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中年 閭丘露薇:願自己不被年齡定義和束縛

2021-02-12 中國新聞周刊

致中年

穿越幽暗森林,抵達心之彼岸

每到春節,本刊都以一期「致××」的主題策劃,伴隨讀者踏上歸家的路。2014年,是「致故鄉」;2015年,是「致父母」;2016年,是「致愛人」。

今年,我們致中年。

「中年」充滿歧義甚至尷尬,讓許多人覺得無法直視。如35歲的但丁在《神曲》開頭所寫:「在人生的中途,我在一座幽暗的森林裡迷了路。」

但人到中年,一種新的、只有在這樣的年齡才有資格擁有的力量也在凝聚。這是一種超越青春和荷爾蒙的力量,一種繼續成長的力量,平靜地迎接暴風雨的力量。

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閭丘露薇

1969年9月19日出生於上海,主持人、媒體人。

我一直是一個沒有年齡概念的人。也就是說,從來沒有對自己有一種束縛:怎樣的年紀,應該做怎樣的事情。因為這樣對待自己,所以,也用同樣的標準去看待別人,所以,從來不去思考這些所謂「人到中年」,或者「人到老年」的問題。

中年到底是如何定義的?查了一下牛津字典,中年是介乎45至65歲之間,早期成人階段和老年之間。如果按照這樣的定義,我算是剛剛告別了青年時代不久,步入了中年時代。心理學家們說,進入中年,開始有了老化的生理跡象,尤其是對於女性。另外,人的認知能力也出現退化,所幸有人生經驗,可以幫助彌補這方面的損失。中年會面對家庭婚姻緊張,事業開始出現不穩定,所謂「中年危機」,誰也躲不過去。

總之,看了一堆關於中年的文獻之後,會覺得此刻面對的人生,是如此的艱險,就像一個曲線,走過了頂峰,然後,日復一日,每況愈下。還好,我是一個沒有年齡概念的人。倒不是相信人定勝天,靠決心可以克服天然的人體變化,只是,現實生活中,確實有太多的人,所做的事情,並沒有被年齡的定義所束縛。

好幾個朋友,步入中年,才做了母親,這在過去,是很多人難以想像的事情,但是現在,她們的母親角色,做得相當從容。至於我自己,重新回到校園,和年紀比自己小差不多一半的年輕人們一起坐在課堂上,做作業,考試,寫論文。儘管我自己毫無心理障礙,因為只要記得自己的唯一一個身份——學生——對我來說,就可以應對所有的處境。但是很多時候,還是會遇到一些讓別人感到尷尬的事情:咖啡館裡的店員,熟悉之後閒聊,會問我是不是大學裡的教授,於是我向對方解釋,自己只不過是一個學生,然後,我可以感覺到對方的錯愕,然後就轉開了話題。我想,這很自然,這是因為,我們腦子裡面,對於不同的年齡段,已經有著一個固化的框架,在適當的年齡,需要做恰當的事情。

其實很多時候,我也有著這樣的思維框架。去健身房,看到身邊頭髮花白的老人,身形矯健,比周圍好多個年輕人還要有力量和耐力,覺得有些不可思議。但是細想一層,這是因為我把老年人固化成一個模式,剝奪了他們過和其他年齡段一樣的生活的可能。很多時候,能力和狀態,不管是生理還是心理,和年齡不一定有著直接的關聯,而是在於一個人的生活方式以及生活態度。

設想一下,一個天天保持鍛鍊習慣的中年人,和一個整天對著電腦打遊戲,足不出戶的年輕人,誰更加健康,更有力量?一個從來不關心外面世界、思維固化的中年人,和一個走遍世界、開放包容的年輕人,誰更有人生智慧?

很多人談論中年,是因為覺得距離死亡更近了。對於我來說,這是一個無法討論的問題。因為,人處於不同的處境,那麼人生的長短都是不公平的。處於戰火紛飛中的人,處於貧困狀態的人,處於惡劣的自然環境中的人。假定七八十歲才算得上正常死亡的話,那麼人生依然還有漫長的道路。畢竟,四十歲之前,有差不多一半的年齡,還沒有成年,還沒有能力掌握自己的人生,那麼步入中年,餘下的人生都是自己可以掌控的,或者說,是出於深思熟慮之後的自我選擇。那麼,人生不是剛剛開始,最有意義的時刻嗎?

