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看到一個非常糟心的新聞:
雲南一位男主播直播強姦未成年。視頻裡,男子得意洋洋地說,自己在雲南文山本地,花了9000塊錢找來一個初中女生給大家表演「驗貨」。
觀看人數一度高達800萬之多。
一開始,很多人只是抱著獵奇的心態觀看這個直播。可視頻中女孩悽慘的哭聲,讓很多人意識到,這並非作秀,它實實在在就是一場強姦!
網友們瞬間炸了,他們紛紛轉發舉報、聯繫報警,最終@雲南網警巡查執法及時出現,才將這撥人繩之以法。
事後,有人義憤填膺痛罵男主播;也有人毫不憐惜,說女孩收了錢,是自願的。
看完只覺得震驚、憤怒、噁心,在這次事件中,沒有誰是真的無辜者,圍觀網友、男主播、小女孩,每一個其實都是性教育缺失的犧牲品。
因為沒有人告訴他們這是不對的。
從沒有人告訴我,可以對擁有絕對權力的成年人說「不」。日本記者10年追訪,揭露讓全民陷入反思的校園性侵事件。
杭州某小區因電梯門口電子屏出現保險套廣告,遭到了業主們的投訴。大部分家長表示,保險套的畫面「太曖昧」、「不太合適」,孩子問起來不知道怎麼解釋。只有小部分家長認為,可以藉機給孩子進行正確的性教育。在我們的傳統文化中,「性」是不雅的,不該拿出來當面討論,也不該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告訴他們,以免受到汙染。最終導致危險真的降臨在孩子身上時,父母還茫然不知。去年,抖音上有一個網紅幼師,因曬出與小男孩親吻的視頻,遭到全網封殺。「幼師喜歡的小孩排行:第一長得好看的,第二聽話的,第三家長事少的。」在被曝光之後,這位幼師回復,「媽媽沒怪我,只是覺得大家喜歡他很開心」。果然在這位幼師的視頻下,就看到有家長說,這些親密舉動都是孩子與老師之間表達愛的方式,不必大驚小怪!殊不知這樣的行為實際上是誤導孩子,今後一旦出現什麼心懷不軌的人以愛的名義想要與孩子發生肢體接觸,孩子不懂辨別,最終只會讓他受到傷害。性教育,家長自己不願教,又不願學校老師教,最後就有可能是壞人來教了。從沒有人告訴我,可以對擁有絕對權力的成年人說「不」。日本記者10年追訪,揭露讓全民陷入反思的校園性侵事件。
人民日報曾披露過一組數據,與2017年相比,2019年監察機關起訴強制猥褻、兒童猥褻、強姦的案件佔未成年犯罪總人數的比例由22.34%,增到了30.72%。然而令人擔憂的是,性侵的報案率極低,國際數據10個受害者中只有1個人報案,而在中國大陸只有7.3%。這組數據還表明:師生關係最容易發生在熟人性侵的案例中,師生關係是佔比最高的一種!校園本是一片樂土,應給學生提供安全舒適的校園環境,但近年來,中、小學女生遭受來自教師的性侵害的案件頻發,並呈增加趨勢。在校園這個密閉的環境裡,學生與老師朝夕相處,但這樣的關係又是不對等的,老師代表著權威,學生被教育要「尊師重道」。當學生被要求做一件事時,學生往往很難辨別善惡,因為在孩子們眼裡,老師不會做錯事。日本作家池谷孝司在《無聲的角落》一書中說,「很多老師並沒有意識到,自己手握權力」。在看這本書之前,我自己其實也從來沒有意識到這點,不管是職場上的領導,還是校園裡的老師,他們手裡都握著權力。有人說:永遠不要高估關係,因為你不知道自己在別人心裡是否同樣重要。也不要低估人性,在個人利益與情誼面前,大多數人會選擇利益。從沒有人告訴我,可以對擁有絕對權力的成年人說「不」。日本記者10年追訪,揭露讓全民陷入反思的校園性侵事件。
很多人看到性侵這個話題時,往往會會心一笑:幸虧我們家的是個小子。紀錄片《被性侵的男性:打破沉默》中的小雲爸爸知道兒子的事後,他也說:「如果是女孩子經歷這個,那就完了,以後還怎麼嫁人,幸虧你是個男孩。」這個世界上,沒有男孩還是女孩更容易遭受性侵這麼一說,當災難降臨時,他們的名字都將變成「受害者」。我們從孩子出生開始,都會給孩子打各種預防針,比如B肝等等,我們的孩子不一定會得這個病,但只要有一絲的風險,我們就要百分之百的努力防範。孩子天生就有無窮的好奇心,越是含糊其辭的,孩子就越想知道。往往父母直言不諱的,孩子才會習以為常。很多時候,面對難以開口的性教育問題時,是我們做父母的不夠坦然,才會覺得孩子太小,不適合這麼早了解。去年有一個黃磊和海清主演的熱播劇《小歡喜》,劇中黃磊飾演的父親,就為我們父母教育孩子,提供了參考:李玫瑾教授建議,如果家裡有孩子在中學,可以幫助孩子培養性別魅力,學會與孩子正確探討性與道德、法律的關係。如果不好當面聊,可以通過書信的形式。性教育不是單純的性生理教育,還有性別平等、人際關係、親密關係的教育,是人格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由此可見,性教育對於人一生的發展來講,至關重要。父母千萬不要再把它當洪水猛獸看待。
我們希望孩子一生過得平安幸福,就一定要教他性教育這門人生必修課。
有孩子的家長,強烈推薦買一本《無聲的角落》好好學習一下!這是一本值得收藏的成長教育手冊。有些傷害本可以避免,卻極容易被忽視,告誡每個孩子與惡的距離。
1988年進入共同通信社,先後在大坂社會部等任職,1995年轉調總局社會部,負責報導文部科學省與東京地檢處。曾任大坂社會部次長、總局社會部次長、宮崎分局長,2017年7月起轉任編輯委員。著作包括《死刑就好了——孤立而造成的兩起殺人事件》(編著;共同通信社與新潮文庫)與《兒童的貧困連鎖》(合著;光文社與新潮文庫)。
本書整理自共同通信社於2013年發往日本全國各地報社的系列報導《無聲的悲鳴——學校裡特有的事件》,成書時經過大幅增減修改。書中記錄了記者池谷孝司經過10多年的深度考察,與日本專門處理校園性侵事件的非營利組織「防止校園性騷擾全國網絡」(SSHP)攜手,協助被害人勇於說出真相的過程。
●我們不斷地採訪,不是為了去了解那些加害者,而是一次又一次地提醒大家不要成為旁觀者。
——池谷孝司
●有人肯傾聽,我們才有勇氣傾訴。我想讓我身邊的大人們知道,有必要去傾聽孩子們的心聲。
——一位受害學生
●社會上或許有很多人在遭受不公正的待遇後,放棄了為自己爭取公正待遇的機會。但我不希望自己的女兒只是一味屈從權勢、一輩子唯唯諾諾地活著。
——一位受害者的母親
定價:52.00元
包郵折扣價:39.00元
當日發貨(16:00前訂單)
長按二維碼下單
定價:131.20元
包郵折扣價:93.15元
當日發貨(16:00前訂單)
長按二維碼下單
文章來源:碧讀好書
關注即可領取32元書券,即領即用
▼
↙點擊閱讀原文進入「書城」,75折滿39元包郵(包郵地區:江浙滬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