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2020中國電商半年報顯示,一季度電商直播逾400萬場,全民直播帶貨或成萬億級市場。不論是商家、達人,還是明星、素人都紛紛入局,但是直播帶貨真的像看起來那麼容易嗎?這背後的風險,大家又了解嗎?卷尾文化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常見的法律風險,快來看看吧!
直播帶貨主要涉及到哪些風險?
對於自己不從事生產經營,專職給商家帶貨的主播,主要涉及的風險就是虛假宣傳以及絕對化用語。而既是主播又是商家的這類人群,除了以上兩種風險之外,還要為產品質量及售後服裝,承擔相對於的責任。
什麼是虛假宣傳風險?
虛假宣傳在直播帶貨中是非常容易發生的情況。畢竟誰帶貨的時候會說自己的產品不好呢?進行適當的優化也是人之常情,但如果在直播中對產品的描述遠遠超過了產品本身,或是過度誇大,甚至是杜撰出一些不存在的功能或者效果,以及偽造虛假的榮譽、資質,都是涉嫌虛假宣傳。
直播帶貨中絕對化用語有哪些?
根據《廣告法》第九條規定:廣告不得有下列情形:(三)使用「國家級」、「最高級」、「最佳」等用語......雖然,這裡只提到了三個,但一般情況下,商業廣告中出現的最、頂級、第一、獨家等都被劃分在絕對化用語的範圍內,所以直播帶貨的過程中,用語一定要謹慎。
直播帶貨翻車,主播要背鍋嗎?
如果籤訂了委託協議,就構成了法律意義上的廣告代言人,根據《廣告法》的規定:關係消費者生命健康的商品或者服務的虛假廣告,造成消費者損害的,廣告代言人應該與廣告主承擔連帶責任。
如果帶貨主播本身是生產者或者銷售者的身份,則可能觸犯《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產品質量法》等,要承擔民事賠償責任,接受相關部門給予的行政處罰,對消費者的人身或財產造成較大傷害的,則要承擔刑事法律責任。
以上就是卷尾文化給大家分享的直播帶貨常見的風險,為了避免產生糾紛,損害自己和消費者的利益,不論是商家還是達人都需要注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