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人帶貨頻頻翻車 商家不再「人傻錢多」

2020-12-24 紅商網

  早期直播帶貨作為線上經濟的一個衍生品,結合了傳統電商、內容電商和社交電商的優點,以展示效果好、互動性強的特性帶動銷售,逐漸成為傳統電商與線下交易的強力補充。

  然而當商家湧入直播戰場,才發現現狀不容樂觀:主播不合理的折扣要求,天價的頭部直播間坑位費,居高不下的退貨率,「紅人直播帶貨」這個領域早已築好了強悍的行業壁壘,只有一些資本雄厚的商家能夠跟牌,這些被讓有志於藉助KOL影響力的商家望洋興嘆。

  「知道直播帶貨水,想著擠擠水還能剩下點,誰想到全是水。」一位「中招」的商家心酸地表示。

  過高的門檻與遠低於效果的預期,這中間的落差,讓對直播帶貨躍躍欲試的商家逐漸回歸理性;加上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廣播電視總局對直播帶貨亂象強勢介入,也讓業界開始了對直播帶貨下半場生態的積極探索。

  其中,以品牌為基礎、而非以KOL、紅人為基礎,一間直播間就能承擔實體店+網店所有職能的店鋪直播模式被業界看好,這或許意味著下一個電商時代將進入「播店時代」。

  達人直播帶貨的問題在哪?

  達人帶貨的本質是粉絲經濟,核心是把KOL、紅人的粉絲髮展成為品牌意向用戶,甚至直接成為品牌用戶。粉絲的消費行為基於對KOL、紅人的認同,並不一定是對品牌的認同。這一點類似於明星代言。

  這就不難理解,「主播專屬跳樓價折扣」「天價坑位費」的出現難以避免。即使頭部主播的坑位費已經突破天際,即使給粉絲的折扣已令人咋舌,即使明知難以通過一場直播填補成本,不少頭部商家依然不得不硬著頭皮跟風,找達人帶貨。

  這種擠榜模式仿佛成為了商家間的軍備競爭,而盆滿缽滿的軍火商是達人,而非品牌。這種軍備競爭是一種零和博弈不說,暴露出一定的問題也在所難免。

  一是頭部主播即使事先預告要播的內容,排期的爆滿也讓特定商品無法觸及精準用戶,這與「以播帶量」的戰術相矛盾。

  二是頭部主播為了維持其影響力,必然索要更多的讓利,這無疑轉嫁到了商家頭上。

  三是頭部主播的專業性難以保障。戰線越拉越長,而主播精力有限,在瓜分到越來越多流量的同時卻無法提供匹配的營銷質量。以李佳琦之勤尚且翻車,別的KOL出現「虛假宣傳」「刷單」「捨棄提成賺坑位費」的操作也是必然。

  在目前的情況下,只要商家還想通過KOL帶貨,以上問題都無法繞過。

  近期,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廣播電視總局先後發布了《關於加強網絡直播營銷活動監管的指導意見》和《關於加強網絡秀場直播和電商直播管理的通知》,明確提出對電商直播「頭部直播間、頭部主播及帳號、高流量或高成交的直播帶貨活動進行重點管理,加強合規性檢查」,「設置獎懲退禁辦法,提高甄別和打擊數據造假的能力,為維護誠信市場環境發揮積極作用。」

  (國家廣播電視總局通知截圖,明確提出對直播帶貨灰色區域的規範)

  直播電商終於有宏觀的手規制行業亂象,這無疑釋放了一批直播戰場的入場機會;同時這也是一個信號:直播帶貨仍將爆發式增長,急需規範賽道。

  據統計,2019年直播電商用戶達2.65億,市場規模達4000億;預計2020行業規模將突破萬億;其中電商直播的滲透率也將由2019年的4.7%提升至9.8%。(——數據來自申萬宏源證券)

  直播帶貨仍然大有可為,不過行業已經進入下半場,會以與現在完全不一樣的格局進行,比如品牌的店鋪直播。

  「播店」將成為直播電商下半場的主力

  過去,行業認知的店鋪直播是傳統電商平臺的一個補充,其比圖文、短視頻更直觀地展示商品的特性,同時比起店小二等平臺客服更能帶來即時的互動。

  在KOL帶貨大紅大紫的時代,也許店鋪那個直播間懸浮按鈕並不惹眼;但一旦KOL被嚴格監管、賽道釋放,整個電商直播生態會發生哪些連鎖反應呢?

