饞吐水嗒嗒滴,阿拉要起燒幾隻上海小菜吃吃

2021-02-17 澎湃有戲

警告: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有戲」欄目,轉載請聯繫contact@thepaper.cn

轉發朋友圈不需要聯繫

撰文:阿水

在B站看BBC拍的《裡克·斯坦上海美食之旅》(Rick Stein's Taste of Shanghai),一路吃的是老花頭,去的是名地方,輕輕鬆鬆一個小時的節目卻被各路國人促狹得夠嗆,大夥還順便互掐顯擺。也難怪,吃本來就是極其私人的事情,涉及地域和回憶,再加上「外國人怎麼看我們」這個又痛又癢的話題,自然說什麼的都有。

節目本身和我們的《舌尖上的中國》相比也簡直小兒科。電視主廚老頭每到一處都恭恭敬敬拿出小本本記下步驟,然後舌燦蓮花用一堆形容詞給食物添花,給中國人尤其是身在其中的上海人看到,總歸覺得流於表面,抓不到食物的細處之妙。

但是,就是這樣一個主要拍給外國人看的小片子,看的時候依然非常開心。為什麼?因為都是家常菜,和自己的慣常燒法一對比,立即就手癢欲下廚了!選其中的六道菜,正好三樣濃油赤醬煙燻火燎,三樣清簡素樸凸顯食物本味,算是上海菜的兩面,每一面都好吃。


紅燒肉

片中的紅燒肉烹調方式並不特別,十戶上海人家中大概八九戶燒起紅燒肉都用的相似手法。但是它貢獻了一個吃紅燒肉的好方法——用勺子舀起一塊肉,然後塞上一小坨米飯,一大口送進嘴裡。香甜軟糯油香四溢,搭配米飯結實的嚼頭,從來沒有這樣豪放地吃過紅燒肉,下次一定要試一下。

類似杭州的東坡肉顫巍巍一大塊上來,再用刀劃開分食,就沒法這樣享用紅燒肉了。和東坡肉不同,上海人的紅燒肉要小很多,大小差不多小孩拳頭一握,燒的時候熱油煸蔥姜大料,煸香後下鍋細細把五花肉煎至兩面微微焦黃。這個步驟非常重要,不僅為讓這層皮滿口嚼勁,而且能瀝出不少油水,讓燒成的紅燒肉肥而不膩。

然後加水,生抽調鮮老抽上色,再加一大塊冰糖。講究一點的可以把水換成啤酒,肉質更嫩也更上色。大火燒開小火慢燉四十分鐘至一個小時,出鍋。再撒一小把嫩嫩的小蔥,兩塊肉能下一大碗飯。

看過北京的朋友做紅燒肉,又是一種不同的做法。肉切得更薄,上色靠炒糖,白糖炒至冒煙的一瞬立即下肉煸炒,上色後再加水加料,燉的時間也短很多。這樣的紅燒肉嚼勁在東坡肉和上海紅燒肉之上,甜度則大幅降低,食之便知是北方口味。


大腸面


復興中路上的大腸麵館不用介紹,在上海鼎鼎大名。因為排隊太長,所以從未吃過。因為生意太好老闆太酷,所以片中裡克·斯坦和他的團隊沒能得到進店拍攝許可,只能可憐兮兮地請翻譯姑娘買來一碗湯水都沒有的大腸面在路邊分食。

大腸好吃,就在那股「豬味」。腸子用麵粉加鹽刷得乾乾淨淨是衛生沒錯,但是如果把腸子褶皺裡的那一點點油水都洗乾淨了,風味會減色不少。

大腸面要做得好吃其實很不容易。首先好吃的手擀麵就難覓,其次湯底用白湯太寡淡,紅湯(燒大腸的滷汁)又容易起膩。不是非常餓的情況下,一筷子青菜幾塊大腸再加一碗麵下去,會讓人很長一段時間都不想再聞到「豬味」。

所以上海人想出了個更有意思的做法——草頭圈子。

豬的直腸部位也就是圈子,相比大腸更有韌性和脆脆的嚼勁。最重要的是內壁一層軟糯的組織「豬味十足」,是為精華。草頭即苜蓿,因為特別吸油所以被老正興飯館發掘為圈子的最佳拍檔。做出來的一盆草頭圈子油脂大都被吸進草頭裡,滋潤了這種幹乎乎苦哈哈的蔬菜不說,自己也出落得油亮勻淨。

吃過一次小飯館的草頭圈子,難得地加了辣。辣解油膩,和圈子內壁的那層軟糯物質是絕配,辣火從背後衝出來,圈子的厚味留在整個身體裡,贊!

