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盧俊
通過很多人的努力,經過很多天的打磨,這一天很不容易,但終於,真叫盧俊四周年的演講,在昨晚圓滿結束了
因為各種原因,有很多沒有辦法來到上海的朋友,很多在直播間觀看的朋友,所以我還是會來到這裡,這個最熟悉的地方,也是我創業出發的起點和平臺,照例用文字,和大家分享四周年演講的內容
每一年演講,我都會嘗試著去問自己一個問題
今年我提出的問題是:「站在這個夏天,我該如何看待這一年?」
當我看到這個問題,腦海裡浮現出很多很多的畫面,但是對我來說印象最深的是這張照片
這是一位藝術工作者,在疫情最嚴重的時候,在北京的郊區的牆上,寫的那麼一行字。為自己和身邊的人加油,這句話叫:「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每隔一段時間,他都會根據自己的心情和現實的狀況去調整一些字,不久,這句話變成了這個樣子:
「一切會好起來的。」
「會好起來的。」
「會好的。」
「好的。」
我想,這可能是很多人對2020這一年所有的感覺。這一年來我們經歷過太多太多事情,我們發現很多事情我們都沒辦法改變和控制,甚至這些變化,它龐大到讓我們有一點手足無措
今年,我聽過很多人和我分享他們的故事
一家經營了15年的店鋪,把門店換成了房租更低的;
一位做民宿的朋友,在春節期間直接解散了團隊;
一位餐飲的朋友,堅持了兩個月,依然沒有挨過來;
還有電影院的朋友,現在依然不知道自己的未來在哪裡;
......
這就是2020年在我們面前呈現的景象。我們面對這一切,似乎有太多太多的無力
此時此刻,我們作為房地產行業裡面的個體,腦海裡大概會浮現出這麼一句話:「幸虧我是做房地產的」
這應該是全中國最好的賽道,或者說對於職場經理人最好的賽道
在一個如此對全社會產生影響的時間節點裡,這個行業給了我們最大可能的包容
從2月份之後,大量的土地出讓洶湧,土地出讓金額呈幾何倍的上升
我們統計了今年上海各個項目的認籌比,我們看到用戶的買房意願切實地在提升
同樣,我們也看到了越來越多的城市人才和房產的重度捆綁,兩者互相之間重度的捆綁,讓人才和城市緊密地捆綁在一起
不管哪個維度來看,房地產這個行業,在這個特殊的時間點,依然能夠保持欣欣向榮,甚至有一點逆勢反彈
但是,當我看到行業裡面所有的利好的時候,我腦海卻想起了
一個銷冠和一家房企
01
前兩天,我的一個銷售朋友打電話給我,他做了五年房地產工作,每一年都是銷冠。但是就是這麼一個銷冠,卻意外地問了我一個問題:
「盧俊,我的客戶呢?」
分析了這麼多數據,不管是上海,杭州,全國都在回暖,認籌比在提高。一個銷冠怎麼可能沒有客戶?
