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拒絕RCEP,妄想與中國經濟脫鉤,利用非洲實現經濟騰飛

2020-12-28 網易

2020-12-26 20:38:41 來源: 照理說事

舉報

  摘要:隨著RCEP的籤署,一個覆蓋亞太地區的龐大自由貿易區浮出水面,然而,印度作為這一地區大國卻缺席了。本來一直參與談判的印度,在最後一刻決定退出,據稱主要原因是擔心rcep會衝擊本國的民族工業和本土產業。面對RCEP成為現實,如今印度又提出了一個宏偉的非洲計劃。


  印度這種關起門來搞發展的想法,我總覺得似曾相識。不過,實話實說,印度本土產業的實力不強,如果加入rcep,的確會受到中日韓等國產品的衝擊,確實競爭不過。但是,拒絕加入rcep,把大門關上的同時,相當於也把本國商品進入亞太市場的大門也關上了,莫非印度的本土產業今後就只能內部消化了嗎?

  當然不是,印度國內媒體勾畫出來的藍圖是,以不加入RCEP為契機,讓本土企業抓住巨大的內需,提高自身的競爭力,然後再尋找海外市場出口。現在在印度就有觀點認為,印度應該發揮自己的地理優勢,構建面向非洲大陸的新供應鏈和新市場。

  我們觀察世界地圖就會發現,印度的西面,穿過阿拉伯海就是遼闊的非洲大陸,從印度次大陸到東非的最短直線海路距離只有三千公裡,在地理上看,印度的確擁有交通上的便利優勢。

  但是,真正要把供應鏈搭建在非洲,把市場開拓到非洲,可絕不是把貨輪開到非洲港口那麼簡單。據統計,目前在印度全部出口商品中,出口到非洲市場的只佔不到10%。印度目前最大的問題是本土產業不發達。

  咱們在之前的節目中就講過,印度自獨立以來就沒有真正完成工業化,在眾多工業領域都非常薄弱,大到機器設備小到輕工業產品,嚴重以來進口,即便能夠國產,也無法與進口的同類產品相競爭。從工業製成品的出口來講,印度製造在本國都無法競爭得過中日韓的產品,在非洲大陸又如何能競爭得過呢?

  說到打造面向非洲大陸的供應鏈,想法很好,交通便利佔有先天優勢,但是不要忽視了印度和非洲各自的產業結構。今天的非洲大陸主要依賴於原材料出口、能源出口,工業基礎非常薄弱,僅有的工業也主要來自於外國投資的勞動密集型加工行業。

  這一點跟印度是何其相似,印度也同樣是一個原材料和自然資源出口大國,本國的工業產品出口極少,我們甚至在身邊都很難找到一件印度製造的商品。

  近年來印度發展較快的製造業,也同樣是由外國投資利用印度廉價勞動力資源的低端加工製造業。可以說,在產業結構上,印度與非洲大陸不是互補的,而恰恰是相互競爭的。

  當然,按照有些印度人的構想,是希望能夠吸引日本等西方國家的企業來印度建廠,利用印度的廉價勞動力面向非洲市場生產產品。這種設想有一定的道理,但看不出來這跟目前在印度投資建廠的外資企業正在做的事情有什麼區別。

  這些外資企業投資印度,很大程度上看中的就是印度的廉價勞動力和印度本土的市場,如果希望能夠面向非洲市場,為什麼不能把工廠直接建在非洲國家,而要捨近求遠放在印度呢?要知道印度的基礎設施比很多非洲國家強不了多少,而且產業鏈配套同樣需要完全依賴進口,甚至為什麼不能放在各方面投資環境都要好得多,勞動力價格也貴不了多少的東南亞國家呢?

  一段時期以來,印度一方面希望能夠迅速壯大本國的製造業,一方面又希望能夠在經濟上跟中國脫鉤,打壓中國企業等外國資本,以至於陷入了一種非常矛盾的心態。既想利用外國資本強大本國的製造業,又擔心外國製造會打擊本土產業,所以就出現了這種很奇怪的想法,希望讓外資來印度投資建廠,但是你的產品面向非洲,可不要賣給我。

