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餵狗別餵飽」,其實下半句也很重要,早明白早受益

2020-12-23 歷史國學智慧

俗語:「餵狗別餵飽」,其實下半句才是精華,早明白早受益!

坊間時常能夠聽到一些長者對孩子們說:「吃飯別吃得太飽了,吃七八分飽就行了。」聽到這裡不禁愕然,這是為什麼呢?難道是因為物質條件跟不上,所以捨不得讓孩子們吃飽飯?

如果大家這樣理解就完全錯了,其實這是老祖宗們流傳下來的一個經驗,因為孩子們的自制力比較差,往往在享受一頓美食的時候對自身缺乏把握,導致不知不覺中吃得太多、太飽,增加了胃的負擔,容易感到身體難受。

其實不僅僅是人,動物也是一樣。比如,當今的農村基本上每家每戶都會養一條狗,當然不僅因為狗是一種寵物,更重要的是狗在主人外出時,能夠起到看家護院的作用。

可是,大家知道「餵狗別餵飽」這句俗語嗎?它的告訴大家:餵狗的時候千萬別餵得太飽。因為很多地方的農村,物質條件相對較差,人們在豢養狗的時候基本上都是餵它們吃剩飯、剩菜。既然是剩飯、剩菜與其扔掉,還不如全部給狗吃。這樣一來,難免會導致狗兒吃得太飽而終日昏昏欲睡,對看家護院也變得不敏感了。

還有一點,如果長時間把狗餵得太飽則會讓它的體重迅速增加,行動也會變得遲緩,甚至行動起來都很困難。

怎麼樣?「餵狗別餵飽」這句俗語,經過這樣一解釋,是不是很有道理?其實,下半句才是精華,那就是「對人別太好」,早明白早受益。

「對人別太好」,顧名思義:不能對別人過分的討好。乍看起來,一頭霧水,其中蘊含著什麼深刻的道理?

舉3個例子說明。

1.一對剛認識的情侶,如果男方第一次約會就對女方表現得十分討好,送給她極其貴重的禮物的話,那麼第二次約會男方送禮物的標準決不能低於第一次,不然女方會覺得男方變心,或者認為不喜歡她了,甚至為以後的交往造成很大的障礙。情侶之間應該彼此尊重,相互關心,切忌無謂的討好。情侶之間,呵護與疼愛是應該的,但也要有個「度」,若是一味地、超越界限的去送高檔禮物討好對方,那麼不僅會讓對方養成貪婪和永不知足的心理,而且還對自己的經濟強造成很大負擔。

2.在公司裡對待「上司」更是如此。一些剛入職場的新人,覺得自己在公司裡沒有資歷,凡事只一味地服從討好上司,任勞任怨地加班加點,上司蠻不講理的批評也不敢反駁,那麼,長此以往就會讓上司變得為所欲為,變本加厲。這樣,不僅讓你們之間產生隔閡,更嚴重的是以後的工作都無法正常進行。所以,作為下屬,應該學會理性地處理與上司之間的關係,不能一味討好、服從。當碰到上司說得不對的時候,要馬上提出自己的意見,這樣一來,反而會讓上司認為你是一個有主見、有見解的好下屬。

3.朋友之間也同樣適用,朋友之間最講究以誠相待,如果總是你在付出,對方卻不知道感恩的話,那麼,趁早終止你們之間的交往,不然時間一久,對方就會就得理所當然,而當某一天你突然對他有些怠慢,他就會心生怨恨。以上就是對這句俗語的解讀,老祖宗的話真可謂一點不假,確實讓人嘆服,希望大家能夠好好理解,從中得到一些啟迪。有什麼了解,歡迎下方留言!

《增廣賢文》涉獵頗豐,從人情世故到禮儀道德,再到天文地理,幾乎無所不含,同時又通俗易懂,充滿大智慧,十分推薦大家閱讀學習。

書中諸多膾炙人口的俗語流傳深遠,這些俗語或談為人處世,或談人際關係,或談立志勸學「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無時莫強求」,「「知足常樂,終身不辱;知止常止,終身不恥」,「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這些俗語總結了千百年來人們為人處世的智慧,成為簡明生動哲理式的佳句。