銷冠回答說:「是的,項目的業績變好了,售樓處來人變多了,但是我的客戶變少了。只因為一個原因,今年2月之後,所有項目全都在執行一個政策:「全民營銷」
今年我們發現,很多項目開始採用了全民經紀人這種模式,試圖盤活帶客量
但是我想:「全民經紀人對你也沒有影響,它是為你帶客戶,怎麼會讓你的客戶變少呢?」
後來他說:「確實,之前也沒有意料到,甚至我覺得這會給我們帶來更好的幫助,為此躍躍欲試去迎接更多的客戶, 但當啟動了全民營銷之後,所有人講一句話:
我的客戶要給到定向具體的銷售
一個什麼樣的銷售?一個默默無聞,不愛說話,有點低調甚至有點靦腆的那個小女生
不管是案場的營銷體系,和客戶來源也好,一切似乎都沒有變化,但是卻在這個特殊的時間點,捧出了一個不太一樣的銷冠。一個不會逼定,不會銷控,不會很多營銷話術,只會服務的銷冠
從一個項目銷冠的移位,我們看到的只是很小的一個切面。所以這一年來,市場究竟發生了什麼,發生了什麼變化?如果這個案例比較渺小,接下來可以講一個更大的
這是關於一家房企如何奪回那個失去的2月的故事
2020年的2月17號,正是春節疫情最嚴重的時候,我們幾乎所有人在老家穿著一件卡其色的睡衣,整整度過了一個月的延長版春節
就在這個有點無聊有點無奈的時刻,我們在房間裡靜靜發呆時候
突然,我們的手機朋友圈被一張圖片瘋狂刷屏——「快看!恆大75折!」,後面附著一張恆大的白紙紅字的公文
很快,恆大75折竄上了熱搜,成為了今年房地產行業裡面最現象級的營銷事件
身邊幾乎所有人,所有同行,所有購房者,都在開始聊恆大75折這件事。和別人不一樣,我開始細細閱讀這份公文的每一個字,苦思冥想到底是什麼樣的文字魅力,讓一篇如此枯燥的公文能夠達到十萬加的爆文級閱讀量
於是我認真讀完每一個字,關於折扣,比例,時間節點,講實話我看得完全無感
當我把這份文件發給一個恆大的朋友,想問問他一些關於公文細則的內容,他只回了我一句話:「到底首付多少,打了多少折?」
所以,當區域公司,下級員工還未來得及消化這份文件精神內涵的時候,也不能阻擋它爆炸級效果,快速地擴張,恆房通APP的裝機量也快速鋪張,達到1000萬
對恆大的這一套營銷打法,很多人輕蔑,很多人不屑
但是,我們來看結果:3天鎖定超過580億房源,後續繼續發酵6天854億,整個2月份1027億
這件事情帶來的真實數字,是遠超乎想像的。包括恆房通的裝機量衝到了那一周的排行榜第二名,1000萬
就憑一張簡單的公文,恆大奪回了那個失去的2月,成為了今年唯一擁有滿滿12個月的開發商
我們在笑恆大的土,但是這家房企,已經悄然準備好過冬的食物,還順利轉了型
只有恆大做到了
所以站在這個時間點,我們再來想一想,一個銷冠的移位和一家房企重新奪回時間,是如何同時發生的
我是一個地產人,哪怕未來不碼字,未來我依然大概率會以地產為生
與此同時,我也是一個堅定的購房者,我今年剛剛賣掉自己的房子,我一定會在上海這個地方擁有一套自己特別想要的房子,而且還會不停地換下去,也就是說不管有任何的泡沫,任何的風險,我依然和這個城市緊緊地聯繫在一起
這就是,我們不太能夠獨善其身,也不太能夠抽身離去
在這個賽道裡面,不管是地產人還是購房者,我們都會跟房地產緊緊聯繫在一起,走向一個不知道是何遠景的未來
所以,創業來到了四周年,演講的內容我不會談論任何關於宏觀,政策,也不會預測所謂房價的走勢
今年想跟各位分享的,都是一個個有血有肉的感受到的個體,和一些可以預測的未來
02
一個最想分享的是,關於直播賣房的行業破圈
在這5個月裡面,最大的一件事情,也是各位朋友能夠理性感性感受到的一件事情,就是直播賣房這件事情
從2月份開始,直播賣房快速地在全平臺佔據了我們所有的視線。各種各樣的流量明星,最快程度地擁抱房地產
有科技圈,有娛樂圈,有明星圈,有主播圈,甚至還有總裁圈,都開始做直播賣房這件事情
能夠如此快速有節奏成規模地來直播電商賣房,這是房地產行業最大的一次破圈。也是因為如此,流量第一次把房產下沉到普通大眾面前
也許大家會覺得我們每天都在接觸房地產,但是真實的世界遠比我們的認知大很多,不知道房產這件事情的人比我們想像的多,所以薇婭才會一直在直播間反覆和網友解釋:「40年產權酒店式公寓」這樣的專業名詞
為什麼此時此刻,房地產如此快速而主動地擁抱網際網路?