上海人家裡鮮少料理豬腸,嫌清洗過程太過麻煩,一煮兩三個小時又太耗時,而且弄得家裡豬味繚繞,不太體面。但是這種在飲食困難時期脫穎而出的食品至今仍受厚愛。老城區的街角常能看到寫有大腸面招牌的麵館,本幫菜小館子裡油爆大腸和草頭圈子必不可少。

甚至,交友的時候也常難免以「是否愛吃大腸」為一個重要評判標準。愛吃,必然願意和你一道下小館吃不太乾淨的路邊攤,這種朋友常比約在咖啡館和精緻菜館的更接地氣。


蔥油餅


發現沒有,蔥油餅這個名字還叫著熟得不得了,路邊賣正宗蔥油餅的攤已經快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包腳布」和手抓餅,從工藝複雜程度和嚼勁來說都差了一大截。

「阿大蔥油餅」在上海也是一塊金字招牌,裡克·斯坦特意避開早飯時間去吃,依然排了很久的隊。據說,在周末排隊三小時是常態,還很有可能發生好不容易排到餅早已賣光的尷尬局面。


蔥油餅,上海主婦大都會做。揉面發酵不必說,擀成大薄麵皮一張然後抹油、撒鹽、加蔥花,再捲成長條甩一甩,再次捲成圓餅一坨,用面仗擀成巴掌大一塊,入鍋烘烤便是。

片中阿大的做法有什麼不同呢?首先他抹的是大家最愛的豬油一大塊,加的蔥花比家常做時多得多,外加一塊豬肉糜一併揉進麵團。下油鍋兩面煎黃後貼餅子於旺火爐子上細細烘烤,這一團烈火就是家常不具備的最有利條件。

以後倒是可以嘗試把煎黃的蔥油餅放進烤箱,雖不能達到旺火爐子的噴香,也總比全程在平底煎鍋上烘熟來得好。


蔥爆蛤蜊

以上三樣是上海菜需要下點功夫的。這三樣則簡淡得很,最講究食材的好壞。

如果食材好,那麼掌握了火候就成功了大半,以輕巧手快取勝。裡克·斯坦對這部分最為讚不絕口,如此簡單,滋味卻如此豐富。

蛤蜊是菜場裡的常見食材,鮮活的買回家往水裡滴幾滴麻油令其吐沙。

大火爆炒蔥姜蒜,入蛤蜊翻炒至開口,淋少許白酒,撒鹽和糖(醬油和蠔油亦可),幾小段辣椒,蓋上鍋蓋燜一兩分鐘,開鍋即大功告成。

裡克在銅川路水產市場購得蛤蜊後拿到附近一家飯店代為加工,發現後廚的做法基本如此,但是在家常的基礎上加了味精和雞精提鮮。味道可想而知肯定鮮掉眉毛。但是在視味精為大敵的上海,恐怕少有主婦會用到,況且蛤蜊的鮮已經很足夠了。

清蒸白鯧

首先,白鯧魚是一種很好吃的魚,兼具細嫩的口感和一定的嚼勁,魚肉鮮且少刺,肉頭夠厚,少有不愛吃白鯧的。

片中用的是清蒸的辦法,魚身斜劃幾刀覆滿生薑和蔥段,幾段辣椒,淋料酒,撒少量鹽,上鍋蒸即可。

白鯧還有一種更好吃的做法,幹煎。用鹽和胡椒、蔥姜、及料酒醃過,廚房紙吸乾,在平底鍋煎至兩面焦黃香脆,擺盤。再用醬油白糖滾油調好的料汁往魚身上一澆,便大功告成。料汁的多寡也有講究,多了把香脆的魚身浸軟就不好了,少了則不夠吃,醬汁剛好覆蓋魚腹最好。

白斬雞


白斬雞配雞粥,清淡又舒服,老少皆宜。

片中的裡克老頭在末尾到翻譯家中品嘗了一頓家常白斬雞。做法很簡單,鮮雞一隻在鍋中煮二十分鐘,然後在冷水中又浸半小時。撈出來抹麻油,斬件,蘸醬油和蔥花吃。

雞不宜大,上海人慣用三黃雞。廣東則用清遠雞,都取其雞肉的鮮嫩。如果能得小隻的閹雞口感一定更好。

火候根據雞的狀況需自己定奪,總之要剛好斷生,雞的骨髓還是紅的,血絲隱約為妙。講究一點的人家會用蝦子醬油配蔥花或者香菜來作蘸料。雞肉本來淡味還帶幾分生雞味,遇到上好的調料則口感突變鮮香爆炸,這就是白斬雞的精髓。