無障礙閱讀:原文+注釋+譯文+評析,可以輕鬆閱讀,獲取知識,還有故事連結,講述背後故事,讓我們可以更清晰的了解要表達的內容。

感興趣的趕快點擊下方連結購買吧~

相關焦點

  • 民間俗語:「餵狗別餵飽」,下半句更現實!來自古人的忠告
    民間俗語:"餵狗別餵飽",下半句更現實!來自古人的忠告俗語文化是我們國家的寶貴財富,幾千年來,雖然我們國家的文明已經發展到了一定的高度,但還是很多人是沒條件接受教育的。所以古人們為了指點下一代,為了將自己積累下的經驗傳遞給後人,也就總結出了這些民間俗語。
  • 俗語:餵狗別餵飽,對人別太好,留有餘地,活得才更通透
    導語:俗語:餵狗別餵飽,對人別太好,留有餘地,活得才更通透 狗一直是人類最好的朋友,不管是在古代還是在現在,古代的狗和現在的狗待遇有所不同,雖然在古代狗也是我們家庭成員之一,但是更多的是讓狗幫忙看家護院,以及幫忙打獵,更接近工具一點。
  • 「豆腐下酒,不如餵狗」,豆腐為啥不能下酒?幸好早知道
    豆腐當然可以下酒,常有小蔥拌豆腐下酒的美句。 我們再接著看俗語的下半句「不如餵狗」,意思是說如果拿豆腐來招待客人,還不如拿豆腐去餵狗,因為只有狗才不會嫌家貧。
  • 職場小白,要明白這3句話,對你很重要,早知早受益
    職場小白,要明白這3句話,對你很重要,早知早受益身為剛入職場小白的你,是不是感覺自己前途一片迷茫,自己進來都不知道自己要幹什麼,發生這樣的情況,就是自己什麼都不知道,所以才會發生這樣的情況,導致自己在自己進來前沒有任何的目標,才會很迷茫。
  • 古人講:「餵狗不能餵太飽」,下半句才是精髓,直指人的本性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如何正確處理,古人對此自然也是深有體會的,也總結出了許多用於警示後人的實用俗語,其中就有這麼一句值得我們深思的俗語,也就是「餵狗別餵飽,對人別太好」,相信很多人對此也是深有體會的吧!狗是人類最忠實的朋友,自古以來有一種叫做中華田園犬的狗,在我們的歷史上是佔據了很多重要的時刻的,比如說在很多的詩句中就曾經出現過它的身影,而它的作用更是廣泛了,看家護院、和主人一塊去打獵,可以說是我們生活中必不可缺的夥伴了。這句俗語前半句是「狗別餵太飽」,為啥會有這種說法呢?
  • 早知早受益
    人們常常會把「常言道」或者「俗話說」掛在嘴邊,尤其是上了年紀的長輩,總是會用俗語來教導晚輩,或者形容一些事情。這些俗語都是通俗易懂的,由古人的經驗考證加上智慧的總結,然後一代代流傳下來。比如「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也是屬於俗語的範疇,這句話很好理解,當然也不無道理,長輩都是過來人,自然比晚輩有更多的生活處事經驗,人生經歷的事情多了,所以聽取長輩的經驗之談,當晚輩有了前車之鑑,就可以避免自己少走彎路,少吃虧。那麼,常言道:男無性如鐵,女無性如麻,是何意?這句俗語並不多見,但卻也深藏智慧,早知早受益。
  • 心理學家說:博弈的結果,其實有3種可能性,早知道早受益
    心理學家說:博弈的結果,其實有3種可能性,早知道早受益1何為博弈?心理學家說,博弈其實就是為爭奪利益而進行的一場遊戲。而遊戲的結局在大多數情況下,總會有一個贏,有一個輸,如果我們把獲勝計算為得1分,而輸者得-1分,那麼,這兩人得分之和就是:1+(-1)=0。在博弈中,這種情形被稱為「零和博弈」。
  • 老祖宗告誡:「晚不梳頭,早不說夢」,啥意思?現在還有道理嗎?
    能流傳至今,還能從老一輩人口中聽到到的俗語自是有一定的道理。比如今天要說到的俗語,「晚不梳頭,早不說夢」。「晚不梳頭」,字面上理解就是晚上不能梳頭。很奇怪是嗎?晚上梳頭又怎麼啦。其實在古時候的「梳頭」,並不是我們現在理解的「梳頭髮」,而是指化妝和做髮型。
  • 別不好意思,早知道早受益
    所以他們經常催促年輕人:趕緊要個孩子吧,其實等孩子長大了,你們也可以甜蜜地過自己的小日子。已經有了一個三歲孫子的李阿姨,馬上就要50歲了。但是她整個人的狀態看起來就像三十五六歲左右,非常年輕有活力。而且他的老伴也是非常年輕,兩個人在一起非常的登對。雖然他們已經是三代同堂了,但是他們老兩口還是像小年輕那樣,恩愛如初,甜蜜有加。
  • 俗語說「一日夫妻百日恩」,結婚後卻知,其實下半句才是重中之重
    俗語說得好,「一日夫妻百日恩」,但其實下半句才是重中之重,很多人卻都不知道。「一日夫妻百日恩」這句俗語很多人都能夠耳熟能詳,它表達的意思是夫妻相互之間的長相廝守,也可以理解為兩個人能夠相互結合是一種莫大的緣分。
  • 俗語說「兩腮無肉不可交」,其實下半句更經典,古人智慧不可小覷
