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味被人嚴重低估其價值的良藥,服之可促代謝、運脾胃、除溼氣

2020-12-24 養生巷子

由於每一味中藥所含的成分都是相當複雜的,所以我們對於每一味中藥的功效並不能一概而論。很多中藥材都含有較為廣泛的藥用價值,但是這些中藥知識卻很少有人能夠完全的掌握。

比如中藥「大黃」,可以說就是一味被人們嚴重低估其藥用價值的良藥。在常人的眼中大黃就是一味瀉下之藥,服之可讓人拉肚子,而民間也有一句俗語叫做「人參殺人無過,大黃救人無功」,更是讓人們誤以為大黃乃是虎狼害人之藥。

然而事實並非如此,大黃除了可以瀉下攻積之外還有一些鮮為人知的妙用,比如它有促進人體新陳代謝的作用、運化脾胃消食的作用,以及還有幫助人體清除體內溼氣等諸多良效。

比如在《神農本草經》中就記載到,大黃可「去淤血、破癥瘕,蕩滌腸胃,推陳致新,通利水谷,安和五臟」;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之中也說到大黃入藥可緩解「裡急腹痛,下痢赤白,實熱燥結,小便淋漓,溼熱黃疸,諸火毒邪」。可見,古代的醫者對於大黃的藥用價值評價還是較高的。

到了現代,醫者通過總結研究則認為大黃屬於苦寒之藥,服之有瀉下攻積、清熱解毒、逐瘀通經、利溼退黃等諸良效,可見大黃並非是人們眼中單純的「虎狼之藥」,如果應用得當,反而會發揮非常好的藥效。

1、大黃入藥可緩解腸胃積滯、大便不暢等症。

大黃的首要功效就是瀉下攻積,其實就是通大便、解食積。古人認為大黃之效專入陽明胃腑大腸,善於蕩滌人之腸胃,能夠促進人體的新陳代謝,對於體內實 熱、食積、蟲積、痢疾等引起的大便不暢、腸胃運化不健等有很好的緩解之效。

比如體內實 熱過重導致的腸胃熱燥而大便秘結不通,則可用大黃同枳實、芒硝、厚樸、黃芩等藥材同用,最能清體內之熱、除腸胃之燥而解大便不暢之疾。

若是由於腸胃溼熱引起的痢疾並出現下痢赤白、裡急後重等情況,也是可以使用大黃來蕩滌腸胃溼熱的。古人單用大黃用酒煎服,即可緩解溼邪痢疾之症。此外,還可以用大黃配伍木香、厚樸、甘草等藥材同用,服之亦有效。

而對於體內有食積、蟲積等引起的腸胃運化不暢,大便不通等情況,則直接用5g左右的生大黃泡茶飲用,一般30分鐘左右即可見效,並有促使寄生蟲隨大便排出的作用。

2、大黃入藥可緩解熱毒瘡瘍、血熱血瘀等症。

大黃乃是苦寒沉降之藥,可引火下行,導熱外洩,故而對於體內的熱毒也有很好的清緩之效。尤其是對於頭面部位的熱毒火邪之症,大黃用之最有良效。

比如熱毒火邪上炎至頭面導致的眼紅腫痛等症,用大黃同梔子、黃芩、升麻等藥材配伍即可緩解;若是出現咽喉腫痛、口舌生瘡之類的症狀,則可用大黃同蜂蜜煎煮,含之可緩。而對於其它因為熱毒引起的瘡瘍腫痛,外用的話可用大黃細粉拌酒或醋外敷,內服則可配伍桃仁、丹皮、芒硝、牛蒡子等藥材同用,皆有效果。

另外對於熱入血分引起的血熱妄行之出血症,血瘀阻滯之淤血症,大黃入藥還能起到除血分之熱而涼血活血的作用。

比如血熱導致的咯血、吐血、易流鼻血等情況,用大黃搭配黃連、黃芩、生地黃、槐花炭等藥即可奏效。而對於瘀血之症則可用大黃同紅花、桃仁、當歸、水蛭、川芎、白芍等藥材同用,亦有散瘀止痛的作用。

