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網際網路時代的老齡化:中國老年人的社交困局和突圍

2020-12-26 界面新聞

記者 | 梁宙 實習生 梁穎欣 吳奇

編輯 | 曹林華

經歷兩天的嚴寒後,北京的氣溫稍微回升了一些。78歲的張慧來到中國傳媒大學的銀杏大道上撿銀杏果。這對她來說是一種樂趣,拾起、剝皮、裝袋,不一會兒,就裝滿一袋銀杏果。

張慧是一名大學退休教師,滿頭銀髮,雙目炯炯有神。退休以後,雖然孩子不在身邊,張慧和周圍的同齡人相處得還算融洽,曾以為自己融入社會不存在問題。

直到今年疫情爆發以後,她想進入超市被要求出示「健康寶」,因為不會操作被拒,最後無奈離去,讓她覺得「遭受到第一次傷害」。

今年11月,張慧的一次急診經歷,更讓她真切感受到自己被社會科技邊緣化。那天,她拖著被疾病折磨的身體,等不到計程車,只好請求身邊的人幫忙叫網約車,不懂掃碼支付,只能請求醫院工作人員收現金,她像一個無助的孩子。

目前,中國仍有1.57億60歲以上的老年人沒有「觸網」。「數字革命」的步伐急速向前,「慢速度」的老年人與社會科技的距離被逐漸拉大。在網際網路+時代,擺在數以億計的老年人面前的,不僅是他們的社交困局,也是一道有待打破的「數字鴻溝」。

一次急診經歷

張慧的退休生活過得很清閒。平時,兒子和兒媳婦住在北郊,她和老伴居住在學校裡。老伴的年紀比她大,照她的話說,「老伴比她還糊塗」。

11月的一個深夜,張慧突然感覺耳朵不舒服,一直想嘔吐。直到第二天下午,症狀並沒有消退。她要去醫院看病,那種感覺就像「有人拿著一根繩子拴著腦袋掄」。她和老伴相互攙扶著,踉踉蹌蹌走到學校門口。

民航總醫院離學校不算遠,不到20分鐘車程。路上車流不息,張慧和老伴在校門口卻沒有等到計程車。一些計程車、私家車在校門前停下,都是有人預約好的,張慧一下子不知所措。

拖著疲軟的身體,張慧感覺到自己快支持不下去了。她和老伴都不會在網上叫車,想起以前曾找過校門口的保安幫忙叫網約車,於是她強撐著找到保安,把自己的手機遞過去,通過保安的幫忙,叫來一輛網約車,趕到醫院。

好不容易到了醫院,張慧急忙去掛號,此時又發生一件讓她感到更無助的事情——醫院的掛號處不收現金。「全都是掃碼,或者刷卡支付。」

「去到那之後,又得用手機。」張慧回憶稱,當時掛急診號的人很多,大家都很著急,在現場的醫院工作人員也一直問她,「卡上有沒有錢?」她隱約記得卡上有一點錢,但不知道放在手機裡的什麼軟體,也不懂得如何支付,老伴更不會知道。

突發疾病後,張慧一點東西也沒吃,此時她的身體已經疲憊到了極限。「謝謝你,你就原諒我,讓我給你現金吧。」她幾乎用接近懇求的語氣和現場的工作人員說。因為掛號處不收現金,也沒有找零,張慧遞過去一張一百元的現金,這才掛上號。

張慧看完病才知道,那天夜裡自己患的突發疾病是「耳石症」。耳石症會導致患者眩暈以及伴發的噁心、嘔吐等症狀,尤其是老年患者容易導致身體失去平衡,跌倒損傷。

想起這次急診經歷,張慧仍心有餘悸。生病的時候,她並沒有告訴兒子、兒媳婦。「他們平時回家一趟也需要一兩個小時,如果遇上堵車來回需要4個多小時,比上班還累,而且他們還要上班。即使把孩子叫回來,其實也沒用。」她不忍心看著兒子、兒媳婦這麼累。

這次急診經歷,讓張慧不得不重新審視智慧型手機和網際網路對老年人生活的影響。在過去,張慧最害怕的就是用手機掃碼支付,覺得容易上當受騙。「我要一摁錯了,那就說不清楚了。」有一次,她的手機屏幕裡不斷出現信息提醒「手機中毒」,她就慌了,將手機裡的東西亂刪一通。