  前期頭部主播們完成了用戶行為模式的培養,這些習慣了「直播購物」的用戶群體,逐漸會因品牌效應和實際優惠,流入到擁有直播間的店鋪裡。

  正如直播電商服務商「何李活」提出的「播店」概念。直播帶貨是對電商人、貨、場、策的全面升維,這種升維的最終形態就是一個直播間即店鋪,其與線下店、網店是同一維度的渠道概念,不需要依附網店的流量,不是網店的功能補充,而是因直播催生出的新的零售場景——播店,單獨承擔拉新、銷售、品牌營銷、粉絲運營、售後等功能。

  播店能夠獨立帶量、而非依附網店存量的屬性,從下圖可以窺斑見豹:

  (某品牌直播間的後臺流量來源圖顯示其播店的流量多數來自直播頻道的「推薦」和「關注」(橙線和藍線),而不是網店的存量流量。)

  如同品牌從實體店向線上轉型,因為直播的普及,播店必定會同網店一樣,成為品牌的標配。

  我們發現,播店的爆發還有一個助力:各大平臺的布局,也正在向商家直播傾斜。

  一方面是平臺即將展開新一輪的搶「商」大戰。直播戰場的火爆讓傳統電商平臺(如淘寶京東)與內容平臺(如抖音快手)走向了蜜月期。

  從平臺優勢來說,電商平臺的優勢是渠道,內容平臺的優勢是流量;讓用戶從內容平臺通過外鏈直接跳轉到電商平臺的店鋪,就是這兩種平臺最常見的合作形式。

  但在這個過程中卻出現了矛盾:內容平臺被電商平臺分流,卻只收個渠道費,這讓內容平臺不滿;電商平臺網購的服務被內容平臺涉足,即使能讓用戶產生購買行為,該用戶也在內容平臺耗費了大量的瀏覽時間,這讓電商平臺不滿。

  雙方一邊在合作,另一邊卻在進行新的「搶人大戰」:做電商的平臺吸引產內容的用戶進駐(如淘寶內容化戰略),做內容的平臺開發了自己的店鋪(如抖快扶植自建電商)——內容平臺和電商平臺的需求逐漸走向一致,將來會需要大量這樣的用戶:是商家,也是內容生產者。

  另一方面就是平臺與KOL的矛盾,導致平臺的資源更向商家傾斜。

  KOL做大為平臺帶來了流量,當然也可能搬家,把平臺的粉絲資源帶走。KOL做大後「擁粉自重」導致議價能力過強,既不利於商家曝光,也不利於平臺利潤增長。

  儘管各直播平臺紛紛為達人、MCN機構搭建了完善的下單、執行、支付全流程的後臺,依然不能完全把控商業直播的定價——在平臺之外,達人、MCN機構、商家之間有另外的價格體系和支付流程。對此平臺最大的威懾僅僅就是一句「如不在平臺交易則平臺概不為後續糾紛負責」的警告。

  而平臺把直播流量向品牌傾斜,才是平臺真正打造可持續的、穩健的、從直播帶貨風口攫取紅利的方式。淘寶已經在嘗試,其旗下的平臺app「淘寶直播」便是在踐行「以播代店」。

  無論是平臺之間的拼搶,還是流量洗牌的變革,都會幫助商家品牌減少渠道環節、減少中間抽成、提供扶持、給與優惠的利好。

  事實上,網店向播店的轉型已經在慢慢發生:根據艾瑞諮詢發布的《2020年中國直播電商生態研究報告》,淘寶直播的所有場次中,店鋪自播的場次佔比達到了80%-90%;2020年618淘寶直播中,15個銷量過億的直播間,有9個是商家直播間。艾瑞諮詢認為,店鋪自播為主、達人直播為輔的組合在交易平臺逐漸常態化。