  當前rcep的籤署,標誌著亞太地區的統一市場已經浮出水面,亞太地區各國在朝著建設一個更加開放包容的市場環境前進,拒絕加入、堅持貿易保護主義的印度,同時又希望得到自由貿易帶來的好處,現在抱著地球儀提出了這樣矛盾的非洲戰略,實在顯得跟現實格格不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張玉環:從應對貿易摩擦到預防經濟脫鉤:2019年中國經濟外交形勢...
    關於中美經濟脫鉤的討論,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在美國都已經成為重要話題,劇烈的貿易衝突暴露出捍衛經濟安全的重要性,而中美部分脫鉤被不少人認為是化解中美各自經濟安全隱患的一劑藥方。世界上兩個最大經濟體,從緊密相互依賴關係逐漸走向部分脫鉤,這是國際經濟關係史上從來未有的現象,它將對整個全球經濟體系帶來重大影響。如何預防和化解中美經濟脫鉤的負面效應,是中國2019年經濟外交的主要任務。
  • 臺灣經濟持續增長,蔡英文要與大陸「經濟脫鉤」?臺灣或成孤兒
    抓住這個機會,民進黨當局開始鼓吹,臺灣在疫情中表現優異,經濟持續增長,乃是亞洲四小龍第一。還大言不慚的稱臺灣應當趕快脫離大陸的影響,獨自發展,走向更美好的明天。臺灣經濟與大陸密不可分換句話說,民進黨當局想要實現其「臺獨」夢想,那麼他們就得把臺灣的經濟和大陸之間聯繫完全隔開,不過終究是痴人說夢而已。
  • 印度如何看待中國的經濟實力及中國發展?
    2012~2014年記者駐孟買期間,許多印度民眾依舊認為中國經濟發展水平與印度有不小的差距。 部分印度學者認為,要在社會發展和經濟建設上學習中國。在將中印經濟發展進行比較的過程中,一些印度學者也意識到了印度與中國合作發展、互惠共贏的必要性。有學者提出,兩國間的競爭並不必然引起衝突,印度和中國必須學會和平共處,相互合作。
  • 專訪:中國經濟亮眼成績為非洲經濟復甦帶來希望——訪辛巴威中非...
    新華社哈拉雷12月19日電  專訪:中國經濟亮眼成績為非洲經濟復甦帶來希望——訪辛巴威中非經濟文化交流研究中心研究員唐納德·魯沙布瓦  新華社記者張玉亮  辛巴威中非經濟文化交流研究中心研究員唐納德·魯沙布瓦日前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表示
  • 澳議員稱:與中國經濟脫鉤是「史無前例國家自我毀滅行為」
    來源:環球網【環球網報導 記者 王芊潤】「這將是前所未有的國家自我毀滅行為」,據英國《衛報》報導,當地時間8日,在談到澳大利亞一些鷹派政客提出的與中國經濟脫鉤的想法時,澳大利亞工黨議員蒂姆瓦茨這樣表態。
  • 約瑟夫·奈:中美經濟脫鉤成本太高,生態脫鉤根本不可能
    中美經濟脫鉤有無可能?中美關係目前最大的危險是什麼?美國前助理國防部長、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教授約瑟夫奈在鳳凰衛視和鳳凰網主辦、汾酒首席贊助的《2020與世界對話·太平洋未來論壇》上一一解答了這些問題。他認為川普給拜登留下了一個「冷戰」作為遺產,但兩國之間未來的關係不會是冷戰型的,而是雙方在競爭同時又有合作的。
  • 中美經濟「脫鉤」給臺灣帶來機遇
    大陸多年來一直向臺灣釋放合作信號,是臺灣重要的經濟交往合作夥伴。而新冠疫情後,大陸經濟在二季度率先恢復正軌,大量進口原材料,為臺灣企業出口創造了良好機遇。加上兩岸之間分工密切、大陸市場巨大、以及各種惠企政策出臺等因素,這對支持臺灣出口貿易起到了重要作用,也是臺灣對大陸外貿出口額實現新一輪高增長的重要原因。
  • 蔡英文鼓吹兩岸經濟「脫鉤」,事實卻給了她一記響亮的耳光
    疫情對臺灣地區的打擊頗大,經濟因此受到重創。民進黨當局一直試圖「去中國化「,妄圖讓兩岸經濟「脫鉤」。此外,臺灣地區對大陸的依賴性是很強烈的,如果兩岸經濟「脫鉤」,那麼後果將不堪設想。據悉,兩岸重要的經濟協議ECFA即將到期,屆時臺灣當局又會作何反應呢?
  • 第四次禁用中國APP,印度真的能脫離中國?
    目前中國在印度已經超過200多個APP無法正常下載和使用,而這些企業在印度都有大量的投資。 印度此舉只會讓中國的投資者在印度投資時更加深思熟慮,對印度經濟會產生嚴重的影響,印度經濟又在嚴重下滑,如果印度認不清形勢,想要恢復到疫情之前的情況,也將經歷很長的時間。
  • 臺灣GDP持續增長,「綠媒」稱與大陸「經濟脫鉤」?怕是沒睡醒!
    編輯:虎威軍校對:查爾斯2020年,各個地區和國家的經濟發展都面臨著或大或小的危機,中國也沒能倖免於難,在今年的第一季度,中國經濟甚至一度出現負增長的現象臺灣「綠媒」藉此開始大力鼓吹臺灣經濟,甚至喊出了與大陸「經濟脫鉤」的口號,怕是沒睡醒。臺灣經濟未遭重創根據相關數據顯示,疫情的蔓延使得韓國等國家5月等工業生產指數呈現負增長走向,但是臺灣等工業生產指數依然保持著正向增長的水平。相關人員對臺灣經濟正向增長做出分析,主要歸功於臺灣對島內疫情有效的控制。
  • 臺「新南向」三連敗 兩岸經濟「脫鉤」行不通
