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22:00,一起見證制琴大師挑戰義大利古提琴,他的「獨門秘技」是什麼?

2021-03-01 琴界弦樂器

音樂擁有穿越古今的魔力,旋律節拍穿過時光,通過古時的樂器奏響,我們得以與歲月對話。

有歌者傳唱著遠古的歌聲,也有匠人醉心於研製沉澱了歲月的古樂器。

曹樹堃,當代國際著名提琴製作大師之一,他曾無數次獲獎於國際提琴製作比賽。他製作的提琴被公認為「音色優美、穿透力強」,並且「古典優雅」。很多頂尖的提琴家都擁有或使用過曹樹堃製作的提琴。

時光荏苒,古提琴的製作技藝似已失傳,業界認為,對義大利古提琴的聲音模仿和複製是絕對不可能的,但曹樹堃卻想把不可能變成可能。

這一次,他要仿製的是很有名的斯特拉迪瓦裡的一把小提琴。製作於1716年,可以代表歷史上義大利制琴的最高峰,曹樹堃能否成功超越呢?

曹樹堃對古名琴的仿製從面板的年輪相似開始,他的仿製嚴謹到連底板的斑紋都幾乎一模一樣。

同時,他用和古提琴相仿、甚至更好的手工及技藝來製作,以達到可以和古提琴相媲美的效果,甚至超越。 

一把琴的好壞,音色至關重要。常見的調音方法大都是依靠調音器來參考調音,敲擊音的檢測也可以通過儀器進行檢驗,可以說是省事又快捷。但曹樹堃卻另闢蹊徑,有他自己的一套方法!

四十多年的制琴生涯中,曹樹堃積攢了很多的經驗,也將這個調音方式修煉得爐火純青,那麼,他究竟是用什麼神奇辦法調出美妙琴音呢?

世間眾聲紛擾,曹樹堃在他的提琴世界裡沉心打磨,在世界舞臺上奏響最動聽的琴聲。

敬請關注50集微紀錄片《大匠》,12月28日(周一)22:00珠江頻道播出。一起見證大匠能否成功挑戰古名琴,揭曉這位制琴大師究竟使用何種「獨門秘技」調出絕美琴音!

一個領域、一位匠人、一個個獨具匠心的短視頻串接起屬於這個時代的「工匠精神」。由廣東廣播電視臺珠江頻道攜手深圳寶鷹建設集團聯合策劃製作的50集4K超高清微紀錄片《大匠》,逢周一晚22:00在珠江頻道播出。《大匠》紀錄了麵塑、佛山陶塑、潮州木雕、樂器製作、裱畫、制筆、仿生瓷、木工、漆工、建築工程等行業精英,旨在透過「匠人」對待工作的熱忱、一絲不苟、精益求精的態度,向社會傳遞一種職業敬畏、追求完美的「匠人」精神。匠到極致就是大匠!

撰稿:王婕媛

編輯:小馬哥

監製:彭蓉

總監製:倪卓宏 吳泳斌

往期精彩

◇【乾貨來了】松香篇

◇【乾貨來了】琴弦更換篇

◇有了它,再也不怕潮溼君、乾燥君傷害我們心愛的小提琴了!

◇【乾貨來了】不簡單的小提琴弓——該如何挑選?

◇如何清潔提琴上的油漬?

