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三電影夜 I費裡尼《阿瑪柯德》出離現實一點兒

2021-03-03 KEEPITQUIET密訓

 

Wendy Wang王小邪,王敏,自由寫作者,為媒體寫設計、藝術和生活方式類文章,為自己寫小說和詩歌。

 

 

推薦電影:《阿瑪柯德》

推薦語:費裡尼最具代表性的自傳作品,關於故鄉與青春的永恆之作,真摯而不煽情,浪漫而不過火。

 

 

PS: With both English&Chinese subtitles

 

某一年來上海出差,被一位記者朋友帶到租界區的一間酒吧,酒吧的名字早忘了,只記得他說那天是費裡尼的生日,於是一群文藝青年決定聚在一起觀看《甜蜜的生活》,然而酒吧裡依然播放著平日的背景樂,人們喝酒談天,偶爾瞟一眼晃動著的黑白影像,「La Dolce Vita 」就這樣淪為鑲嵌在魔都夜生活畫面上的一道華麗花邊——它既安撫也助長了現代人的頹唐,難道不是麼,頹廢也可以時髦,空虛也可以甜美,這恰恰頗具費裡尼式的反諷意味,所以我從不認同所謂費裡尼已經過時了的論調。

 

 

 

 

反諷是否會消解意義?費裡尼和我們一樣不斷發問,也和我們一樣無法弄清答案,於是他做起了「白日夢」——拍電影,不僅如此,他的影片中也總縈繞著亦真亦幻的夢境。每個人眼中都有一個自己的費裡尼。在我看來,費裡尼從未扮演過先知,他一直只是個頑童,他的影子在作品中喃喃囈語,意味卻難以窮盡,因為他也沒有明確的判斷——我總是對於不確定的事物特別感興趣,因此,費裡尼的電影不僅使我感到特別親切,而且每次重看都能激發新的想像。

 

 

 

 

 

費裡尼對場景和演員的調動能力無與倫比,他電影中的一切都像真的發生過似的,他有種模糊真實與虛構界限的本領,連夢境也像是真實生活的自然延續。你也許認為他的電影像紀錄片,但從不來不會真的這麼想,你內心同時很清楚它們不是。他電影中的夢境離現實並不那麼遙遠,它們屬於常人可以抵達的範圍,你我都會做相似的夢,只是很難像他那樣將它們重現得那麼迷人卻不做作。

 

費裡尼曾說:「所有藝術都是自傳,珍珠是牡蠣的自傳。一個人真正了解的是自我,而藝術就是自我的一種表達。」 費裡尼出生於1920年1月20日,他的一百零一歲冥誕剛過不久,我挑了這部於1973年上映的《阿瑪柯德》,他晚期的代表作品之一,自傳色彩尤其濃厚。

 

 

 

在費裡尼的故鄉,海邊小鎮裡米尼,時代背景是墨索裡尼統治時期,早熟少年青春苦悶,情慾萌動,一連串小人物輪番登場,一個沒有故事情節的故事,像一首結構鬆弛的散文詩,清晰的線索是四季流轉、從一個春天到下一個春天的時間軸,以及小城裡一個個亮相的日常空間,一切由尼諾·羅塔時而憂傷時而快樂的音樂串聯起來。這也的確是一部憂傷與快樂參半的電影,難得的是並不濫情。

 

 

 

 

 

在此片中,我還很著迷於一些仿佛平淡生活中不經意降臨的神跡。比如,一個建築工人寫了一首詩,荒誕可笑,但毫無違和感。一場濃霧籠罩了整個小鎮,一頭白牛如神牛現身,又消失。少年們透過大門縫隙,第一次窺見Grand Hotel的華美大堂,感慨萬千,突然開始翩然起舞,上演了片中最動人的場景之一。

 

 

 

 

大雪紛飛的另一天,人們在廣場上打雪仗,空中突然飛來一隻孔雀,它一路鳴唱,降落在結滿冰柱的噴泉上,在眾人面前展翅開屏,所有人被它的美驚得目瞪口呆……

 

