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最近最熱鬧的綜藝,莫過於《演員請就位2》了。
尤其是前幾天,李誠儒宣布退出節目。
網友紛紛感慨:
「唯一說真話的人走了,這節目是再也看不下去了」。
恰好,最近淘到了另一檔節目。
其中嘉賓觀點尺度之大,令人咋舌。
可以說,簡直是「人均李成儒」——
《劇本堂》
一劇之本,構建影視之魂。
雖然大家心知肚明,一部作品拍的應該就是編劇腦子裡的故事。
但到了實際操作的時候,導演、演員甚至製片人誰都想對劇本參上一腳,編劇對此幾乎沒有商量的餘地。
對觀眾而言,某名導,某知名演員的名字張口就來,卻很少有人能叫出某知名編劇的名字。
看看《劇本堂》裡的嘉賓,一眼望過去,你都認識誰。
雖然拿出作品,每一個都不是等閒之輩。
但從市場、觀眾的角度來說,編劇依然是胳膊擰不過大腿的那一個。
《劇本堂》一共16集,一集邀請一位國內金牌編劇,一起聊一聊經典的影視作品,剖析影視行業現狀與發展。
有網友評論:這些編劇太敢說了,言辭犀利,堪比將行業抽筋扒皮完全裸露展示眾人面前。
有多敢呢?
人均李成儒!
先看「一點也不圓潤」的蘆葦老師(作品<霸王別姬>,<活著>)
上來就是一頓猛料。
在聊到跟陳凱歌當年的合作時。
蘆葦老師稱,個人覺得那是陳凱歌一生中狀態最好的時候,只要提的建議合理他都能夠採納。
這句話反過來再想……
哦豁!
繼而又聊到當年的《無極》,
蘆葦老師說自己當時是被華商報請去看的這部電影。
在沒看之前只知它是:大製作,大規模,大投資。
但真正看完之後,自己是憋了一肚子氣,因為沒看懂。
於是,面對當時華商報記者的採訪,老爺子也是一點都不來虛的,直言:
主題非常虛妄,情節散亂、凌亂,是一個非常失敗的電影。
而這次直言不諱導致的最終的結果便是,跟陳凱歌再也沒有了往來······
還有當時頗受爭議的《白鹿原》。
本來的編劇蘆葦,為了給觀眾呈現一個更好的作品,打磨劇本用了5年的時間。
但到了真正開拍的時候,導演王全安卻用了自己花16天寫出來的劇本。
一個5年,一個16天。
最後的結果很顯然,把一部講述兩大家族、三代人、時間跨度從清末到解放後,半個多世紀的史詩級巨著硬生生地拍成了「田小娥傳」。
至於戲份為什麼都給女主角。
拍完之後張雨綺手上晃眼的大戒指說明了一切。
對於《演員請就位》另一位導師郭敬明的電影,蘆葦老師也做了簡單、明了的點評:
拜金、浮躁,崇尚物質炫耀、金錢炫耀、美色炫耀。
看到這,有沒有人跟我一樣,已經腦補出了一場郭式反駁(手動狗頭):
「你可以永遠不喜歡你不喜歡的東西,但請允許它存在。」
總之,這檔節目幾乎可以說是編劇界的吐槽大會。
有吐槽行業現狀的:
聊到大腕與之劇本時。
汪海林直言,今天的很多大腕都是到了現場才第一次看到要拍的戲,根本不像以前自己剛入行那會兒的演員,會做人物小傳,也會跟編劇探討劇本。
所以按照自己的意願來改劇本的情況也是經常的事。
聊到今天的偶像派演員時。
他也毫不留情,雖然只是簡單地幾句話,卻字字珠心:
「男演員,女演員賣臉的話,就跟賣淫是一樣的「。
也有像蘆葦老師那樣指名道姓點對點吐槽的:
當年跟宋丹丹因為改劇本一事鬧得沸沸揚揚,甚至兩人之間的爭論成了當年2014年安徽省高考作文材料的編劇宋方金。
至今說起來依然是「義憤填膺」:
說起當時大熱的《花千骨》,更是直接將它定義為現象級的理財產品。
還不是光抨擊演員和作品,這幾位連審查部門、電視臺也一樣懟。
作為張藝謀、姜文等大導演的御用編劇。
編劇史建全創作了《鬼子來了》、《無悔追蹤》等不少膾炙人口的作品。
當聊起對「手撕鬼子」這樣的抗日神劇的看法時。
史老爺子簡簡單單16個字,意思卻不言而喻。
無聊、無知、自我羞辱,審查部門出了問題。
也許大家都發現了。
《劇本堂》中,這些編劇的犀利程度。
當真是一點也不輸李誠儒。
在這個行業摸爬滾打多年。
他們早就看透了其中的爾虞我詐,以及如今的流量至上。
曾經的導演中心制,到如今的大腕中心制。
似乎沒人再關心一部電影本應該是導演、演員、編劇的三足鼎立。
李誠儒退出《演員請就位》後,面對網友對他離開的感慨與惋惜,他說:「如果我不說,就沒人敢說,這太可笑了吧。」
難道真的沒人敢說,並不是。
就像這檔節目中,裡面的每一個編劇似乎都很敢說,但並沒有什麼卵用。
因為他們的話語權太小,說了也沒人聽!
編劇汪海林在節目中說,市場應該由創作者引領,而不是由觀眾引領。
但事實卻是,如今的影視行業它是觀眾愛看什麼,平臺、電視臺就產出什麼。
於是,換角、加戲,不顧角色設定,啟用鮮肉流量。
一個劇本就這樣經常被改的面目全非。
所以,也不要動不動揚言——「給編劇寄刀片」。
畢竟。
影視劇,它不是一個編劇能驅動的事。
【頭條號籤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