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投資報記者 梅婧 賀夢璐龍笑
隨著「智能時代不能落下老年人」呼聲越來越高,如何幫助老年人邁過數字鴻溝成為社會最為關注的問題。
金融投資報記者走訪醫院、社區、銀行、市場等公共場合,採訪多位老人,發現「人工窗口多了」,「服務也更好了」。但同時,在與老人們的深度交流中,記者感知到他們對智能時代的渴求和期望。
「我們搞不懂行動支付、健康碼
教了好多次還是不會
我們不怕學習就怕麻煩兒女
但沒有人甘願被時代拋棄」
你一定不知道,他們還有這個學習智能科技的秘密基地!↓↓↓
線下服務:「人工窗口不錯,也想試試網上掛號打車!」
成都市第二人民醫院門口涇渭分明。一邊是調取健康碼的年輕人們,另一邊則是排隊等候工作人員協助的中老年人。
金融投資報記者注意到,對於持有智慧型手機的病人,工作人員幫忙調取健康碼;老年手機的話則需要登記身份信息。
門診大樓專門保留的現金掛號窗口前,幾位白髮老年人排著隊。
市二醫院財務部副部長周群介紹:「現金掛號窗口在疫情期間就開通了,主要是方便老年人就診需求,醫護人員也在一旁隨時協助。」
地鐵站點,55歲的李軍看了好幾遍旁人在自動售票機的操作,仍不會購買,無奈去了人工售票處。
銀行裡,面對著一個簡單的、手機智慧櫃機皆能操作的轉帳業務、67歲的張婆婆排隊拿號等待櫃檯服務。
菜攤前,72歲的李爺爺眯著眼睛用手機點開微信支付頁面,不知什麼原因一直沒成功,最後掏出了現金……
在走訪中記者發現,儘管成都一些公共場合加大對老年人的引導和協助,保留原有的線下辦理渠道,但在政務服務和社會服務日趨智能化的大趨勢下,仍遠遠不夠。
最典型的問題就是,即使公眾場合為老年人提供線下業務,尊重他們的長久習慣,但他們無法享受到智能化帶來的服務和便利。
「醫院雖然也可以電話預約、現場預約,問題在於熱門的號根本掛不到。很羨慕年輕人在網上一下子就預約好了,不用多次跑醫院。」成都市民李阿姨告訴記者。
李軍則對記者解釋:「其實我知道人工窗口可以買票,但還是想在自動售票機買,試一試。」
住在武成大街某小區的劉婆婆準備以月租金2200的價格出租一套套二,比市場價低300元:「我的要求就是,租客要幫我買回老家的動車票或是幫忙打網約車,車費我出。我去車站排隊買不到票,人家說網上都搶完了。還有打車,可能要半個多小時才能等到一輛空車。」
劉婆婆很苦惱:「我也想在手機上網約車、買動車票,方便省事,但我不會弄。也不好麻煩年輕人教,乾脆就讓他們幫我買。」
值得關注的是,困住老年人的不只是手機,還有現代各種智能家電。
成都中道街一家電器修理店老闆告訴記者:「一位70多歲的老人想修一臺三峽牌老式洗衣機,但我修不了就建議她買一臺新的。結果她說兒女買了臺智能洗衣機,教了很多次都用不了,就想把以前的修好用。」
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多數老人認為,人工窗口提供了便利,但他們更希望能親自體會到網購、網上掛號買車票等的便利和樂趣。
「我就想感受下年輕人的生活,一部手機走天下,多瀟灑!」李阿姨熱切表示。
手機課程:「剛學會了手機買菜,太方便太有趣了~」
李阿姨並不是個例。為了親自體驗資訊時代的魅力,已有不少老人在積極學習使用智慧型手機,然受文化程度、接受能力和生活習慣等多方面因素制約,並不容易。
以劉婆婆為例,她會用手機打麻將,看視頻,但網購、支付等就一籌莫展。「我兒子、孫子都給我講過好幾次,但記性不好,很容易忘記。次數多了就不好意思麻煩他們。」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70歲是很重要的一道分水嶺。70歲以下的老人,幾乎都用智慧型手機。
尤其是50—60歲、剛剛退出勞動市場的老人,他們精力比較旺盛,求知慾也更強烈。經過學習後,一些不太複雜的操作如網購、支付等基本都沒問題,但涉及個人信息登記、人臉識別等諸多複雜程序,往往都是子女代勞。
而70歲以上的老年人,近一半仍用所謂的老人機。
四川省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侯藺接受金融投資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目前社會上對老年群體的重視程度還不夠,老年人更多是屬於被動群體。可根據老年人年齡層次、身體狀況等進行明確劃分,以便更好地幫助他們。」
在她看來,對於願意主動學習的老人,社區、老年大學等機構可以開設手機課程,教老人使用智慧型手機的基本功能。
記者了解到,成都高新區肖家河老年大學公益大講堂已開設智慧型手機使用等系列講座,意在給老年人普及智慧型手機基礎知識和使用技巧,提高老年人們網絡詐騙的防範意識。
11月27日下午一點半,記者來到肖家河街道辦老年大學,課程兩點半開始,但陸陸續續已有老年人前來就坐。
這次課堂,除了常規的微信操作,還基於老年人最感興趣的「逛菜市」的話題,請來志願者手把手地教老人使用美團「菜大全」等網際網路在線買菜的服務。老人們一邊聽一邊記筆記,或是一起埋頭小聲交流。
肖家河街道辦宣傳部工作人員郭雲筱告訴記者:「疫情期間,街道辦就組織志願者教老年人掃健康碼,後來就擴大到開課程教老年人使用智慧型手機,基本滿員。老人們參與熱情很高,效果也很顯著,其中一位阿姨網購、叫外賣、打車等玩的超溜,一點都不輸給年輕人。」
這位手機玩的超溜的肖阿姨,59歲,正好屬於侯藺所說離開勞動市場不久、精力旺盛的人群。
「家裡幾乎所有東西都在網上買,今天教的買菜,我剛操作了下,以後就不用去菜市場,有更多的時間和姐妹去跳舞喝茶。」肖阿姨興奮地告訴記者。
相比之下,88歲的退休老師朱婆婆覺得「很難學」:「這是我第二次上課,老師講的我都做了筆記,就是操作起來很難,字體小看不清楚,頁面滑動快,一不小心就跳到別的頁面去了。」
朱婆婆並非個例。事實上,由於不可抗拒的生理原因,70歲以上的老年人大腦功能下降,容易出現反應遲鈍,思維能力下降,記憶降低等諸多情況,導致他們學習能力差,難以輕鬆掌握智能操作。
適合老人的智慧產業:「目前處於起步期,仍有較長的路要走」
那麼,如何讓朱婆婆等高齡老年人順利搭上智能技術的快車,共享信息化發展的成果呢?
