初,善星修行精進,斷除了欲界的煩惱,從而引發獲得第四禪定

但後來,善星卻開始逐漸懈怠,不再精進努力,又親近外道惡友,漸次變壞,還自甘墮落,與佛陀唱對臺戲,不僅退失了四禪,最後還墮入地獄。

佛經中載有善星的劣跡很多,例如:

一次佛為帝釋天說法,不覺時間很久。按照當時僧團的規矩,弟子應當在師父之後入睡。善星等得不耐煩了,於是心生惡念,嚇唬佛說:快回來吧,薄拘羅鬼來抓你啦!因此受到佛陀的斥責。

還有一次,一個名叫苦得的外道否定因果,卻被善星贊為「世間若有阿羅漢者,苦得為上」。佛陀告訴他,此人並非阿羅漢,也不懂羅漢之道。可善星卻認為,佛陀這麼說,是出於嫉妒。

佛陀繼續耐心開導他,並預言苦得七日後會因腹脹而死,且被其同修拉至寒林中。為了使佛陀的預言落空,善星提前將此事告知苦得。即便如此,七日後,佛陀的預言依然應驗了。

善星接受外道之說,不僅否定因果,而且認為無佛、無法、無有涅槃。為了挽救善星,佛陀與大迦葉一起來到善星的住處。遠遠望見佛陀前來,善星竟生惡邪之心,由此生身墮入地獄,無法救拔

因為按照佛教的因果之說,誰作誰受,自作自受,別人是代替不了的。善星「自妄所招,還自來受」,即便是貴為天人師的佛陀,也改變不了。

據《大方廣三戒經》、《大般涅槃經》等記載,善星曾在佛陀身邊隨侍二十年,得佛陀耳提面命,親自教誨,可是最後仍一步步走向墮落,無疑是非常令人惋惜的。

對此,唐代高僧、中國律宗開山祖師道宣,在《廣弘明集》中曾評價說:「阿難、調達(提婆達多),並為世尊(佛陀)之弟;羅睺、善星,同為如來之胤(後嗣)。而阿難常親給侍,調達每與害逆;羅睺則護珠莫犯,善星則破器難收。」

在佛教看來,每個人乃至一切眾生,都「各無定性,但隨心變,唯逐業生」;關鍵在於每個人對自己要有期許,並為實現這種期許付諸行動,不懈努力!

也有說法講,根據佛教的生死輪迴理論,善星經地獄之苦,在未來之世改惡從善,勤修梵行,最終還是證得了阿羅漢果。

/完.

