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諾貝爾獎得主倫琴,忙到幾乎沒空去領獎

2021-03-02 蝌蚪五線譜

1901年12月10日下午,首屆諾貝爾獎頒獎典禮在瑞典的斯德哥爾摩音樂學院隆重舉行。按照流程,各獎項的獲獎者領完獎牌和獎金後要依次發表「獲獎感言」。

當主持人準備宣布物理學獎的獲獎者威廉·康拉德·倫琴上臺演講時,發現他居然不在現場。剛領完獎牌,又跑哪去了?

去後臺打聽,才知道那位惜時如金的倫琴已打道回國。而且,當初工作人員通知倫琴領獎時,他說不想浪費時間在漫長的旅途中,建議郵寄到德國的單位。

工作人員苦口婆心地解釋道,諾貝爾獎牌是23K金,獎金有15萬克朗(捷克的貨幣),都價值不菲,不便郵寄。

倫琴勉強答應前去領獎,但並沒關注領獎的流程和細節。

聽完,主持人聳聳肩,嘀咕道:「他真是天下第一怪人!」

其實,倫琴並不怪,他只是太忙。雖然他發現的新射線剛讓他獲得諾貝爾獎,但他對這種新射線還存在許多疑問,想著早點弄清楚。

倫琴發現這種新的射線極其偶然。

那是1895年11月8日傍晚,49歲的倫琴像往常一樣來到位於德國維爾茨堡的實驗室(現位於倫琴大街8號的倫琴博物館)。這是一個只有十幾平方米的簡陋小屋,簡陋得與他當時的名聲極不相稱。

倫琴因1879年發現「倫琴電流」,用實驗記錄磁效應的存在而揚名於世,1894年起,他擔任維爾茨堡大學的校長,著作等身,受人尊敬。

最為人稱道的是,倫琴對物質和金錢極不看重,連後來領回的諾貝爾獎金也轉手捐給了維爾茨堡大學物理研究室。

倫琴來實驗室的主要目的,是繼續研究陰極射線

半個世紀以前,英國物理學家法拉第發現稀薄氣體放電時,會從陰極發出一種絢麗的光輝。

倫琴在做陰極射線實驗時,為了不受可見光和紫外線的影響,他用一塊厚厚的黑色硬紙板將玻璃電管封得嚴嚴實實。

當他接通電源後,突然發現一米外的硬紙板上發出微弱的綠光,斷電後綠光就消失了。他又把硬紙板的距離依次變大,結果一直移到兩米之外,通電後硬紙板上仍然發光。

他確認這是一種從未發生過的物理現象,綠光也絕不是陰極射線,或許其間伴隨著重大的發現。

接下來一個多月裡,倫琴除了主要的教務工作外,就把自己獨自關在物理實驗室裡,幾乎斷絕與同事、家人的聯繫,全力以赴投入到實驗中。他喜歡用艱苦工作換來「完美無暇的結果」,未經證實的結論也不會公布。

通過進一步實驗,他發現把筆記本、厚書、木頭等放在放電管與硬紙板之間時,板上依舊閃光;而把1.5毫米厚的鉛板放在放電管與硬紙板之間時,板上沒有光,明顯是被鉛板擋住了。

為了研究方便,他把這種尚無人知的新射線稱為「X射線」。

「既然X射線可以穿過厚橡皮、上百頁的書,那它可以穿過人體嗎?」12月22日晚,面對不請自來的妻子,倫琴沒有過多解釋,而是請她幫助做一個實驗。

妻子知道倫琴的脾氣,便爽快答應了。她用黑布把右手包得嚴嚴實實,然後放在裝有照相底片的暗盒後面,等待倫琴接通電源。

約15分鐘後,她被一張列印出來的照片震驚了,因為照片上清晰地呈現出她的手骨像,以及一枚結婚戒指。

這張照片成為X射線史上最早、最著名、最有紀念意義的照片,它標誌著人類可以藉助X射線透視骨骼

有了實驗結果,接下來的事就好辦多了。

一周後,倫琴向本國物理學會提交了一篇名叫《關於一種新的射線》的論文,文中將數星期的研究結果按16個專題進行詳細解說。

次年年初,倫琴公布X射線後,引起了巨大轟動,實為科學史上之罕見。他舉行公開報告會,會上他用X射線拍攝了維爾茨堡大學的解剖學家克利克爾的一隻手。片刻後,實驗儀器顯影以後出現了老人的手骨,全場爆發掌聲。克利克爾當場建議把這種射線命名為「倫琴射線」。

