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講的熟小菜,也叫「熟菜」,就是店裡賣的熟菜。熟小菜有中西式,中式還分幫,上海主要有蘇(州)幫、常(熟)幫和廣(東)幫。
「今朝來人客了,快去買熟小菜。」「明朝請客,買點熟小菜做冷盆。」「屋裡廂沒啥小菜,去買點熟小菜吧。」
上海人講的熟小菜,也叫「熟菜」,就是店裡賣的熟菜。過去,家裡買熟小菜由我完成,腳踏車來回快。住茂名南路,就奔淮海中路636號的慶豐第一門市部,老底子是德國人開的華府飯店。住徐家匯是常去華山路一家,徐匯浴室過去就是。
一位家做染料生意的小開,回憶上世紀40年代:「上海街頭巷尾,到處可見專賣醬雞、醬鴨、醬蹄髈、豬舌、鴨頭、鴨舌、鴨翅膀、燻豬腦、香腸等滷味的熟食店。」
熟食店門面都不大,一開間居多。進店先買籌子,它多是竹做,上刻金額;也有塑料。然後買菜,把籌子遞進小窗,放在與桌面齊平的方或圓的木板上。營業員手不碰籌,驗明金額後,腳踩木板翻,籌子就「稀裡譁啦」掉進洞裡。裝菜沒塑料盒和袋,而用紙包。拿一張A3大小的粗黃紙,裡面再襯張油光亮的白紙,不怕油和汁水跑出來。
買熟小菜,大人一般給10來塊錢。買起來基本是「老三篇」:紅腸、燻魚、叉燒。熟小菜有中西式,中式還分幫,上海主要有蘇(州)幫、常(熟)幫和廣(東)幫。江南的熟小菜,蘇、常生產最早。偏甜的蘇幫,名店是陸稿薦、杜五房、杜六房和鴻運齋;出挑的是醬汁肉、五香醬肉、醬雞醬鴨等。在憑票買肉的日子裡,買熟小菜不要肉票。
根在蘇州、問世於1663年(清康熙二年)的陸稿薦,在滬名氣亦響。很多店都自稱是正牌,於是在店名前加料:老、真、真正等。關於店名有個傳說:一乞丐進店求宿如願,第二天走後留下草編破稿薦(墊子),夥計用它燒肉出異香並暢銷;機靈的陸老闆遂改店名「陸稿薦」。
沒想到,「陸稿薦」在上海變成一句罵人的話。據1935年出版的《上海俗語圖說》:「罵人陸稿薦,意思就是『此人是陸稿薦裡的貨色』。陸稿薦裡的貨色,除了豬玀還有什麼呢?」用熟小菜罵人,也算是一大發明。
再說常幫,頭牌是馬詠齋熟食店。起家在常熟古裡村,1937年開到上海。夏天糟雞糟肉,冬天野雞野鴨野兔和麻雀等野味。常態供應上海燒雞、五香醬鴨、燻青草魚燻雜魚和叉燒等,最出名的是油雞和油鍋沃雞。
說到麻雀我歡喜。買麻雀要到淮海中路近「淮國舊」的那家店。麻雀濃油赤醬,不僅五臟俱全,四肢也齊全。最好吃的是胸脯肉,也是肉最多的。那時吃雞要逢年過節配給,吃麻雀機會比雞多。吃起來就「阿Q」一下,如吃袖珍版雞,特別是扯起兩條麻雀腿時。麻雀不全是網捕,大部分是獵槍土槍打的;有的體內留散彈,一不小心就會硌了牙齒。
廣幫中的廣恒隆是家老店,創建於1862年。它以烤出名,有烤肉、烤鴨、烤鵝。廣幫店家還有陳阿筱、吳阿四,賣雞頭雞爪、鴨膀鴨腳。
西式熟食數慶豐,以紅腸聞名,有大紅腸、燻紅腸和小紅腸等。季節性產品是義大利紅腸、燻腿、圓腿和培根等。賣西式熟小菜,也有中式賣。
老話說,糟醉起伏。每到夏季伏天,就是糟貨上市之時。我當財貿記者時,會拍條新聞。到那時,上海無論中式和西式熟菜店,都會把糟貨放在醒目位置。有些外省人對蘇浙滬的糟貨有些茫然,為什麼要大張旗鼓宣傳糟貨而不去宣傳好貨?而且這糟貨比好貨還貴。
糟貨是老人和的好,糟雞、糟缽鬥和糟溜魚片是佼佼者。過去,糟缽頭外賣22元一隻;吃完可退缽頭2元。店原在八仙橋菜場對面的金陵中路79號,1993年搬到瑞金二路418號;後又搬到淮海中路558號,這可是它的第四遷了。誕生於老城廂的它,1938年遷到法租界凱自邇路(今金陵中路)。據說那時,黃金榮也常來吃,因距他鈞培裡的家近。有一次,幾個小流氓到店裡吃白食,正好被老頭子撞見,嚇得不敢再來。
熟小菜也當過大菜。1948年,蔣經國在上海「打老虎」,實現限價,小菜場裡買不到菜。餐館無菜供應但也不準歇業,開著門卻節省不開燈。天蟾舞臺旁的陸稿薦大排長龍,買便宜的滷鴨舌,帶回家當夜飯菜。
<<< 一份來自「夜光杯」的邀請 >>>
各位親愛的讀者朋友,感謝您陪伴「夜光杯」一路走來。為更好地了解您的體驗,以便在今後改進,我們誠意邀請您參與一次問卷調查。
參與方法如下:
1)長按二維碼,點擊「識別圖中二維碼」,進入問卷
2)點擊本文文末左下方「閱讀原文」
您的支持是我們前行的動力!
關於我們:
本公眾號乃上海發行量最大的報紙《新民晚報》副刊《夜光杯》的官方微信,《夜光杯》是中國歷史最悠久的報紙副刊,在微信平臺,我們將以全新的面貌繼續陪伴您。歡迎免費訂閱,我們將每日精選兩篇新鮮出爐的佳作推送到您的手機。所有文章皆為《夜光杯》作者原創,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點擊下面的篇目連結,可重讀夜光杯微信公眾號6月高點擊率美文:
復旦所在地為何叫「邯鄲路」?
簡平:千物散盡,不必復還
陳茗屋:無題
葉永烈:手機買菜
李大偉:口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