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裡營房的千裡遙望 - 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

2021-02-08 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

來源:解放軍報·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 作者:王雪振

深深藏在心底的思念

堅守,對卓玉嬌來說,已經變成一種習慣。

在卓玉嬌戍守醫療站的9年歲月中,有關團圓的話題,她說的不多,甚至用「隻言片語」就概括了節日的全部記憶——極少在中秋節回家,與家人「團圓」基本靠電話和視頻;碰上大雪封山沒有信號,對於家人的思念,只能生生憋在心底……

只有救護工作能讓人忘卻與親人疏離的痛苦,多數時候,卓玉嬌都在與思念作鬥爭。以前是思念父母,隨著年齡漸長、結婚生子,她心中的牽掛越來越多——先是分居兩地的丈夫,漸漸地,又有兩個年幼的兒子。

對於團圓,沒有誰能比卓玉嬌更敏感。長期因肩負職責使命而隔絕於「平常家庭」的概念之外,常年置身人間煙火寥落的雪域孤島,團圓給她帶來的煎熬,像極了一把把重重的錘,每一錘都敲得她心痛。

卓玉嬌從小在新疆奎屯長大,是被父母捧在心尖兒上的獨生女。剛到醫療站時,卓玉嬌才23歲出頭,那時的她,正值風華正茂。

來醫療站的第一年,卓玉嬌就強烈感受到內心「大家」與「小家」的撕扯。醫療站條件艱苦,她總會想家,有時枕頭都被哭溼了。但每次與母親通電話時,懂事的她卻不露聲色,將滾落的眼淚吞進肚裡。

卓玉嬌的愛人周文奇是新疆軍區第15醫院的一名軍醫,駐地在新疆烏蘇。倆人結婚6年多了,廝守的日子卻屈指可數。

因為長期分隔兩地,周文奇的幾個親戚家,卓玉嬌至今都沒完完整整地走上一趟。甚至,兩人結婚都3年多了,還有同事給周文奇介紹對象,以為他還是單身,這令周文奇哭笑不得。「後來,玉嬌來隊探親,我特意拉著她見了好多戰友。」周文奇的笑容有些靦腆。

一個女人獨自堅守喀喇崑崙,何其艱辛。卓玉嬌的大兒子周昊恩今年5歲了,小兒子周昊宇剛8個月。比起不能給孩子們「全天候」關愛,卓玉嬌更內疚的,是橫亙在她和大兒子周昊恩之間的生分感,「他們還那麼小,是最需要母親陪伴的時候……」她也擔心,因為親情的缺失,會影響孩子們的性格。

中秋節,不能團圓盼團圓。過去,卓玉嬌總想像著與家人團聚的溫馨,如今,她的思念變得愈加複雜——她思考更多的是如何融入家庭,真正扮演好母親的角色。

特殊的「團圓」記憶

這幾年,因長期處於高寒缺氧的環境,卓玉嬌的記憶力大不如以前。她總忘事兒,生活中不是丟這就是丟那。母親放心不下,多次提醒卓玉嬌:「閨女,我開始健忘是50歲以後的事了,你才多大啊。」

女兒守在高原上,當媽的怎能不心疼?

在一個泛黃的記事本上,卓玉嬌一筆一畫寫著「中秋節,媽媽來」。稀寥字跡的背後,珍藏著她與家人一次特殊的「團圓」記憶。

兩年前的中秋節,趕上執行保障任務,卓玉嬌不能回家,愛人也出差在外。卓玉嬌的媽媽韓新娟索性帶著當時不滿3歲的周昊恩,上高原探望女兒。

為了過節,別人都是往家趕;為了團圓,韓新娟帶著外孫出了門。這一老一小,從北疆奎屯乘火車,奔波1782公裡。媽媽來,是想女兒;娃娃來,是想媽媽。

原本,怕女兒脫不開身的韓新娟,還盤算著直接上山,將孩子帶到三十裡營房。可卓玉嬌一聽急了,「上山是鬧著玩的嗎?哪個環節出點岔子都是要命的啊!」

得知情況的醫療站領導,批了卓玉嬌一周假,並為她聯繫了某汽車團下山的車。當天晚上,卓玉嬌便趕到了位於葉城縣的家屬臨時來隊公寓。可她進了宿舍,只看到了行李,沒看到母親和孩子。