左圖為倫琴妻子的手,右圖為解剖學家克利克爾的手,圖片來源賢集網

這一年倫琴正好50歲,他在知命之年送給科學界一份最珍貴的禮物。

X射線的應用,開創了醫療影像技術的先河,使醫療診斷水平大大提高,被譽為19世紀末物理學三大發現之一。

後來的科學家對以X射線為主的影像技術進行研究和改進,終于于20世紀70年代發明了CT掃描儀。由此,我們現在進醫院時可以選擇照X光或照CT。

成立沒多久的諾貝爾獎基金會,考慮到急需尋找著名科學家來提高此獎的知名度,便把首屆物理獎的桂冠頒發給做出巨大貢獻的倫琴,於是有了前文的故事。

倫琴先生照,圖片來源百度

相關焦點

  • 2015諾貝爾獎揭曉在即,盤點那些諾獎得主的爆笑之「最」
    當然,除了阿列克謝耶維奇和「陪跑」多年的村上春樹,諾貝爾獎的各個獎項都有許多被大家看好的得獎人選,想要預測一番到底是個吃力不討好的活兒。小新還是逗大家一樂,盤點一下歷史上的那些諾獎得主之「最」:大家都知道科學家很忙,但下面這位「鬍子哥」,居然忙到連諾貝爾獎領獎都要省掉。
  • 不一樣的頒獎禮 2020年諾貝爾獎得主居家「視頻」領獎
    原標題:不一樣的頒獎禮 2020年諾貝爾獎得主居家「視頻」領獎參考消息網12月12日報導外媒稱,10日播放的視頻顯示,衣著簡樸的2020年諾貝爾獎得主們領取了各自的獎項。通常負責頒獎的瑞典國王卡爾十六世·古斯塔夫在發自皇宮的消息中說:「這的確是一個不同的諾貝爾獎頒獎儀式。」報導稱,由於新冠病毒大流行,今年的獲獎者也都待在家裡。據報導,與哈維·奧爾特和查爾斯·賴斯一起因C肝病毒的研究而獲得醫學獎的麥可·霍頓,在加利福尼亞州的自家花園裡領獎。
  • 分散頒發 各自領獎 2020諾貝爾獎傳統頒獎典禮因疫情取消
    據報導,2020年諾貝爾獎6個獎項的得主於10月陸續揭曉時,宣布方式幾乎和以往相同,僅到場的記者較少。但受到疫情影響,2020年所有得獎者都不會前往瑞典或挪威親自領取證書和勳章。資料圖:諾貝爾獎牌。圖片來源:諾貝爾獎官網。
  • 消失了16年的諾貝爾獎得主,又有重大發現!
    17年前,他的獲獎,幾乎是都市傳說般的爆炸新聞:「小職員神奇の逆襲」,「日本史上最年輕諾貝爾化學獎得主」,「諾貝爾史上學歷最低得主」…好不容易混到大學畢業,想去索尼工作,第一輪就被刷了。後來還是有人介紹,才去了島津製作所,在企業底層搞了近20年的儀器研發。
  • 消失了16年的諾貝爾獎得主田中耕一,又有重大發現!
    他被戲謔地稱為「日本史上最年輕諾貝爾化學獎得主」、「諾貝爾史上學歷最低得主」。隨後他暗暗跟自己較勁,要努力成為真正配得上諾貝爾獎的人。2019年初,NHK的一個訪談紀錄片,看哭了很多網友。「感動,這才是真正的大神啊!」
  • 【頒獎】嘲諷界的業界良心:搞笑諾貝爾獎
    其名稱來自Ignoble(不名譽的)和Nobel Prize(諾貝爾獎)的結合。主辦方為科學幽默雜誌(Annals of Improbable Research,AIR),評委中有些是真正的諾貝爾獎得主。其目的是選出那些「乍看之下令人發笑,之後發人深省」的研究。
  • 歷史上最奇葩的諾貝爾獎得主, 「田中耕一」了解一下
    17年前,他的獲獎,幾乎是都市傳說般的爆炸新聞:「小職員神奇の逆襲」,「日本史上最年輕諾貝爾化學獎得主」,「諾貝爾史上學歷最低得主」…要說田中耕一身上最大的特質,大概就是省吃儉用。就這樣,沒有一點點防備,田中耕一的名字就上了頭條。幾乎所有的人都在問:「這人誰啊?」
  • 倫琴發現X射線以後
    1月5日維也納《新聞報》搶先作了報導;1月6日倫敦《每日記事》向全世界發布消息,宣告發現X射線。這些宣傳,轟動了當時國際學術界,論文《初步報告》在3個月之內就印刷了5次,立即被譯成英、法、意、俄等國文字。1月中旬,倫琴應召到柏林皇宮,當著威廉皇帝和王公、大臣們的面作了演示。
  • 史上最任性的諾貝爾獎得主 任性的鮑勃迪倫的個人資料介紹
    史上最任性的諾貝爾獎得主 任性的鮑勃迪倫的個人資料介紹時間:2017-04-04 15:12   來源:新浪   責任編輯:玲玲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史上最任性的諾貝爾獎得主 任性的鮑勃迪倫的個人資料介紹 此前關於鮑勃迪倫拒絕領諾貝爾文學獎的消息,少網友應該有所了解,但是這位任性的鮑勃迪倫,現在又開始領獎了?