  隨著流量紅利的消退和用戶需求的細分、升級,傳統電商運營中的各種流量乘以轉化率的簡單粗暴的打法逐漸失去作用,獲客困難、增長乏力制約著整個傳統電商行業的發展,特別是新品牌的成長, 而直播賦予了眾多新銳品牌一個新的增長引擎——據淘寶內容電商事業部總經理玄德在最近的一次發布會上透露:這次雙11大概有一百個新品牌,他們50%以上的成交來自於直播間。銷售額佔據榜單前列的幾個品牌,如花西子、SKII、蘭蔻等,基本都是自播+達人帶貨的多點開花模式。

  一旦直播間完成了對傳統電商的內容和渠道的全面承載,「播店」就將作為傳統店鋪的迭代品登上電商舞臺。

2頁 [1] [2] 下一頁 

關注公號:redshcom  關注更多: 帶貨

相關焦點

  • 明星帶貨頻頻翻車,到底是貨不行?還是明星不行?
    知名財經作家吳曉波曾在直播賣貨時公開喊話。確實直播帶貨這場風颳得很大,現在直播賣貨的人也越來越多,其中更不乏一些流量巨大的明星,李宇春、柳巖、黃子韜、張雨綺等大牌紛紛亮相各大平臺直播間開啟賣貨模式。然而讓人意想不到的尷尬,這些自帶流量的明星、大V們,雖然首播都會有一些不俗的成交量,但是不少人後續都給不上力成交量撲街。
  • 明星帶貨頻頻翻車,到底是明星不行?還是貨不行?
    知名財經作家吳曉波曾在直播賣貨時公開喊話。確實直播帶貨這場風颳得很大,現在直播賣貨的人也越來越多,其中更不乏一些流量巨大的明星,李宇春、柳巖、黃子韜、張雨綺等大牌紛紛亮相各大平臺直播間開啟賣貨模式。明星帶貨頻頻翻車,到底是貨不行?還是明星不行?
  • 明星和網紅的壁壘被打破,眾明星化身網紅直播帶貨,卻頻頻翻車?
    這些網紅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他們都是出身草根,在是現實生活中,他們也許我們身邊的某個普通人,卻因為自身的某種特質在網絡作用下被放大,成為網紅,進而成為網紅經濟中的帶貨達人人們從網紅直播帶貨的業績中嗅到了商機,平時形象高端神秘的「大牌」明星們也紛紛下場,來到直播間化身為網紅帶貨主播。然而,讓人尷尬的是,這些自帶流量的明星大咖們,都頻頻遭遇滑鐵盧,在直播間裡翻了車。
  • 辛巴「燕窩門」持續發酵,直播帶貨頻頻翻車,消費者該怎麼辦?
    而事實上,辛巴燕窩事件或許只是被曝出來的冰山一角,觀察黑貓投訴以及各類社交平臺、媒體關於直播帶貨的紀錄,關於直播帶貨翻車的消費者投訴屢見不鮮。 業內人士對界面新聞記者分析稱,直播帶貨頻頻出現翻車情況,本質上與直播帶貨的低價商業模式有關,許多商家為了保證既能配合主播提出的超低產品價格,又能從中獲取毛利,會存在暗中在產品質量上做手腳的可能。而售後環節的缺位,則與當前主播、直播平臺、商家等各主體的權責不清有關。
  • 頻頻「翻車」的網紅帶貨如何重回正軌?
    多位頭部主播帶貨遭消費者投訴,虛假宣傳等問題暴露選品把關短板 頻頻「翻車」的網紅帶貨如何重回正軌?閱讀提示去年以來,直播帶貨迅猛發力,頭部主播展現的帶貨效應尤為強勁。但近期,多位頭部主播帶貨遭到消費者投訴,直播帶貨虛假宣傳等問題已引起社會和監管部門的關注。
  • 頻頻翻車的明星帶貨,到底是哪個環節有問題?
