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春天」絕對是這一段時間在魔都上演的一部「大戲」。雖說現在菜的品種越來越豐富,養殖也越來越不受季節、氣候的影響,但「時令」一說還是不會改變。香椿頭、馬蘭頭、春筍……一眾蔬菜接連上市,小菜場立刻擺脫了冬天的氣息,剎那間活絡起來。
上海人在吃的方面最講究什麼季節吃什麼菜。老早供應不是那麼豐富的時候,到小菜場買菜經常還要排隊,更不要說春菜上市的時候。菜場裡也會應季推出一些便民服務,教大家怎麼吃時令菜。
1985年4月22日,黃浦區寧海東路菜場的營業員,在賣菜之餘還辦起了「春季時令菜餚燒法吃法介紹會」
現在買菜,想吃什麼基本都能買到,無非是價格上的差異,或者新鮮程度上的差異。這方面上海的阿姨媽媽特別敏感,也都能找到那個既不是價格最高點又相對還很時鮮的時間點,買到心儀的小菜,讓全家一飽口福。
「時繞麥田求野菜」,這裡的野菜就包括薺菜,薺菜遍布全世界,是一種人們喜愛的可食用野菜。初春採其嫩苗作野菜食用,清香可口。薺菜歷來是藥食同源的佳蔬。薺菜蝦仁雙菇、薺菜鱸魚、薺菜大餛飩都是經典的小菜和點心。熱乎乎的薺菜黃魚羹在早春裡能起到暖肚養胃的作用。
薺菜肉餛飩
菜肉餡的餛飩裡,薺菜肉是很常見的一種,不光飯館裡賣,家裡也會做。作為餡料,薺菜不容易煮熟以後變黃,味道鮮,顏色也好看。
薺菜湯包
在關於薺菜的「一百萬個可能」裡,薺菜小籠的發明算是一種,薄薄的皮子裡夾雜著點點綠意。
薺菜炒年糕
這道菜(也可以叫做點心)真是人見人愛。因為年糕的緣故,飯桌上看到這道菜讓人覺得又團圓又溫馨。
薺菜肉湯圓
說到湯圓,很多人還是愛吃「黑洋酥」餡的,不過嘗嘗鹹口也是一種美味的體驗,尤其肉裡夾雜著鮮香的薺菜。
薺菜油墩子
吃慣了蘿蔔絲油墩子,吃過薺菜的嘛?上一秒春意盎然,下一秒便落入腸胃。
薺菜泡飯
草根泡飯配上小辰光的記憶,伴著最時令的清香。
薺菜黃魚羹
羹的做法是上海菜裡常見的,比湯濃稠,葷素搭配,還很講究顏色的協調。吃一碗黃魚薺菜羹,一整個冬天的慵懶就全舒展開了。
薺菜肉絲豆腐羹
薺菜豆腐羹裡的豆腐往往處理成條狀,也是一種特色,豆腐入口即化,薺菜齒頰留香。
馬蘭頭又名馬蘭、紅梗菜、雞兒腸、田邊菊等。由於寒食節與清明節合二為一的關係,一些地方還保留著清明節吃冷食的習慣。在浙江吃馬蘭頭等時鮮蔬菜,是取其「青」字,以合「清明」之「青」。春天裡,田邊地裡滿眼都是馬蘭頭的嫩綠,空氣裡蕩漾的全是馬蘭頭的清香。
香乾拌馬蘭頭
上海人傳統吃法是香乾拌馬蘭頭,在沸水裡一焯後切細,拌了香乾末後再用麻油一澆,是非常樸素而耐人尋味的香蔬。別看它土裡土氣,卻是能登上大雅之堂的,上海人生活的那一點精緻,都體現在馬蘭頭的一箸中。
清炒馬蘭頭
有些人家裡歡喜直接清炒,追求那種微澀微辣的味道。
筍丁馬蘭頭
筍也是「鮮」的代名詞之一,很多菜都用它來「吊鮮味」。這道涼拌菜就算不說它的味道,光名字就顯示出春天的新鮮感來。
馬蘭頭青團
這是老寧波人小時候的最愛,吃口軟糯糯的,春天的味道。
