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ndy Wang王小邪,王敏,自由寫作者,為媒體寫設計、藝術和生活方式類文章,為自己寫小說和詩歌。
推薦電影:《阿瑪柯德》
推薦語:費裡尼最具代表性的自傳作品,關於故鄉與青春的永恆之作,真摯而不煽情,浪漫而不過火。
PS: With both English&Chinese subtitles
某一年來上海出差,被一位記者朋友帶到租界區的一間酒吧,酒吧的名字早忘了,只記得他說那天是費裡尼的生日,於是一群文藝青年決定聚在一起觀看《甜蜜的生活》,然而酒吧裡依然播放著平日的背景樂,人們喝酒談天,偶爾瞟一眼晃動著的黑白影像,「La Dolce Vita 」就這樣淪為鑲嵌在魔都夜生活畫面上的一道華麗花邊——它既安撫也助長了現代人的頹唐,難道不是麼,頹廢也可以時髦,空虛也可以甜美,這恰恰頗具費裡尼式的反諷意味,所以我從不認同所謂費裡尼已經過時了的論調。
反諷是否會消解意義?費裡尼和我們一樣不斷發問,也和我們一樣無法弄清答案,於是他做起了「白日夢」——拍電影,不僅如此,他的影片中也總縈繞著亦真亦幻的夢境。每個人眼中都有一個自己的費裡尼。在我看來,費裡尼從未扮演過先知,他一直只是個頑童,他的影子在作品中喃喃囈語,意味卻難以窮盡,因為他也沒有明確的判斷——我總是對於不確定的事物特別感興趣,因此,費裡尼的電影不僅使我感到特別親切,而且每次重看都能激發新的想像。
費裡尼對場景和演員的調動能力無與倫比,他電影中的一切都像真的發生過似的,他有種模糊真實與虛構界限的本領,連夢境也像是真實生活的自然延續。你也許認為他的電影像紀錄片,但從不來不會真的這麼想,你內心同時很清楚它們不是。他電影中的夢境離現實並不那麼遙遠,它們屬於常人可以抵達的範圍,你我都會做相似的夢,只是很難像他那樣將它們重現得那麼迷人卻不做作。
費裡尼曾說:「所有藝術都是自傳,珍珠是牡蠣的自傳。一個人真正了解的是自我,而藝術就是自我的一種表達。」 費裡尼出生於1920年1月20日,他的一百零一歲冥誕剛過不久,我挑了這部於1973年上映的《阿瑪柯德》,他晚期的代表作品之一,自傳色彩尤其濃厚。
在費裡尼的故鄉,海邊小鎮裡米尼,時代背景是墨索裡尼統治時期,早熟少年青春苦悶,情慾萌動,一連串小人物輪番登場,一個沒有故事情節的故事,像一首結構鬆弛的散文詩,清晰的線索是四季流轉、從一個春天到下一個春天的時間軸,以及小城裡一個個亮相的日常空間,一切由尼諾·羅塔時而憂傷時而快樂的音樂串聯起來。這也的確是一部憂傷與快樂參半的電影,難得的是並不濫情。
在此片中,我還很著迷於一些仿佛平淡生活中不經意降臨的神跡。比如,一個建築工人寫了一首詩,荒誕可笑,但毫無違和感。一場濃霧籠罩了整個小鎮,一頭白牛如神牛現身,又消失。少年們透過大門縫隙,第一次窺見Grand Hotel的華美大堂,感慨萬千,突然開始翩然起舞,上演了片中最動人的場景之一。
大雪紛飛的另一天,人們在廣場上打雪仗,空中突然飛來一隻孔雀,它一路鳴唱,降落在結滿冰柱的噴泉上,在眾人面前展翅開屏,所有人被它的美驚得目瞪口呆……
有的人傾向於分析論證此類場景背後蘊含的深刻象徵意義,而我以為,何不單純把它們看作夢境在現實中的投射。現代人很可憐,尤其是中年人,連夢都被壓榨得越來越少。人們需要偶爾出離現實,哪怕只是一點兒,不沉溺於眼下,也不耽於幻想,或許便能發現與生活的最佳距離。
導演: 費德裡科·費裡尼
編劇: 費德裡科·費裡尼 / 託尼諾·格拉
類型: 劇情 / 喜劇
製片國家/地區: 義大利 / 法國
語言: 義大利語 / 古希臘語
上映日期: 1973-12-18(義大利)
片長: 123分鐘
1/27 Wed. 周三晚
20:30-22:00 電影放映
《阿瑪柯德》
請參加看電影的朋友提前十五分鐘到場
*座位有限,請添加微信預約
請添加微信聯繫
RSV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