相關焦點

  • 御茶之水的吃茶店
    要使抹茶的茶湯起泡,遠不如想像中簡單。要使陰勁兒,頻率要快但幅度不能太大,因此直打到手腕發酸,也未能如願打出均勻漂亮的泡沫,抬眼只看到茶室女主人溫和安慰的微笑。 想來也絕非一時之功,卻通過這種方式,很正式地認識了抹茶,也很正式地愛上它。 抹茶,源自中國隋唐時期。春天茶樹的嫩葉經蒸青後,焙乾研磨成粉末。
  • 咖啡店和吃茶店到底有什麼不同?
    日本知名專欄作家、咖啡攝影師川口葉子,自2000年起就一直從事這樣的工作,至今為止她已經探訪全日本上千家的咖啡館與吃茶店,不但創建了「東京café mania」這個專門介紹咖啡店和吃茶店的網頁,還出版了多本專著。對於川口葉子來說,吃茶店就是她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聽她講述她與吃茶店的不解之緣,你是否也想與一家氣質獨特的小小吃茶店不期而遇?
  • 上海人的痰盂罐
    我也來「劜劜鬧忙」,搭大家來「解解訕話」,來看一看這隻「物事」起源於啥個朝代,暴開頭叫啥?是派啥用場的,有點啥個神話傳說。感興趣的信息要到啥個古藉當中去尋。 上海人對「痰盂罐」再熟悉不過,過去連馬路上垃圾箱旁邊都有痰盂罐。隨著垃圾分類剛剛消失。為啥馬路上也要有「痰盂罐」呢?
  • 從「吃茶店」開始的日本咖啡,把一件平凡的事做到極致
    01· 由「吃茶店」開始的咖啡館 ·在日本,「吃茶店」是咖啡館的意思,但與偏美式或歐式的連鎖咖啡店不同的是,它更多是指保留了昭和時期傳統的日式裝修風格的老咖啡館「吃茶(きっさ)」這個詞來源於鎌倉時代從中國傳入的飲茶文化,但現在已經擴展到咖啡、紅茶、果汁等等。日本的第一家「吃茶店」叫「可否茶館」,是鄭成功的侄子鄭永慶在東京下谷開的,「可否」是當時日本人對於coffee的音譯。
  • 隱食南寧丨在昭和復古懷舊吃茶店裡找到一份執著
    執著,不光是對自己,也是對食物也許是工作的緣故,也許是經歷的緣故,策劃出身的主理人也曾遇到過許許多多的「怪獸」,不斷地跌倒,再不斷地爬起。甜苦相依地感知著這個世界,物極必反也在工作中不斷循環。好在上天公平,自有平衡萬物的方式。
  • 佛系「吃茶去」搖滾樂隊,主唱竟然真的是和尚
    但是說起佛系肯定會想到去年大熱的瑪麗蘇日劇《朝五晚九》裡的山下智久飾演的霸道霸道和尚星川高嶺,因為這部電視劇,讓人們對以為一直只會在寺廟裡修行的和尚有了很大的改觀。原來和尚也會談戀愛啊。當然了,和中國不同,島國和尚是可以娶妻生子的。
  • 《meaqua的吃茶鋪》廊裡的鎖怎麼解 解密答案匯總
    導 讀 在meaqua的吃茶鋪手遊中的解密方式究竟是什麼呢?相信不少玩家對此也都是相當好奇的呢!
  • 戶冢純貴 | 戀上純吃茶【更新第9集】
    【出演】戶冢純貴【簡介】講述曾經哪個街道都存在著的復古且可愛的吃茶店。你不想知道更多關於這種隱藏的老鋪子的事嗎?
  • 戶冢純貴 | 戀上純吃茶 續篇【已完結 全14集】
    【出演】戶冢純貴【簡介】講述曾經哪個街道都存在著的復古且可愛的吃茶店。你不想知道更多關於這種隱藏的老鋪子的事嗎?
  • 撕吐司聊人生 10家日本吃茶店帶你裝逼帶你飛【HIGH閱讀】
    Miss Gao從這本書中挑選了10家吃茶店,它們分布在日本各地,它們大多是從昭和年代就開始經營的老店,擁有自家煎焙的咖啡、手工蛋糕,復古別致的裝潢,以及經營者獨特的理念。如果你幸遇到它們,一定要進去坐一坐,去品嘗代代相傳的美味,去體會幾十年的時光在這裡留下的說不完的故事。1.ONLY讓人著魔的味道
  • 深焙咖啡,黑膠Jazz,古舊書籍……うてな吃茶店
