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久病床前無孝子」,其實還有下半句,反映了社會的現實

2020-12-27 王牌太史

在我國五千多年的中華文明發展史中,勤勞智慧的中華人民創造出了很多文化經典。既有詩詞歌賦類的高雅文化,又有貼切世間冷暖的民間俗語,可謂是雅俗共賞。

其中有一句俗語被民間廣泛流傳,它揭露了現實社會中的人情冷暖,那麼這句話是什麼呢?

那便是:"久病床前無孝子",在古代社會的思想中多子多福,養兒防老的思想深入人心。

所以,歷朝歷代的統治者都是以仁孝治天下,都提倡一個"孝"字。在自然界中,烏鴉尚且知道反哺,更何況是人呢!

正所謂"不當家不知柴米貴,不養兒不知父母恩",父母養育子女可謂是盡心盡力。從添衣到吃飯不敢有一絲的怠慢,一旦子女有個頭疼腦熱,父母可以什麼都不顧幾天幾夜不合眼,恨不得自己來代替子女承擔病痛。

為了能夠讓子女有個好的前程,即使再困難都會千方百計供子女讀書。

可是當女子長大成人成家立業以後,此時的父母已經老了。想想父母對待子女的心情,除了讓自己的生命和家族能夠延續下去之外,不就是希望自己老了能夠有個依靠,能夠在自己生病的時候床前能夠有人盡孝嗎?

世間的事情往往是希望很豐滿,現實卻是很骨感。當父母老了,生病需要子女照顧的時候,子女往往不像昔日父母照顧子女時那樣盡心盡力了。

也許有人會問:"父母養育我們成人,父母病了我們侍奉在側不是很應該嗎?為什麼有的人會心生厭煩呢?"

因為此時的子女都已成家立業,有自己的家庭和工作。他們的責任不僅僅是照顧父母,還需要承擔家庭的重擔和自己子女的養育。如果子女拋下工作來照顧生病的父母,那麼他自己的家庭就沒有了經濟來源。很可能他自己的這個家也就散了,這便是血淋淋的現實。

這是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我們的先人不知道經過了多少年的觀察,才總結出來這個經典的俗語。

"久病床前無孝子",道盡了世間人情冷暖,以及現實生活的無奈。其實還有下半句,同樣很精闢,那便是"久貧家中無賢妻"。

人們都說最親不過父母,最近不過夫妻。他們都是我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父母是陪我們走過上半輩子的人,而我們的後半生,則需要夫妻互相陪伴攙扶。

夫妻二人本應該同甘共苦,只要兩人情真意切,即使日子過得清貧也是非常幸福的。話雖如此,但"貧賤夫妻百事哀"。結婚以後,就等於是自立門戶有了自己的家庭。

每天都面臨著柴米油鹽,如果一個家庭吃了上頓沒下頓,這樣的生活過一陣子也許都能挨過去,但是要是長久下去,任誰都會有心生怨氣。

嘮叨是女人的本性,長期過著有貧困的苦日子,即使再賢惠的妻子也會變得吝嗇計較,甚至愛發脾氣。

誰不想有一個舒適安逸的生活?誰想吃一輩子苦?但是如果長期貧困下去,讓妻子看不到希望,那麼她又怎麼可能賢惠的起來呢?

這就是現實。所以身為父母,一定要保護好自己的身體;身為妻子,也要多多體諒自己的丈夫。

而我們男人,要想讓父母老有所依,讓妻子有所依靠,我們還需要更加的發憤圖強。只有我們的日子過得富裕了,才有能力去面對社會的現實!