「現代化科技本來是好東西,可是沒有顧及40年代出生的人,給我們增加很多困難,我們沒有快速掌握現代技術的能力。」張慧說,她身邊的不少老年人使用智慧型手機比她更差,老年人不是不學習,而是真的老了。

老年人在學習智慧型手機。圖片來源:梁穎欣/攝

網際網路時代為社會提供了巨大的便利,但在很多老年人眼中卻遙不可及,張慧只是其中的一員。

近幾個月,我國多地相繼出現老年人因為沒有智慧型手機導致出行、辦事遇阻的事件。如今年8月,黑龍江省哈爾濱市一位老人因沒有手機,不能掃龍江健康碼,遭到公交司機拒載和乘客轟攆;11月,湖北省宜昌市一位老人獨自冒雨交醫保卻被告知不收現金。每次類似事件被媒體報導後,都刺痛著無數網友的心。

張慧也曾想過改變這種狀況,她一有時間就學習如何使用智慧型手機,學會轉發微信,也學會照相,但是複雜一點的及不常涉及的功能就不會了。她也苦惱於自己的記性差,「一些操作學會了,一個星期後就忘掉。」

「特殊的世界」

網際網路的發展,滲透進了中國城市各個社區,也滲透進了各個村莊。

在離北京兩千多公裡的廣東佛山市南海區大鎮市場,曹衍平經常是全市場賣完菜最早的菜攤,五點左右她就能收攤回家。「我們種的菜實在又優惠,街坊吃過覺得好吃都會回來買。」談起自己的生意經,她的臉上洋溢著幾分得意。

種菜、擺攤賣菜成了曹衍平日常生活的主要內容,她平時很少出遠門。她沒有手機,過去並沒有覺得對自己的生活有什麼影響,但是,近幾年她逐漸體會到沒有手機帶來的麻煩。

越來越多的顧客說自己沒帶現金,提出通過手機掃碼支付,曹衍平開始覺得自己要「迎合」年輕人。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每天擺攤的時候曹衍平都會主動選擇靠近市場的水果鋪或與同村婦女挨著一起的位置。每當顧客提出使用手機掃碼支付,曹衍平就會讓顧客到旁邊水果鋪或者菜攤掃支付碼,然後讓店主或攤販兌換現金給自己。

「數字鴻溝」不僅拉開了老年群體和網際網路時代的距離,也將老年人和年輕人群體分隔成兩個世界。

最初,張慧對使用北京「健康寶」帶有牴觸的心理。「疫情發生以後,健康寶並不是從國家層面一層層制定和傳達下來的,我們這些老人根本不知道這個東西。」

今年5月份,由於疫情很多超市都關門了,張慧想進一家超市,被門前的工作人員攔下要求其出示「健康寶」,否則不能進。那是張慧第一次聽到「健康寶」,問工作人員「什麼是健康寶,在哪裡領?」工作人員拒絕了她,「你沒有健康寶,那你不能進去」。

張慧覺得年輕人並不理解老年人。「這是一種社會現象,也不能怪年輕人,他們覺得這很正常,不認為老年人不會使用智慧型手機是個值得關注的問題。」

在一些年輕人眼裡,老年人的世界是緩慢的、弱勢的,需要社會伸出援手,但有時他們也無可奈何。

今年10月底,四川成都的「90後」律師譚澤宇在一個展覽館前碰到兩位從外地過來看展的老人,老人因為沒有健康碼無法進入展館。老人向她求助,希望她幫忙申請健康碼。

老人用的是智慧型手機,但並未開通網絡,於是譚澤宇用自己的手機開了熱點,再用老人的手機連接手機熱點申請健康碼。錄入身份信息,面部識別,到最後一步填住址,老人說自己和老伴都不是成都人,是從周邊過來的,也沒訂旅館。

就這樣,申請健康碼卡在了填住址這一欄上。「申請健康碼的時候,老奶奶一直和老伴說,『不要去看了,不要耽誤人家時間』,老爺爺則在旁邊侷促的笑,還是想試著把健康碼弄出來。」最後,譚澤宇只能讓老人向工作人員求助。