其實原因很簡單,因為IP很閒,而房地產最有錢,他們當然會如火花四濺般碰撞在一起
如果沒有意外的話,未來很長一段時間,電商賣房這件事情會一直存在,因為這是第一次網際網路把房產拿到普通大眾面前
這樣的力量甚至能讓明星赤裸裸地叫開發商爸爸,明星多麼用力,多麼投入地為房地產搖旗吶喊
就是因為這樣的用力,王耀慶硬是把直播買房這件事竄到微博竄紅榜裡面去,萬科也因為這次熱搜,也讓它的電商直播讓越來越多人看到
明星直播賣房帶來直接有效的結果,所以我們之前被定義為營銷事件的電商直播,如今已經變成各家房企的標準化動作
越來越多房企進入到直播賣房的賽道裡去,線上賣房還擁有更多的特權
你想要的房子,或許只有線上才有,定向線上的房源越來越多。你想要獲得的特惠房源的價格,不管來自哪裡,必須上線,定向線上的價格也越來越多
這不是一個話術,而是真實在發生的事,定向房源蜂擁般地往線上去投放
更讓我驚訝的是,以前我們只能在開業剪彩才能見到一面的總裁們,也願意面對著一個小小的手機屏幕,走進一個直播間裡面,和成千上萬的普通大眾,聊天聊上那麼好幾個小時
定向房源,定向價格,定向人力,定向時間...現在房企對直播賣房這件事,已經是超乎想像的重力參與
但是還有很多人會疑惑,很多人會質疑,覺得這不就是一個移動網際網路版的電視購物而已嗎?
只是看上去差不多
到底房企只是把直播簡單當作營銷渠道?線上營銷,還是品牌轉播?關於這個問題,千萬不要看房企怎麼說的,我們看它直播之後做了什麼
各家房企在直播之後,開始搭建自有地線上中轉平臺,APP
不管金茂,恆大,碧桂園,融創,富力,萬科,他們都沒有簡單的做完直播後,還讓用戶拿著優惠券到線下去購買房源,而是在線上的中轉APP裡可以直接使用和流通
甚至,金茂今年總部集團在這次疫情期間下了一個命令:「所有房源必須上線。」
線上正在擁有房產特權。前端的直播在獲取流量,中端有已經構建好樞紐中轉,用來沉澱那一撥精準客戶
之前所有開發商擁抱網際網路,都是把網際網路當作一個營銷工具,做成一個營銷事件,僅此而已
但是這一波直播買房也好,在後臺構建的平臺體系也好,開發商們的野心完全遠超出一個營銷活動
這就是如今開發商對線上沉澱的重視程度,傾斜程度,開始慢慢變成一場來自集團的發力
很明顯,因為開發商們看到,線上有真實客戶了,開發商們可以抓住了
線上可以流量獲取,房源吸引,平臺中轉,完成交易.....所有的一切在線上已經成為了一個完整而獨立的平臺。線下是一個最後用來籤約選房的環節
集團不會特別關心一場直播能賣幾套房子,他們只關心一個重點:要讓碧桂園所有區域的老大都知道有直播賣房這件事情,就夠了
這件事情的力度有多大?不管是恆大也好,金茂也好,都得到了集團層面的強力支持,強力推廣
為什麼集團會這樣重視直播賣房這件事。從恆大的75折公文,讓我感覺到後背有點發涼的是,恆大用一張公文,可以做到整合供應鏈這件事
恆大75折的公文,其實是一道考題,就像全國卷的高考,散發給各個不同的區域公司,統一作答,以此來檢驗這個政策在全國各區域公司執行效果
當每家區域公司交出來不同的答卷的時候,恆大就開始有獎有罰
執行的好的,給特權,給房源,給流量,給資金去拿地,給人員做團隊搭建。反之,裁人,減配
用單一政策檢測不同區域公司的效果,這件事情的背後,它在重整供應鏈,從而重新判定各個績效考核的標準
房企內部團隊,開始出現龐大的IT隊伍,程式設計師團隊,甚至會越來越龐大
要做這麼大一件事情,有沒有必要?
