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播真人秀作為電視平臺孕育出的碩果,在我國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少及眾、從粗至精的發展歷程,成為當下最為吸睛的節目類型之一。本文依託近年來季播真人秀的播出收視數據,梳理其參與主體變遷特徵以及收視情況。
近年來,隨著制播分離、廣電合併、媒體融合等改革的推進,電視進入了快速發展期,節目類型多樣並舉,節目內容豐富多彩,節目創意推陳出新,可以說電視仍然是眼球經濟時代的第一平臺。季播真人秀作為電視平臺孕育出的碩果,在我國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少及眾、從粗至精的發展歷程,成為當下最為吸睛的節目類型之一。2013年其播出量首次超過100檔,近幾年更是呈現出爆發式增長,每年數量均超過了200檔。下文依託近年來季播真人秀的播出收視數據,梳理其參與主體變遷特徵以及收視情況,並積極探尋真人秀參與主體在不同時期的變遷原因。
根據節目參與主體的不同,真人秀節目一般劃分為素人真人秀、明星真人秀以及星素結合的綜合真人秀。早年風靡一時的《超級女聲》《加油好男兒》等為素人真人秀,近年來以《奔跑吧》《極限挑戰》等為代表的一批明星真人秀取得了較好的收視成績,另外星素結合的綜合真人秀有《中國新歌聲》《媽媽咪呀》等。參與主體數量變遷特徵
2003年8月廣東衛視借鑑《倖存者》而策劃播出了《生存大挑戰》,拉開了我國季播真人秀的序幕,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季播真人秀有了長足的發展。CSM-TVPRISRS軟體統計數據顯示:自2013年上星頻道播出季播真人秀超過100季以來,季播真人秀每年播出季數呈現出爆發增長的趨勢,2016年累計播出了237季;2017年截至8月19日,已經累計播出148季真人秀節目。
依據參與主體的不同,梳理不同真人秀播出數量,可以看出參與主體數量變遷特徵表現為:以綜合真人秀為緩衝區,素人真人秀和明星真人秀數量呈波輪式周期變化。2006年以前,由於季播節目概念剛剛萌芽,季播真人秀總量較低,各臺以市場試水和培育市場的角度切入,素人真人秀成為市場主流;2005年《超級女聲》取得極大成功後,季播真人秀進入高速發展期,明星真人秀和星素結合的綜合真人秀開始出現,真人秀進入了初期探索階段,綜合真人秀開始大量湧上螢屏 ;2008年以後,模式類節目開始進入大眾視野,引進模式類節目引發了電視真人秀的兩極分化,素人真人秀和明星真人秀數量、佔比均有明顯提升,壓縮了綜合真人秀的數量及比例,2013年季播真人秀數量首次突破了100季,但綜合真人秀比例僅佔23%。
經歷了2003至2013年十年的發展,真人秀節目數量呈爆發性增長,激烈的市場競爭讓明星真人秀逐漸成為市場主角,數量比重逐漸擴大,2015年更是達到了歷史最高的39%,與素人真人秀平分秋色,現象級的明星真人秀也不斷湧現,如浙江衛視播出的《奔跑吧兄弟》、深圳衛視播出的《極速前進》、湖南衛視的《我是歌手》、上海東方衛視的《極限挑戰》等。在明星真人秀帶來高收視的同時,其不斷推高的成本、劇本化的內容也成為大家的吐槽點,因而2015年明星真人秀數量比重有所下降,綜合真人秀比重則提升較快,節目制播單位也對明星真人秀節目熱情降溫,探索更多有效途徑吸引觀眾。2017年以來,明星、素人和綜合類真人秀數量呈現相對均衡的狀態,參與主體數量又進入新一輪的周期調整中。
真人秀是近年來電視市場的熱點節目,季播的方式易於鎖定觀眾注意力,培養穩定的觀眾群體,「播出季」就相當於是商業上的一種限量發售,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以一種超常規的動作獲得一種超常規的品牌效益。激烈的市場競爭和對同類資源的極度開發也形成了我國季播真人秀不同於其他國家的特點:如一年多季、一季多臺、一季一年播出的現象均有出現,短期內耗幹了節目潛力和品牌影響力,涸澤而漁的行為對節目市場和節目品牌均有不小傷害。剔除一年多季和一季多臺播出的重複節目後,每年播出的不同參與主體非重複真人秀數量逐年提升,截止到2015年,素人、明星和綜合真人秀數量均表現為穩步提升,明星真人秀比例增幅最為明顯;2016年開始,星素結合的綜合真人秀比重不斷擴大,素人真人秀數量明顯下滑,節目主體開始進入調整期。
參與主體收視變化特徵
收視表現是節目的風向標,通過收視率數據能夠直觀地反映節目在觀眾心目中地位以及變化,觀眾的選擇為節目的製作提供了方向和依據。歷年不同主體真人秀收視數據顯示:星素結合的綜合真人秀是素人真人秀和明星真人秀的緩衝區和變革點。在真人秀發展的初期,素人真人秀佔據主體,收視不斷走高,2005年收視已經超過了1%。2006年,節目研發拓展至各類參與主體真人秀,但由於節目數量相對較少,三種主體真人秀節目收視差異明顯,明星真人秀收視明顯領先,綜合類真人秀開始進入大眾視野。
面對市場中出現的越來越多的真人秀節目,觀眾注意力被各類參與主體真人秀吸引, 2003至2009年,素人真人秀收視要高於其他類型真人秀,佔據市場主體;2010年至2012年,素人真人秀收視則持續走低,節目市場迎來新的調整和探索,星素結合的綜合真人秀開始突圍,收視領先於其他真人秀;2013年開始,明星真人秀憑藉強大的市場號召力,在真人秀競爭中一路領先,而素人真人秀則狀態低迷;進入2017年,電視市場又出現了明星真人秀收視走弱而綜合真人秀收視走強的苗頭。真人秀收視總體特徵表現為,在素人真人秀或者明星真人秀收視佔據主體地位時,綜合真人秀一直作為開拓創新的緩衝,為下一次參與主體變革提供試驗區和積蓄力量。
不同參與主體的真人秀收視表現能體現出節目競爭力差異,同時也可以反映出觀眾對節目的收視喜好。但由於每年各參與主體真人秀數量不同,筆者通過估算收視總量來反映整體收視市場中不同參與主體真人秀節目的收視影響力及不同參與主體真人秀的收視變遷特徵。數據表明,2010年前,真人秀還處於低速發展階段,不同參與主體真人秀總收視量不超過10%;2011年至2013年,進入了快速發展期,收視總量接近30%;2014年以後則進入了成熟發展期,收視總量進入穩定調整區間。在不同發展時期,綜合真人秀的緩衝調整現象明顯:在低速發展期,素人真人秀和綜合真人秀交替領先;在快速發展期,素人真人秀繼續保持前期的優勢;而在成熟發展期,明星真人秀率先發力領先其他類型真人秀,綜合真人秀也有較快增長。
[1] 2003-2008年採用35中心城市數據,2009年-2017年使用71中心城市數據。
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
《收視中國》(ID:shoushizhongguo)
獨家稿件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