    俗語說「兩腮無肉不可交」,其實下半句更經典,古人智慧不可小覷歷史上的封建時代,凡事都講究一個面相,一個人的情緒,欲望以及所表達的東西,基本上都能夠通過他的面部表情來分辨。我們中國有幾千年的歷史,老祖宗雖然早就已經不在,但是他們卻留給我們很多的東西,除了房產地產這些物質遺產之外,還有一些智慧和生活的經驗,俗語是我們中華語言中特有的,雖然它沒有詩詞那麼唯美那麼有意境,也不像成語一樣簡短精準,但卻是我們每個人都能夠讀懂的。大家應該都聽說過這麼一句俗語:兩腮無肉不可交。
  • 俗語:「笑貧不笑娼」,其實下半句更經典,說盡了處世之道
    在古代,有許多朗朗上口的俗語流傳,雖然簡潔精煉,但是確實包含了深刻的寓意和為人的處世之道,比如說《增廣賢文》中的這句「有茶有酒多兄弟,急難何曾見一人?」,平日裡飲茶喝酒的時候,到處都是朋友兄弟,等到遇到難處的時候,這些人就不見蹤影。
  • 只知道上半句不知道下半句的俗語,99%的人都答不上來!
    俗語,顧名思義就是通俗易懂的語言,一般這些俗語來自民間,其特點就是簡單易懂又很形象 ,都是人們生活經驗的總結,一看就懂又充滿哲理, 所以經過一代代人的口口相傳,受用至今。說起俗語,大部分人都能 簡單上的說上幾句,比如「飽漢不知餓漢飢」,說的就是不能設身處地為有困難的人著想。還有很多的俗語,人們只知道上半句而不知下半句,其實有時候下半句才是精華所在。如大家非常熟知的「得饒人處且饒人」,這句俗語表示人不可能總是一帆風順,風水輪流轉,強勢的人不會永遠強勢,弱勢的人不會永遠弱勢。
  • 為什麼會有「豆腐下酒,不如餵狗」這樣貌似粗話的俗語?啥意思?
    在農村所流傳的俗語老話中,有不少聽起來確實讓人感到很粗俗,甚至還會有一種誇張過分的感覺。但是,如果當你弄清楚它們的含義,和其中包容的道理後,就會體會到勞動人民的純樸和智慧的。那麼,為什麼會有「豆腐下酒,不如餵狗」這樣貌似粗話的俗語的呢?究竟是啥意思?其實是話俗理不俗,言糙理不糙。
  • 俗語:「久病床前無孝子」,其實還有下半句,反映了社會的現實
    既有詩詞歌賦類的高雅文化,又有貼切世間冷暖的民間俗語,可謂是雅俗共賞。其中有一句俗語被民間廣泛流傳,它揭露了現實社會中的人情冷暖,那麼這句話是什麼呢?那便是:"久病床前無孝子",在古代社會的思想中多子多福,養兒防老的思想深入人心。
  • 俗語「小別勝新婚」,下半句才是經典,值得所有小夫妻深思
    很少人能想到俗語,因為在一些人眼裡一直認為俗語難登大雅之堂。其實俗語並不俗,它是人類千百年來生活實踐的理論升華與概括。它更是集傳統文化,民俗文化,科技文化等於一身的「百科全書」,涉獵之廣,是任何一本書籍都無法比擬的。當然俗語的魅力不止於此,更主要的是簡潔形象,語感生動,寓意深刻。因此生活中到處都有著它的影子。
  • 俗語「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是什麼意思?精華全在下半句!
    關於戒律,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句俗語「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其實這句俗語還有下半句,而且是這句俗語的精華所在。但是因為很少有人知道下半句,所以人們常常會對這句俗語產生誤解,認為出家人破戒算不上什麼大事,只要結果是好的,過程如何並不重要。事實上卻並非如此,至於這句俗語的真正含義,我們繼續往下看。
  • 「女大不中留」其實還有下半句,只不過太現實,很少有人說起
    在我國的俗語寶庫中,婚嫁俗語佔有著很重要的地位,如「男大當婚,女大當嫁」、「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巧妻常伴拙夫眠」等等,早已是耳熟能詳,在全國廣為流行。但是有些俗語名言,往往知道前半句,後半句而被人忽略。其實差半句意義可以就大了,甚至表達截然相反的意思,比如那句耳熟能詳的「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殊不知,後半句「世人若學我,如同進魔道」才是要表達的真正意思。
  • 別想歪了
    別想歪了在農村,經常會聽到老一輩的人們說各種各樣的俗語。這些俗語,一般來說都是在中國的農村形成的,因為,農村的人們的文化水平一般都不高,而他們只能將他們對日常生活經驗的總結通過一種非常淺顯易懂的詞語概括出來。聽過俗語的人都知道,其實俗語也是很有意思的。餃子是我們國家一種很具有特色的食物,相信有很多朋友都喜歡吃餃子吧,特別是北方的朋友們。
  • 俗語:「萬惡淫為首」,其實下半句才是精華,道盡現實人性!
    今天我們就來介紹幾個關於俗語的錯誤認識。這個俗語上的錯誤認識,還是有很多的,比如大家都說的「人盡可夫」這句話,人們總認為它是嘲笑一個女人不檢點,隨便一個男人都做她丈夫,但是它的意思並不是這樣,它真正要表達的意思是:「丈夫是沒有血緣關係的,所以誰都有可能,而自己的父親是真實血脈相連的,天生就註定的,是無法改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