對於這個行業來說,沒有任何開發商想主動轉型,或者說有所謂的先知先覺,要主動改變
其實背後,藏著另外一件事情:雖然很多房企在2月開始主動轉型做線上這麼一個龐大的平臺,但是其實有一個對手,已經讓火燒到家門口了
線上這個戰場,開發商已經慢了兩步
如果一定要給房地產線上這個戰場,找一個具體的假想敵,或者真實的對手的話,毫無疑問一定是它:貝殼
03
貝殼式兇猛
我曾在一篇文章裡寫過這樣一句話:「我認為開發商對貝殼的了解遠遠不足,對貝殼的低估超乎認知。」
對,就是貝殼式的兇猛。到底貝殼在網際網路上做了什麼,讓我們必須對它小心翼翼?
我們看到整個貝殼在過去一年的變化,幾乎都是點對點打在一手房身上的
一手房最後的營銷無非三件事:房源,客源和轉換。我們來看貝殼在三件事上做了什麼
在房源方面:貝殼將上一輪融資拿到的10億融資,拿出來5億隻做一件事:墊傭
以這樣的方式,幫助貝殼獲得更多更優質的房源,以及前置了時間,然後在渠道這個賽道裡面搶佔更好的身位
在客源層面:貝殼網,鏈家網,房江湖,幾乎壟斷了線下所有二手門店的市場
最後加上房江湖的影響,百度投放,統統放在房江湖這個陣地裡面,快速獲客
在轉換層面:鏈家在今年成立了新房事業部,專門做一二線的二手房,三四線還有大量德佑。包括強推本科中介,提升轉化率
關於營銷,貝殼所有的點都是打給一手房的:好的服務,好的房源,更優質的客源
貝殼招招都打在了一手房身上,本質上這就是貝殼讓人感覺到恐怖的一點
所以我們可以最後的數據呈現:龐大如此的貝殼,在2019年的增速達到了100%
如今二手房客源裡面,鏈家的成交客戶居然80%來自於線上,而這其中的90%來自於貝殼
用戶大量地上線,滾雪球般地上線。幫助貝殼越來越多地籠絡客戶,從而侵蝕很多人的項目客源
跟大家分享一下,貝殼體系裡面一個很小很小的一個分支:在貝殼下面鏈家下面房江湖下面的上海區域公司
但是就是這麼一個渠道公司,成立不到一年,取得了最近兩個月85億的業績
85億,這個數字是什麼水平,它和在上海做了20年,號稱上海最大代理公司同策,達到了一樣的效果
我們可以從這個上海房江湖區域公司的規模,反推整個貝殼的規模,會有多龐大
什麼叫兇猛,這叫兇猛
恐怖的是,龐然如此,你卻視而不見
很多人對貝殼的認知是放在很小的位置。貝殼應該是過去十年如此精準打擊開發商,但是所有房企卻渾然不知的企業
對於貝殼來說,它已經在這個戰場把你打得七零八落,片甲不留
當然很多人會說,我也有輕視它的理由。貝殼不就是因為我們開了渠道才如此兇猛嗎,本質上房源在我這裡,只有我讓它進場才可以。以前這些中介公司,不就是呼之即來揮之即去的嗎?