竹筍一年四季皆有,但惟有春筍、冬筍味道最佳。尤其是春筍,烹調時無論是涼拌、煎炒還是熬湯,均鮮嫩清香,是上海人最鍾愛的佳餚之一。
醃篤鮮
這道最出名的時令菜不用說了,一提起來許多人就會說「饞吐水嗒嗒滴」。每到春筍上市時節,上海的阿姨媽媽們就開始張羅著做醃篤鮮了。它是上海人最暖心的一碗湯。用上海人的話來說:「長在黃泥地裡的春筍在春雨裡,即將破土、而未出土時,味道最鮮美。」
油燜筍
除了做醃篤鮮外,最經典的一道家常菜就是油燜筍,是佐酒妙物。這道菜也都上海姆媽們的拿手好菜,招待客人絕不失面子
下沙燒麥
下沙燒賣起源於明代,是浦東南匯地區代表小吃。燒賣皮用特殊擀麵杖手工擀制,鹹味燒賣以當季新鮮的春筍、鮮肉和秘制熬成的豬皮凍為餡料。對於上海人來說,筍肉燒賣最受歡迎。2011年,下沙燒賣製作技藝被列入浦東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
筍絲春卷
上海人在春天當然還要吃春卷,稱為「咬春」,金黃的春卷裡面裹著筍絲,是不是有點像金條?特別討彩頭。
筍丁八寶辣醬
炒辣醬是個普通家常菜,老早在飯攤上供應,由於色深味濃,很適宜下飯。在上世紀40年代,九江路上的同龢館廚師們參照上海本地菜「全家福」的烹製法,在炒好的辣醬上澆上一個蝦仁「帽子」,又對炒辣醬的原料進行了調整充實,用蝦仁、雞肉、鴨肫、豬腿肉、肚子、開洋、香菇、筍片等八樣主要原料烹製,故稱它為「八寶辣醬」。
長得如雞毛毽子一般的香椿一小把一小把擺在菜市場裡,無論是從賣相還是價格,都仿佛與那市井氣格格不入似的。香椿的嫩芽從立春開始可以採摘,到清明前結束。換句話說,香椿的採摘期比龍井還短。
香椿油拌麵
香椿油拌麵不輸上海經典的蔥油拌麵,令人垂涎。輕炸之後的香椿口感酥脆,香味更重而澀味已經消散。也有人分享了自己家裡的做法:「香椿芽粗揀一下,再洗淨,吹乾,切細、拌鹽、輕揉幾下,使之鹽味略滲透進芽裡。等幾分鐘後,在不很旺的油鍋裡滑炒一分鐘即盛起。這就成了。這香椿芽油可生拌豆腐,也可拌麵條。」
香椿炒雞蛋
民間曾流傳「香椿芽炒雞蛋,肉魚都不換」的俗語,不知道饞壞了多少弄堂小朋友。
香椿頭拌豆腐
老上海愛吃的素食,香椿頭用鹽醃過,色澤暗綠,洗過後切碎,拌嫩豆腐,澆幾滴麻油,鹹的香椿頭和淡的豆腐在口中自然調和。
香椿煎豆腐
被稱為「樹上蔬菜」,「一箸入口,三春不忘」,滿滿一盤一口氣能風捲殘雲吃個精光。
「新蠶豆之嫩者,以腔芥菜炒之」——這是《隨園食單》裡,袁枚對「春蠶豆」的解釋,嫩到可以連殼一起吃。
上海人吃蠶豆講究吃本地豆,就是三林塘出產的蠶豆,外地來的蠶豆叫做「客豆」,多少有點水土不服。三林塘的本地豆顆粒比客豆略小,體形飽滿,有明顯的腰身。剝開豆莢,裡面的豆子水靈靈,綠中含翠,裹在一層毛茸茸的白衣裡。
清炒蠶豆
在上海,每年春天,第一批蠶豆上市都會遭「哄搶」。阿姨媽媽一早來到菜市場蹲點,只為全家人都能吃上那一口鮮嫩。蠶豆做法也是多種多樣,最經典的就是清炒,嘗個原滋原味的清甜,期限就這十幾天,過了這個村,可就沒這個店了。
鹹肉雪菜蠶豆
新鮮蠶豆和鹹肉搭配,還能吸收鹹肉的香味,提鮮還解膩。
火腿蠶豆飯
