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RCEP的籤署,一個覆蓋亞太地區的龐大自由貿易區浮出水面,然而,印度作為這一地區大國卻缺席了。本來一直參與談判的印度,在最後一刻決定退出,據稱主要原因是擔心rcep會衝擊本國的民族工業和本土產業。面對RCEP成為現實,如今印度又提出了一個宏偉的非洲計劃。
印度這種關起門來搞發展的想法,我總覺得似曾相識。不過,實話實說,印度本土產業的實力不強,如果加入rcep,的確會受到中日韓等國產品的衝擊,確實競爭不過。但是,拒絕加入rcep,把大門關上的同時,相當於也把本國商品進入亞太市場的大門也關上了,莫非印度的本土產業今後就只能內部消化了嗎?
當然不是,印度國內媒體勾畫出來的藍圖是,以不加入RCEP為契機,讓本土企業抓住巨大的內需,提高自身的競爭力,然後再尋找海外市場出口。現在在印度就有觀點認為,印度應該發揮自己的地理優勢,構建面向非洲大陸的新供應鏈和新市場。
我們觀察世界地圖就會發現,印度的西面,穿過阿拉伯海就是遼闊的非洲大陸,從印度次大陸到東非的最短直線海路距離只有三千公裡,在地理上看,印度的確擁有交通上的便利優勢。
但是,真正要把供應鏈搭建在非洲,把市場開拓到非洲,可絕不是把貨輪開到非洲港口那麼簡單。據統計,目前在印度全部出口商品中,出口到非洲市場的只佔不到10%。印度目前最大的問題是本土產業不發達。
咱們在之前的節目中就講過,印度自獨立以來就沒有真正完成工業化,在眾多工業領域都非常薄弱,大到機器設備小到輕工業產品,嚴重以來進口,即便能夠國產,也無法與進口的同類產品相競爭。從工業製成品的出口來講,印度製造在本國都無法競爭得過中日韓的產品,在非洲大陸又如何能競爭得過呢?
說到打造面向非洲大陸的供應鏈,想法很好,交通便利佔有先天優勢,但是不要忽視了印度和非洲各自的產業結構。今天的非洲大陸主要依賴於原材料出口、能源出口,工業基礎非常薄弱,僅有的工業也主要來自於外國投資的勞動密集型加工行業。
這一點跟印度是何其相似,印度也同樣是一個原材料和自然資源出口大國,本國的工業產品出口極少,我們甚至在身邊都很難找到一件印度製造的商品。
近年來印度發展較快的製造業,也同樣是由外國投資利用印度廉價勞動力資源的低端加工製造業。可以說,在產業結構上,印度與非洲大陸不是互補的,而恰恰是相互競爭的。
當然,按照有些印度人的構想,是希望能夠吸引日本等西方國家的企業來印度建廠,利用印度的廉價勞動力面向非洲市場生產產品。這種設想有一定的道理,但看不出來這跟目前在印度投資建廠的外資企業正在做的事情有什麼區別。
這些外資企業投資印度,很大程度上看中的就是印度的廉價勞動力和印度本土的市場,如果希望能夠面向非洲市場,為什麼不能把工廠直接建在非洲國家,而要捨近求遠放在印度呢?要知道印度的基礎設施比很多非洲國家強不了多少,而且產業鏈配套同樣需要完全依賴進口,甚至為什麼不能放在各方面投資環境都要好得多,勞動力價格也貴不了多少的東南亞國家呢?
一段時期以來,印度一方面希望能夠迅速壯大本國的製造業,一方面又希望能夠在經濟上跟中國脫鉤,打壓中國企業等外國資本,以至於陷入了一種非常矛盾的心態。既想利用外國資本強大本國的製造業,又擔心外國製造會打擊本土產業,所以就出現了這種很奇怪的想法,希望讓外資來印度投資建廠,但是你的產品面向非洲,可不要賣給我。
當前rcep的籤署,標誌著亞太地區的統一市場已經浮出水面,亞太地區各國在朝著建設一個更加開放包容的市場環境前進,拒絕加入、堅持貿易保護主義的印度,同時又希望得到自由貿易帶來的好處,現在抱著地球儀提出了這樣矛盾的非洲戰略,實在顯得跟現實格格不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