道理雖如此,但是很多人沒有想到的是,三年以來,渠道的比例已經達到如此之大
2017年渠道的比例只有5%,只有極少的滯銷類項目,銷售極差類項目才會開渠道,一般項目因為不愁賣,不缺客戶來源,基本不會開渠道
2019年渠道的比例已經到了50%,熱點城市已經如此,且不說珠海,海南這種外溢型,導客型城市
如今,渠道為什麼一定要開那麼大口子?這是一場售樓處門外的攔截
很多項目開渠道,第一反應是售樓部沒人了。但是慢慢的,樓市好像回暖了,熱度在提升,但是為什麼客戶沒了呢?
其實客戶並沒有沒了,只是客戶在售樓處門外,被攔截住了
我們可以看一下貝殼在售樓處門外做的一些布點,買房的每個環節,都擠滿了密密麻麻的服務
用戶但凡願意在線上找房源,看房源,比較房源,查看房源,VR看房的時候,一切都在貝殼的體系裡面
當一個用戶準備去看房,準備邁入售樓部門口的時候,他已經被貝殼洗了無數遍。開發商守住了入口,卻發現守不住用戶
貝殼完全掌握了購房者的所有路徑,所以才會讓你寸步難行,這就是貝殼式扼喉,其實我更認為是貝殼的而挾天子以令諸侯
我們看一下貝殼是怎麼服務的吧,同時我們可以看到客戶為什麼願意和貝殼走
售樓處裡的那一套營銷戰術,那些慣用的逼定,焦慮,人海戰術,坐等客戶。在貝殼體系裡,用VR模式,985模式,成交返傭模式,全網覆蓋,全民營銷,貝殼式的貼身服務,完全換一種打法
這20年來,我們在做的那一切,在貝殼的體系裡面,它圍繞了用戶的邏輯重新做了一遍。所以我們擔心貝殼式扼喉,不如擔心貝殼式寵粉
它確實為用戶看房的每一個節點,做的非常非常細緻,幾乎是把每一個細碎的點,揉碎了嚼爛了一點點餵給客戶
這件事情在以前從來沒有發生過
就說貝殼式服務中的一個細節:VR看房。當我親身體會過後,才知道這件事情有多恐怖
我今年賣了一套房子,掛在貝殼體系的鏈家上面,最讓我意外的就是VR看房這個環節
那一天,一個鏈家小夥背了個雙肩包,拿出一個機器,放在我的房子中間,大概只用了二十分鐘便瀟灑離開。而一天之後,我的VR看房模型就上線了,當我帶著眼鏡帶著頭盔真實地去看的時候,有兩個事情讓我很意外:
第一,空間尺度感的逼真程度,一比一還原
第二,它讓多人異地看房,完美地實現。他們可以一個人在北京,一個人在上海,同時看一間樣板房,同時還可以聊天溝通
為什麼我說恐怖?恐怖的點不在於貝殼把這個VR看房這件事情做得有多好,而在於:用戶完全沒有任何理由拒絕
因為貝殼知道用戶看房有多不容易,需要肉身跑到另一個現場去看,但是貝殼可以讓用戶提前真實地感受這個房子。可以說,用戶沒有任何理由拒絕使用這個工具
當用戶沒有理由拒絕的時候,貝殼就有一萬種方式,讓你跟它達成聯繫。因為這樣的聯繫,這個用戶就屬於貝殼的
除了VR看房,還有AI解說
當AI系統地學習關於房子的知識之後,它能夠像一個線下銷售一樣,精準回答所有問題:包括房子的位置,配套,戶型,品牌等等
各位想想,貝殼在線上有銷售,沙盤,樣板房,樣板段...這不就是等於在線上搭建了一個個虛擬售樓處嗎
我相信,用戶還是會去到實體售樓處感受,但是它一定不會拒絕貝殼為客戶搭建的這個虛擬售樓處,因為體驗感實在是太好了
第一次有一家公司完全站在了C端,為用戶服務,幫助用戶買到了更好的房子。未來下一步貝殼對客源的壟斷一定會更加龐大
這不僅是貝殼的勝利,這其實是樓市裡第一場庶民的勝利
在這樣的體系下,購房者感受到自己被尊重,被服務
其實購房者也在快速地成長。他們更懂樓市,不可逆的專業化,帶來了樓市經驗主義的魔幻破圈
分享一個我親身經歷的小事情
一天我在咖啡館碼字地時候,遇到一個正在維權的大姐
對著20個微信群發語音,她只說一句話,「各位冷靜,千萬不要砸售樓處,砸了你就輸了!」,她掏出各種文件,並開始打電話:「幫我訂一張去北京的機票」
並隨後給我發來了類似《理性維權指南》《維權財務管理辦法》《百度推廣協議》等等文件
我們不談論維權這件事情誰對誰錯,從打砸售樓處的行為開始變得越來越少,像這樣通過智慧來解決問題的越來越多。但我們可以看到購房者群體開始變得超乎想像地專業
我們可以想像一下,站在2020年的客戶,他在這二十年,經歷過什麼?經歷房價周期,看過好項目和差項目,經歷過各種調控政策,各種金融利好,各種維權事件.....