 

 

有的人傾向於分析論證此類場景背後蘊含的深刻象徵意義,而我以為,何不單純把它們看作夢境在現實中的投射。現代人很可憐,尤其是中年人,連夢都被壓榨得越來越少。人們需要偶爾出離現實,哪怕只是一點兒,不沉溺於眼下,也不耽於幻想,或許便能發現與生活的最佳距離。

 

 

 

 

導演: 費德裡科·費裡尼

編劇: 費德裡科·費裡尼 / 託尼諾·格拉

類型: 劇情 / 喜劇

製片國家/地區: 義大利 / 法國

語言: 義大利語 / 古希臘語

上映日期: 1973-12-18(義大利)

片長: 123分鐘

1/27 Wed. 周三晚

20:30-22:00 電影放映

《阿瑪柯德》

請參加看電影的朋友提前十五分鐘到場

*座位有限,請添加微信預約

請添加微信聯繫

RSVP

相關焦點

  • 《阿瑪柯德》:在精神情感折射出的鄉愁中 拆解費裡尼的影像主題
    拍攝於1973年的作品《阿瑪柯德》可以說是費裡尼電影藝術的集大成之作,不管是從電影敘事的角度還是從鏡頭語言的角度,都能夠感覺到這部電影帶有的鮮明的探索性特徵。《阿瑪柯德》是一部將虛構和非虛構的內容雜糅在一起的電影,導演費裡尼採用了非常規敘事的手法講述了自己的人生。在很多關於《阿瑪柯德》的介紹中,都有「自傳性」作品這幾個字。
  • 和費裡尼一起在電影和現實中夢遊
    我們常說,電影是夢幻的世界,但是真正能夠在電影當中製造完美夢境的人只有費裡尼一人。他曾經說過,「夢是唯一的現實」,在他的電影世界裡,夢境和現實之間並沒有什麼特別清晰的分界,夢境就是他的現實,而現實也是他的夢境。無論是什麼樣的人,我們都有做夢的時刻、快樂的時刻,也有絕望的時刻。費裡尼能夠通過攝影機,能把人們內心的共鳴激發出來。
  • 費裡尼:我是個說謊者,卻是真誠的
    《八部半》劇照 費裡尼喜歡夢境,喜歡幻想,他在電影中繼續營造著兒時在裡米尼的夢。他說:「夢是惟一的現實。」小丑是費裡尼一生的情結。《大路》中的傑爾索米娜,《卡比莉亞之夜》中的卡比莉亞……瑪西娜的臉上的憂鬱笑容和純真感傷,都是費裡尼通過銀幕述說著他內心的世界和感受……
  • 費裡尼去世24周年,馬戲團不會死
    偉大的費裡尼從妻子瑪西娜身上找到了小丑纖弱的靈魂,而瑪西娜也無疑貢獻了最打動人心的偉大表演。有人說,倘若不是因為費裡尼,瑪西娜可能一輩子都不會遇見傑索米娜這樣動人的角色,她只有在費裡尼的電影裡才會如此閃閃發光。但我想說,倘若沒有瑪西娜的存在,或許費裡尼永遠也拍不出《大路》這樣的電影。
  • 費裡尼:將夢糅進現實的魔法師
    多年後,富國戲院裡戴面紗抽菸的神秘女人、掛著舊相片的殿堂,輝煌電影院裡坐在貴賓席的金髮美女格拉蒂斯卡、夏天悶熱的放映室,先後作為經典影像出現在了費裡尼的自傳體電影《浪蕩兒》(1953)和《阿瑪柯德》裡,時空交錯間,像是年少的他從觀眾席起身躍進了戲院的銀幕。
  • 被嫌棄的費裡尼:大師已經不合時宜?
    ,《大路》《卡比利亞之夜》《甜蜜的生活》《八部半》《羅馬風情畫》《阿瑪柯德》等帶有雜耍劇團和夢幻劇場性質的影片,再度令人錯愕,但又誘人心動。但這顯然是對費裡尼不求甚解的誤讀。他的電影,是現實與夢境、記憶與虛構互相滲透的產物,熱鬧誇張的氛圍內,總會有魔幻或者詩意的時刻升騰,捕捉與還原人類生命無序卻又不乏光亮的本質。