相關焦點

  • 「久病床前無孝子」,其實還有下半句,更現實
    有折枝楊柳歌三百的依依惜別,有盛唐氣象溫養出來的錦口繡心,還有天淨沙下蘇幕遮的婉約宋詞。除卻這些陽春白雪的詩詞文化,民間流傳的許多俗語也深具智慧,在勞動人民的口口相傳中積累了為人處世的箴言。這些俗語包羅萬象,從自然氣候到生活習俗,從詼諧故事到扎心金句,朗朗上口中蘊含著樸素的經驗。
  • 久病床前無孝子,下一句是什麼?為何說它更現實?
    不過雖然中國人非常講究孝道,但卻也有「久病床前無孝子」這樣的俗語流傳,這是為什麼呢?久病床前無孝子「久病床前無孝子」這句俗語,意思是說就算兒女再孝順,一旦父母久病在床,日子長了,兒女也不會再孝順了。這句俗語雖然聽起來非常扎心,但這種現象其實是真實存在於社會中的,而且並不罕見。
  • 俗語「久病床前無孝子」是什麼意思?其實下半句更揭露人心!
    我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其中俗語文化就是一條源遠流長的支流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經久不衰。俗語文化屬於一種民間文化,其中包含著地都是老百姓實實在在的生活經驗與智慧。其中反映社會現實的俗語數不勝數,像今天要提到的這句「久病床前無孝子」就是一句揭露人性的深刻俗語。為什麼久病就會無孝子呢?
  • 「久病床前無孝子」其實還有下一句,雖少有人知,但卻戳中人性
    俗話說,「久病床前無孝子」,這句話從字面上理解這句話說的就是家裡的長輩們如果長時間患病乃至臥床不起,就算平時再孝順的孩子也會很難做到孝順。雖然這句話說得很沒人情味,但是在當今社會兒女也有自己工作,也有自己的家庭,每天如果圍繞著自己病榻前的,老母親或者是老父親一直以來忙忙碌碌的話,難道自己的家庭自己的工作都能不要了嗎?可能時間一長耐心都給磨沒了。
  • 賭王何鴻燊去世前一周,倆女兒撕破臉,網友:久病床前無孝子
    據悉,早在賭王何鴻燊去世前一周,他與已逝原配黎婉華所生的倆女兒何超雄和何超賢便為了遺產撕破倆,不顧及親情!「久病床前無孝子」,意思是說如果家中的老人長時間患病乃至臥床不起,那麼他的孩子很難做到孝順。其實原因也很簡單,不過是人性使然。一個孝順的人會對他的父母好,會為他們的養老和醫療付出,父母急病時也能辛苦奔波,可是如果父母並沒有大的危險,但又無法自理,那就會成為家庭中的隱形累贅。這句話說出來令人寒心,但事實就是如此。
  • 俗語「久窮家中無賢妻」,上句被奉為經典,道出了生活的酸辛
    「久窮家中無賢妻」道出生活的辛酸,非常好理解,說的是如果男人一直處於貧困狀態中,那麼妻子就會變得不賢惠。而這句俗語的上一句,就是「久病床前無孝子」,如果家中有長期臥病在床的老人,那麼就算特別孝順的兒子也會有情緒。
  • 俗語:「久病無孝子,家興出惡犬」,啥意思?兩句話看透人性
    今天就給大家介紹一句農村俗語,「久病無孝子,家興出惡犬」,兩句話道出人性。久病無孝子意思是老人重病臥床時間太久,久到連再孝順的子女都扛不住的地步。「久病無孝子」作為千百年來一種普遍存在的社會現實,很多人對此都是一邊覺得說得太無情,一邊卻實踐這句老話。畢竟人要生活,一直耽誤自己的工作,那麼誰來養活這個家?但對於為人父母在對待自己親生孩子之時,掏肝掏肺的付出,真的是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就拿贍養老人來說,如果家庭子女比較多,可能都會出現分歧。
  • 「女大不中留」其實還有下半句,只不過太現實,很少有人說起
    多數俗語是民間百姓的生活經驗與處世總結,具有很強的指導性,反映了廣大百姓的思想感情和願望,因此,有人稱俗語是「語言中的火花」,所包含的智慧和感情可以寫出一本書來。但是有些俗語名言,往往知道前半句,後半句而被人忽略。其實差半句意義可以就大了,甚至表達截然相反的意思,比如那句耳熟能詳的「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殊不知,後半句「世人若學我,如同進魔道」才是要表達的真正意思。
  • 男子活埋79歲癱瘓老母案,久病床前無孝子,贍養老人是本難念的經
    久病床前無孝子俗話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但現實卻是,沒有經濟困難的家庭裡的健康老人,才是「家裡的寶」。「養兒防老」這樣思想的存在,導致父母和孩子的關係,始終是綁定在一起的互助關係。回到一般經濟能力的家庭,「久病床前無孝子」依然帶有其萬般無奈。一對夫妻贍養多對老人父母的小病小痛,作為兒女給予父母關懷和問候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這既是兒女關懷父母的義務,也是兒女對父母養育之情自然而然的回報。
  • 俗語:「萬惡淫為首」,其實下半句才是精華,道盡現實人性!
