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名中醫:50歲後要少動,休息才是最好 (語音版)

2021-01-16 百歲夢




徐再春在接受《杭州日報》採訪時表示:人生有一傻,沒病吃藥最傻。別老照鏡子,看看肚子有沒有大起來,特別是老年人。患上慢病後拼命鍛鍊這是不對的,40歲前必須鍛鍊,50歲前適當鍛鍊,60歲後不鍛鍊、多保養才是正確的。





40歲以前堅持運動鍛鍊

60歲以後健身不等於養生



人人都說鍛鍊好,但是退休了的國家級名中醫、餘杭一院名中醫館客座專家徐再春老師卻不這麼看,他在接受《杭州日報》採訪時提出一句話,值得我們中老年人思考。


「人生有一傻,沒病吃藥最傻。別老照鏡子,看看肚子有沒有大起來,特別是老年人。患上慢病後拼命鍛鍊這是不對的,40歲前必須鍛鍊,50歲前適當鍛鍊,60歲後不鍛鍊、多保養才是正確的。」


「我鼓勵不到40歲的年輕人,多去跑步、打球,有能力的可以參加馬拉松。但50歲以後要悠著點,多休息才是養生之道。中老年人多容易患糖尿病等慢性病,假如腎功能還好,可以適當鍛鍊。」


健身不等於養生。這是徐老特別強調的一句話,許多人做錯了。健身要分年齡和階段:40歲前一定要鍛鍊,60歲以後不要鍛鍊、要保養。



徐老提到了一個案例:有些人年輕時不鍛鍊,老了拼命鍛鍊,違反自然規律,結果把身體弄垮了。有位老太太來他這裡看病時,體重只有7、80斤,她認為鍛鍊可以養生,每天堅持晚飯後走路5公裡,哪怕夏天38攝氏度的天氣也堅持下來,但身體卻越來越差。


老人鍛鍊千萬要悠著點,尤其是在極端氣候條件下。


最近還有一位58歲的紅斑狼瘡女病人,化驗出來尿蛋白很多,病情加重了。徐老一問,原來這位女病人為了鍛鍊身體,每天要走路2小時,哪怕覺得腰痛、沒力氣,晚上嚴重失眠也堅持走路,不走便渾身難受。還有些肝腎都已衰竭的病人,一邊吃藥一邊還追求運動養生,這種逞能對身體有害無益。



健康就是心態,休息就是鍛鍊



怎麼辦?健康就是心態,休息就是鍛鍊,北大最長壽教授都認同。


再看徐老,年輕時是體育好手,退休後每天上半天班,其餘時間在家休息,但近5年來他卻沒有吃過藥、輸過液。這是為什麼呢?



徐老說:「養生是為了健康地工作生活,但人體肯定會衰老,牙齒會掉、頭髮會白、皮膚會鬆弛,都是自然現象。許多人每天照鏡子,對這些變化耿耿於懷,其實首先應該看看肚子有沒有變大。」


徐老曾聽北京大學哲學系一位老教授介紹說,在北大的教授中,最長壽的老人都是哲學系的,「90多歲高齡的不少,100多歲的也有。他們把人生參悟得很透,明白養生不是追求容顏不老,而是心身健康。」



那麼在家休息就是保養嗎?怎樣才算高質量的保養呢?推薦大家一個方法:培養一個愛好。




培養點自己的愛好,比吃什麼都強


下面精選出來7種養生辦法,不但可幫助老年人訓練大腦的靈敏度、減緩記憶力衰退、增強老年人的肺活量和血液循環,還能減少心血管疾病的發生,讓我們平添一份自豪感,最終達到:不需要用藥,自然延年益壽的功效。


60歲人生才剛剛開始,培養點自己的愛好,比吃什麼都強!60歲是一生中第二個春天的開始,可以活得更瀟灑,那麼如何做呢?