撥通了電話,她才知道小昊恩耐不住長途跋涉發起高燒,正在醫院輸液。

卓玉嬌心急火燎地趕過去,衝進輸液室。她先是看到熟睡的孩子,又看到憔悴的母親,眼淚就不爭氣地掉下來了……她上前想抱小昊恩,一晃,孩子醒了,哭著不讓抱。

韓新娟趕緊勸說:「娃兒,她是你媽媽啊。」小昊恩才平靜下來,嘴裡蹦出一句話:「媽媽,你咋才回來?」卓玉嬌一聽眼淚汪汪的,小昊恩伸著小手給她擦淚。一旁的韓新娟見狀,也扭過頭暗自抹淚。

那次團圓,一家三口在一起待了7天。歸隊前一晚,卓玉嬌把一切料理妥當後,悄悄坐在兒子身旁,想要說些什麼卻如鯁在喉,只怔怔地看著孩子玩。

那夜,卓玉嬌好幾次起床給媽媽、兒子掖被子。聽著至親勻稱酣熟的呼吸聲,她一夜沒捨得合眼。

或許對普通人來說難以想像也難以理解,對於很多身著軍裝的軍人來說,每一次團聚,都確實是一生中彌足珍貴的時光。

從那以後,卓玉嬌再沒讓家人上高原探親。每次幸福的團圓過後,她都要面對一次撕心裂肺的離別,累積一層難以抹去的自責……

不能團圓的「團圓」

每年中秋節,當崑崙山上皓月高懸,駐守醫療站的官兵們便會在營院裡,熱熱鬧鬧地辦起賞月晚會。

佳節倍思親,在那樣一個時刻,千裡之外的母親、丈夫和孩子,滿滿當當地佔據了卓玉嬌的心。

不能團圓的「團圓夜」,卓玉嬌面對手機,逐一與母親、丈夫視頻通話,尤其是看到孩子的剎那間,她的思念和內疚會被瞬間放大,掛上電話,內心的傷感總是無處安放……

面對「苦思而不得」的團圓,更多的時候,卓玉嬌又能保持一種相對的樂觀:「我和家人把『視頻通話』也稱作『團圓』。不能近距離相守,但能看到、聽到彼此,心裡便知足了。」

守防9年整,習慣了離別的卓玉嬌明白自己肩負的責任,她從不輕易將負面情緒示人。有時傷心極了,她會跑到沒人的地方待一會兒。

四年前的中秋前夕,卓玉嬌隨隊前往神仙灣、天文點等一線連隊巡診,體會了攀爬神仙灣108個臺階的艱辛。這讓她深受震動。

「那些站崗執勤的戰士,都不過十八九歲,無數個團圓的日子,他們堅守在這麼高的地方。他們對家人思念,會比我更濃些。」卓玉嬌的語氣中透著心疼。

對待高原戰士,她是心思纖細的知心大姐。對待自己,她卻時刻用高原軍人的標準來要求。這些年,卓玉嬌先後救護高原官兵數百人,感受過救護成功的欣喜,也承受過失去戰友的心痛。

2013年7月,距中秋節還有一個多月時間,醫療站緊急出動,救助一輛碰撞山體的軍車。那次事故,一名剛大學畢業的中尉不幸犧牲。那張23歲的花季面龐,永遠定格在了卓玉嬌的腦海裡。