  • 搞笑諾貝爾獎
    對於大名鼎鼎的諾貝爾獎(Nobel Prize),大家肯定不會陌生,每年的10月份都會宣布獲獎人,而這些大神都會飛去瑞典或挪威領取這個世界性殊榮的獎項
  • 諾貝爾獎得主的勵志故事:從差等生到諾貝爾獎
    每一個諾貝爾得主背後都有一段屬於他們的故事,或許不堪或許快樂,但最終這些經歷伴著他們對科學的熱愛和執著幫助他們登上了世界科學的最高獎項。下面是新京報帶來的報導,一起隨軟媒小編走進他們——2012諾貝爾獎得主約翰·格登/山中伸彌~1999年我進入奈良科學與技術學院做助教授,我的研究課題是 IPS 細胞。
  • 諾貝爾獎傳統頒獎典禮因疫情取消 改分散各地頒發
    據報導,2020年諾貝爾獎6個獎項的得主於10月陸續揭曉時,宣布方式幾乎和以往相同,僅到場的記者較少。但受到疫情影響,2020年所有得獎者都不會前往瑞典或挪威親自領取證書和勳章。資料圖:諾貝爾獎牌。圖片來源:諾貝爾獎官網。
  • 我們不生產諾貝爾獎得主,但盛產諾貝爾獎媳婦!
    我們不生產諾貝爾獎得主,但盛產諾貝爾獎媳婦!中國傳統社會有一張複雜龐大的關係網,人熟是一寶,此即「熟人社會」。人們之間怎樣才能變熟?有熟人靠熟人介紹,沒熟人就靠與名人扯上的那點關係搭橋,名人就是一張四通八達的名片。
  • 【11.8紀念】倫琴的一生
    1869年,倫琴以一篇關於氣體理論的論文獲哲學博士學位。德國著名實驗物理學家孔特教授發現這位樸實,勤勞的青年人具有高超的實驗家天賦,接受他作為自己的助手。從此以後,倫琴決心獻身於實驗物理學。倫琴意識到這可能是某種特殊的射線,它具有特別強的穿透力,從來沒有觀察到過。於是立刻集中全部精力進行徹底的研究。
  • 「搞笑諾貝爾獎」中國得主解析蝙蝠口交活動
    資料圖片  今年的「搞笑諾貝爾獎」出現了兩個不同尋常的突破:一是荷蘭物理學家蓋姆成為首位「雙料諾獎得主」,既拿過正經諾貝爾,又得過搞笑諾貝爾;一是中國大陸的科研人員正式登陸該獎項。由廣東昆蟲研究所副研究員張禮標領導的一項關於犬蝠交配活動的研究獲得搞笑諾貝爾生物學獎。
  • 愛因斯坦諾貝爾獎背後的故事
    他吐槽到:「1921年在14個人的提名下,愛因斯坦終於獲獎了。問題是,1922年居然還踏馬有人繼續提名愛因斯坦!而且提名者比1921年還多啊!你們是不是不看新聞啊……還是經紀公司請來給愛因斯坦刷票的?不過1922年之後,突然再也沒有人提名愛因斯坦了……為什麼呢?
  • 開啟了現代物理學的大門—倫琴發現X射線
    當倫琴換用一塊薄鉛片時,卻沒有了亮光,這意味著「鉛」這種金屬竟能截斷這種射線。倫琴就這樣不停地更換遮擋物,幾乎試完了他手邊能取到的所有東西。他迫不及待地用各種辦法對新射線進行測試。結果證明,這種射線是從陰極射線轟擊的玻璃管內壁上發出的,它能夠透過玻璃、硬橡膠、木板以及除去鉛、鉑以外的金屬,而且在通過稜鏡時不會被折射和反射,也不會因磁鐵幹擾而偏轉。
  • 諾貝爾獎得主用英語怎麼說,諾貝爾的那些獎項的英文又是什麼?
    諾貝爾獎上周已經全部公布完畢,今天我們趕緊來學習一下諾貝爾獎得主以及諾貝爾各種獎項的英文說法是什麼吧。你可能不知道這背後還藏著個古希臘的神話故事吧。諾貝爾各個獎項的英文名稱我們都知道諾貝爾獎共有六大獎項,那麼這六大獎項的英文分別是什麼呢?
  • 諾貝爾獎已經全部公布,那麼諾貝爾獎得主用英語怎麼說,諾貝爾的那些獎項的英文又是什麼?
    諾貝爾獎上周已經全部公布完畢,今天我們趕緊來學習一下諾貝爾獎得主以及諾貝爾各種獎項的英文說法是什麼吧。
  • 10萬億獎金的搞笑諾貝爾獎,今年得主不僅有川普還有國人
    這一不正經的獎項,每年都會趕在諾貝爾獎頒布之前舉行。雖然按理說今年是第30屆了,但大家還是會默認成第一屆。 2.材料學獎:奧力給做的冰刀 課題靈感來自北極因紐特人的一個民間傳說: 傳說一位因紐特人不想離開冰面到定居點生活,家人收走了他的生活工具想讓他妥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