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國產紀錄片,每天看一集,緩解了我的教育焦慮

2020-12-20 藍橡樹

最近看了一部很好看的教育紀錄片《生命·成長》第二季,紀錄片邀請了教育學、心理學、生命工程學等各個領域的專家,共同探討教育的可能性。

紀錄片以純訪談的形式展開,清晰明了,大咖們的觀點深入淺出。關於教育的本質是什麼?如何培養適應未來世界的孩子?嘉賓紛紛從自己對教育的理解、踐行出發,給出了自己的解讀,令人耳目一新。

作者:橡樹君。如果您喜歡藍橡樹的文章,請記得要把我們「設為星標」哦!

........................................

在紀錄片開頭,華大基因CEO尹曄提出了一個頗耐人尋味的現象,「上大學的時候,打球好有人喜歡,學習好有人喜歡,演講好有人喜歡,辯論好有人喜歡,到工作了以後,就變成了:只有有錢才有人喜歡。

在尹曄看來,這其實是一個社會問題的縮影——整個社會都在用錢去衡量一切價值。因為這樣,我們的教育也跟著急功近利起來。所有人的目標,統一變成了:上好大學、好好工作,掙多多的錢,更好地養育下一代,找好工作,掙更多的錢。

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劇場效應」,第一排的人站起來了,第二排必須站起來。你本來不焦慮,被別人帶得焦慮了,全民族進入到一個集體焦慮的狀態,所有人的幸福感都很差。

做第一代「教育型父母」

孩子出生前,父母唯一的希望就是孩子生出來健健康康的。每年新生兒的缺陷率有5.6%,換言之,每年攜帶罕見病出生的新生兒上千萬。從這個角度來說,有什麼比孩子踏踏實實活下來,更重要的呢?

然而很多父母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都會忘了初心,在孩子身上附加越來越多的期望和目標。

作為生命科學領域的專家,尹曄從遺傳學上分析了這種現象的成因,「後代越少,投入的精力越大。」拿大型海鳥信天翁來說,它一次只生一個蛋,所以會花費很多的精力呵護這個蛋,否則基因就斷了。它不像魚,一次可以產出幾百萬至幾千萬個魚卵,即使死了95%的卵,還有5%能倖存。

信天翁

我們這代父母,大多只生育了一到兩個小孩,就跟信天翁一樣,容錯率很低,只能把全部的砝碼壓在這為數不多的後代身上。

有些家長因為過於焦慮,他們的很多要求,都脫離了孩子當前的天性。比如,在孩子該盡情玩耍的時候,他們讓孩子去各種書山字海,等真到了該衝刺的階段,孩子開始叛逆了,他開始迷戀網遊了,開始早戀了。根本原因就在於父母過早地拔苗助長。

還有一些父母,總是不遺餘力地去鞭策孩子,卻從不想著提升自己。舉個不恰當的比喻,就仿佛自己生了一個蛋,然後對它說:「我這輩子做母雞就算了,你一定要變成鳳凰。」這些父母忘記了,他們自己要先變成鳳凰。

你覺得看書好,那你就放下手機去看書,孩子會跟著有樣學樣;你覺得彈鋼琴好,那你自己去彈,孩子從小在鋼琴的薰陶下,他自然會愛上鋼琴。所以啊,父母最該改變的就是自己,你變好了,孩子也會跟著變好。

好在,隨著新型的教育理念在社交媒體上傳播,有越來越多的父母開始覺醒了。

他們逐漸明白對孩子抱有期望是對的,但抱有期望,不是讓孩子去實現父母的期望,而是讓孩子實現自身的價值;

他們也知道教育不可能只是學校的事情,更不是補習班的事情,他們在這個過程中也在修煉,開始學著怎麼去當第一代成功的教育型父母。

父母無論怎麼焦慮,都是徒勞的

從極端角度來講,父母無論現在怎麼焦慮,其實都是徒勞的。

因為家長從有限的人生經驗中,只能知道什麼對自己以及自己這一代人好。而到底學什麼對孩子有好處,只有「未來社會」才能告訴他。社會正在並將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家長的經驗,其實已經不具備對未來的指導性了。

比如,在很久之前,玩網路遊戲被家長視為洪水猛獸,而這兩年,電子競技火了,成了一種正兒八經的比賽,很多孩子通過「遊戲」,成了知名的網絡主播,甚至還拿了世界冠軍,一時成了眾星捧月般的存在。

所以啊,父母要站得高一點,要有全局觀。不要看到別家孩子學奧數、英語、編程,就非得逼著自己孩子也去學。心態放平和些,讓孩子活得自在一點,說不定哪天他就找到自己的天命所在了。