    臺灣問題專家表示,數據說明,蔡當局「新南向」陷入歧途,無異於緣木求魚,妄言與大陸「脫鉤」更是完全行不通。  民進黨當局上臺後,自2016年底實施所謂「新南向」政策,在「新南向」18個地區中,東協和臺灣貿易往來度最高,是臺灣第2大出口市場。
  • 印度經濟大幅縮水,人均GDP還不如孟加拉,大國夢還能實現嗎?
    印度從來不缺雄心壯志,但是卻從來都無法實現,用野心來形容它的印度的目標更合適。軍事上和政治上咱們就不講了,這方面打印度臉的例子就太多了,咱們不妨看看經濟。印度的經濟近年來取得了不錯的增速,一直非常青睞印度的西方媒體自然不能放過這個機會,一直不遺餘力地吹捧印度經濟,認為印度很快就可以趕超中國,甚至有西方媒體都喊出了印度這隻烏龜終究會是龜兔賽跑的贏家。不過,有一些財經媒體還是相對有一些職業道德的,他們有時也會講一些真話。
  • 中國收購的漢班託塔港,位置極為重要,號稱印度的經濟命脈
    斯裡蘭卡第六任總統馬欣達 拉賈帕克薩來自當地選區,漢班託塔港自2007年在中國的援助下開始建設,2012年開始運營,日均船隻到達港量達到300餘艘,斯裡蘭卡作為一個島國,港口經濟對斯裡蘭卡來說非常重要。漢班託塔港項目是斯裡蘭卡史上首次由其他國家,對整個港口地區進行投資管理,也是中國參與建設的大型基礎設施項目之一。
  • 專訪中國非洲研究院經濟研究室主任楊寶榮
    新冠肺炎疫情在非洲的傳播有哪些特點,非洲疫情防控是否存在「機會之窗」,中非合作抗疫又有哪些側重方面?中國非洲研究院經濟研究室主任、研究員楊寶榮3月31日接受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專訪時表示,目前報告的統計數據可能並不能反應非洲疫情的真實情況,中國在非洲疫情防控中將發揮更重要作用。
  • 臺積電確認斷供華為,蔡英文鼓譟與大陸經濟「脫鉤」
    最近美國和中國的關係僵持不下,一開始拿著南海問題揪著不放,後來又把主要關心的重點放在了華為身上,這樣各為一派的作風讓人覺得吃相難看,很多國家為了尋求庇護,只能聽從美國的。但是,民進黨當局,對於損害兩岸人民的事卻毫不停止,趁著疫情試圖想把大陸經濟潑冷水,他們根本沒有明白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誰又能真的獨善其身。昔日不再的亞洲四小龍如今的臺灣早已不是亞洲四小龍,想要與大陸經濟脫鉤,不知道民進黨當局究竟是什麼想法?在新冠肺炎的衝擊之下,重振經濟要靠合作,就算想脫鉤,也還是要靠大陸。
  • 薩爾瓦多·巴博尼斯:雖然孟加拉的人均GDP超過了印度,但印度的經濟...
    2019年其實際經濟增長率已超過8%。儘管新冠疫情減緩了該國經濟的增長速度,但預計在2020年和2021年該國的經濟增長率仍將保持在4%左右的穩健水平。孟加拉國2020年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預估為1888美元,現已遠遠超過那些曾與之為伍的赤道非洲窮國。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最新發布的經濟排行榜上,孟加拉國正好排在其鄰國印度之前。
  • 或許,這就是蔡英文口中的「兩岸經濟脫鉤」?
    導讀:近日,我國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針對臺灣地區2020年經濟增長率的預測數字發表言論稱,那是一組「令人感到興奮的數字」。據悉,臺灣地區2020經濟最新增長預測由臺灣「主計總處」做出,該機構在最新的預測之中大幅上調了相關數值。
  • 印度對中國的報復裹挾著經濟代價 與中國攤牌將加劇印度窘境
    美國《華爾街日報》7月4日文章,原題:印度對中國的報復裹挾著經濟代價 印度官員和分析人士稱,印度禁止中國App是想表明有意斷絕兩國重要經貿聯繫,以逼迫北京在邊境爭端中後退。但進一步降低(雙方)經濟融合,將導致印度至少像中國一樣痛苦。
  • 印度在2020年躋身「突破經濟大國」之列
    1月11日,新加坡,李卡·懷厄(Lee Kah Whye):在塔夫茨大學弗萊徹學院與萬事達卡合作開發的第三版《數字進化記分卡》中,印度在快速數位化「突破經濟體系」中排名很高。排名第三的印尼發展勢頭排名第四,其數字勢頭不斷增強,這表明在COVID後的經濟復甦和長期轉型中具備較高的數位化潛力。當然不得不提在「突破性經濟體」組中處於領先地位的中國,其由於其快速增長的需求與創新相結合,因此在數位化方面更加發達。
  • 外媒:中國經濟獨自騰飛,美國人離不開中國製造,狂掃中國貨,有進展
    西班牙《經濟學家報》網站12月14日分析報導稱,中國在新冠危機最艱難的時刻起飛,而當前,全球近一半的國家正在抗擊新冠肺炎第二波疫情,歐元區等地區也因為第二波疫情再度陷入經濟萎縮。與此同時,經歷兩個季度連續正增長的中國經濟開始獨自騰飛。中國成為全球貿易最大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