鍋裡下油,撒點蔥姜蒜粉和蠶豆,翻炒出香味後再倒入火腿丁,一碗家常版的蠶豆飯就做好了,香到銷魂。
豆瓣蓉
等到新鮮蠶豆上市過了一陣,豆子漸漸老了,也可以把皮去掉,搗成泥,做豆瓣蓉,十分可口。
草頭是上海人的叫法,寧波人叫草籽,學名叫苜蓿,又叫金花菜。早春時節,田野裡成片都是。酒香草頭是上海人的家常菜,草頭的清香鮮嫩,白酒的濃鬱誘人令人回味無窮。
草頭餅
草頭原名苜蓿,又稱三葉草。草頭餅雖貌不驚人,但清純、亮麗,是點心裡的「村姑」。草豆餅脆脆的,咬一口還有青翠之感,放在陽光下,閃閃亮亮,有玉石之美。
酒香草頭
上海人的家常菜裡最常吃酒香炒頭,新鮮的草頭熗點白酒一炒,簡簡單單。
草頭圈子
嫩嫩的草頭用旺火大油炒熟,配以醬油蒜蓉紅燜而成的大腸,便成了陽春三月最討喜的時令小菜。圈子酥爛軟熟,肥而不膩,草頭鮮嫩,毫無羶味,恰到好處。
牛肉爬草頭
牛肉絲和草頭的搭配,可謂一絕。一盆草頭覆蓋著滿滿的牛肉,最頂端再裹上生雞蛋,更是錦上添花。醬香濃鬱的草頭最是下飯,恐怕一碗嫌不夠,兩碗不嫌多。
鮮筍草頭
鮮嫩的草頭與春筍一起烹製,又是一道好菜。
初春雨後的枸杞芽肥肥嫩嫩,粗粗壯壯,讓人喜愛。枸杞頭是未結果的枸杞的嫩芽,最嫩的枸杞頭呈淡綠色,柔嫩可愛。枸杞頭從上市到落市時間極短,不過三五天的光景,也就老到不能入菜了。半尺長的嫩芽,用油鹽大火一炒,碧綠生青,清香爽口。
清炒枸杞頭
吃起來苦中帶甜,能清火明目。不加配料的清炒枸杞頭,更突出自然的苦味和微微的涼意,炒時加料酒更顯鮮綠清香,先苦後甘的回味,獨樹一幟。
韭菜的含水量很高,能量較低,有刺激食慾的作用。韭菜含有較多的粗纖維,能增進胃腸蠕動,有「洗腸草」之稱。初春時節的韭菜品質最佳,晚秋的次之,夏季的最差。
韭菜炒蛋
「正月蔥二月韭」,南齊周顒有句名言:「春初早韭,秋末晚菘」,「韭」就是韭菜,初春時節的韭菜品質是最好的,又嫩又鮮。春天冷暖不一,多吃一些春韭,可以祛陰散寒,最習慣的做法就是韭菜炒蛋。
得豆之清香,卻生得纖細柔嫩,掐得出水一般,口感軟滑清爽,細細一把捏在手裡,仿佛捏住了春之鮮與潤。豆苗的歷史很久遠。
豌豆苗
在有的地方也叫做龍鬚菜,只食用嫩梢和嫩葉,清香柔嫩,在餐館裡是極矜貴的一道青菜。因為芽苗太嫩,通常用上湯來浸煮,保持鮮嫩口感。
蓴菜本身沒有味道,勝在口感的圓融、鮮美滑嫩。相傳乾隆帝下江南,每到杭州都必以蓴菜調羹進餐,並派人定期運回宮廷食用。
蓴菜羹
春風四月,最美不過一碗太湖蓴菜羹,蓴菜本身沒有味道,味道全在於好的湯。這樣嫩綠的顏色與豐富的詩意,無味之味令人心醉。
蕨菜是上海各大菜市場比較常見的了,蕨菜長得像個拳頭,有人又叫它拳拳菜。它烹製的菜餚色澤紅潤、質地軟嫩、清香味濃,也被稱為「山菜之王」。
清炒蕨菜
蕨菜長得有點像香椿,沒有很濃烈的味道。但仍不失為一道非常美味的春季「爆款」野菜,入熱水燙,再加香油攪拌,還可以搭配雞蛋和肉類炒,上桌必受好評。
蕨菜炒臘肉
名字裡就帶著山野氣息,蕨菜鮮嫩細軟,和臘肉的香味中和。
這麼多美味小菜,
一個春天
一樣一樣吃過來都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