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看不見的女人》是去年☞坎城電影節「一種關注單元 一種關注」獲獎作品。
《看不見的女人》(2019年)
A vida invisível de Eurídice Gusmão
《看不見的女人》預告片
▼
一直很期待,看過之後依然覺得回味無窮。
影片目前在豆瓣上被評分7.9分。
影片講述了1950年代,巴西裡約的一對姐妹長達半個世紀的平凡人生。
影片兩個小時,卻足以演繹出兩季《我的天才女友》那般的情感深度。
堪稱真正的女性生命史詩。
姐姐Guida熱情奔放,渴望愛情。
她追隨愛人遠渡重洋,卻終嘗背叛的苦果。
當她大著肚子回到家鄉的時候,被父親引以為恥,趕出家門。
在那個極度保守的年代,未婚先孕的女子堪如妓女般被唾棄。
Guida只能一個人撫養孩子,在社會底層做著最勞累且低薪的體力工作。
苦澀的日子裡,她唯一的期待,就是自己遠赴維也納學習音樂的妹妹。
妹妹的美麗人生是Guida保留的最後一抹理想主義亮色。
但是,妹妹卻沒有回一封信。
妹妹Eurydice是一個安靜、內斂的女性。
她看似不如姐姐堅韌勇敢,卻一直懷抱著成為鋼琴家的夢想。
可惜,在姐姐與情人私奔而去後,Eurydice被父親嫁給了一個新婚之夜把她按在廁所地板上摩擦的男人。
(這是我看過的最沒有美感且難以直視的激情戲之一)
婚後的Eurydice想繼續鋼琴的學習,但丈夫更希望她在家盡一份妻子的職責。
鋼琴在丈夫眼中只是魚水之歡的助興玩具而已。
眼看著就可以參加赴維也納學習之時,Eurydice懷孕了。
她不得不為了孩子停止了音樂路上的腳步。
Eurydice的生活並不如意,她多年來一直僱傭私家偵探找尋著自己的姐姐。
可惜當她得到消息時,兩人已不可能再相見。
《看不見的女人》事實上講的就是一個傳統且套路的故事。
雙生姐妹花因為命運的捉弄而終其一生都無緣再見,在同一座城市裡各自經歷著生活的苦難。
這樣的故事放在今天,無疑具有強烈的女權主義色彩。
兩個女子的一生充滿了對父權社會之下女性所受壓迫的控訴。
尤其鮮少反抗的Eurydice在Guida墓前憤怒地斥責父親之時,達到了全片情緒的一個爆點——
是你殺死了Guida,你們也在對我做著同樣的事情!
當然,如果僅僅停留在女性發聲的層面上,這不過是一部女權時代的跟風之作罷了。
但在影片的主題之外,這部作品依然有不少亮點。
首先就是對人物情感的刻畫。
無論是Guida走後Eurydice在姐姐的床上深深的呼吸;
還是艱苦生活中的Guida一談起自己攢的錢,幻想著去維也納與鋼琴家的妹妹相會,疲倦的面容上也會綻放出明媚的笑容。
細膩的刻畫讓人物的情感綿長而澎湃。
影片的最後,當白髮蒼蒼的Eurydice含淚擁抱著Guida的孫女時,相信所有觀眾都能被這種跨越滄海的深情所感動。
影片的兩位主演非常優秀。
飾演Guida的茱莉亞·斯託克勒(Julia Stockler)是一位略帶拉丁風情的美人,頗有幾分遇見蒂姆·伯頓之前的☞海倫娜·伯翰·卡特(Helena Bonham Carter)的風採。
左:茱莉亞·斯託克勒;右:海倫娜·卡特
而飾演Eurydice的卡羅爾·杜阿爾(Carol Duarte)特則更讓我印象深刻。
她在表演中適時流露出一種麻木空洞的眼神,恰好表達出人物與壓抑灰暗的傳統家庭格格不入的內在關係,堪稱妙筆。
值得一提的是,卡羅爾·杜阿爾特是已出櫃的巴西女演員,她以肥皂劇《阿凡達·奎爾》(《A For Quaer》)中的跨性別角色伊凡(Ivan)而出名。
《阿凡達·奎爾》劇照
她和妻子艾琳·克萊因(Aline Klein)從2012年在一起至今,已經有8年之久,儘管她本人表示並不想結婚,但她很希望和女友能生個寶寶。
再說回這部電影《看不見的女人》。
導演卡裡姆·埃諾茲(Karim Ainouz)自然是功不可沒。
片中處處可見他獨特的構思,且對畫面色彩的掌控尤為亮眼,深沉的視覺氛圍之中依然體現出不同的色彩層次。
在室內狹小的空間內,傳達出一種熱帶溼熱的窒息感,與影片文本上傳達出的意識氛圍形成一致。
最後,關於姐妹之間的隔離,我個人還有一些「多餘」的看法,來自父權的迫害自然是罪魁禍首,但來自於貧富階級之間的差距亦是主因。
當妹妹在高檔餐廳的洗手間時,姐姐卻被服務員拒之門外,否則她們早已重逢。
當姐姐享受著私人醫生的服務,妹妹卻說「你見過有窮人從醫院活著出來嗎?」
龐大的城市縱橫交錯,把人分開的,到底是大街大樓,還是高低貴賤?
《東京物語》裡老太太說的那句臺詞,沒想到在裡約卻用另一種方式兌現了。
東京那麼大,萬一哪一天走失了,恐怕一輩子都見不到了。
在公眾號後臺回復
看不見的女人
獲取影片熟肉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