那次以後,她再一次堅定了自己堅守高原的理由:「儘可能用自己所學呵護高原軍人的健康,守護他們的生命。」

愛,是溫暖的源泉

9年的青春年華獻給喀喇崑崙山,這幾年,卓玉嬌越發感覺自己離開的日子,近了。一頭是對高原的不舍,一頭是對家庭的牽掛,每每念及此,卓玉嬌心緒複雜。

「每次下山休假,我都醉氧。」卓玉嬌回憶說。操持油鹽醬醋,她感覺生疏;出門買菜購物,她看得眼花繚亂、不知如何選擇。

一次,卓玉嬌和家人出門吃飯,結帳時商家拜託她「掃碼支付」,她卻一臉茫然,「感覺自己落伍,與社會脫節了。」

也難怪,長期身處封閉隔絕的環境,遠離都市煙火氣,下山後誰都很難一下適應。其實,卓玉嬌更擔心,自己褊狹落後的認知能力,會耽誤兩個孩子的成長。

與孩子的感情重建,也成了卓玉嬌的煩心事。在與孩子溝通時,她會顯得侷促,甚至帶著一種「討好」的意味。一次,卓玉嬌發現周昊恩吃飯挑食,批評的話還沒說出口,她就咽了下去——她罵一個字都會心疼,她更怕自己的嚴厲,加劇與孩子的隔閡。

女人的心都是柔軟的。駐守高原,她把這份對孩子的虧欠,用在了保障邊防官兵上。

今年中秋節前幾天,卓玉嬌隨醫療站完成喀喇崑崙哨所的巡診任務。每次告別,她都會給送行的戰士一個溫暖的擁抱,一個個擁抱,飽含著一名女性醫療工作者對守防戰士的深切理解、崇高敬意。

不能團圓的日子,都是為國堅守的日子。這幾年,卓玉嬌還將精力投入到心理疏導領域。

四川籍老兵王丁楊,由於常年守防,談了10多個對象都因溝通不便「吹了」,父母時常打電話催他回家相親,他整日悶悶不樂。

一次,王丁楊怯怯地撥通了卓玉嬌的電話,一口氣將自己的苦惱和盤託出。自那以後,卓玉嬌便經常給他去電話,還悄悄與小王遠在四川的父母溝通,說服他們慎重對待兒子的婚戀……

一年後,王丁楊終於遇到了情投意合的姑娘。卓玉嬌得知這個消息,開心了好幾天。她說,不能陪伴孩子,她願意用更多時間和精力,去守護堅守高原、戍衛祖國的邊防戰士。

愛,是溫暖的源泉。有了愛,邊關不再苦寒。

中秋節快到了,三十裡營房駐地的月亮又大又圓。夜夜望月,思念親人,卓玉嬌的內心多了一份篤定,在她看來,還有很多事等著她為家庭、為戰友去付出。

從小到大,卓玉嬌一直沒去過北京。她夢想著,有一天穿上軍裝、佩戴著軍功章,與家人在天安門前開開心心地合張影。

雖然戍守在距離北京數千裡之遙的邊疆,她和祖國始終心心相印。「那個時候,兩個孩子應該會為他們的媽媽驕傲的。」她的臉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解放軍報·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出品)