3、大黃入藥可緩解體內溼熱、淋澀不通之症。

大黃藥性苦寒而善於降下,同時兼能引導體內的溼熱隨小便而出,所以像一些體內溼熱過重、水溼內停、淋澀不通之症也可以用大黃入藥緩解。

比如常見的體內溼熱過重引起的黃疸,以大黃同茵陳、梔子、黃柏、芒硝等同用即可起到利溼退黃之效。而對於溼熱積聚於下焦導致的小便淋澀不通,則還可以用大黃配伍車前草、木通、滑石、瞿麥等藥材同用,其利溼通淋的作用也是較好的。

由於大黃的苦寒之性較重,所以它的用量一般不會太大,少則3-5g入藥即可,至多也不過10-15g左右。

而針對於不同的病症大黃的炮製品藥效也是有差異的。比如生大黃瀉下之功較強,善於瀉下;熟大黃的瀉下之力較弱,則善於清熱解毒;酒炙大黃活血之效較強,更善於清熱活血散瘀;而大黃炭偏於止血,故而善於清血熱而止血。

相關焦點

  • 被人忽略的一味良藥,生於水中,可「除溼氣、療瘡疹、消水腫」
    藥不在於是否名貴,能對症解病者,皆為良藥!然而到了現在,我們只知道花大價錢購買名貴的滋補良藥來進行滋補,卻忽略了很多就存在於我們生活之中物美價廉的養生良藥。今天就和朋友們分享一味生活中頗為常見,卻時常被人們忽略的良藥---浮萍。浮萍常生於水塘之中,這東西在我們眼中似乎和中醫並沒有什麼聯繫。不過在中醫裡面可就不這麼認為了,萬物皆有其妙用,浮萍入藥對於很多常見的皮膚疾病有著不錯的效果。
  • 你不知道的一味良藥:它形似人手,可「疏肝氣、和胃氣、化痰氣」
    今天就在這裡和朋友們分享一味可以助人「通氣滯」的養生良藥---佛手。中藥佛手長得比較有特色,因其外形酷似人的手掌,且手指分明,故而古人形象地稱之為佛手。自古以來,佛手因為具有較好的行氣之效而常被醫者應用。
  • 女人身體3個部位「變黑」,是「溼氣重」的表現,趁早調理一下
    大家知道,三伏天,人們喜歡貪涼,這樣身上的溼氣更容易加重,而溼氣是百病之根源,尤其是體質偏寒的女性更容易沾染溼氣,所以這個季節女性朋友要多多留意,若身上三處變黑的話,那麼要儘早的去去溼氣。女人身體3個部位「變黑」,是「溼氣重」的表現,趁早調理一下!
  • 傳統民間良藥:「桑樹枝」的妙用!
    中草藥作為我國特有的傳統良藥,為人們的身體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然而時至今日卻有很多傳統的民間良藥被人們忽略遺忘了,甚至有些特別常見的民間良藥,如今也很少有人知道它們的價值。比如這味傳統的民間良藥「桑樹枝」,它的藥用價值如今可以說是鮮為人知。桑樹枝在中醫裡面簡稱桑枝,它其實就是用的我們常吃的桑葚樹的細枝入藥,一般在春末夏初的時候人們砍下桑樹的細枝,然後切成小段或者斜片曬乾後即可入藥。
  • 此物可「降肺氣而化痰止咳,消食積而行氣除脹」,服之通暢一身
    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一味和蘿蔔有關的中醫良藥---萊菔子。萊菔子其實就是我們常吃的蘿蔔的成熟種子,此物在中醫裡面具有很好的藥用價值,醫者認為萊菔子入藥具有「降肺氣而化痰止咳,消食積而行氣除脹」的作用,服用後可讓然感覺一身通暢。
