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南昌樓市情報
12月9日,一個重磅消息讓財經圈沸騰: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下降0.5%,時隔11年再度落入負增長。上一次轉負還是金融危機爆發後的2009年。
反觀今年CPI走勢真可謂是過山車:一路走高,在2月創出5.2%的高點後,迅速反轉,一路又下滑直至12月負數。其下跌速度也只有在2008年金融危機能看到。
CPI是通脹指數,其轉負意味著通縮:物價下跌,錢更值錢。
由於通縮強化「現金為王」的情緒,很多財經人士認為:通縮是資產泡沫的最大殺器。
鑑於日本90年代樓市泡沫破裂和通縮同步降臨的經驗,這種觀點是有一定可靠性的。
但關鍵問題是:CPI轉負到底是短期現象,還是長期趨勢。如果是前者,投資者倒不必太過擔心,如果是後者,那就要小心了。
CPI轉負的直接原因:需求不足,消費萎靡
根據商品價格原理:商品價格與商品總量成反比,與交易資金總量成正比。也就是說,用於支出購買商品的資金越多,商品價格越高。
經濟平穩期,供給相對固定(商品總量穩定)。所以商品價格出現下跌一定是因為:家庭用於購買商品的資金變少。
通俗地講就是大家都沒錢消費了,導致需求不足。
宏觀上,商品包含所有消費品:食品、家電、房子等等。
像食品這種無法庫存的快消品,需求不足時只能通過降價形式形成新的供需平衡。
但家電、房子等不同,其是周期性商品,可以長期庫存。需求不足時,可以以庫存增加的方式維護現有價格。即:賣不出去就不賣,但就是不降價。
所以通縮初期,其表現形式也有兩種:物價下跌或庫存增加。
食品價格最為敏感。當需求不足時,會立馬發生變化。
而CPI指數以食品價格為主。其變動對其他長周期商品價格而言具有前瞻性。
對房地產的影響:成交下滑、庫存增加
正如上文所述,「通縮」還可以體現為:價格不變(或微弱下跌),但成交下滑,庫存增加。
房子本就是長周期性商品。在價格被嚴格管控的當下尤其如此。
以交易量而言,其實「房產」的通縮也已經發生:今年,無論是一手房還是二手房,各大城市成交量同比均較大幅度下跌。
疫情期間還情有可原。疫情後依然如此。
比如,南昌今年九月新房成交數量同比下滑41.4%。據樂居江西統計,2020年11月,南昌市新建商品房網籤數量同比下跌2.37%;二手房網籤數量同比下跌2.34%。
由於成交量下滑,全國房產庫存量顯著提升(前期已有文章對庫存進行分析。)
有人說,CPI下跌、物價下降,這是好事。畢竟錢更加值錢了。
但對於企業卻是巨大的隱憂:通縮下,無論是商品價格下跌還是庫存增加,都將造成企業回款困難,高負債企業將面臨嚴峻的流動性考驗。
比如,債券市場連環爆雷就顯示出了端倪——
11月,永煤信用債、清華紫光債相繼違約,華晨汽車違約並宣告破產。如今,就連民企巨頭蘇寧控股也陷入債務的負面傳言。
房地產作為高槓桿企業更是如此。
據騰訊網消息:截至2020年12月5日,全國已有460家房企發布破產公告,平均每天約1.4家房企被清算!
CPI持續轉負不符合穩定經濟的目標
CPI作為價格指數,是連接供需兩端的關鍵數據。如果持續為負,產品相對持續過剩,其將對經濟系統造成深度破壞——
①引導經濟進入負循環:CPI下跌→企業庫存增加,資金回流困難,債務違約加大,資金支出(工資支出)減少→家庭部門收入減少,開支減少,需求萎縮→CPI繼續下跌→企業壓力繼續加大……
②強化「現金為王」情緒:原先房產投資過熱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基於抗通脹。如果CPI持續為負數,通縮強化、通脹預期消失,投資房產的情緒會立馬轉冷。
房產套現將劇增,房價將受壓。
房子既是消費品也是金融品,連著實體企業和金融系統。以上兩點集中於一體。
房地產是中國支柱產業,牽涉面極廣。
「CPI」長期保持負數不符合維護經濟、金融穩定的目標。政府對此也必然會有所行動。
那麼問題是,CPI可以轉正嗎?又如何轉正呢?
未來:物價上漲是磨平房價泡沫的唯一辦法
要解答上面問題,就要了解CPI下跌的深層次原因。
需求不足只是表層原因,背後的本質是資金的流動出現枯竭:(宏觀上)企業部門工資支出總額減少,導致家庭收入減少,繼而需求不足。
企業部門工資支出減少又是為何呢?
①上半年疫情爆發導致部分企業破產。
②下半年以來銀行對企業的流動性支持減少,企業資金流減弱。
第①點是毋庸置疑的。但疫情後期經濟恢復很快,①的影響不足以持續。所以重點在第②點。這裡就需要認證。
銀行流動性與基礎貨幣總量(銀行的資金流)成正比,與廣義貨幣總量M2(銀行負債)成反比,所以:如果央行釋放貨幣速度跟不上廣義貨幣擴張速度,那麼銀行流動性將減弱。
而如果銀行流動性減弱,一定會傳導給實體:對企業的放貸減少→企業資金流減弱→工資支出減少……
所以第②點的關鍵原因是:央行下半年貨幣投放節奏有所放緩所致。
這可以從數據變動上找到驗證——
目前央行投放貨幣主要有:降準、外匯佔款和貨幣工具(央行借錢給商業銀行)。下半年,沒有發生降準,外匯總額也相對穩定。所以貨幣工具是影響貨幣增量的關鍵。
MLF作為貨幣投放主要途徑,今年餘額變化是:2月份41900億,10月份44000億元。淨釋放貨幣2100億元,增長為5%。
而M2擴張確是:2月-10月擴張了11.9萬億,增長為5.9%。
5.9%>5%。相比較就印證了答案:央行貨幣投放減弱→銀行流動性減弱→放貸減弱→企業現金流減弱→(整體上)工資支出減弱→家庭支配收入減弱→需求不足→通縮
央行才是CPI轉負的關鍵!聯想到下半年銀行對房企融資設定三道紅線(收縮對房企放貸),這就更加確信無疑了。
當一切源於央行的時候,一切其實也都好辦了——
減少貨幣投放可能由於正值數字貨幣出臺窗口,有維護貨幣信用的需求。
倘若CPI轉負對經濟造成深度影響時,央行必定扭轉貨幣投放速度:重啟寬鬆貨幣政策,對需求端進行刺激。屆時CPI返正,通脹重啟。
當下,在確保「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前提下,唯一能化解房價泡沫的只有:持續通脹。
畢竟房價下跌和物價上漲本質是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