相關焦點

  • 國防軍事頻道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廣電部 電視節目創新方案徵集公告
    時間:2020-05-09  責編:劉莎莎  來源:中國軍視網  作者: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廣電部2019年8月1日,一個嶄新的頻道橫空出世,在這裡,鏗鏘誓言聲震長空,金戈鐵馬奔騰不息,這裡有最權威的國防動態,最深入的軍情解讀,最尖端的軍事科技,最硬核的鐵骨柔情……為了更好地傳播強軍聲音,
  • 解放軍空軍新型移動營房亮相演訓場:空調水電一應俱全,還帶防爆圍牆
    近日,解放軍空軍新型箱式組合「移動營房」亮相大漠演訓場。快搭快收、靈活部署,大幅縮短了部隊進駐所花費的時間、提升部隊戰備保障效能。圖說:野戰基地內的新型箱式組合板房 來源:@解放軍報圖說:野戰基地內的指揮大廳 來源:@解放軍報圖說:醫療方艙 來源:@解放軍報根據「空軍新聞」微信號的報導介紹,這種移動營房可以按照辦公室、會議室、宿舍、餐廳、盥洗室、廁所、淋浴房、醫療救護方艙等不同功能模塊,將箱式組合板房、鋼結構板房、貨櫃房、簡易方艙、野戰帳篷等進行自由拼接,從而形成不同的獨立單元
  • 硝煙裡的青春 - 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
    在李承興的觀念裡,仗怎麼打,兵就怎麼練,年輕的兵更要在艱苦環境中摔打。「營區北部有可疑人員在窺探營區!馬上進行搜捕!」接到戰鬥命令,劉金良立即收攏人員,展開作戰籌劃、登車出發。半山腰上,數個人影在雨霧中若隱若現,劉金良正帶領班組在樹林中搜捕前來窺探營區的「敵特」。
  • 空軍新型移動營房亮相演訓場:空調水電一應俱全,還帶防爆圍牆
    近日,解放軍空軍新型箱式組合「移動營房」亮相大漠演訓場。快搭快收、靈活部署,大幅縮短了部隊進駐所花費的時間、提升部隊戰備保障效能。圖說:野戰基地內的新型箱式組合板房 來源:@解放軍報圖說:野戰基地內的指揮大廳 來源:@解放軍報圖說:醫療方艙 來源:@解放軍報根據「空軍新聞」微信號的報導介紹,這種移動營房可以按照辦公室、會議室、宿舍、餐廳、盥洗室、廁所、淋浴房、醫療救護方艙等不同功能模塊
  • 說說艦船動力源 - 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
    來源:解放軍報
  • 讓關愛帶來春天的溫暖 - 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
    2月4日,戰鬥英雄、山東省軍區青島第一幹休所離休幹部谷德合,在醫院病房裡對前來探望的幹休所領導感慨道。根據防疫工作的需要, 一些烈軍屬、遺孀和子女不在身邊的部分老幹部只能「宅」在家裡,日常生活有諸多不便。
  • 查幹敖包的「賀喜格」 - 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
    來源:解放軍報 作者:朱明鶴 徐嘉寧
  • 這次,我攔下了領導的車 - 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
    看到政委鄭建勇從車窗裡遠遠對我豎起了大拇指,我心裡美滋滋的:「這次,我可以放心地攔下『一號車』啦!」前不久,作為列兵的我第一次擔負門崗執勤任務,任務之前就有班長反覆叮囑:「咱們大門崗哨不僅是旅隊的門面,更是營區安全的首道防線,要把營門衛兵職責盡好。」我接過執勤裝具,一種強烈的使命感油然而生:「一定要嚴格按照條令規定,把崗站好、把門守好!」
  • 千裡移防,鐵心跟黨走
    來源:新華社軍分社·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 作者:黃明 李兵峰 黃一宸 千裡移防,鐵心跟黨走——南部戰區陸軍第75集團軍某紅軍旅政治建軍、練兵備戰記事 半截烙有「長徵記」字樣的老舊皮帶前,官兵們肅然站立,重溫那個84年前的紅色故事。
  • 緬懷,為了更好的前行 - 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
