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竹戀,湘女情,點點滴滴入洞庭,洞庭自古流到今,不及湘女一片情」湘妹子至剛又至柔,憨厚又細膩,難怪都說「湘女多情」。今天小編就要給大家講幾個當年「八千湘女」的故事,領略湘女的多情、重情、豪情。
葉南恩,1934年11月1日出生在湖南平江縣冬塔鄉(上塔市鎮)葉家洞黃泥灣(現為黃橋村),1951年1月的一天,葉南恩正在家中幹活,從一位同村好友那裡得知新疆在長沙和平江縣招收女兵的消息,能上學,還能到西部去學習和工作。於是她悄悄地報了名。
1951年2月18日,葉南恩和數千名女兵一起踏上了西去的列車,成為八千湘女中的一員。
進疆後,葉南恩與其他同伴被分派到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十二兵團政治部第一期學生隊第五區隊第一小隊集中學習。通過一段時間的組織教育和政治學習,她打消了想返回湖南的念頭,在一次思想匯報中,葉南恩寫到:「我要努力學習,服從組織上的一切分配。」並表示,「自己不怕一切,為祖國人民服務,為建設大西北而奮鬥到底」,由於有了這樣的決心,在以後的學習中,不斷有了進步,安心下來,思想也穩定了。
1952年底,經76團組織批准,葉南恩與26師76團指導員劉漢章結婚了。後來隨著三個孩子的相繼出生,葉南恩將在湖南家鄉生活的父母、兄弟等親人也相繼接到新疆,投人到邊疆的建設中。
1950年,《新湖南報》刊登了一則建設邊疆、保衛邊疆的招兵啟示,當時不到15歲的李慈看到告示後,放棄了進入湖南省軍區歌舞團的機會,成為新疆南疆軍區第十二醫院的一名護士。
李慈回憶起那段歲月時說:「我們那時候吃的大米飯,稗子比米還多,淘都淘不乾淨,所以闌尾炎的發病率也很高。就是再苦,大家都是在一起吃苦,哎呀,那段日子,我到現在都還是很懷念那一段歲月,越是艱苦,過得越開心。」
現年84歲的蔣昌焜,當年以文藝兵身份進疆,一待就是近30年。在新疆軍區文工團,蔣昌焜結識了同樣來援疆的丈夫。蔣昌焜說:「我們當時就把兩個單人床合併到一塊,也沒吃飯,也沒喝酒,就吃了點糖粒子,就算結婚了,我也覺得挺好,很單純。」
李敏1936年出生,1952年,響應黨的號召,參軍在烏魯木齊,只有初中文化的李敏憑著對事業的執著成為了金融行業一名技術骨幹。李敏回憶說,年輕的時候,民族同志和漢族同志都雜居在一起,很有感情,有什麼好吃的,也會和其他人分享。
李敏現在兒孫滿堂,個個都非常有出息,孩子們中很多都會說一口流利的維吾爾語,孩子們回家來,她總要做一桌好菜,南北風味都有,薄皮包子,抓飯,饊子,拉麵老人都會做。現在生活好了,李敏卻不忘過去,她喜歡幫助一些困難的人,穿舊的衣服、鞋子,孩子們送的好吃的,她都會送給小區保潔員,紙箱子和一些廢品她都會積攢下來讓保潔員拿去賣錢。
1952年,家住長沙老龍塘的鄒月蓉剛滿19歲,在街道黑板報上看到了徵召湘女進疆的海報。在父母「當兵是件光榮的事」的支持下,她跟著浩浩蕩蕩的隊伍踏上了進疆的徵程。
抵疆當年,鄒月蓉經領導介紹認識了來自湖北南漳的援疆幹部盧邦傑。後來,鄒月蓉與盧邦傑組成家庭,育有二子一女。鄒月蓉說:「大夥的工作就是開荒——除草種菜種糧食,鐵鍬修路修水利。我還開過拖拉機呢。」
1956年,鄒月蓉在一八一醫院接受培訓後,被分配到一八一中學擔任校醫。除了在學校坐診,她還給學生上衛生課,偶爾也去醫院幫幫手。
離休之後,鄒月蓉帶著落葉歸根的想法,與丈夫、二女兒和小兒子離開了生活34年的新疆,回到了長沙。就職於兵團種子公司的大兒子盧小勇留在了新疆,已年屆六十。三十餘年來,新疆也成就了鄒月蓉的愛情、親情和友情。
回眸過往,已是84歲高齡的鄒月蓉說:「新疆有我半輩子的人生經歷,我也參與了那段歷史。」「年紀大了,但還想回新疆看看,不知道當年的營地還在不在。」
你該知道!這個全湖南最高端的研討班今年關注了啥?黃花機場今年可直飛紐約,湖南省將有11個民用機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