    今天我們就來介紹幾個關於俗語的錯誤認識。這個俗語上的錯誤認識,還是有很多的,比如大家都說的「人盡可夫」這句話,人們總認為它是嘲笑一個女人不檢點,隨便一個男人都做她丈夫,但是它的意思並不是這樣,它真正要表達的意思是:「丈夫是沒有血緣關係的,所以誰都有可能,而自己的父親是真實血脈相連的,天生就註定的,是無法改變的。」
  • 老年人常年臥床,家屬絕望精神崩潰,久病床前無孝子一語成讖
    最終,或許還是會應一句老話:「久病床前無孝子。」今年剛過50歲的陳玉玲每天的主要工作,就是要到家附近的老年公寓裡看望一下老母親,陳玉玲的兩鬢已經出現了不少白髮,看上去年紀比實際至少大了十歲。那段時間是她最煎熬的日子,年輕時她就和丈夫離婚,照顧老人的重擔只有她一人承擔,此外當時她還有一個上初中的女兒,當時父母有些積蓄,自己也有一些,這些年就靠「吃老本」維持著,終於熬到了她退休。
  • 俗語說「一日夫妻百日恩」,結婚後卻知,其實下半句才是重中之重
    俗語說得好,「一日夫妻百日恩」,但其實下半句才是重中之重,很多人卻都不知道。「一日夫妻百日恩」這句俗語很多人都能夠耳熟能詳,它表達的意思是夫妻相互之間的長相廝守,也可以理解為兩個人能夠相互結合是一種莫大的緣分。
  • 俗語「笑貧不笑娼」,其實下半句才是精華,老實人懂了才不會吃虧
    關於老祖宗留下的俗語,大家一定要好好的了解,特別是不要只聽一半,很多人就是有這個毛病,聽話只聽半句,就拿"笑貧不笑娼"這句話來說吧,很多人對這句話裡面的"娼"字印象深刻,以至於把後半句話給選擇性的忽視了,其實這後半句話才是精華。
  • 俗語:「餵狗別餵飽」,其實下半句也很重要,早明白早受益
    俗語:「餵狗別餵飽」,其實下半句才是精華,早明白早受益!坊間時常能夠聽到一些長者對孩子們說:「吃飯別吃得太飽了,吃七八分飽就行了。」聽到這裡不禁愕然,這是為什麼呢?如果大家這樣理解就完全錯了,其實這是老祖宗們流傳下來的一個經驗,因為孩子們的自制力比較差,往往在享受一頓美食的時候對自身缺乏把握,導致不知不覺中吃得太多、太飽,增加了胃的負擔,容易感到身體難受。其實不僅僅是人,動物也是一樣。
  • 只知道上半句不知道下半句的俗語,99%的人都答不上來!
    俗語,顧名思義就是通俗易懂的語言,一般這些俗語來自民間,其特點就是簡單易懂又很形象 ,都是人們生活經驗的總結,一看就懂又充滿哲理, 所以經過一代代人的口口相傳,受用至今。說起俗語,大部分人都能 簡單上的說上幾句,比如「飽漢不知餓漢飢」,說的就是不能設身處地為有困難的人著想。還有很多的俗語,人們只知道上半句而不知下半句,其實有時候下半句才是精華所在。如大家非常熟知的「得饒人處且饒人」,這句俗語表示人不可能總是一帆風順,風水輪流轉,強勢的人不會永遠強勢,弱勢的人不會永遠弱勢。
  • 真有福氣|都說「久病床前無孝子」,這個侄子照料「老姑」15年
    但當「久病床前無孝子」成為社會感嘆時,香坊區通鄉街道辦事處林機社區的隋東旭,因多年悉心照料生活不能自理的姑姑,成了香坊區文明辦眼中的「最美香坊人」、病床前的孝子。走近這位樸實的中年男子,你會發現,在他心中,最重要的莫過於親情。
  • 俗語說「兩腮無肉不可交」,其實下半句更經典,古人智慧不可小覷
    俗語說「兩腮無肉不可交」,其實下半句更經典,古人智慧不可小覷歷史上的封建時代,凡事都講究一個面相,一個人的情緒,欲望以及所表達的東西,基本上都能夠通過他的面部表情來分辨。我們中國有幾千年的歷史,老祖宗雖然早就已經不在,但是他們卻留給我們很多的東西,除了房產地產這些物質遺產之外,還有一些智慧和生活的經驗,俗語是我們中華語言中特有的,雖然它沒有詩詞那麼唯美那麼有意境,也不像成語一樣簡短精準,但卻是我們每個人都能夠讀懂的。大家應該都聽說過這麼一句俗語:兩腮無肉不可交。
  • 俗語「朋友妻不可欺」說的是啥意思,其實還有後半句,惹人深思!
    簡介 | 探索中華文化之脈絡,聆聽世間百態之心聲作者 | 國學大觀園註:此文原創,更多文章請點擊右上角關注,每日獲取經典好文說起俗語文化,在我國已經流傳了千年,由於其樸實的言語,更容易被很多人記住。在歷史的長河中,俗語文化幾經沉浮,包羅萬象,每一句俗語的背後,都有著耐心尋味和深思的道理,閃爍著古人的智慧光芒。這些俗語的出現,使得我們的生活也變得豐富多彩,妙趣橫生起來,當我們大聲朗誦和品讀的時候,總會暗自感嘆其中的內涵。要好多俗語我們大家都是耳熟能詳的,但是有些俗語卻從未聽聞。有些俗語我們只知道其中的上半句,而下半句卻鮮為人知。
  • 《夕陽紅》主持人黃薇,用事實證明:久病床前有孝子
    她主持的節目曾經感動過無數人,然而卻很少有人知道,她曾11年如一日地守在父親病床前,侍奉湯藥,風雨無阻。她用實際行動推翻了「久病床前無孝子」這句話。1997年5月,正在錄節目的黃薇突然接到丈夫的電話,得知父親倒地不起,被送進了醫院。她匆匆趕到醫院,得知父親因高血壓導致腦中風,而且醫生告訴她,父親隨時有偏癱的可能,讓她「有心理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