相關焦點

  • 中國優秀的提琴製作大師們
    1936年,他隨銀行遷來青島,1930年,在青島市立中學擔任音樂老師。在這裡,他結識了當著名小提琴家譚抒真,並與其一起參加了青島的一個業餘交響樂團。王玫在交響樂團埋頭苦練,演奏技巧不斷提高,但是他所使用的小提琴是破舊的。1935年,王玫決定自己製造小提琴。他潛心研究解剖小提琴的性能和原理,並反覆試驗,經過不懈的努力和鑽研,9月10日,王玫製造出了中國第一把小提琴。
  • 哪些提琴值得投資?
    除了十七、十八世紀的義大利琴之外,十九世紀至二十世紀的近代義大利琴的升幅也相當不俗。例如帕利森達和羅卡的提琴,它們的升幅也只是略遜於古義大利琴而已,2003年的市場價值已經直奔美金30萬上下了。或者我們可以認為近代與現代制琴家的實用價值,且本錢較少卻有較高的升值率,好使用又能賺錢。難怪有眼光的投資者不斷地在獵取近代與現代制琴家的佳作。如果資金比較充足,那就可以考慮收藏一些近代義大利琴。特別是已經過世的義大利制琴師的作品,它們的升值率會比還在世的制琴師的作品高很多。
  • 新到現貨︱義大利Cremona制琴大師Federico Fiora最新作品展示
    1996年,他在克雷莫納市中心開了自己的提琴作坊,專攻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修復,他特別受到克雷莫納傳統學派模型的啟發:如安東尼奧·斯特拉迪瓦裡、瓜爾內裡·德爾·耶穌,尼古拉·阿馬蒂,他經常使用阿馬蒂設計的1615年中提琴,保存在克雷莫納的斯特拉迪卡利博物館。他於1995年參加了「康科索·巴維諾」(Concorso Baveno)。
  • 奇美博物館收藏的北義大利Pressedna學派1800年—1865年皮德蒙(Piedmont)地區的經典提琴作品
    普雷森達的制琴是法國風格和義大利式的自由創作特性之間的傑出的妥協。這28年的時間並不長,但他還是能夠很快發展出自己的風格。他的樂器獨特,做工精確,技藝傑出,琴漆光彩奪目,並自創提琴模具;他的作品是法國提琴與自身靈感的巧妙融合,展現出義大利提琴自由創作的特色,有些琴身架構的製作是為了滿足聲音的需求,這跟當時音樂環境的新品味相呼應。
  • 秦紅柏:為制琴而準備的人生
    牆角立著一把做好的大提琴,好幾個人看中了要買下來,可他覺得油漆不夠好,必須重新上色。有人嫌他工期太長,他也不在意,「要對得起自己的手藝,更要對得起買家的信任。」  聊起挑選制琴的木材,秦紅柏馬上神採奕奕。「木材對於提琴音質的影響非常大,想找到做高級琴的好木料,要靠經驗、直覺,甚至是運氣。」為了找到好木料,他跑到阿爾卑斯山脈附近的幾個國家去選料。
  • 奇美博物館收藏的1680—1850年北義大利波隆納(Bologna)及莫德納(Modena)的經典提琴作品
    1780年至1850年期間,波隆納系統形成斷層;直到1850年,拉菲爾·菲奧裡尼(Raffale Fiorini,1828—1898年)的出現,他引導波隆納進入現代制琴業,並且將外模法導入波隆納的制琴技術中;到了1920年,波隆納系統開始發揚光大,其制琴技術不管在外觀或是音色上,在義大利均佔有一席地位,成為近代波隆納中最具代表的制琴系統,其後繼者亦在義大利各地開枝散葉,蓬勃發展
  • 奇妙的提琴世界(連載六)——提琴知識100問
    例如義大利著名的大師斯特拉地瓦利製作的琴,其工藝精湛,材料極講究,他的琴多數被公認為世界上聲音最好的,因此也是世界上最好和最貴的提琴。儘管他有個別提琴的聲音不十分完美,但其價值也非一般提琴可以比較。所以,提琴檔次之區分主要是在於:        1 )是否由名師製作?是否他個人獨立完成?或是集體製作與大批生產?        2 )手工及工藝程度如何?
  • 奇美博物館收藏的1900—1980年北義大利熱內亞(Genova)地區的經典提琴作品
    近代義大利熱內亞制琴學派所制的大提琴和中提琴數量相當少。中提琴的尺寸在400—410mm, 16寸左右,相當適合亞洲地區使用,音色、音量也相當傑出,深受許多中提琴演奏家喜歡。       他的提琴深具個人風格,在跟Fiorini學習制琴時,他就採用所學到的外模製作方法來制琴,外模製作琴側板,偶爾採用襯條是整條松木條如吉他的黏接法(continuous linings)。他一輩子製作了約125把小提琴跟為數不多的中提琴和大提琴。        這把1927年的提琴編號第83號作品,是他晚期的琴。
  • ☆義大利制琴藝術天才:朱塞佩·羅卡☆
    這其中也自然包括那些法籍提琴製作師們。當時已非常成功的法國制琴家尼古拉斯·萊蒂·皮萊蒙(Nicolas Lete-Pillement),因為政府的驅逐令也不得不暫時離開義大利。不久之後,一位萊蒂·皮萊蒙曾經的義大利學徒出現於制琴歷史的畫卷。在很短的時間裡,他完全取代了老師在都靈的影響力,並成為公認的制琴大家。他就是:喬瓦尼·弗蘭齊斯克·普萊森達(G.F.Pressenda ,1777–1854)。
  • 奇美博物館收藏的中義大利羅馬(Roma)學派1870—1950年的經典提琴作品
