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
是名副其實的「火鍋之都」
走在大街小巷
你都能聞到街頭火鍋店
飄來的那股鮮香
來重慶旅遊
當地人請客接風的第一餐
一定是頓地道的重慶老火鍋
任何人來了
重慶在火鍋面前
可以說是毫無抵抗力
有人說
在重慶沒有什麼事
是一頓火鍋解決不了的
如果有,那就來兩頓
但你是否知道
重慶火鍋為什麼好吃?
是因為鮮亮透紅的熱油
還是因為新鮮地道的食材?
其實
重慶火鍋之所以如此「優秀」
好吃到口齒留香、回味生津
辣椒
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我們小時候打的一句詩謎——
「麗質生身菜圃中,少時蔥綠老來紅」
說的正是辣椒
在這個「無辣不歡」的時代
你可別以為
辣椒只有「辣」的快感
它的辣味除了能刺激食慾
還有殺菌驅寒促進消化的用處
不僅如此
辣椒還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
這是維持生命活動的重要物質
辣椒
也是重慶火鍋底料裡
最重要的一味「秘方」
想製作一鍋香味十足的火鍋底料
關鍵得看辣椒的選擇和搭配
是否合理正確
重慶火鍋裡的辣椒
帶來的不僅是舌尖上的快感
當你在升騰的熱氣中
吃得滿頭大汗時
才能體會到
什麼是酣暢淋漓的快意人生
如今
很多重慶的知名火鍋店中
使用的都是一種
叫作「石柱紅」的辣椒品種
捧在手上是紅得發亮
掰開果實那是皮薄肉厚
再加上夠香夠辣
油分含量高
用「石柱紅」辣椒做成的火鍋底料
不但辣味純正
與重慶火鍋裡
另一大配料花椒搭配調製
獨特的麻辣口感醇香回甘
讓人越辣越想吃
「石柱紅」辣椒
無論是辣度還是香度
在全國眾多辣椒品種中
都處於領先
成為重慶火鍋底料裡的絕配調味品
「石柱紅」辣椒
還被用於深加工
製作成重慶火鍋調料
深受市場歡迎
這種辣椒為什麼能成為
重慶火鍋裡的「秘密武器」?
還得從它的產地
有「中國辣椒之鄉」美譽的
重慶市石柱縣說起
石柱縣
位於重慶東部、長江南岸
居北緯30°線上
對不少人來說
石柱是個陌生的地名
但那首膾炙人口的
世界經典民歌
《太陽出來喜洋洋》
就發源於該縣
地處武陵山深處的石柱縣
山大、溝深、土地零碎
過去
當地農戶主要種植
紅薯、土豆、玉米「三大坨」
勉強維持溫飽
貧困
一直是外人眼中石柱的標籤
但石柱獨特的
氣候和土壤條件
又適合發展
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
石柱農民有種辣椒的習慣
過去卻並不以產辣椒聞名
從2001年
石柱立足生態資源
開始大規模種植辣椒
探索產業化發展道路
辣椒開始成為
石柱農戶脫貧的一大寶
「辣椒辣
想把辣椒產業搞好
也要受得了辣」
石柱「三紅」辣椒專業合作社
理事長譚建蘭這樣說
2008年
石柱辣椒大豐收價格大幅下跌
為了不讓合作農戶受損
譚建蘭承諾「保底包收」
但公司加工能力跟不上
又沒有凍庫
辣椒爛掉數百噸
損失60多萬元
痛定思痛
譚建蘭開始建凍庫
搞起辣椒深加工
同時
與重慶的科研機構合作
通過農業科技創新
研發和選育新的
「石柱紅」辣椒品種
2019年
「三紅」合作社辣椒基地
面積達2萬畝
年產值1.2億元
當年帶動300戶貧困戶
種植辣椒665畝
合作社還為
每一個貧困戶建立扶貧檔案
「保底包收」加入股分紅
再加務工收入
一畝辣椒能收入四五千元
入社的840戶貧困戶
到去年已經全部脫貧
目前
全縣辣椒種植已達30萬畝
總產值15億元
年產鮮辣椒約9萬噸
土辣椒走出深山
不僅「紅」遍全國
還出口到日本、韓國、歐美等地
石柱的椒農靠著一股
「不怕辣」的狠勁兒
硬是將小辣椒做成了大產業
石柱辣椒種植規模上去後
重慶知名的火鍋品牌企業
也看準了這塊「辣椒寶地」
在當地興建起辣椒加工企業
依託無公害、綠色優質的辣椒原料
還開發出麻辣小面調料、家庭火鍋調料、
旅遊或野外自熱火鍋等新產品
在帶動當地貧困戶就業的同時
讓更多的食客
品嘗到石柱辣椒的魅力
石柱縣
也被農業部首批命名為
「全國農產品加工創業基地」
一顆小辣椒
「紅」了八方食客的餐桌
鼓起了當地群眾的腰包
如今的石柱縣
也在辣椒、黃連、蓴菜等
特色農產品帶動下
成功摘掉了「貧困帽」
春天一片白
夏天一片綠
秋天一片紅
這是石柱椒農們
對辣椒從育苗到收穫
最形象、直觀的描述
入秋後
石柱縣辣椒陸續進入採摘期
火紅的辣椒嬌豔欲滴
田間地頭
到處可見椒農忙碌的身影
在專業合作社的車間裡
一堆堆幹紅辣椒堆成「小山」
三五米外
就能聞到刺鼻嗆眼的火辣味道
呈現一幅豐收的美麗畫卷
秋天已經來了
石柱的辣椒又紅了
生活也需要適當的「調味」
不妨買一包重慶火鍋底料
在秋風細雨中
與家人圍爐夜話
細細品味辣椒的鮮香
你的日子
也一定會像石柱的辣椒一樣
越過越紅火!
文字:韓夢霖 劉文靜
攝影:劉潺 李相博 滕華
文中部分資料圖片由重慶市石柱縣委宣傳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