那一刻,譚澤宇心裡覺得很難受。「或許老人為了生活奔波了大半輩子,好不容易攢了錢來到大城市,遇到一個油畫展想去看看,最後被一個健康碼拒之門外。我們的生活常態對於他們來說,可能是可遇不可求的機會。」

老年人在交流使用智慧型手機。圖片來源:梁穎欣/攝

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2019年末中國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數達到2.54億人。據中國網際網路發展狀況統計調查公布的數據顯示,截止2020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為9.4億,其中60歲及以上的網民群體佔比為10.3%。這意味著,中國仍有1.57億60歲以上的老年人沒有「觸網」。

深圳市華強北華紅社區老年協會會長蘇建華一直關心著社區內的老年人生活,他發現老年人的生活也逐漸離不開智慧型手機,一些老年人不願意學習使用智慧型手機,容易與社會脫節。「對很多年輕人來說,老年人的世界是另外一個很獨特的世界,他們並不了解這個世界。」蘇建華說。

深圳市養老服務業協會會長陳開萌對界面新聞表示,現在的老年人大多是40後、50後,他們這一代人中沒有接觸過網際網路和智慧型手機,也錯過了科技進步帶來的一系列新產品和使用習慣,導致他們很難融入到網際網路時代。

「老年人群體跟不上網際網路時代,還因為老年人對新技術、新知識的接受能力弱,網際網路上經常出現詐騙,老年人對新技術也始終懷有一種畏懼感。另外,老年人對新技術的學習存在一種惰性,供給側也未能夠為老年人提供操作更簡單的智能設備。」南開大學老齡發展戰略中心主任原新教授對界面新聞說。

電腦課、手機課

張慧有時也會琢磨一下智慧型手機,但常常因為不懂操作而煩惱,如需要用手機電筒的時候她摁不亮,不需要用的時候不知怎麼手機電筒就亮了。

退休前,對於一些科技產品的使用問題,張慧還能在課室問一下學生,退休後只能在校園裡碰到誰就問誰。她有時會請教同事的孩子,孩子們也很耐心給她講解,但問多了她也覺得不好意思,也怕別人覺得自己不知趣。

科技發展迅猛,張慧反而覺得身邊缺乏更新知識的條件。她遇到的這個困擾也正是很多老年人都會遇到的問題。為了讓身邊老年人儘早「觸網」,並創造一個助於老年人學習的環境,早在8年前,江蘇省無錫市的一位老人開始了他的實踐。

2012年,隨著中國網際網路的發展,老年人和網際網路之間的聯繫也更加緊密。時年67歲的姚鴻濱發現身邊很多老年人對使用網際網路缺乏自信,學習起來也困難,於是萌生出為社區老年人群體開設電腦學習班的想法。

姚鴻濱夫婦。圖片來源:受訪者供圖

退休前,姚鴻濱是江南大學人文學院的一位副教授,主要教授計算機課程。姚鴻濱和家人歷時20多年,開發了電腦軟體包「漢字工具箱」,曾獲得2011年香港國際軟體大獎賽十大金獎之一的榮譽。

「我們做了那麼多工作,應該要對這個社會有所幫助。」就這樣,免費的電腦打字班在江南大學和社區的老年人中開展了起來。後來姚鴻濱和家人自費買來電腦、桌子、空調等,與無錫市曹張新村第三社區合作建起電腦房。姚鴻濱及其夫人柳德鍾免費向學員們介紹電腦、打字、上網的基礎知識與操作。

逐漸地,姚鴻濱制定電腦學習班的管理辦法,包括課堂紀律、教學安排等,每一期的結束,姚鴻濱還會對學員們進行考核與個人小結。同時,每一期學員學習結束後,電腦學習班都會進行無記名投票評先進,在結業典禮上進行獎勵。

2018年後,智慧型手機逐漸普及,電腦的吸引力有所降低,姚鴻濱便同時開辦電腦學習班和老年手機學習班。手機班講授的內容主要包括三部分:手機基礎、微信和手機APP。

2020年由於疫情的影響,手機學習班改為線上舉辦,這樣工作量大大增加,那段時間,儘管是一周上兩節課,姚鴻濱除了吃飯、睡覺,大部分時間都在備課中度過。老年人手機班的開辦很快便吸引了老年人的興趣。手機學習班第一期學員的平均年齡為70歲。