很多時候,其實是作為父母的我們把無處安放的巨大焦慮,投射在孩子身上。我們更應該擔心的不是孩子,而是我們自己。

在尹曄看來,既然父母不知道未來會發生什麼,既然未來是不可控的,那還不如做好自己,著眼於自己的人生,「一個家庭好,不是孩子好就好了,而是每個人都得好才叫好。」

當然,並不是說父母對孩子完全放手不管,而是要做一些潤物細無聲的引導,幫助孩子獲得人生的意義感。

心理學家彭凱平認為,「很多時候,孩子的意義感,不是憑他自己的知識、經歷、智慧能夠想出來的,需要父母的一些指點和教導。」所以,親子間的溝通很重要。

著名心理學家阿德勒,曾對「生活的意義」有過一個非常明確的定義,即對同伴發生興趣,作為團體的一分子,並對人類幸福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因此,彭凱平建議,每個家庭,每天至少要有半小時的閒聊時間。閒聊時,不要去聊具體的問題,比如功課做完了沒,中午吃什麼了,明天要幹什麼。而是去聊一些沒有答案的問題,一些抽象的問題,一些超乎自身利益的問題,想想別人、想想國家、想想社會。」

如果每個家庭都踐行這樣的教育,相信我們整個社會盛行的「功利主義」的價值觀也會逐漸得到改善。

未來需要什麼樣的人才?

我們養育孩子,都要面向未來。教育是長線投資,家長把一大筆錢投出去,希望自己的「產品」在未來能升值。可是現在,人們並不明確地知道自己培養出的孩子,究竟要具備怎樣的能力才能在未來存活下來。

未來究竟需要什麼人才?在紀錄片中,心理學家彭凱平給出了一針見血的答案,「未來需要人工智慧不能取代的人才。」換句話說,就是一定要把孩子作為人的優勢給挖掘出來。

「凡是機器做得比我們好的事情,其實都是不需要的;凡是機器做得不如我們的事情,一定要去發展。」在彭凱平看來,起碼有兩個特別重要的技能,機器做得不如人類好。

首先是「複雜思維」能力,即那種無限的想像力。所有機器都是按照過去的程序、過去的經驗,來決定它怎麼做。比如阿爾法狗之所以能打敗圍棋高手,是因為有上千本棋譜、上萬個棋局它可以分析。我們人類可以創造出以前沒有的東西,機器無法做到,所以我們要培養孩子的想像力、創造力、發散思維能力

再就是溝通能力。至少截至目前,機器只要說話,我們一下就能聽出是機器的聲音,呆板、沒有情感。與之相反,人類在說話時會有很多神奇的魅力,比如點到為止,聽外聽音,弦外之音,都是我們的優勢。所以一定要培養孩子會說話、會表達、會溝通、會感染的能力。