攝影是不少退休人士的選擇。確實,攝影的過程就是接觸真善美的過程。另外攝影過程中攀登、下蹲、匍匐等動作也能讓人得到鍛鍊,用時下流行的話語講這個叫「有氧運動」。





美容其實也不是年輕人的專利。健康專家說,年逾古稀者注重打扮、愛好美容是有益於身心健康的。因為當人處於愉悅和滿足的心情時,能夠促進分泌更多的酶、乙醯膽鹼、腎上腺素等生化物質,自然就長壽了。





有很多人到老了特別關心養生保健方法的研究,這樣的確能讓自己的生活質量提高,通過食療的方法獲取最直接的好處:大病靠醫療,長壽靠自己。






在眾多的長壽老人中,集郵愛好者不乏其人,為了做好集郵,我們必須了解很多相關知識,隨著腦力活動的開展,腦組織的代謝加強了,血液循環進一步改善,從而推遲了腦的老化。





現在很多手機軟體都有主播平臺,不少中老年人也開始做自己的直播。錄下一段音樂、唱一支歌、拍下自己的寵物發到網上,網友們紛紛點讚,每個人的生活都是精彩的。







中國營養學會名譽理事長葛可佑已年過七旬,他最大的愛好就是開車自駕遊。國外老人在這方面真的是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



這都可以給中國老人很好的參考,在安全的前提下,健步走、自駕遊等都是很好的方式。






剪紙、十字繡也是非常適合老人的娛樂活動。不僅手眼腦並用,好的作品還能為老人帶來很大的成就感,手指活動了,還能讓腦力更加活泛,減少痴呆的可能性。


沒事不吃藥,休息勝鍛鍊!趕緊把這個觀點、這些健康的養生觀念傳遞給身邊的朋友吧!■


如你喜歡本文,請分享到朋友圈和留言,想獲得更多信息請關注百歲夢。

有一天你輝煌了,一定要有個好身體,才能享受人生。有一天你落魄了,還得有個好身體,才能東山再起! 百歲夢祝您長命百歲! 

目前100000+人已關注加入我們


    

往期精彩回顧

【免責聲明】我們重在分享,所有文字和圖片均從網絡轉載,對文中陳述內容和觀點均保持中立,不對其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因編輯需要文字和圖片之間亦無必然聯繫,僅供讀者參考。