    來源:海軍新聞微信公眾號作者:王玥、盧政、張淦、任劍翔、秦長江、高忠鴻、王遠方、白高峰、權軍祖、陳曉雅、謝宇飛、王法勇、張碩、楊嶺、丁傑、王子齊、郭甜、楊凱凱、邢雲、高驗傑、徐濤濤、李銀川、段李哲、崔旭、李志強、朱帥、秦雪峰、楊硯瑞、王辰瑋、鄭文君、劉佩偉、熊劍、劉再耀、季華東、王光傑、張弘贊、周勝旋、鄭登峰、於家弘、卓靈鵬、邱路峰、田世凱、劉嘉偉、潘凡文、王珏、張鑫
  • 2018中國應用新聞傳播十大創新案例出爐
    新華社新媒體中心、人民日報海外版、上海廣播電視臺、騰訊新聞、字節跳動、第一財經、界面新聞、浙江長興傳媒集團、阿牛科技、微信公眾號「獸爺」十家媒體榮獲「2018中國應用新聞傳播十大創新案例」。這次評選由中國新聞史學會應用新聞傳播學研究會頒發,獲獎的十大案例經由專家提名和推薦評審評出,反映了國內媒體在媒介融合和技術創新中的最新探索,具有很強的代表性和引領性。
  • 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醫學中心急診科:首都疫情防控的「守門人」
    首都疫情防控的「守門人」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戰鬥中,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醫學中心急診科聞令而動,黨員骨幹衝鋒在前,為數千名發熱患者進行檢測診斷,為守衛首都人民群眾和官兵生命安全作出了重要貢獻。凌晨兩點,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醫學中心急診科的發熱門診依舊燈火通明,為新冠肺炎疑似患者進行的核酸檢測已經持續了一整天。
  • 千裡邊關巡診情
    千裡巡診走邊防,關愛官兵送健康。
  • - 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
    來源:空軍新聞微信公眾號作者:湯懷輝
  • 廈門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新聞傳播教育的南方之強,廣告教育的搖籃
    廈門大學新聞教育歷史悠久,1922年成立新聞學部,開啟了中國人辦新聞教育的先河。1983年復辦新聞傳播系,在中國大陸率先以「傳播」冠名,創辦廣告學專業、國際新聞學專業,體現了廈大新聞傳播人敢為人先的開拓精神。2007年成立新聞傳播學院。
  • 湖北日報融媒體中心獲選2020中國應用新聞傳播十大創新案例
    湖北日報訊(記者張小燕)12月12日,2020中國應用新聞傳播論壇暨中國應用新聞傳播十大創新案例頒獎大會在中央民族大學舉辦。湖北日報融媒體中心獲選2020中國應用新聞傳播十大創新案例。
  • 中印邊境解放軍的冬天:無人機送火鍋,氧氣隨時吸,用上外骨骼
    高原營房中的士兵一邊閱讀一邊吸氧11月23日,《解放軍報》報導說,所有海拔3000米以上的哨所都配備了制氧機,駐紮在4,000米以上的部隊每天將接受一個小時的強制性氧氣治療。除了建造大型制氧站,車載式氧氣發生器和高壓氧艙外,解放軍還開發了可攜式制氧機和氣瓶,甚至為單兵開發了可攜式氧艙和化學氧氣發生器。報導說:「氧氣隨時隨地都可以使用,這已經成為一種新的常態。」報導公布了兩名士兵坐在床上看書的照片,他們戴著與固定在牆上的瓶子相連的氧氣面罩。解放軍還裝備了機械外骨骼防護服,以幫助士兵克服海拔高度的影響來執行基本任務,例如步行和攜帶裝備。
  • 空軍現代化的野戰營房出現在大漠中央
    在此次演練中,空軍部隊區分不同模塊功能需求,成體系運用箱式組合板房、鋼結構板房、貨櫃房、簡易方艙、野戰帳篷等「移動營房」,實現了大幅縮短部隊進駐周期、大幅提升戰備保障效能的既定目標。(李建文 肖鵬 郭校)近日,空軍結合年度演訓任務,首次在複雜陌生地域展開惡劣氣候條件下的野戰機動宿營保障模式探索實踐。
  • 「解放軍」的名稱是怎麼來的?從何時開始軍隊稱為解放軍的呢?
    當時各解放區的軍隊名稱由於歷史原因,八路軍、新四軍、遊擊隊、解放軍等番號,在書面或口頭上都有一定存在,夾而用之。1947年6月,毛澤東以他智慧的目光,透過瀰漫的戰火硝煙,敏銳的作出了將戰爭引向國統區的決策,劉伯承、鄧小平率領大軍強渡黃河,千裡挺進大別山,直接威脅國民黨的統治中心南京和武漢,帶動了中國各個戰場的戰略反攻,整個戰爭格局從此發生根本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