樓市在發展的同時,購房者也在迭代更新
以至於現在的購房者會看土拍,改文章做自媒體,會看產品,會看財報,到處認籌,懂經濟學,懂城市發展,懂政治,懂維權技巧,他們什麼都會,即使不會,他們有自媒體朋友,有開發商朋友,數據分析朋友
這就是經歷過二十年周期的購房者,他們擁有的技巧。伴隨用戶一次又一次地賣房,一次又一次的置換,更多改善客戶的到來,未來這樣的趨勢會越來越明顯,因為客戶不可逆的專業化,所以貝殼可以靠服務走進他們
所以購房者會越站在服務這一邊,貝殼的服務體系的價值開始凸顯。當我們看到此時的用戶更需要服務,當我們看到了這樣的趨勢
所以這兩年我和團隊花了很大一部分心力,全力做了一件事情:真有好房小程序
當我們團隊才建立了真有好房,這個專門為購房者服務的平之後,讓我們真正擁有了別人沒有的:C端視角
04
C端視角,讓我們團隊看到了行業的變化,也得出了一些有趣的結論
真有好房這個平臺,其實也是在做一個實驗,完全為用戶服務的內容,是否能夠影用戶,幫助用戶,從而成為用戶身邊的一個好工具
和大家分享一個真有好房的後臺的用戶池數據,目前總用戶53萬,日均活躍度33892,日均點擊率7次左右,日訪時長 260s
關於每個用戶的深入,以及在我們頁面停留的時間,大概是會點擊7秒以上的點擊量,觀看超過260秒的時間,完成閱讀一個相對很枯燥,沒有很多情緒的一個項目的測評
而把所有用戶沉浸在真有好房累加起來的時間,一共是17年
一個人沒有多少17年,這個數字雖然不大,但是足夠讓我們感到驕傲。我希望未來用戶可以在我們真有好房小程序上,使用更多時間可以變成170年,1700年,為更多更多的購房者,服務更多的時間
當把這17年的時間,用戶的閱讀習慣,觀賞路徑,做了一些總結之後,得出一些很有趣的的結論:
一直以來,購房者在買房之前,在手機裡會看什麼內容?為什麼看這個東西?一直是很多人想知道而卻很難知道的一件事情。
我們今天也因為做了這些事情,而得出一些大家想像不到的結論。
第一個:時間佔比,在真有好房體系內成交的客戶,線上看房周期額佔比遠超乎你想像,基本上要佔據超過90%時間
一個用戶從想要去看房到買房,大約需要一個月到40天時間,但是他們為了這40多天,踏出家門走進售樓部,可以花掉大約200多天的時間做準備
這是我們選擇的成交用戶中位數的數據,黃色是用戶下定的時間,藍色是用戶上線的時間,互相之間成為反比,更長的上線時間,意味著更短的下線時間,而更長的下線選擇時間,意味著更短的上線時間