相關焦點

  • 國家級名中醫徐再春:50歲後要少動,休息就是最好的運動
    ▲點擊上方藍字  關注每晚一卷書後臺回復「晚安」,領取你的今日晚安心語人人都說鍛鍊好,但是退休了的國家級名中醫患上慢病後拼命鍛鍊這是不對的,40歲前必須鍛鍊,50歲前適當鍛鍊,60歲後不鍛鍊、多保養才是正確的。」「我鼓勵不到40歲的年輕人,多去跑步、打球,有能力的可以參加馬拉松。但50歲以後要悠著點,多休息才是養生之道。中老年人多容易患糖尿病等慢性病,假如腎功能還好,可以適當鍛鍊。」健身不等於養生。
  • 人人都說鍛鍊好,這位國家級中醫卻說,60歲後不鍛鍊才是正道!
    ▲徐再春 國家級名中醫、餘杭一院名中醫館客座專家人人都說鍛鍊好,但已經退休的國家級名中醫徐再春教授,卻不這麼認為。徐再春在接受《杭州日報》採訪時表示:人生有一傻,沒病吃藥最傻。別老照鏡子,看看肚子有沒有大起來,特別是老年人。患上慢病後拼命鍛鍊這是不對的,40歲前必須鍛鍊,50歲前適當鍛鍊,60歲後不鍛鍊、多保養才是正確的。
  • 給中醫的榮譽!張伯禮院士入選國家榮譽稱號建議人選!
    據新華社消息,為隆重表彰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鬥爭中作出傑出貢獻的功勳模範人物,黨中央決定開展「共和國勳章」和國家榮譽稱號評選頒授。一共4人,其中,中醫界代表張伯禮院士入選國家榮譽稱號建議人選。此外,鍾南山為「共和國勳章」建議人選,張定宇、陳薇為另外2位國家榮譽稱號建議人選。
  • ...薪火相傳——記全國名中醫、遼寧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教授張靜生
    重症肌無力被稱為「不死的癌症」,20多年前,研究和治療該疾病的人比較少。張靜生帶領學生積極探索重症肌無力的治療,並承擔國家 「十一五」重大疑難病支撐課題。他提出用「補脾益腎法」治療重症肌無力,同時研發出「複方黃杞顆粒」,極大地改善了患者的病情。另外,針對冠心病患者逐年增加的情況,張靜生還提出「補氣血祛痰瘀」治療冠心病,並研製「冠心康」,使患者大受裨益。
  • 只有診所,才是中醫發展的最好形式
    雖然這不過是歐美眾多純中醫診所的代表之一,卻足以證明純中醫診所並不存在「生存危機」。危機其實來自於許多從事中醫的人對自己的學科沒有信心。 總之,發展個體中醫診所這樣一件於國、於民、於中醫都有利的事情,國家應當把其作為中國衛生事業的一項戰略決策來看待。
  • 休息才是最好的運動!北大最長壽教授一語點破養生精髓
    江山出教室門前回身看了看鄧傑,兩人交換了一下眼神後,江山大步的出了教室。 「這就是江山!同志,你們應該認識,前幾天學校的偷窺案,就是他……」 「我們記著呢!好了,江山,有人在報案,你涉嫌重傷害,跟我們回去做下筆錄。」一個年有多少句我愛你,最後成了對不起七月飛火。有多少句我愛你,最後成了對不起七月飛火。太陽炙烤著大地。天氣悶得讓人發慌,稍微動一動,便滿身是汗。
  • 點讚勞模丨餘水園:醫術高醫德好 紮根基層的名中醫
    勞模寄語:醫者父母心,要急病人所急,把解除病人病痛作為最大的樂趣和安慰。只有努力地工作,才能真正體現人生價值。從1990年以來,他每年都是單位的先進工作者,連續多次被縣、市級評為衛生系統先進工作者,2004年在市行風領導小組辦公室組織開展的「千名病人看醫風」活動中被評為「病人滿意醫務人員」,2005年被紹興市衛生局評為「十佳優秀醫務工作者標兵」,2014年被評為市級勞模。他一步一個腳印,實踐著自己的信念,體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在平凡崗位上譜寫了一曲奉獻之歌。
  • 四名中醫師奮戰在抗疫一線——守護武漢的中醫力量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黨和國家非常重視中醫藥抗擊疫情的作用,組織國家中醫醫療隊馳援湖北。通過治療,許多患者症狀明顯好轉,治癒出院,廣大奮戰在抗疫一線的中醫師功不可沒。  1月20日的一次接診經歷讓許樹才印象深刻。「那是一位有西醫學習經歷的年輕女患者,感染後服用抗病毒和消炎類西藥,但高燒依舊不退。」許樹才開了10服中藥,3天後患者的症狀基本緩解。  許樹才介紹,每次查房自己都要與患者近距離接觸,問診時要求患者摘掉口罩,查看舌苔脈象,從而對症下藥。
  • 浙江寧波:20歲小夥急性重症疾病,病危!名中醫4天見效3周康復
    2020年12月16日《寧波晚報》A12版就報導了一則新聞,標題為:「急病來襲20歲小夥險些喪命,專家:不規律的飲食與作息是禍端」。新聞說,20歲的小張突發急性重症胰腺炎,在附近醫院治療後,不僅沒有好轉,反而出現多臟器功能損害,醫院發出了病危通知書,並建議轉到上級醫院診治。
  • 一位專攻疑難雜症的中醫「奇人」———記「上虞名中醫」獲得者...
    話音剛落,陳孔飛已從厚厚一沓就診登記中找到了這名患者的病案記錄。周二是陳孔飛最忙碌的日子,上午在上虞人民醫院國醫館坐診,下午要趕回自己的診所,中午基本沒有休息時間。病人身上的病症仿佛已經成了陳孔飛的心病,為更快更好地取得療效,他總是在休息時間反覆鑽研。他說,每治癒一個疑難病症,都會很有成就感。研製藥方 對症下藥陳孔飛出身於中醫世家,自幼耳濡目染岐黃之術並深受吸引,15歲開始系統學習中醫基礎理論和傷寒金匱內經等中醫經典。20歲起逐漸能獨立出診,不時有疑難雜症治癒,稍有名聲。