此外,還有很多其他的能力,機器也不如我們:同理心、察言觀色、自控的能力、道德之心等,都是機器無法取代,也是孩子該著重培養的。

相關焦點

  • 這部耗時四年的BBC式的紀錄片,看完才知道是國產的!
    這部在2020年1月24日上線的國產海洋紀錄片《蔚藍之境》,因為疫情等各方面原因,沒有做大規模的宣傳,卻悄悄地在豆瓣上刷出了9.3的高分,雖然比第一季的《舌尖上的中國》低了0.1分,卻給了廣大網友超越味覺的生命體驗。
  • 隱形富豪翻身記:看了這部紀錄片,我才知道你也可以東山再起!
    這部紀錄片,男主角:葛倫,現實生活中的億萬富翁,為了證明一個人沒有好的背景,你也可以東山再起。這部紀錄片背後所隱藏的思維模式能夠幫助你實現從0到1,白手起家。剛開始,我也不相信,怎麼可能?而且葛倫當時已經55歲了,短短90天在一個完全陌生的城市賺100萬美金?實在是不可思議,如果讓你來挑戰這樣的活動,先不說你能賺多少,你想不想去還是另外一個問題。所以,我們就暫時不探討這些貌似不可能的問題,就先看看葛倫他是怎麼做的。
  • 豆瓣評分9.2,這部叫《人生第一次》的國產紀錄片究竟有何魅力?
    近幾年,國產紀錄片持續發力,每年都有一些口碑熱度雙豐收的作品出現,而今年年初火起來的一部紀錄片,沒有大場面、沒有壯麗的景色、也沒有盪氣迴腸的故事,卻引起了很多觀眾的討論和共鳴。它就是馬上迎來完結的《人生第一次》,目前豆瓣評分9.2。
  • 10年跟拍《00後》,教育焦慮如影隨形
    爸爸給萌萌配眼鏡  錫坤和母親為特長生考試做準備  劉嘉陽參加美國夏令營  攝影師跪地拍攝  這個故事的跨度長達10年,這部紀錄片的主人公是一群00後。  如果00後的成長有什麼問題,那問題就出在家長身上  如果說00後的成長有什麼問題,張同道認為在很大程度上,問題出在家長,「整個中國社會都沒有擺脫教育的焦慮」。  《00後》執行總導演喻溟說:「00後的父母多為我這樣的70後,他們曾接受應試教育、搏擊過高考,如今成為社會的中堅力量。對於子女的成長,他們掙扎在素質教育的理想和應試教育的體制之間。」
  • 這部四年BBC的紀錄片,看完之後,我知道他是中國製造的
    這部國產海洋紀錄片《蔚藍之境》於推出,由於疫情等原因,並未進行大規模宣傳,卻在豆瓣上悄然獲得9.3分的高分,雖然比第一季的《舌尖上的中國》低了0.1分,卻給了網友一種超乎口味的生活體驗。「中國版的《海洋脈動》!
  • 教育資源|30部教育者和父母必看的教育類紀錄片!(附觀看連結)
    《人生果實》這部紀錄片紀錄了兩位老人簡單的田園生活,非常感人,讓我們看到人生的真實,生命的真實狀態,讓我們回歸生活看教育。《世界的孩子 我在美國讀高中》這部紀錄片記錄了中國留學生在美國高中最真實的學習和生活狀態,讓我們看到美國高中教育是什麼樣的,讓我們意識到適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 這部國產紀錄片我看了十分鐘就忍不住打五星
    回到五星傳奇本身,我相信不看紀錄片的人不會聽過這間公司。《極地》並不是五星傳奇拍攝的第一部關於西藏題材紀錄片,2015年播出、廣受大眾好評的《第三極》同樣出自五星傳奇,這部豆瓣評分9.2的紀錄片在2015年「金熊貓」獎國際紀錄片頒獎典禮上,為五星傳奇帶來了全場唯一的「亞洲製作獎」榮譽。
  • 《三十而已》這部國產劇看完,神清氣爽!別再販賣焦慮了,導演
    《三十而已》這部劇目前已經進入國產爆劇的預備役了。乾淨利落的劇情讓人看了心情十分愉悅。這部劇播出以後好評不斷,很多網友評價 :看得舒心,看得解氣。一改以往國產劇熱搜的憤怒。並且主角拎不清斬不斷,看的觀眾是抓心撓肝!《三十而已》為什麼讓我有了看下去的動力?這部劇沒有太過的拖沓,煽情。每一個主角不能說智商在線開掛無敵,但也不至於犯太低級的錯誤。三位女主,三種人生。大多數人都能在他們身上找到共鳴。
  • 豆瓣9.2,這部教育紀錄片不止是大開眼界
    最近,小編看了一部非典型性的紀錄片——『他鄉的童年』,給了我契機去認真考慮孩子教育上的各種問題。說它『非典型』,是因為它並不是由專業的紀錄片導演拍攝的,導演周軼君是一位資深戰地記者、一位跨國婚姻的妻子、一位正越來越關注兒童相關問題的母親。她有自己的視角代入,有些觀眾認為這樣不夠『專業』『客觀』,但小編也感受到了另一種有溫度的關懷。
  • 誰說國產短劇不好看!這部精湛又幽默,一集就看上癮