姚鴻濱夫婦開設手機學習班的事情經本地媒體報導後,第二期學員的平均年齡達到了74歲,80歲以上學員共有5位,最大年齡的學員89歲。「那位89歲老先生思路非常清晰,儘管因為生病,他只上了一半的課程,但發紅包、微信支付、支付寶都學會用了。」姚鴻濱回憶說。

每一期培訓班結束的小結會上,姚鴻濱為學員們的進步感到欣慰。姚鴻濱還記得,第一期結業典禮那天大雨傾盆,一位學員用滴滴出行叫了一輛網約車過來參加結業典禮,也有學員學會了使用手機12306軟體買火車票,還學會了網上退票。

「還有2個學員在網上僅花1元錢買到了16個餃子,因為美團對新用戶有補貼,學員們都很高興。」他一直鼓勵老年人要積極融入社會。

如今,老年人電腦課、手機課已經在中國多個城市的多個社區、老年大學和機構自發地鋪開。如河北省遷安市的青年志願者們進村入戶教老人們使用智慧型手機;江蘇省無錫市部分電信營業廳每周四向老年人免費開辦智慧型手機課堂;浙江省杭州市第二社會福利院開設教老年人如何使用智慧型手機的公益助老網絡直播。

深圳市華強北華紅社區開展的老年人手機課。圖片來源:梁宙/攝

今年疫情期間,很多老年人對使用智慧型手機和網際網路的看法也發生了轉變,更多老年人開始主動參與到手機課中來,學習使用智慧型手機發信息、手機支付、網上預約掛號等功能,其中不乏耄耋之年的老年人也參加培訓。

待打破的「數字鴻溝」

12月15日,廣東佛山的銳智社工分別在順德文化融合創新中心和陳家祠同時開設了兩堂老年人手機課,這也是社工陳姑娘今年以來在順德融創中心上的第八堂手機課。

課堂上,陳姑娘向參加培訓的18位老人介紹如何掃二維碼以及發朋友圈。學員們拿著手機,戴著老花鏡,聽到一些容易遺忘的內容,趕緊記在本子上。陳姑娘講解完一項操作,學員們開始操作,相互討論,操作完成後舉手請社工確認是否正確。

面對18位老年學員,陳姑娘在上課過程中顯得有些吃力,但她耐心地為每一位學員講解。「大部分老人會邊學邊忘,但他們只是需要時間,經過反覆的學習就能學會。」陳姑娘課後說。

廖旺才夫婦是其中兩位學員,兩人一節不落地參加完今年的課程。他們學會了用智慧型手機打電話、微信聊天、語音視頻。「我們學習使用智慧型手機,既能減輕年輕人的負擔,也方便我們的生活。」廖旺才說。

同一天,深圳市華強北華紅社區也開設了一場老年人智慧型手機課,這已是這個社區開設的第二期老年人手機課。皇崗海關學雷鋒志願服務分隊的4位志願者在課堂上為老年人講授如何用手機上網、掛號,和解決平時生活中遇到的問題。

華紅社區老年協會會長蘇建華將開設手機課稱為「給老年人壯膽」。「老年人怕出錯,一旦出錯、卡住了,就開始到處找人,一找人就丟失了自信。」他說,開設手機課就是讓老年人有自信心去學習他們喜歡的東西。

社會科技並沒有為老年人群體稍作停留,尤其是疫情發生以後,老年人群體不得不開始了一場「突圍」。

據中國網際網路發展狀況統計調查公布的數據顯示,截止2020年3月,中國60歲及以上的網民在全部網民群體中佔比達到了6.7%。而截至2020年6月,中國60歲及以上的網民佔比已經達到了10.3%,比3月份增加了3600多萬人。

「疫情爆發後,人們生活中對網際網路和智慧型手機的應用更加頻繁,已經影響到了老年人的生活質量。我國網民群體中60歲及以上的網民佔比大幅提高,這是疫情倒逼出來的結果。」原新說。