  • 5批中醫國家隊集結 武漢所有方艙醫院配備中醫專家
    2月12日,已是72歲高齡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張伯禮掛帥,帶領209名醫護人員,進駐江夏大花山方艙醫院。張伯禮院士擔任名譽院長,劉清泉擔任院長。而這209名隊員,由天津、江蘇、湖南、河南、陝西五省市派出,成為第三支國家中醫醫療隊的班底。  2月17日,第四支國家中醫醫療隊由來自上海、吉林、廣東的醫護人員共同組成。他們進駐雷神山醫院的四個病區。
  • 458-【語音版】-哈利波特第二冊-10~12章
    作為一個小學生,她對很多國家的抗疫舉動表示質疑和不解。我告訴她,不管什麼社會制度,在大災大難到來時,群體的自救行為差異,決定著個人生存的幸福指數。沒有什麼是理所當然的,並不是我們已經擁有的幸福平安生活就是其他國家的小朋友們也會擁有的。要感恩自己所擁有的一切。要用心感受這個世界,不要只計算得失,要做個有溫度的人。
  • 民間中醫是屬於一個國家的財富:為您講述關於民間中醫的故事
    2012年11月,國家中醫藥局局長王國強在中國醫史文獻所成立30周年大會上也曾指出,一定要重視民間醫藥的調查研究、搶救挖掘。不要因為我們穿上皮鞋就忘記穿草鞋的了,別忘了我們也是穿著草鞋走過來的。 「但是目前我們對民間中醫及其知識、文獻的整理、篩選做得遠遠不夠。」
  • 走進名中醫 ——何曉暉教授
    何曉暉:國家級名中醫、江西省名中醫、江西省中醫院國醫堂專家,被國家人事部、衛生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評為全國第三批、第四批、第五批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導師,2013年獲首批全國中醫藥傳承博士後導師,何曉暉是脾胃病患者的福音,也是江西省醫學界的財富。對於這樣的殊榮,何曉暉很惶恐。
  • 《老中醫》電視劇釋放了國家要扶正中醫的信號!中醫的春天來了
    第一,正如電視劇宣傳海報上所寫的「傳國粹,守本心」一樣,中醫有著自己嚴密的理論體系,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的代表,該劇放在央視綜合頻道黃金檔播出也說明了它的舉足輕重,因為良好的口碑又改檔一周七天播出,這充分說明了國家層面對於文化的重視
  • 海外華人中醫論壇-全球新聞聯播第68期(語音+文字版)2017年11月4日
    主編:張曉東 副主編:夏林軍 校對:夏均宏 男主播:郭春彪 女主播:田麗莉 新媒體製作:胡豪 發布:鹿馨 總監製:董志林點擊語音 第十二屆中國成長型醫藥企業發展論壇現場側記來源:海外國醫10月23日下午,和風煦煦,秋意淺淺,約5000名醫藥行業精英、其中包括海外80多個國家約500餘名中醫藥業者歡聚一堂,共謀新時期行業發展新思路。
  • 姚新苗:微創小針刀,解決疼痛大問題 | 名中醫是這樣煉成的
    得了腱鞘炎,手指完全伸不直浙江名中醫館的姚新苗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每年要接診4000餘位慢性腰腿疼痛、頸椎與膝關節痛等骨傷科患者,一號難求。腱鞘炎不能算工傷,想要預防,刷手機半個小時,就要休息一下,如果毛病變重,導致手指彎曲、畸形,那就也要來找姚新苗教授幫忙了。名醫訪談姚新苗:繼承和發展中醫骨傷科問:針刀發明到現在歷經40餘年,為什麼一直很有人氣?姚新苗:針刀醫學是中醫理論與現代醫學解剖知識結合度很高的一門學科。
  • 低血壓別忽視 中醫教你調理 - 泉州晚報數字報·泉州網
    出現老年性低血壓的朋友,應請醫生治療,中醫在這方面有不錯療效。 在日常生活中,老中醫林禾禧請大家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日常活動應少站立,少彎腰。因為長時間站立可使下肢回心血量減少而發生低血壓,彎腰後不能突然站立。老年人由於調節功能下降,易發生低血壓,因此,老年人運動度不要過大,過大過強的運動量可因心輸出量不足而致血壓下降。
  • 看病選中醫還是西醫?中醫有用嗎?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罵中醫?
    人均費用70w的費用有國家買單!那麼問題來了,治療冠患者人均費用真有那麼高嗎?國家衛健委後面公布的費用為什麼又說是15w呢?還有人說遠沒有那麼高。到底怎麼回事?小編今天就來給大家捋一捋。我們小時候就知道有醫院和醫生,生病了就去醫院找醫生看病,但是絕大多數人壓根不知道,醫院醫生還有中醫西醫之分。新冠肆虐,戰勝病毒,國家是動用中醫西醫一起上的!
  • 名中醫「董幼褀」的講座筆記分享:合理護養孩子,使其健康成長
    5月13日母親節,託單位的福,有幸參加了名中醫董幼褀老師的講座,要知道他的號難掛程度已經在媽媽們中間成為一種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