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護芽媽媽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
女性在懷孕有了寶寶之後,對於寶寶的一切都充滿了好奇心,無時無刻都想著寶寶的安危,於是針對寶媽們的這一心理,世面上就出現了「胎心儀」,一款被「吹捧上天」的產品。
使用胎心儀後,孕媽在家就可以隨時隨地地監測到胎兒的胎心率,以此來判斷胎兒是否安全。
很多孕媽就在體會到胎心儀的甜頭後,就認為自己不用再辛苦地數胎動,用胎心儀就可以時刻地查看到胎兒的健康情況,自己就高枕無憂了。
但事實上真的如此嗎?有了胎心儀後就可以不用數胎動了嗎?專業的醫生給出答案。
胎心監護儀主要有什麼作用?能充分保證監測胎兒的安全嗎?
這裡插播一個概念:胎心監護。
胎心監護是一種評估胎兒宮內狀態的手段,目的就是為了在胎兒出現缺氧時,及時採取進一步的措施。甚至可以挽救胎兒的生命,避免父母承受痛苦。
醫院專用醫生所做的胎心監護往往有兩個探頭,一是監測胎心,二是監測宮縮,一般是監測20分鐘左右,進而來判斷胎兒在宮內的情況。
而日常家用的胎心儀的主要作用就是監測胎兒的瞬時胎心,用來判斷胎兒在宮內是夠存活。
正常情況下,胎心率在110次/分到160次/分之間是正常的,如果胎心率低於或者高於這個範圍,那麼就說明胎兒存在缺氧的問題。
而在孕期,胎心和胎動是胎兒生命體徵的重要表現,如果胎心胎動異常,那麼就預示著胎兒可能出現危險。
所以胎心儀僅僅能監測到胎心的情況,而且還是某一時間點的胎心,對於顯示孩子是否健康並沒有參考意義。
而且胎心儀對於胎動還是無法監測到的,還需要孕媽自己學會數胎動,才能更加掌握胎兒的具體情況。
胎心儀有時並不可靠
1) 胎心聲音過於柔弱
市面上會有商家宣傳自己的產品,稱可以在十幾周甚至幾周的時候就能聽到胎心,以此來讓孕媽們消費。
但事實上,胎兒在12周左右心管才開始搏動,這個時候胎兒體積很小,心臟自然也大不到哪去,心臟跳動的聲音自然也會很小。
往往這個時候孕媽使用胎心儀聽到的聲音,根本不是胎兒的胎心,像血液流動、腸道蠕動這些聲音都遠要比胎心的聲音要強得多。
產科醫生曾說:醫院的專業人士在孕25周的時候才勉強聽到胎心,而在這之前,孕媽們聽到的很可能都是自己動脈搏動。
2) 操作失誤
不同於醫生的專業胎心監護,胎心儀在使用方法上也需要有專業的概念。
孕媽們自然很少有專業知識,對於胎心監護的位置往往找不準,很可能因為自己的操作不當,或者位置的變化,聽出來的胎心率就不一樣,甚至有時候聽到的是自己的心率,這樣監測就沒有什麼意義了。
3) 產生誤導
大多數的胎心儀只能看到順點的胎心率或者單純地聽聽胎心,很多孕媽就認為這樣是胎兒健康的表現。
但事實上,這樣往往只代表胎兒當下是存活的,而胎兒的胎心在生命的最後一秒才會消失,但在這之前很可能就已經受到嚴重損傷。
曾經就有過因為依賴胎心儀而導致悲劇的情況發生,所以單純靠胎心儀來聽胎心,有時候也會對孕媽產生誤導。
頻繁地使用胎心儀也會威脅到胎兒的安全
絕大多數的胎心儀採用的都是超聲都卜勒原理,探頭髮出超聲波來收集胎心。
雖然超聲波是一種聲波,基本上不會產生輻射,但本質上還有或多或少有影響,如果作用時間過長,或者使用過早,事實上也會對胎兒造成一定的影響的。
國際婦產超聲協會發布聲名:不要過長時間超聲檢查,檢查應該限制於醫學方面,而不是以娛樂性質為目的。
寫在最後:
所以,如果孕期孕媽想聽聽寶寶的胎心,儘量要等到孕期6個月後,而且也不要經常使用。
檢查結果也不要過於依賴,還是自己數胎動來得靠譜。數胎動不需要專業的知識,方法也更便捷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