這個200天,這是開發商不知道或者沒有觸碰到的地方,而真有好房的內容,就是試圖在這200多天內,覆蓋他們,影響他們
同時,所用用戶都會在線上線下來回周轉。線上線下並非割裂的兩個載體,相互之間融合依賴,從而影響用戶的購房決策
線上內容正在影響用戶的買房決策。這一點,在真有好房的體系裡面,也得到驗證
比如,今年的剛需類產品,開啟地段渦輪。第一次在上海買房的年輕人,開始放棄地段論
入門款產品集中在總價維度,產品維度,地段排在了第三位。對於第一次買房的人來說,住在哪裡並不是很重要。因為城鎮發展,上海越來越平,交通軌交越來越發達,因此在哪通勤都是需要一個小時,產品和總價會嚴重幹擾他們的選擇
換句話來說,各位在做剛需款的時候,有沒有把產品放在了重要的位置,還是把它當作上車盤來解決
同樣很多項目,天然地就會在真有好房的體系裡面,自帶流量。主動搜索的瀏覽量比例佔比,居然可以達到整個平臺的30%以上
我們拿出用戶主動搜索的項目佔比來分析,發現當一個項目足夠網紅,足夠受關注,足夠熱的時候,用戶願意主動搜索,其實不太用線上推廣
與其去做推廣,不如想辦法把我們陣地變成自帶流量的網紅款。不論是售樓處,還是產品,樣板段還是在線上陣地所有的關鍵點,都要集合成三個字:被記住
只有被記住,用戶才會主動搜索,去比較,進入置業池
只有被記住,項目才會讓客戶心心念念,二次來訪
只有被記住,才會讓客戶放棄地段,選擇好產品
什麼樣的產品,在網際網路語言裡,能夠讓用戶記得住?開發商為此做了哪些變化?
我們在真有好房的數據池裡找到一些有趣的現象
第一個現象:好看的立面
從今年開始,越來越多的項目開始用鋁板,落地窗,這種輕薄的外立面風格正在被更多用戶檢索,這樣輕薄通透,有一點但科技感的風格,正在被更多人認可
第二個結論:開發商的IP卡通形象
開發商推出自己的IP,幾乎讓12生肖快要用完了
且這樣 的IP開始進入產品力裡面。東原把馬做成IP做在自己的景觀裡面,讓用戶記住。嘗試著產品年輕化。年輕化成為越來越重要的標籤。這樣越來越年輕化的樣板段的場景
第三個現象:越來越年輕化的項目名字
大魚,晴天,千尋,後浪.....就像現在90後小孩的名字,若曦,子軒,可馨,昊然。年輕的網紅的名字越來越被記住,因為它們有網感,能夠被傳播,所以成為主流
年輕化才能被人記住,才有可能在線上被反覆的搜索,閱讀,傳播。這就是一個顏值就是正義,年輕就是王道的時代
湯臣一品從2008年到2020的樣板房,大家看一下又有什麼變化?