    今年不得不說受到疫情影響,短視頻發展的如火如荼,但隨著緊張疫情局勢的慢慢緩解,長期待在家裡的明星們也按捺不住了,紛紛受到各路商家的邀約,為他們直播帶貨,來增加上半年的虧損,但是現實情況卻在啪啪的打他們的臉,各種糾紛不斷,所以網友們也給今年起了個名字「明星帶貨年」。我們先看看最近出的一些明星帶貨的數據。
  • 又一知名藝人直播帶貨翻車?商家已報警,經紀人回應...
    而如今的楊坤開始了他的「32場直播帶貨」之旅。不過,從演唱會到「直播會」,不唱歌改「帶貨」的楊坤,才開始沒多久就翻車了,惹商家不滿報警。楊坤在抖音帶貨的視頻截圖楊坤直播帶貨翻車商家:沒想到全是水分近段時間以來包括汪涵、李雪琴等明星直播「注水」後,越來越多的明星以及各路網紅的直播銷售量都有出現不真實的情況
  • 直播頻翻車,明星帶貨路在何方?
    這一出,徹底揭開了明星直播帶貨的遮羞布,頓時一石激起千層浪,引起各界激烈討論。有人認為明星直播帶貨充斥著泡沫和行業亂象,頻頻翻車就是一種徵兆;也有人認為新興行業的初期混亂是不可避免的,不應該過分地錯估事物的發展。
  • 直播帶貨背後常見法律風險分析,商家達人注意避免!卷尾文化
    據2020中國電商半年報顯示,一季度電商直播逾400萬場,全民直播帶貨或成萬億級市場。不論是商家、達人,還是明星、素人都紛紛入局,但是直播帶貨真的像看起來那麼容易嗎?這背後的風險,大家又了解嗎?卷尾文化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常見的法律風險,快來看看吧!
  • 案例分析:羅永浩頻頻翻車事件,看直播帶貨的核心競爭力是什麼?
    4月24日晚,羅永浩第四場直播帶貨結束,這次「半價補貼」大招沒想到中途現場再次遭遇翻車。不過隨著老羅前幾次直播演練,這場直播明顯感覺老羅漸入佳境,越來越嫻熟。翻車事故」都值得思考。作為帶貨主播,必須擁有專業的「帶貨硬核指標」。包括設置符合主播人設的口頭禪,比如李佳琦的「OH,MYGOD」、「買它買它買它」等,薇婭的「廢話不多說,先來抽波獎」等。其次,場控配置。
  • 商家的含淚口述:直播帶貨,我一夜之間虧了100萬!
    現在看來,直播帶貨這門生意,也越來越有內味了。直播帶貨迎來「翻車」潮事實證明,當初話說的有多滿,現實打臉來的就有多快。 在很久以前,對於薇婭2019年通過直播賣出27億元女裝的業績,吳曉波是十分驚訝。作為一個科普大佬,他終於是把這個案例帶到了自己的年終秀內。
  • 又一知名藝人直播帶貨翻車?商家已報警,經紀人這樣回應……
    不過,從演唱會到「直播會」,不唱歌改「帶貨」的楊坤,才開始沒多久就翻車了,惹商家不滿報警。楊坤在抖音帶貨的視頻截圖楊坤直播帶貨翻車商家:沒想到全是水分近段時間以來包括汪涵、李雪琴等明星直播「注水」後,越來越多的明星以及各路網紅的直播銷售量都有出現不真實的情況。楊坤在開啟他的「32場直播帶貨「之旅後不久也翻車了。
  • 直播帶貨頻頻「翻車」,如何才能保證直播間商品及貨源的真實性?
    前有「燕窩售假」,後有「品牌羊毛衫為假貨」的事件,直播帶貨在迅猛發展的同時,不可避免地也出現了誇大宣傳、假冒偽劣、售後保障難等隱患。那麼從直播帶貨頻頻「翻車」這樣的現象中,我們如何才能做到保障直播商品及貨源的真實性呢?