  • 一味能「去熱邪散各種無名腫毒,除溼氣消一身水腫溼瘡」的良藥
    民間良藥多,造福百姓廣。本草除百疾,遇病莫驚慌。今天就和朋友們介紹一味民間常用的中藥材---半邊蓮。半邊蓮是一種南方地區常見的中藥材,此物常生於水邊、潮溼之地,匍匐蔓延而發,每到秋季會開出淡淡的紅紫色小花。奇怪的是這種植物的花只有半邊,且形似蓮花,故而人們稱之為半邊蓮。半邊蓮在民間使用是比較廣泛的,且其藥用價值也非常高。很多的中草藥典籍之中,都有半枝蓮功效的詳細記載。
  • 一味不被人熟知的良藥,「除一身之溼消水腫,軟內外硬結散癭瘤」
    海鮮如今已經走進了千家萬戶的餐桌,但是很多人只知道海鮮好吃,卻不知其實還有很多中醫良藥也源自於這些海鮮之中。今天就在這裡和朋友們分享一味源自於人們常吃的海鮮,卻又不被人熟知的良藥---海蛤殼。海蛤的肉質鮮美,營養豐富,受到很多人的青睞。但是作為海蛤的外殼,想必很多人都是直接當垃圾處理了。然而在傳統的中醫裡面,海蛤的外殼卻有著很好的藥用價值。部分古代中醫典籍關於海蛤殼的功效記載《神農本草經》:海蛤殼主咳逆上氣,喘息,心煩滿悶。
  • 脾胃弱溼氣重,容易發胖,2種祛溼方,祛溼健脾,清心除煩助睡眠
    秋季是容易「悲秋」的季節,所以我們要以平和的心態對待一切事物,常和家人談心,散步,參加集體活動使心情愉快,以順應秋季收斂之氣,減緩肅殺之氣對人體的影響,平靜地度過這一多事之秋;從白露開始,天氣越來越涼,有些人出現手腳冰涼、乏力等症狀,這是腎氣不足的表現,所以,從白露起要補養腎氣;可以堅持晚上溫水泡腳,時間在15分鐘—30分鐘,泡到身體微微發熱最好。
  • 溼氣重不重,張開嘴巴就知道,舌頭的五個表現,說明溼氣纏身了
    溼氣就像是個難纏的人,不請自來,想請她走,絕非易事。溼氣有兩大來源:一是外部:氣候潮溼、久居溼地、涉水淋雨,溼邪可從外侵襲人體;二是內部:體內臟腑功能不調,也可導致溼邪內生。其中,又以飲食不當導致的脾胃功能失常最為常見。
  • 常吃4種食物,脾胃慢慢變強,溼氣或跟著溜走
    每次覺得身體溼氣重去看醫生時,都能經常聽到這樣一句話:想要祛溼,先養脾胃。這是為什麼呢?其實在中醫看來,脾胃是健康的「根」,是「後天之本」,是氣血生化的關鍵, 如果脾胃不好,氣血就會不足,身體每個部位都會受影響。
  • 《黃帝內經》嘴唇上有這個表現的人,其實是脾胃出問題了!
    老人們常說「人活一口氣」,但是大家不知道的是其實這口「氣」來自於——脾胃!《黃帝內經》中就有記載:「平人之常氣稟於胃,胃者,平人之常氣也。人無胃氣曰逆,逆者死」。但是,隨著大家的飲食越來越豐富,脾胃受傷的人也越來越多,如果你的「嘴巴」出現這6種跡象,最好檢查一下,可能已經中招了。
  • 一味不被人熟知的良藥,李時珍卻說它善於「補氣除熱、斂汗止汗」
    今天就和朋友們分享一味常被人們忽略,且還被人們遺棄的良藥,其在「止汗」方面卻有很好的功效,此物正是「浮小麥」。小麥我們並不陌生,它是中國人主要的飲食來源。而浮小麥其實就是一種未成熟、或者比較乾癟的麥子。
  • 夏季溼氣最難纏,若不想成為「溼人」,不妨打開這三個溼氣開關