    1奇美博物館收藏的中義大利羅馬(Roma)學派1870—1950年的經典提琴作品臺灣奇美博物館古典提琴研究員國際提琴及琴弓製作大師協會會員鍾岱廷朱塞佩的提琴漆色,依不同制琴時期所使用的漆色而不同,但質地和透明度皆維持一貫的卓越水平,除此之外,優美的音色使現存的提琴皆售價不菲。圖為朱塞佩·菲奧裡尼小提琴 1925年       這把琴是大師最後一時期作品,貼有本人原始標籤的小提琴,外觀工整乾淨,採用上選材料,有著高貴音色和極具穿透力音量, 足以堪稱當代提琴典範。
  • 奇妙的提琴世界(連載一)—— 提琴知識100問
    如果定要為提琴類樂器在歷史的長河裡尋找一些演變進化的痕跡的話,那麼其遠祖當與斯裡蘭卡地域的鑾芬那斯荃( Ravanastron ),阿拉伯的冉芭( Rabab ),中亞細亞地域的克曼奇( Kamantche ),庇里牛斯半島區域的蕾貝卡( Rebec )等古樂器有淵源。
  • 特色推廣工匠傳承 義大利讓傳統手工藝保持生機
    製衣、皮具、鑄鐘、制琴……在義大利各地,人們時常能看到延續上百年的手工藝老店。工業化的不斷發展,對傳統手工藝的存續造成挑戰。據義大利手工業聯盟副主席法比奧·貝齊介紹,該國政府為手工藝企業和工匠設立了專項補助基金,如果是國家認定的大師級工匠,在退休後還能領取國家特殊津貼。「這些舉措極大提升了手工藝從業者的自豪感,讓他們擁有進一步精進技能的經濟能力,更好面對技術創新與行業競爭等方面的挑戰。」 依據各地情況,義大利政府還對手工藝企業設置了不同標準的減稅或免稅優惠。
  • 提琴收藏悠揚雅事如何成為理性收藏?
    藏家展示莫納西提琴細節 林清清 攝 從去年3月莫納西突然去世,到今年1月底F·比索洛蒂去世,兩位重量級義大利制琴大師相繼去世,引發靜水流深的提琴收藏界的討論。 制琴大師作品價值應如何判斷?隨著國內提琴收藏逐漸成熟,國內收藏界的收藏理念與方式,最近幾年有何變化?收藏頂級琴就能成為收藏家?小眾收藏如何保持理性發展?提琴價格如何理性分析?一把提琴,在演奏者、研究者、投資者不同人的眼中,是否會有不同意義?2月24日-27日,在剛剛過去的中國(廣州)國際樂器展舉行期間,匯聚一堂的國內提琴界專業人士,對羊城晚報記者集中發表了看法。
  • 制琴藝術在美國
    那時候最流行的音樂形式是聲樂曲,而且一般都會有古低音提琴的伴奏。也許是因為進口樂器常常伴隨著昂貴的運費和易碎等條件的限制,波士頓地區的好多手藝人開始自己製造樂器已滿足人們的需要。直到18世紀後期,提琴製造在波士頓地區已經形成了一個值得關注的產業,其中大多數制琴師受到西德風格的影響,不但保持了特有的工藝傳統,而且產生了一些新的理念和頗具個性的創造。
  • 奇美博物館收藏的北義大利近代杜林學派1860年-1950年皮德蒙(Piedmont)地區的經典提琴作品
    自薩奧戰爭(1859年)以來,義大利各地為邁向統一而戰, 1861年義大利王國正式成立:一八六一年義大利各地選出的代表們,在薩丁尼亞王國的首都杜林集會,通過義大利憲法,並宣布伊曼紐二世為義大利王國的國王。1870年又借普法戰爭的機會,收羅馬,並以羅馬為首都,於是義大利統一完成。義大利在商業上一直在變動中,也影響到提琴製作產業。
  • 奇美博物館收藏的瓜奈裡家族(Guarneri Family)經典的提琴作品
    目前資料暫無法考證得知彼得羅在馬泰奧二世的工作室待了多久,也無從了解他是否在全新的挑戰環境下,和其他的制琴師一同工作。現藏品中第一批貼上原作者卷標的作品出現於1725年左右,不過絕大多數的提琴標籤,所標示的年代都在1730年後。
  • 小提琴祖師爺-斯特拉迪瓦裡的制琴生涯
    小提琴製作師安東尼奧·斯特拉迪瓦裡來自義大利克雷莫納,他一直被人們認為是最偉大的小提琴製作師之一。斯特拉迪瓦裡從14歲開始師從阿瑪蒂開始學習做琴,主要從事小提琴、中提琴和大提琴的製作。至今為止,他親手製作的許多樂器仍然可以使用,他製作的提琴在拍賣會上經常被賣到天價。
  • 聽說這些義大利人,都修煉了爵士小號的獨門秘籍!
    卻修煉了令人瞠目結舌的獨門秘籍!特別在山的那面、海的那邊的義大利這樣的小號俠客更是數不勝數!今天我們就說一說那些義大利小號手和他們的獨門秘技! Enrico Rava可以算是義大利最重要的爵士樂手,他出生於1943年。18歲開始投身職業音樂人的生涯,並從一開始便和多位知名音樂人合作。
  • 奇美博物館收藏的1653-1750年威尼斯(Venice)學派的經典提琴作品
    1710年代左右,由於克裡蒙納商業生態發生變化,制琴業十分困難,彼得羅•瓜奈裡離開家鄉,在曼圖阿待了一段時間後,於1717年12月抵達並定居於威尼斯,與卡洛•託諾利一同在馬泰奧二世(Matteo II Sellas)的工藝坊工作(兩人的工作相互獨立)。1733年後則獨立在家制琴,並無自己的店面。當時威尼斯的制琴大師有馬泰奧•葛弗瑞勒、多梅尼柯•蒙塔耶納、卡洛•託諾利。
  • 10位古代著名制琴師提琴內部標籤樣式
    喬凡尼‧保羅‧馬吉尼(Giovanni Paolo Maggini,1580-c.1630)喬凡尼‧保羅‧馬吉尼(Giovanni Paolo Maggini,1580-c.1630)是布雷西亞(Brescia)學派首屈一指的制琴家,他是達薩羅(Gasparo Bertolotti da Salò, 1540-1609)的學生,也是將布雷西亞(Bresc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