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2月22日電 據加拿大《明報》報導,今年市選當中,中國香港出生、多倫多長大的華裔政客黃慧文(Kristyn Wong-Tam)在市中心27選區勝出,打破了多市議會內華裔議員長期只有一個半人的格局,實現了歷史性的突破。
第27選區(Centre Rosedale)是多市最富裕的區域,擁有加拿大的金融中心卑街,多倫多和懷雅遜2所大學,多市議會大樓也在該選區的疆界內。但該區並非華人聚集地區。家庭語言統計中,英文超過八成,中文(廣東話普通話全部在內)5.1%,低於全市平均的7.9%。
當今年市選拉開帷幕時,黃慧文並沒有競選的想法。但當一批60多人的支持者在一次派對上要求她參選時,她心動了。她覺得,她能夠做一個出色的市議員。
但是接下去的形勢相當不利。區內最有分量的政客,曾任10年省議員及副省長的史振民,出任市議員20年、準備退休的政客李啟佳,都決定支持從英國倫敦返加的另一位華裔候選人曾永章。這2人在該區影響極大,造成許多人都覺得黃慧文必輸無疑。一時間來勸她退出的人絡繹不絕,認為她繼續嘗試必是浪費時間。
但黃慧文不為所動。她認為在本區15名候選人當中,自己是最有社區基礎的一個人。選國會議員也許可以空降,但選市議員卻必須依賴社區基礎。她長期居住這裡, 並在這裡經營生意。早在2002年,她在教堂街經營Timothy咖啡店時,就花了2年時間,發起建立了當地的商業改進區。之後獲得市府資助,使得本地商業區改善街燈、清理環境、面貌一新。
在這之前,她的第一份工作,就是為教堂街上的婦女庇護所工作,幫助流落街頭的人們重新住入穩定的房屋。由於對區內的情況非常熟悉,使得她可以在競選過程中,又發起成立了一個本區的鄰裡協會(neighborhood association),來共同討論和解決區內的問題。
正是由於熟悉社區、幫助社區,和社區並肩工作多年,使得她在「大軍壓境」的競選中可以不斷獲得支持和鼓勵,增強了她的信心。她決定發奮努力,變不可能為可能。她除了每天早晨7時至9時到地鐵站拉票,餘下的時間就拍門拜票。不少地方拍門三次、五次,努力和選民溝通,尋求理解。
除了27選區內的社區工作外,黃慧文也是本地華裔社區的維權積極分子。她早在1999年到2003 年期間,是平權會多倫多分會的管理委員會主席。任職期間設計和實行了許多新的項目。2005年她又加入人頭稅平反的努力。她表示,當加國總理道歉後,一些來加二、三代的老人對她說,她們終於感到被加拿大承認了的時候,她的心被震撼了。
談及未來作為議員的工作,黃慧文表示,27區內最大問題之一是共管柏文的建設。
該區是大多區柏文最密集區域,柏文佔居住單位的88%。競選籌款期間,她就謝絕了來自發展商的捐款。選成之後,人們紛紛來賀。也有發展商送了價值數百元的高級禮盒,被她退了回去。她說,有事可以談,但貴重禮物不必送。
她提出三點建議:一是一旦有柏文建築的申請就應讓居民了解;二是更多發展2睡房和3睡房單位;三為鄰裡提供更多託兒所和遊樂場空間。後2點是希望吸引家庭入住市中心。
華人社區在政治上比較弱勢,大多區尤其明顯。多倫多市華裔人口約為10%。但45人的多市議會內,華裔議員長期為一個半,即鄒至蕙和黃旻南(其父來自中國)。
數年前鄒至蕙出任國會議員後,多市議會華裔代表僅得半人。所幸李振光在士嘉堡得手,才又將人數恢復到一個半。今次黃慧文的成功,使得華裔議員成為2個半人,是實質性的進步。
作為一個左翼議員,在右派當道的時候進入議會,似乎有點「生不逢時」。但既然獲得選民擁護,必有生存空間。她不但可以悉心關心選區內事務,也還要許多機會自主出擊。如出山第一份參加的動議(要求《麥克琳》雜誌道歉),就獲得出乎意料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