    當華美的葉片落盡生命的脈絡才歷歷可見——巴勃魯 • 聶魯達    對於日本咖啡文化的痴迷,大概要追溯到    第一次踏上這片因咖啡文化而嚮往已久的島國,探訪了大約10家位於大阪和京都的咖啡店,然而真正給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並非六曜社、Smart或Inoda、丸福等這些名店,而是這家坐落在大阪中崎町極其不起眼的うてな吃茶店,店名翻譯成中文是「幽靜的吃茶店」。
  • 新探索 新能量丨天福茶爺爺IP正式亮相,帶你一起吃茶去
    「天福茶爺爺帶你吃茶去」,是天福茶爺爺IP的大主題,亦是天福茶爺爺IP的使命。天福集團董事局主席——李瑞河先生說到:「天福茶爺爺IP是集團首個IP形象,在8月13日正式啟動,運營這個IP,是希望鼓勵更多年輕人去接觸和體驗茶文化,能夠快樂地喝茶,和茶爺爺一起吃茶去。」
  • 周五8090白領海派聚餐交友專場】吃羅宋湯、炸豬排&色拉!(女生85年起+全包場小資環境+送海派西餐)
    上個禮拜五下午,周到白領社交圈的許多小夥伴們剛剛體驗了在申活館的一場世界盃主題交友活動(見上圖),這個禮拜五,阿拉又要來白相新的花頭經了因此,本周五的社交圈8090聚餐交友活動,申活館特別為阿拉小夥伴們推出了免費的精緻晚餐!
  • 【上海話朗讀】上海人的熟小菜
    (朗讀者近照)「今朝來人客了,快去買眼熟小菜。」「明朝請客,要買眼熟小菜做冷盆。」「屋裡向嘸啥小菜了,去買眼熟小菜吧。」迭個言話,是地地道道個上海市井言話。上海人講個熟小菜,也叫「熟菜」,就是熟食店裡賣個熟食。從前阿拉屋裡要買熟小菜,儕是我去,因為腳踏車來回快。住勒茂名南路辰光,我就直奔淮海中路636號慶豐第一門市部,搿搭從前是德國人開個華府飯店。搬到徐家匯之後,我常莊去華山路個一家熟食店,就是勒徐匯浴室過去一眼個地方。
  • 炒幾隻家常小菜致敬春天
    當年杜甫在春天寫有一首《春夜喜雨》,膾炙人口,而我乃俗人一個,做幾隻江南春天的時令家常下酒小菜,犒勞一下自己和家人,並且在心裡感恩有人替我們負重前行下的歲月靜好。 「清明螺,抵只鵝」。春天清明前後的螺螄是一年中最肥的,醬爆螺螺螄配上一杯紹興老酒,那就「篤螺螄下酒,強盜來了勿肯走」了。所以春菜怎能少了一盤螺螄呢?
  • 上海吃客:30家本幫小麵館,光念面的名字就饞得我唾水嗒嗒滴
    辣肉麵蟹黃面鱔絲面刀魚面大排面燜肉麵黃魚面糖醋小排面豬肝面脆鱔面陽春麵雙菇面蔥油拌麵清湯麵……光念名字就饞得我唾水嗒嗒滴!上海的這30家本幫小麵館,想瑟特拿了!等我!富祥麵館僅3張桌子的小麵館,只做地道的本幫味,幾十種現炒澆頭面,早晨6點開門,下午3點便收工!建議你不管點什麼面,都要配一份黃醬,據說是從老闆的外婆輩流傳至今的。黃醬其實就是豆腐衣包肉,像紙一樣皺皺的,掛滿了湯汁。一層層剝開,裡面露出一大塊緊實的肉餡,裹滿了讓人眼饞的汁水。
  • 【集山堂】老竹茶則(吃茶去)——祁峰作品
    堂主微信號:77647515老竹茶則(吃茶去)此件茶則作品選用民國老玉竹而制,老竹已在經年累月的使用中包漿,且竹肌表面有使用中留下的傷疤和皮裂,這皮裂就如瓷器的開片一樣,那是歲月留下的痕跡,仿佛在和我們講述它經歷的這一切只為最後能在匠人手下脫胎換骨遇見茶
  • 春天的小菜吃起來
    上海人在吃的方面最講究什麼季節吃什麼菜。老早供應不是那麼豐富的時候,到小菜場買菜經常還要排隊,更不要說春菜上市的時候。菜場裡也會應季推出一些便民服務,教大家怎麼吃時令菜。1985年4月22日,黃浦區寧海東路菜場的營業員,在賣菜之餘還辦起了「春季時令菜餚燒法吃法介紹會」現在買菜,想吃什麼基本都能買到,無非是價格上的差異,或者新鮮程度上的差異。
  • 夜上海·味道|大廚燒小菜 宅家烹佳餚
    [申之魅]大師教小菜大廚燒小菜 宅家烹佳餚宅在家裡20多天了,是不是已經很多天沒有出過門,是不是開始想念飯店菜餚的味道。本期邀請到的是中國烹飪大師、上海十大名廚徐俊,為大家帶來經典本幫菜餚糖醋排骨、紅燒河鰻、三鮮砂鍋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