相關焦點

  • 佛陀公案:《善星比丘》
    《大般涅槃經》說:「善星比丘雖入佛法無量寶聚,空無所獲,乃至不得一法之利……。入佛法已,為惡知識羅剎大鬼之所殺害。」悲哉!善星比丘!從前,佛陀在王舍城時,善星比丘是佛陀的侍者。他本來能受持讀誦、分別解說十二部經,斷除欲界煩惱並已證得四禪。後來因親近惡友,退失四禪,且不信佛言,認為無涅槃之法,產生了撥無因果之邪見,對佛陀起噁心,以致成為造業受苦的一闡提人。
  • 18層地獄哪層最恐怖,阿鼻地獄受盡折磨永世不得超生!
    阿鼻地獄,又稱無間地獄,是八大地獄中的最後一個,也是八大地獄中最苦的- -個,根據佛教的說法,阿鼻地獄是關押一些罪大惡極之人的地方,在地獄中到處充滿了火焰,勐火燒人,所以也叫"阿鼻焦熱地獄」, 在阿鼻地獄之中,永遠沒有任何解脫的希望,除了受苦之外,絕無其他感受,而且時無間,命無間,也就是說裡面沒有時間的概念,要永遠的承受苦難,也沒有生死的概念,哪怕是承受不住痛苦而死亡,也會立即復活過來
  • 仇伽離誹謗阿羅漢的果報
    佛陀勸諫他說:「不要這麼肯定的說舍利弗、目犍連有作這種事!」仇伽離一聽到 佛陀也這麼說,於是更加的生氣,這時惡皰瘡轉大有如奈果大小;第二遍還是以這件事來質問佛, 佛陀再度勸諫說:「不要這樣子說!」此時皰瘡轉大如拳頭大小;第三遍還是不聽勸止,他的皰瘡轉大如瓠瓜般大小,全身非常的灼熱,於是跳入冷水池中泡涼,不久連池水也沸熱起來,皰瘡在水裡全部潰爛,隨即命終,墮入摩訶優波地獄。此時有位比丘請示 佛陀說:「世尊啊!以何因緣,尊者舍利弗、目犍連,會遭受這般嚴重的誹謗呢?」
  • 佛陀三滴淚,震動三千大千世界
    沒有被菩提心攝持的任何一個善根,縱然像阿羅漢那樣,從三界輪迴中得到了解脫,也不算是特別殊勝。
  • 充滿希望 喜讀經典 阿羅漢的境界是什麼樣的?
    韓博士,我們以前講《壇經》的時候說過,僧人法達不明白佛經上說的法有「三乘」,請惠能大師開示。惠能大師說,只有唯一的佛乘,沒有別的教乘,如果有第二個、第三個,甚至無數個方便法門,這些方便法門都是為了說明這一佛乘。這就是大乘佛法的圓融之道。萬法盡通,萬法具備,一切不染,離諸法相,一無所得,名最上乘。從解脫道的修證來說,我們知道,三乘指的是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
  • 《法華經》中記載的21位大阿羅漢
    該經為佛陀釋迦牟尼晚年說教,經中明確提出不分貧富貴賤,人人皆可成佛的思想。「妙法蓮華」中「妙法」指的是一乘法、不二法;「蓮華」比喻「妙」在什麼地方,第一是花果同時,第二是出淤泥而不染,第三是內斂不露。《法華經》中記載了21位成就阿羅漢果位的聖者,其中包括五百羅漢之首、釋迦牟尼佛出家前的老師憍陳如尊者,禪宗祖師、佛祖身邊的大迦葉尊者,佛的兒子羅睺羅尊者等。
  • 《佛陀的聖弟子傳》二
    阿那律獲得天眼是在成為阿羅漢之前,為了攀上巔峰,他還得克服更多內在的障礙。藏經中有三處提到他的努力。解脫十一種隨煩惱有一次,當阿那律尊者和兩個朋友——堂兄難提(Nandiya)與釋迦貴族金毗羅,住在東竹林時,佛陀去探望並詢問他們進步的情形。232 於是阿那律告訴佛陀自己在修習一種非常微妙的禪定時所遇到的困難。他感覺到內在的光明,並看見一個微妙的色相。
  • 釋迦佛陀的一生(108張圖片及故事)
    佛陀觀到他有成就阿羅漢的潛質,於是在一個清晨他正在掃地的時候特地前去見他。他看到佛陀的時候敬畏得無地自容,佛陀問他要不要出家成為一名比丘,他狂喜地答應了。佛陀帶他回到寺院,給了他一個禪修的業處,他依此證悟了阿羅漢果,從此許許多多的人和神都來敬拜他。他此生的低賤是因為過去世曾經對一位闢支佛說過不敬的話)
  • 佛陀的聖弟子傳(一)
    三彌提具陀遵從長老的指導,發展觀禪,並成為證得六神通的阿羅漢(Thag.81 與注釋)。為羅陀比丘剃度另一個舍利弗感恩的事例,出現在羅陀(Rādha)長老的故事中。《法句  經》(v.76)的注釋提到,羅陀是個貧窮的婆羅門,住在舍衛(Sāvatthī)的祇園  精舍。他在寺院幫忙,做些除草、打掃等零工,比丘們則提供他食物。
  • 《佛陀的聖弟子傳》一
    三彌提具陀遵從長老的指導,發展觀禪,並成為證得六神通的阿羅漢(Thag.81 與注釋)。為羅陀比丘剃度另一個舍利弗感恩的事例,出現在羅陀(Rādha)長老的故事中。《法句  經》(v.76)的注釋提到,羅陀是個貧窮的婆羅門,住在舍衛(Sāvatthī)的祇園  精舍。他在寺院幫忙,做些除草、打掃等零工,比丘們則提供他食物。
  • 釋迦牟尼有妻子和兒子?佛陀家庭成員介紹
    在釋迦牟尼悟道之後,他一連九次派了九名侍從前去請佛陀回國,卻沒人回去報告,因為他們都一去而證阿羅漢果。最後他請了老侍從克魯德亞前往,兩個月後佛陀率領僧團回到迦毗羅衛國。當淨飯王成為聖弟子後,大力幫助佛陀的弘法事業,成為釋迦牟尼佛最初的支持者之一。
  • 【佛陀故事】佛陀對兒子的精彩教誨
  • 阿羅漢——小乘佛法的巔峰,但在大乘佛法中只是小聖
    而且書中他每次想要收徒的時候,都是現出羅漢的三丈金身出來,頭頂靈光,對方馬上就拜服在地,悟禪悟真那幾個弟子都是這樣收來的,讓我覺得羅漢這個身份原來這麼厲害啊。當然了,這都是我沒有學佛之前對於羅漢的理解和看法,現在看來完全錯的離譜,只不過相信很多初學的師兄也會有同樣的困惑,用應景的話來說就是「丈二的羅漢摸不著頭腦」。
  • 佛說阿彌陀經析.212佛陀為什麼從羅網、行樹、八功德水開始講呢?
    用本次稍微回顧一下本部經文佛陀宣講了什麼。一般經文的結構也多是分三個部分:一是序分、二是正宗分、三是流通分。分就是部分的意思,序分是描述法會的自然狀態,比如哪位聖人為代表,哪些眾生為代表,當時是什麼情況,什麼因緣等等。正宗分是講經的主體部分。
  • 佛陀天降日的由來
    梵天帝釋護佛天降佛陀下凡那一日,帝釋天和梵天護送佛陀下凡。帝釋天從天界裡找了手藝最高的藝人,製作三個從三十三天降到人間的梯子。一個梯子是琉璃做的,一個梯子是水晶做的,還有一個梯子是黃金做的。三十三天之主帝釋天,命工匠們必須把梯子做得非常美,用梯子送佛陀返回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