  • 陳志朋直播帶貨「翻車」?售賣的黃金會掉色,商家承認不是真金
    據悉,當天陳志朋所帶貨的商品優惠力度很大,引來無數網友追捧,在直播結束之後,陳志朋也取得了不錯的收益。正如我們買東西時會注重商家的口碑一樣,陳志朋作為帶貨主播,他的口碑一定程度上也會影響外界對於商品價值的看法。
  • 楊坤帶貨再次翻車,面色通紅語無倫次,疑似醉酒直播被商家報警
    楊坤帶貨再次翻車,面色通紅語無倫次,疑似醉酒直播被商家報警隨著網絡的高速發展,不少人都加入到了直播行業當中,也有不少的明星都學網紅做起了「直播帶貨」,但是明星帶貨翻車也是常有的事,商家聘請明星幫忙帶貨可能出場費就高達幾百萬,然而有的明星對於帶貨可能並不專業
  • 頻頻翻車,直播帶貨將成下一個電視購物?
    電視購物和直播帶貨,本質都是帶貨,賣什麼貨、什麼價格很重要。像薇婭等著名主播,是有幾百人的選品團隊精挑細選,確保直播間賣的貨本身就受歡迎,並能帶來最大的折扣福利。而電視購物本身就有很高的入場費門檻,能買得起入場資格的商品本就不多,也就沒有太大的選品餘地。電視臺帶貨的同時還要把高額的入場費賺回來,價格自然也就不會太便宜,這方面沒什麼競爭力。
  • 明星直播帶貨又翻車?葉一茜退給商家坑位費,楊坤卻選擇不理不睬
    現在直播行業的興起,也是讓不少網紅在直播領域賺得盆滿缽滿,而不少明星一樣是加入了直播帶貨的行列,可卻有不少明星接連直播帶貨翻車。當年,很多人應該都看過《中國好聲音》,那個時候覺得楊坤算得上是一位比較不錯的歌手。如今也有很多商家請楊坤直播帶貨,可多次直播之後,楊坤的帶貨成績都不是很理想,甚至造成了讓商家巨虧的狀況。
  • 鄭爽首場直播帶貨6200萬,商家不滿,應該是1億
    合作的商家還是比較多的,而數據統計的結果,這次鄭爽直播帶貨成績還不錯,賣出了6200萬。既然不喜歡又何必直播賣貨,想要聊天沒有必要通過這種方式。畢竟商家掏錢請她帶貨,就要有契約精神,而不是拿著人家的錢砸別人的飯碗。確實,既然收了坑位費,又打出了直播帶貨的旗號,坐在直播間裡的,就不再僅僅是明星藝人的身份了,而應該換位成帶貨主播的人設。而鄭爽作為帶貨小白,根本還不懂這些流程和細節。比如,直播中有個試吃的環節,鄭爽其實並不太想吃,還糾結了很長一段時間。
  • 達人推:網紅帶貨讓中小商家的產品「抖」起來
    在偶然的一次機會中,她加入了達人推做網紅帶貨,平臺專業團隊幫他運營抖音帳號。靠著一條播放量過千萬的視頻迅速在抖音上走紅,成為月銷量過百萬的店家!  如今,抖音因其低成本、便利性、門檻低等優勢,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中小型企業、個體戶入駐,把抖音當做營銷和傳播的陣地!  那麼對於企業而言,如何才能運營好企業號呢?
  • 明星帶貨頻繁「翻車」,還能看好直播行業嗎
    要問2020年電商界的行業熱詞,那麼直播帶貨一定是那個最火爆的詞。雙十一期間,薇婭直播間銷售額53.2億元,李佳琦直播間銷售額38.7億元。直播帶貨就像一個新鮮出爐的蛋糕,各路人馬紛紛加入了瓜分蛋糕的隊伍中,各大明星也逐漸開始直播帶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