志願者在教老年人使用智慧型手機。圖片來源:梁宙/攝

在網際網路時代,打破「數字鴻溝」不僅是老年人的期待,也是橫在全社會面前的一道難題。

「數字革命的步伐需要大家去追趕,但同時,數字革命的步伐也應該是差別化的,兼顧到整個人口年齡結構、不同人群的數字接受能力和數字設備的使用能力。」原新打了個比喻,就像高速公路上有ETC通道,也要留下人工收費通道。

今年11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切實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的實施方案》提出,要在政策引導和全社會共同努力下,有效解決老年人在運用智能技術方面遇到的困難,讓廣大老年人更好地適應並融入智慧社會。到2022年底前,解決老年人面臨的「數字鴻溝」問題的長效機制基本建立。

原新認為,在彌合老年人群體與智能時代的「數字鴻溝」過程中,需要政府、市場、家庭、個人的共同努力。政府應在法律、政策、標準、監督方面做到位;社會組織有責任去幫助老年人學習數字智能設備,智能產品的供給方應該讓設備更加便利化、適老化;家庭成員需要相互幫助,老年人個人也要終身學習,適應社會。

為幫助老年人跨越「數字鴻溝」,中國一些城市也出臺了一系列措施。如此前困擾張慧的北京「健康寶」上線了老幼健康碼助查詢功能,助查人員輸入老人身份證號便可查詢老人的健康狀態,重慶「渝康碼」提供「代人申報」功能,上海、江蘇等地的社區可以為無智慧型手機的人員出具健康通行證明。

在組織了兩節老年人手機課之後,深圳市華強北華紅社區又有了新的計劃:組織老年人講授如何防詐騙,以及一些更潮的智慧型手機玩法。蘇建華希望繼續為老年人開設一兩個專題,如講授現在年輕人喜歡玩的短視頻,教老年人將生活中吃到的美食、見到的美景照片、視頻編輯好,分享給朋友。

佛山順德的廖旺才夫婦也定下了新的目標——學習手機掃碼支付。「現在科技這麼先進,我們想讓生活更加豐富一點,畢竟學到的都是自己的。年輕人會的我們也會,這是一件很值得自豪的事情。」廖旺才說。