    #夏季溼氣最難纏,若不想成為「溼人」,不妨打開這三個溼氣開關溼氣跟陽氣一樣,都是一個非常抽象的概念,看不見也摸不著,但是它又真實存在,而且溼氣跟陽氣一直都處於互相競爭的狀態,任何一方有消退趨勢,另一方就會馬上增加,不過眾所周知的是,陽氣充足的話,身體各器官活性就會比較強,身體各方面能力也會更強,可一旦溼氣佔據上風的話,血液循環以及身體多項機能都會出現紊亂
  • 身體有6個表現,說明溼氣侵蝕嚴重,3步祛除體內溼氣
    身體溼氣重,大多由於外界環境及生活方式導致。溼氣侵襲人體後會,發出這5個求救信號:1、頭部信號——頭臉油膩,洗不淨的油光,毛孔粗大。2、精神信號——頭重腳輕,倦怠感強,注意力難集中。3、口部信號——舌苔厚重,黏膩,舌苔發白或發黃,有齒痕。4、腹部信號——大腹便便,經常腹脹、積食,不消化。且大便溏洩黏溼,不易衝掉。
  • 溼氣是怎麼進入人體的?溼氣不除,百病生,究竟該如何祛溼?
    溼氣相信大家都知道,溼氣過重是現在很多人都面臨的問題。雖然溼氣重本身,對身體健康的影響不是很大。但是要是長期的體內溼氣過重,溼氣在體內堆積,久而久之,就會嚴重的威脅到身體健康。不僅讓人的精神面貌異常,還會損傷到脾臟、胃部或者其他臟器的健康。而且有句話說,溼氣不除,百病難消。因此,要出現溼氣過重點的話,建議儘早的調理身體。
  • 思慮過多,溼氣重,是真的嗎?除溼氣,少做「4事」,對你有幫助
    俗話說"千寒易除,一溼難祛",中醫認為溼邪是"萬惡之邪",體內溼邪過多,是因為自己脾胃太虛,不能夠正常的運化體內的水分,導致溼氣增加。那麼,溼氣是如何產生的呢?2、拼命工作若是頻繁的熬夜加班會對脾胃造成傷害,導致脾化溼能力減弱,溼氣在體內集聚。
  • 到底什麼是溼氣?溼氣不除易生病,4種食物幫你祛除身體「黴氣」
    南方人最經常聽到的一個名詞就是「溼氣」,那麼溼氣究竟是什麼呢?其實很多人生活中都有所體驗,就是到了所謂「回南天」的時候,人們一連好幾天的衣服都是溼漉漉的,而且地板牆壁也全部滲著水珠,這時候就把這種情況稱為「溼氣重」。
  • 祛溼跟脾胃有關係嗎?
    為什麼很多人都說祛溼要先健脾!在這裡可以告訴大家,祛溼跟健脾還是有很大的關係的,因為脾主運化,既是運化五穀食物的地方,也是身體的運溼之所。脾氣健運,脾陽充足,自可以促使水溼運化;若脾失健運,不能為胃行其津液,將導致水液在體內的停滯,產生溼氣。
  • 「溼氣重,百病生」,早晨起床這3種表現,說明體內溼氣過重
    導語:「溼氣」是我們生活中經常聽到的一個詞語,溼氣主要分為兩大類,一種為長期處在潮溼環境中導致的溼氣過重,我們稱之為外溼,還有一種是由於身體內脾胃受損導致的溼氣過重,我們稱之為內溼。溼氣過重會讓人感到疲倦,無精氣神,身體沉重,食慾降低,體內溼氣長期排不出去還會傷害人體的五臟六腑,實際上,體內溼氣重,早晨起床後的表現就能夠輕鬆判別。
  • 溼氣重,難長壽,兩個部位越來越大,說明你的溼氣越來越重
    溼氣,差不多是一個純中醫概念,在中醫認為,溼氣不除,百病從生,後患無窮。 可以說,溼氣是人們健康的剋星,是絕大多數疾病的源頭或者幫兇。溼氣不除,很難長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