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五千多年的中華文明發展史中,勤勞智慧的中華人民創造出了很多文化經典。既有詩詞歌賦類的高雅文化,又有貼切世間冷暖的民間俗語,可謂是雅俗共賞。
其中有一句俗語被民間廣泛流傳,它揭露了現實社會中的人情冷暖,那麼這句話是什麼呢?
那便是:"久病床前無孝子",在古代社會的思想中多子多福,養兒防老的思想深入人心。
所以,歷朝歷代的統治者都是以仁孝治天下,都提倡一個"孝"字。在自然界中,烏鴉尚且知道反哺,更何況是人呢!
正所謂"不當家不知柴米貴,不養兒不知父母恩",父母養育子女可謂是盡心盡力。從添衣到吃飯不敢有一絲的怠慢,一旦子女有個頭疼腦熱,父母可以什麼都不顧幾天幾夜不合眼,恨不得自己來代替子女承擔病痛。
為了能夠讓子女有個好的前程,即使再困難都會千方百計供子女讀書。
可是當女子長大成人成家立業以後,此時的父母已經老了。想想父母對待子女的心情,除了讓自己的生命和家族能夠延續下去之外,不就是希望自己老了能夠有個依靠,能夠在自己生病的時候床前能夠有人盡孝嗎?
世間的事情往往是希望很豐滿,現實卻是很骨感。當父母老了,生病需要子女照顧的時候,子女往往不像昔日父母照顧子女時那樣盡心盡力了。
也許有人會問:"父母養育我們成人,父母病了我們侍奉在側不是很應該嗎?為什麼有的人會心生厭煩呢?"
因為此時的子女都已成家立業,有自己的家庭和工作。他們的責任不僅僅是照顧父母,還需要承擔家庭的重擔和自己子女的養育。如果子女拋下工作來照顧生病的父母,那麼他自己的家庭就沒有了經濟來源。很可能他自己的這個家也就散了,這便是血淋淋的現實。
這是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我們的先人不知道經過了多少年的觀察,才總結出來這個經典的俗語。
"久病床前無孝子",道盡了世間人情冷暖,以及現實生活的無奈。其實還有下半句,同樣很精闢,那便是"久貧家中無賢妻"。
人們都說最親不過父母,最近不過夫妻。他們都是我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父母是陪我們走過上半輩子的人,而我們的後半生,則需要夫妻互相陪伴攙扶。
夫妻二人本應該同甘共苦,只要兩人情真意切,即使日子過得清貧也是非常幸福的。話雖如此,但"貧賤夫妻百事哀"。結婚以後,就等於是自立門戶有了自己的家庭。
每天都面臨著柴米油鹽,如果一個家庭吃了上頓沒下頓,這樣的生活過一陣子也許都能挨過去,但是要是長久下去,任誰都會有心生怨氣。
嘮叨是女人的本性,長期過著有貧困的苦日子,即使再賢惠的妻子也會變得吝嗇計較,甚至愛發脾氣。
誰不想有一個舒適安逸的生活?誰想吃一輩子苦?但是如果長期貧困下去,讓妻子看不到希望,那麼她又怎麼可能賢惠的起來呢?
這就是現實。所以身為父母,一定要保護好自己的身體;身為妻子,也要多多體諒自己的丈夫。
而我們男人,要想讓父母老有所依,讓妻子有所依靠,我們還需要更加的發憤圖強。只有我們的日子過得富裕了,才有能力去面對社會的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