  • 同濟影協觀影202003|《阿瑪柯德》
    在賈樟柯,故鄉是小武們無力走出的、破敗的伊甸園;在安哲,故鄉是一首哀婉的詩,是再也回不去的哭泣的草原;在錫蘭,故鄉是一潭死水,倒映出靜謐的小鎮,也倒映出恐懼的自己;而在費裡尼,故鄉則是一個馬戲團舞臺,人們來來去去,上演著一幕又一幕滑稽戲。費裡尼曾說:「我沒辦法分辨這部電影與那部電影的不同。對我來說,我的始終是同一部電影。」
  • 「百年費裡尼」電影導航:一本正經地拍攝不正經
    >3、《小丑》(1970)、《羅馬風情畫》(1972)、《阿瑪柯德》(1974)4、《訪談錄》(1987)、《月吟》(1989)從這份片單不難看出組委會是費了心思的——十部電影剛好跨越了費裡尼電影的四個時期。
  • 費裡尼 將夢糅進現實的魔法師 | 封面人物
    多年後,富國戲院裡戴面紗抽菸的神秘女人、掛著舊相片的殿堂,輝煌電影院裡坐在貴賓席的金髮美女格拉蒂斯卡、夏天悶熱的放映室,先後作為經典影像出現在了費裡尼的自傳體電影《浪蕩兒》(1953)和《阿瑪柯德》裡,時空交錯間,像是年少的他從觀眾席起身躍進了戲院的銀幕。
  • 九部向費裡尼致敬的電影
    在庫斯圖裡卡的巔峰之作《地下》中,他以一出不可思議的荒誕喜劇,描繪了南斯拉夫從1941年納粹佔領時期至1995年內戰結束的曲折歷史,在黑色幽默中透露出對祖國分崩離析的撕裂之痛。這齣荒誕喜劇的高潮——集體式的狂歡結尾,便是對《八部半》結尾的一次精彩借鑑。上:《地下》用不可思議的荒誕方式,演繹了南斯拉夫從納粹佔領時期到內戰結束的曲折歷史。
  • 被嫌棄的費裡尼:大師已經不合時宜?
    但這顯然是對費裡尼不求甚解的誤讀。他的電影,是現實與夢境、記憶與虛構互相滲透的產物,熱鬧誇張的氛圍內,總會有魔幻或者詩意的時刻升騰,捕捉與還原人類生命無序卻又不乏光亮的本質。費裡尼曾以「夢是唯一的現實」作答。這令他電影裡的迷宮成為一種無須提供出口的象徵,指向現實的蒼白和夢境的恆久。同時,更讓頻頻以「改造記憶」的方式回望過往歲月的費裡尼,始終能以孩童式的單純好奇眼光,打量著迷宮的千變萬化,並將「新現實主義」電影的概念,與精神層面的夢境不斷接軌。
  • 排片 · 開票|費裡尼百年誕辰紀念放映
    費裡尼與阿爾貝託·拉圖瓦達聯合執導的首部長片名為《賣藝春秋》(修復,1950),又名《雜技之光》,片中描繪了在義大利城鄉間流浪的雜耍藝人,通過一家劇團成員的命運與生活映射出了戰後義大利的社會現實。影片由費裡尼的妻子朱麗葉塔·馬西納主演,這也是他們夫妻二人在銀幕上的首次合作。
  • 從新現實主義到馬戲團風格,誰看懂了費裡尼的華麗自傳?
    新現實主義形式美學費德裡科·費裡尼早期是義大利新現實主義的代表人物,這一時期他的首部國際成功之作是「孤獨三部曲」的第一部——《大路》(1954),最好的作品算是《卡比利亞之夜》(1956),貫徹了「新現實」的實景拍攝、反戲劇等形式特色,塑造了一些滑稽、傻氣而悽愴的底層主角。
  • 為紀念費裡尼百年誕辰 香港電影節設特別展映環節