侯藺的建議是:開發更多適用於老人的智能產品,如簡便易行的軟體,優化界面交互,方便老年人使用。
日前,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切實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的實施方案》,就進一步推動解決老年人在運用智能技術方面遇到的困難,為老年人提供更周全、更貼心、更直接的便利化服務作出部署。
工業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管理局負責人稱,將鼓勵企業在智能設備上提供「老年模式」、「長輩模式」等。
中國人民銀行科技司司長李偉表示 ,將在線上因人而異打造一些大字版、語音版、民族語言版和簡潔版等智能金融App,為廣大老年人提供定製化金融服務。
肖阿姨對此充滿了期待:「我希望開發一些老年人專用程序,一些操作能簡化些,字體大一點,語音有四川話最好,好多老年人根本聽不懂普通話。」
然而,從目前服務於老年人的智能行業現狀看,仍存在一些問題。
投資行業人士王宏告訴金融投資報記者:「這幾年,其實有老齡產業在打造智慧產品,但最大的問題在於沒有站在老年人角度,導致落地不大順利難以推廣。」
他舉例稱:「前幾年我去參觀了一家專供老年人的可穿戴智能設備公司,結果那家公司為了宣傳亦或是拉投資,重心在描述高科技。我試了下都覺得程序有點多,更別提老人了。」
侯藺指出:「老年產業都是剛剛才起步,屬於朝陽產業,目前商家更專注於開發人口紅利、主要對標青壯年客群的智能產品。所以,用於老年人的智能產業還有較長一段路要走。」
王宏對此表示贊同:「老年人生性節約,消費認知傾向於物美價廉;站在商家的角度,如果看不到足夠的經濟利益,也難以做大,因此離不開政策的扶持。」
記者在幾年前曾經採訪一個做老年專用APP的劉先生。劉先生表示,他做的一款APP很受歡迎,然無法產生經濟效益:「我們在社區推廣,讓老年人免費下載,但小程序上的商品一直沒人買,沒有收入,我估計很難做下去了。」
如今,記者再次撥打那個號碼,被語音提示是空號。
還好,最新消息顯示,到今年底,有關部門將集中力量推動各項傳統服務兜底保障到位,抓緊出臺實施一批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最迫切問題的有效措施。
再經過兩年努力,到2022年底,將基本構建起解決老年人「數字鴻溝」問題的長效機制,讓老年人享受智能化服務的水平顯著提升,線上線下服務將更加協同高效。
記者手記:
時代不等老年人,但我們可以等
數據顯示,到2019年末,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2.54億,佔總人口的18.1%。
對老人們而言,世界正由熟悉走向陌生。他們渴望觸摸日新月異的科技發展,親自感知資訊時代的魅力,更渴望融入年輕一輩的朋友圈,加入搶紅包大軍,製作電子相冊,和兒孫們一起享受智能時代的天倫之樂。
於是,他們滿懷羨慕看著年輕一代,跟在後面蹣跚追趕卻力不從心。
時代不等老人,但我們可以等待。
多幫助家裡老人認識並使用智能產品,他們記性不好,多一點耐心,多教幾次。
生活中碰見類似於沒有健康碼的老年人,伸出援助之手。
銀行、醫院等場所,設置綠色通道,安排人員輔導老年人用智慧型手機辦理業務。
社區、養老院提供相關培訓服務,幫助老年人更好地融入智能時代。
更多適合老年人使用的APP,操作更簡單、字體更大……
在這場助力老年人跨越智能時代鴻溝的突圍戰中,我們每個人都要參與打好持久戰。
因為,小時候他們拉著我們的小手,走得很慢,怕我們跟不上大人的腳步。
現在,他們老了,我們也要扶著他們慢慢跟上時代的腳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