相關焦點

  • 「深度」網際網路時代的老齡化:中國老年人的社交困局和突圍
    目前,中國仍有1.57億60歲以上的老年人沒有「觸網」。「數字革命」的步伐急速向前,「慢速度」的老年人與社會科技的距離被逐漸拉大。在網際網路+時代,擺在數以億計的老年人面前的,不僅是他們的社交困局,也是一道有待打破的「數字鴻溝」。
  • 誰能解決2.5億老人在網際網路時代的社交困境?
    黃阿姨與「靳東」的「愛情」故事,刷爆近期的網際網路,但這類老年人在網際網路時代被騙的新聞從來不是孤例。 網際網路時代仿佛在加速拋棄老年人,他們的生活需求、情感需求在網際網路時代層出不窮、琳琅滿目的APP市場中夾縫生存,接連遭遇漠視與詐騙。 老年人網上受騙的新聞為什麼會層出不窮? 網際網路在拋棄老年人嗎? 市面上的老年人專屬APP能真正滿足他們的需求嗎?
  • 老人專屬APP:新媒體時代老年人的幸福新生活
    事實上,隨著新媒體的普及,老年人早已不再單純地同「傳統媒體的受眾」畫等號。新媒體越來越深入地影響著他們的媒介使用習慣;藉助新媒體,他們也在享受著全新的生活方式。  當新媒體時代遇到老齡化社會,二者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
  • 深度解析:人口紅利消失,老齡化的中國經濟何去何從,新產業機會
    2000年之後的房地產暴富,以及再後來的網際網路大潮。一次次的財富浪潮和世界經濟紀錄,之所以會出現在中國,最底層的因素,正是得益於中國龐大的人口紅利。早年中國經濟最主要的關鍵詞是;'高目標''高增速''高槓桿'.但是在2014年前後,這個關鍵詞開始變了.變成了"去庫存""去槓桿"和"經濟新常態".這時候我們說各行各業進入了存量時代.
  • 後疫情時代的東亞老齡化社會
    此書深度不足,行文倒是流暢,讀來輕鬆。東亞這三個國家,幾乎同源同種同文化,目前的經濟往來,比歐盟國家規模更大,更緊密,不僅沒形成一個類似歐盟的政經共同體,戰爭陰雲還從未真正消弭。這三國的歷史源流與歐洲不同。東亞本自一體,在儒家思想下,相當於一家人。中國老大,朝鮮老二,日本隔得遠,一直是不太開化的老三。儒家講尊卑,講孝悌。在近代史裡,這三國的長幼次序一亂,世界就顛倒了。
  • 深度老齡化社會來了! 來看金恪集團的高質量為老服務體系
    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出生人口降至1465萬,65歲及以上人口佔比達12.6%,未富先老。日本首相安倍把少子化視為國難,俄羅斯總統普京稱俄羅斯的命運和歷史前景取決於人口。因此任澤平報告指出,調整人口政策事關人口健康可持續、中國長期經濟增長和民族復興的問題。
  • 「周杰倫超話」事件中,我看到了中國的人口老齡化危機
    根據聯合國《人口老齡化及其社會經濟後果》確定的劃分標準,當一個國家65歲以上人口的比例達到7%,就會進入老齡化社會;當這個比例達到14%,就會進入深度老齡化社會;而當這個中國從2000年進入老齡化社會,經歷現在的深度老齡化社會,到2030年發展至超級老齡化社會,只經歷了30年。2030年,中國65歲以上的老人就會達到20%,超過日本,成為全球人口老齡化程度最嚴重的國家之一。
  • 2020第七屆網際網路+健康中國大會召開
    大會以「創新賦能·踐行健康中國行動」為主題,共同探討健康中國行動政策落地的有效路徑,分享踐行健康中國行動中的探索與創新,深度分析網際網路、大數據與醫療健康行業的深入融合趨勢,積極推進健康中國行動。山東省人民政府副省長孫繼業表示,山東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衛生健康工作,堅定不移推動健康中國建設,各項工作不斷取得新的進展。
  • 2.5億人老年人被遺忘?想樂時光門店全面升級,轉型退休人士服務中心
    2020年有一個新興熱詞「被網際網路遺忘的人」,指的是中國有2.5億中老年人被隔絕在網外,不會使用網際網路帶來的快捷方便生活及操作智能家用電器,成為了被網際網路遺忘的群體。事實上,我國老齡化問題早在世紀之初就已經初露端倪。隨著網際網路時代高速迭代,催促著人們不斷緊跟時代的步伐。
  • 老齡化社會中的老年人該何去何從?
    我們現在正在向著嚴重的老齡化社會發展,有數據顯示2019年,60歲及以上人口約有2.54億,佔總人口的18.1%。預計到本世紀中葉,60歲及以上人口將達到4.87億,約佔總人口的35%。老齡化這意味著現在我們的社會中,每10個人裡有近2個人是60歲以上的老年人。而再過二三十年,這個比例將會是每10個人裡面有三四個是老年人。
  • 被網際網路遺棄的人 | 看見2020