    相信最近大家待在家裡,都追了不少劇吧,而最近比較火的劇有《下一站幸福》、《三生三世枕上書》等等,但是這些劇都很長,而且都還在更新中,每天追的也是很不盡興,所以就因為這樣的情況,國產短劇是越來越多了。我們都知道,相當於大製作的電視劇和網劇來說,短劇不僅成本低,製作快,而且每一集都有爆點,可以說是大眾目前追捧的一種形式了。不過聽身邊很多的朋友說,國產短劇一點也不好看,除了時長短之外,內容上也沒有什麼突出的點,不過呢,最近小編發現了一部短劇,尤其的好看,劇情搞笑又幽默,保準你看一集就上癮,那麼這部劇的名字就叫《無論如何》!
  • 叛逆女孩VS 焦慮媽媽 如何緩解焦慮 做到高質量陪伴
    由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員會、北京市教育委員會聯合指導,北京衛視專業團隊製作的全國最具影響力的教育節目《老師請回答》將於今日21:10在北京衛視播出。「叛逆」女孩太孤單 家長怎樣才是最好的陪伴本期節目講述了兩個家庭的故事,為第一個家庭答疑解惑的名師團嘉賓有:北京交通大學心理素質教育中心副主任張馳,北京市第八十中學教師孫海山,府學胡同小學教師李鴻捷,史家小學教師溫程。
  • 郎平鄭淵潔都愛看?優酷推出兒童紀錄片《告訴世界我可以》
    近日,優酷紀錄片《告訴世界我可以》中的教育討論頻上熱搜:郎平稱人只要撒謊就不對、鄭淵潔認為應該在兒童不超過三歲時,對其進行到位的性教育、傅首爾拒絕給孩子貼負面標籤,「一個人要不斷承認自己的錯誤是一種酷刑
  • 郎平鄭淵潔都愛看?優酷推出兒童紀錄片《告訴世界我可以》
    近日,優酷紀錄片《告訴世界我可以》中的教育討論頻上熱搜:郎平稱人只要撒謊就不對、鄭淵潔認為應該在兒童不超過三歲時,對其進行到位的性教育、傅首爾拒絕給孩子貼負面標籤,「一個人要不斷承認自己的錯誤是一種酷刑」。
  • 從戰地女記者到豆瓣9分紀錄片導演,周軼君談何為最好的教育
    當你看到世界那麼大,教育方式也很多元時,相對來說就沒那麼焦慮。從這個角度說,我們希望紀錄片提供一種「看到」的力量「新華每日電訊」微信公號9月26日消息,什麼話題能讓素不相識的兩個人打開話匣子,迅速找到共同語言?大概就是教育。
  • 夜讀|緩解焦慮的六個建議
    夜讀 | 緩解焦慮的六個建議 05:28 夜讀 | 緩解焦慮的六個建議05:29來自新華社客戶端主播我很好奇她為什麼總是換工作。她告訴我,進公司前覺得職位特別適合自己,可進去了之後,發現與自己的期待相差甚遠。不是工資太低,就是經常要加班,又或者是覺得工作沒什麼價值。看不到自己的未來,所以才頻頻換工作。很喜歡一句話:「別去展望那些遙不可及的前景,我們當務之急就是應付眼前的事物。」
  • 面對疫情,如何緩解我們的焦慮與恐懼?
    面對疫情,固然要保持高度警惕、高度重視,但更要學會調節情緒,緩解焦慮。 面對疫情 如何緩解我們的焦慮與恐懼?大量的未知,以及網絡媒體各種信息的傾洩而來,會更加強化人們的焦慮。 但是正因為恐懼和焦慮,足見人們的重視和在意,這並不是壞事情。充分的知道這樣的情緒是如何而來,才能做好下一步的工作,告訴自己,接受恐懼與焦慮的存在,接受自己也可以恐懼,自己也可以焦慮,這些都是正常的,不是只有我一個人如此,不要過度擔憂。
  • 這部關於教育的紀錄片值得家長認真觀看
    前段時間,熱播的國產劇《小歡喜》引發了一場關於家庭教育的熱議。兒童教育是世界各國的共同話題。在中國,不計其數的家庭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不遺餘力地把孩子送到名校,參加各種補習班,甚至出國留學。但什麼樣的教育模式才是真正有利於孩子的呢?
  • 國產紀錄片有數量也有質量
    國產紀錄片有數量也有質量近年來,隨著觀眾的整體欣賞水平的提升,市場對紀錄片的需求量日益增多,助推高質量紀錄片不斷湧現,進一步吸引不同年齡層、不同教育背景的觀眾關注紀錄片、喜愛紀錄片,使得紀錄片逐漸從小眾的冷門藝術變成大眾喜聞樂見的文藝作品。
  • 每天都在焦慮裡,你一定活得很辛苦吧
    我有個相識七八年的朋友小A,每天插科打諢幾乎是日常。可最近她回信息的語氣時常充滿著不耐煩,甚至偶爾我說一句她恨不得懟十句。由於小A在我心中一直是小天使的形象,為人善良開朗又爽快,所以我不禁納悶她到底是遇到了什麼事。
  • 話題|6部國產高分紀錄片,一秒都捨不得快進
    紀錄片是以真實生活為創作素材,以真人真事為表現對象,並對其進行藝術的加工和表現,以展現真實為本質,並用真實引發人們思考的電影或電視藝術形式。一部經典的紀錄片不僅可以從中獲得很多知識,還可以眼觀人生百態、看盡世間萬千風光。此刻,不妨先放下手機,和 mars 一起來看看今年的國產高分紀錄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