    電影節更以費裡尼愛妻朱麗葉塔·馬西納在《大路》純真幽默的獨特形象,設計出「百年費裡尼」節目的主題圖像。 「百年費裡尼」將獻映大師執導的全24部電影,當中包括大量全新修復版本,其中六部經典代表作,將在8月18日至31日舉行的第44屆香港國際電影節(HKIFF44)率先登場。
  • 電影國王的自卑與狂想:費裡尼「夢書」
    但是,對於電影這種媒介而言,「夢想者」恰恰具備天然的優勢。「如露亦如電,如夢幻泡影」——所謂的現實與夢境,對於他們來說不是二元對立的,就如同莊周夢蝶那個典故的內涵一樣。故而,這樣的導演最為熟諳電影藝術的奧秘所在。伯格曼最佩服塔爾科夫斯基這種本事——他能夠準確地把自己做的夢拍出來。費裡尼那些著名的電影都是他做過的夢,一個夢接著另一個夢。
  • 「我的一切都在電影裡」——費裡尼誕辰百年紀念放映
    與伯格曼、希區柯克類似,童年在裡米尼的生活經歷對費裡尼的電影創作有著極深的影響。這種影響既體現在他作品中透露出的對愛情的看法和對欲望解放的強烈追求——費裡尼作品中的女人常常都以豐滿誘惑,性特徵明顯的形象出現——還體現在他對裡米尼這座物理故鄉的懷念以及他心中一直存在的「小丑情節」。
  • 再「見」費裡尼
    《羅馬,不設防的城市》電影截圖 1939~1942年期間,後來成為新現實主義著名導演的德·西卡、L.維斯康蒂、C.利薩尼、M.安東尼奧尼、
  • 【電影中的真善美】徵文活動獲獎影評選登(五):《房間》《阿瑪柯德》
    之前了解到,電影的故事有一個原版小說,而書的作者也是受到現實事件的啟發才完成的這部小說的。原著雖然沒有看過,但是電影也是一個很好的媒介。終於迎來一個天氣晴朗的周末,抓住今年電影節的尾巴,在古老的國泰欣賞了這部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大師佳作--費裡尼的《阿瑪柯德》。坐在1930年建成,近期翻新改造過,由著名建築師鄔達克設計的電影院內,觀看這部經過全新修復的1973年的電影,講述的又恰巧是1930年代的回憶,生活中這種奇妙的回文,讓我興奮不已。而更讓我驚喜的是當那4K修復的時光在大銀幕徐徐上展現時,美到無法相信那曾是真實的存在。
  • 《阿瑪柯德》《愛麗絲城市漫遊記》《燃火的時刻》| 鹿地放映 端午特輯
    1《阿瑪柯德》  費德裡科
  • 費裡尼:為什麼給我終身成就獎,我又不是快死了
    上:《阿瑪柯德》劇照,下:《太陽照常升起》劇照他與英格瑪·伯格曼、安德烈·塔可夫斯基並稱為現代藝術電影界的「聖三位一體」。他是義大利電影大師費德裡科·費裡尼。一位法國電影論者說,「在費裡尼那兒,我們能找到一切,又能找到一切的反面,對衰老和死亡的恐懼,對節日和愛的感覺、聖寵和詛咒、陰與陽、男女之間的分離、糾纏和融合」。《夢書:費裡尼手稿》和電影共同揭露了一個真實的費裡尼。在心理潛意識的領域,費裡尼把榮格當老大哥,「從不隱瞞對性的感覺」;而為了獲得對現實匱乏的想像性滿足,他把心靈的假面化妝成了一個個銀幕上的「小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