    2020年「看見」行動,鳳凰網科技聯合清華大學人因所,揭曉網際網路時代高達一億的半隱形人群——老年群體。他們有著「獨立」使用網際網路產品的強烈願望,但是生理機能的退化、智能設備的傲慢、年輕人的忽視,讓他們成為一批被科技、網際網路發展拋棄的人。
  • 網絡時代,如何幫助老年人適應「數位化生活」?
    調研發現,已經有一半老年人(49.6%)使用微信,每天使用微信的時間是1.37小時,平均會用的功能有11.47項,平均好友數量是104.28個,37%的老年人每天會多次查看朋友圈,他們對微信的使用深度與廣度打破了「因循守舊、故步自封」的刻板印象。  對於老年人而言,網際網路和社交網絡重構了其閒暇的社會生活。
  • 我們想跟你談談老齡化社會
    但是單「老齡化」這個詞就會讓人充滿擔心和憂慮:根據2013年PEW研究中心的一項調查,中國認為老齡化是個問題的比例高達2/3,要知道許多發達國家的老年人口比例高於中國,但認為老齡化是個問題的比例卻低於中國。我們社會對老齡化的焦慮很大程度來自我國全球領先的老齡化速度。
  • 梁春曉:人口老齡化下的社會轉型、第三人生和生命關懷
    中國的老齡化是具有「四超」特點即超大規模、超快速度、超早階段、超穩結構的超級老齡化,是城市化、數位化背景下的老齡化,是與城市化、數位化同步共振的老齡化。 所以,中國面臨的是在超級老齡化驅動下從年輕社會向老齡社會的轉型,最大的課題是社會轉型,而不僅是民生,不僅是老年人,更不僅是養老或養老服務。此文系老齡社會 30 人論壇成員、盤古智庫老齡社會研究中心主任、葦草智酷創始合伙人梁春曉在2020年9月5日杭州第六屆中華慈孝文化論壇上的演講。
  • 孤獨無助的「網絡難民」:別讓老年人被數字時代拋棄!
    譯言·譯眼看世界數據顯示,中國目前有2.5億60歲以上的老人。按照聯合國標準,中國在2000年進入老齡化社會,其進程正好與中國網際網路的蓬勃發展交織在一起。在人生的後半程,老人們被迫捲入信息的更新換代。
  • 數位化時代要拉老年人一把
    或許有人看了這則新聞,會覺得很奇怪,網際網路時代了,還會有這樣的事?小馬飛刀告訴各位,其實這不是一件小事,真的要認真對待。為什麼這麼說,先來看兩個數據,一個是,截至今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為9.40億。根據這個數據反推,我國現在不能上網的人還有將近5億。5億人口,這是多麼龐大的一個數字。
  • 全球老齡化大衝擊:當世界又老又窮 請做好準備
    他曾在中國做企業研究,發現了中國老齡化問題的複雜性。他走訪了美國、日本、西班牙與中國的若干城市,採訪了上百名企業員工、僱主、經濟學家、政府官員、醫療人員、普通家庭成員。一個個生動的故事組成了這本《當世界又老又窮:全球老齡化大衝擊》。
  • 「老齡化的中國」會成為騙子天堂?
    年老並不意味著被騙機率高,不能單以中國老人越來越多來做預判大家習以為常的一個觀點是,老年人更容易被騙。所以,老年人越來越多的中國有更多的詐騙案這有什麼稀奇呢?這個想法卻是錯誤的。中國老人確實有物質、情感危機,被欺詐陷阱並非危言聳聽前車之鑑:少子化、老齡化的日本社會中對老年人的詐騙高得嚇人,並引發社會問題說起老齡化的速度,大家都會拿中國和日本來比較,結論就是都快速得驚人。而日本社會還有一個問題,少子化(即人口結構中的幼年人比例越來越低)現象嚴重。
  • 【養老動態】老年人網上開啟"潮生活" ,"銀髮經濟"市場在崛起
    「@秦巴奶奶 秦巴憶味」抖音帳號截圖在「人人都有麥克風」的網際網路時代,老年人早已不是網絡絕緣體。他們追求時尚、自信熱情、懂消費愛生活,展現出「最美不過夕陽紅」的別樣風採。具體來說,老年人豐富的生活經驗和社會閱歷是年輕人所不具備的,他們見多識廣,對自己的專業領域研究得往往很透徹,處理問題的綜合能力強,具有獨特的歲月沉澱魅力。當他們以過來人的身份娓娓道出人生中的小哲理時,會給人一種可靠、安心的感覺。網紅老人在引發同齡人共鳴的同時,得到了大批年輕人的喜愛和追捧。
  • 如何不讓老年人被飛速發展的數字時代拋下?上海這些協會組織提出從...
    數字時代發展飛速,但老年人常常成為被落下的那群人。如何讓技術的迭代不再影響他們的生活?如何讓他們同樣享受網際網路帶來的紅利?當前,隨著數字時代的飛速發展,尤其是今年出現的疫情,讓政府管理、經濟發展、社會生活等各個方面都在向網際網路方向加速迭代。但同時,很多行業在「網際網路+」快速發展的同時,卻忽視了一部分非常重要人群的實際需求。當前,全國60歲以上老齡化率已達17.9%,增速世界第一,預計2050年達到最高峰34.9%。可以說「網際網路時代」和「老齡化時代」,這兩大主題已開始深入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