一年年越來越簡潔輕薄,操盤手跟我說,現在湯臣一品的客戶主打95後客群,所以產品越來越年輕,才有可能被用戶接受,新古典風格已經成為過去式
一切的產品,都將為用戶而戰,一切為了黏住用戶的時間
如何抓住用戶的時間?我看到一些開發商給出自己的改變和答案
第一種:像仁恆一樣完全不關心競爭對手在做什麼,專做私域流量,服務老客戶,從而達到復購率50%。有這樣的復購率,用戶粘性當然會提高
第二種:像金茂一樣,售樓處放大法
金茂在嘉善的一個項目,上海之窗智慧科學城,它將售樓處在放大成為一個遊客服務中心和景區,讓用戶一直不斷的來,黏住用戶從而擺脫對渠道影響。
第三種:像招商一樣,打造城市旗艦款
這樣的旗艦邏輯,從而擴升來提升品牌和產品在城市的影響力,招商去年拿出虹橋公館這個旗艦款,得到很多人認可,因為公館系已經建立了強大的口碑和快速認證,今年招商依賴旗艦款的快速複製出兩個系列項目:招商新虹橋公館,9號公館
與此同時,招商也會做一些很像手機式的做打法,在崇明推出青春款產品:東灘雲墅。通過這樣的操盤邏輯,招商快速提升種子客戶和擁護池
所有開發商都在搶奪用戶的時間,都在圍繞用戶來構築自己的產品力
有一個數據想和大家分享,當一個線下售樓處如果能夠在24天內幫助用戶形成二次來訪,這個用戶在體系內成交的概率會大很多。
所有人都會為這24天而努力,真有好房也會為這24天而努力。如果不試圖黏住用戶的時間,他們就會被貝殼抓走,被鏈家抓走,被真有好房抓走
這是一場關於時間的搶奪戰。對我們來說,真有好房的使命很簡單,我們希望更多線上的內容幫助用戶節約下線買房的周期和時間頻率。
這也是行業,第一次有人去解讀用戶線上行為的白皮書,《線上行為決策白皮書》,更好的為用戶服務,讓用戶在線上看更多內容,幫助用戶在線上少走一些彎路,少碰壁
05
為什麼?
因為我們不做圍觀者
真叫盧俊創業有四年時間,每一年都會試圖去回顧這一年的變化,以及我們做的一些事兒
但是當我們進入第三年的時候,我們會發現,我們永遠在談論別人,永遠去揣測別人在幹什麼,到了第三年之後我們發現,這個世界真的不是靠旁觀者改變的,都是靠一個個重度切入產業鏈,地產人從業者的人去改變的
好產品靠品質留住了客戶,貝殼靠服務留住了客戶,我們也希望真有好房的內容可以成為一個標籤,切入到產業鏈裡面,幫助用戶去真正地影響他們地購房。
這也是我在創業第三年開始做了一個決定,叫:不做圍觀者
我希望淡化自己和團隊的自媒體身份,我們希望自己是一個內容產出者,成為一個服務客戶的工具和平臺
我們也希望,我們的內容可以成為一個標籤,切入到產業裡面,去影響購房者的選擇
本質上我們不希望自己再在這個賽道上圍觀,這個賽道上圍觀的人太多,不太 需要多我一個
我們不一定是最好的,最大的,但這個渠道中,服務者太少太少了,所以我們必須做這樣的事情
2020年,我們定下了小目標,我們希望去10個城市,留下我們的腳印,現在已經印跡5個城市:上海,珠海、廣州、南京、環滬……,下半年我們還會到其他5個城市去
這是我們1.0版本,未來還會有2.0/3.0/4.0,未來還會有更多的城市站,甚至有全國版本
這是一個什麼時代?
這一定是以一個流量和購房者互相成就地時代,一定是一個購房者和開發商平起平坐的時代
每天起來我都會這個時代保持一定地樂觀,同時對我們所做的事業保持一定的焦慮
06
我們做了那麼多改變,就是為了心中的那個不變
我們之前做了很多很多的改變,包括換了一個號。但是我們所有的改變,都是希望我們的內容,我們團隊的內容,未來更多的內容可以為更多的用戶服務,這就是我心中的不變
我們作為一個個體,會永遠與地產為生,我作為一個購房者,我永遠會在上海紮根,但不管怎麼樣,我們永遠會與地產為舞,我們熱愛這個行業,以此為生存,以此來擴大
我們這個賽道永遠在面對特別大的變化,關於政策,通脹,人才等等,每一個變化都猶如洪水般襲來
在面對著行業的變化,我們還有樂觀向上勇敢的能力,我們可以用一個微笑,來面對我們不知道什麼時候回來的海嘯
期待明年再見
以上為正文,來自盧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