1905年,著名的心理學家William Osler爵士,宣布從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退休。在歡送會上他宣稱,一個人的一生,只有15年的黃金期,最有效的工作時間是從25歲到40歲,男性過了40歲,那就是無用之人了。Osler就是提出一直被人們掛在嘴邊的「中年危機」的心理學家。他宣布退休的這一年,正好55歲。而且,當他回到英國,很快接受了牛津大學的邀請,一直工作到70歲,顯然並沒有成為一個無用的男人。不過,那個時候,全球的人類平均壽命還不到50歲,而現在,已經達到了78歲。按照當時的算法,放到今天,也就可以理解,為何人的青年期和中年期的年齡定義,都和以前有著很大的不同,而且一個人的黃金時代,不再僅僅局限在短短的15年。

18世紀初,西方的男女地位並不平等,心理學家們還沒有去研究中年女性的意識。至於Osler的理念,在當時則非常有市場。進入工業時代,工廠需要大量的勞動力,但是在當時,中年男性勞動力遭到歧視,很難找到工作,或者是保住現有的飯碗,因為年齡。但是弔詭的是,控制社會的一群人,都是中年或者老年男性,一批在學者眼中「無用的男性」。

其實現在也是一樣,每當產業升級換代,最先遭到淘汰的就是中年勞工,這是因為在資方看來,他們已經無法掌握新的技能,因此需要被一批具備新的勞動技能的年輕勞動力所替代。在管理階層,中年人同樣面臨挑戰,對於需要節省成本的企業來說,用更低成本的新人來替換已經貢獻了人生黃金階段的中年僱員,是再划算不過的策略。在香港有一個詞,叫做「雙失」,特指那些人到中年、家庭破碎的中年男性。有意思的是,這個詞並沒有用在同樣處境的中年女性身上。在我看來,這是因為中年女性的同樣境遇,並沒有進入主流視野,就好像中年危機,總是特指男性一樣。

這些年,科學界對於如何保持大腦健康有很多研究,因為在現實生活中,充滿了各種顛覆人們刻板印象的個例。比如,往往一個70歲的人,比40歲的人還要精力充沛;一個40歲的人,比20歲的人對於突發狀況,要反應靈敏。於是科學家們希望能找出裡面的共性,到底是怎樣的原因,可以讓一些人可以克服年齡自然衰老造成的體力和智力的下降。

不同的研究發現,一個人知識的積累、分析能力,以及不斷學習的欲望和能力,可以讓人保持生理和心理的年輕。實驗顯示,雖然年紀越大,對於數字的記憶力比不過年輕人,但是在所有其他的智力測試中,起到關鍵性作用的是一個人的受教育程度,而不是年齡。這是因為,接受教育程度越高,越有能力投入更多的資源在自己的身上。

而另外一種讓人保持年輕的因素就是工作。研究同時發現,即便接受教育程度不高,但是如果能夠保持持續工作的話,這樣的中年人能夠透過應對社會和工作所積累的經驗和技能,來彌補教育程度的不足。而如果能夠掌握新的科技,比如使用電腦等,同樣會使得低教育背景的中年人保持活力。其實,所有的這些都在提醒大家,人的衰老雖然是自然現象,但是依然有延緩衰老的方法,那就是學習和工作。也因為這樣,一個社會,需要為中年人提供機會,讓他們/她們有進修或者學習新的技能的機會。

作為一個步入中年的人,我想,自己處於一個應該覺得滿足的狀態:讀博士,對於年輕的同學們來說,可能更重要的是一個學位,然後一份工作,終於開始真正進入社會的生活。而對於我來說,讀博士,更多的是持續進修,集中一段時間,安靜下來,讀書,積累知識,學習新的技能。學位當然也很重要,因為這關係到是否可以有另外的職業選擇。但是即便這個選擇無法實現的話,似乎也沒有太大的問題,因為,還可以有另外的嘗試。和我一樣狀態的人很多,只不過沒有選擇當學生,而是更換之前的身份和社會地位。

當然,所有這些,都只是表面的形式,可以有很多種的不同和組合,但是本質都在於,不要停留在原來的位置上,停滯不前。同樣的身份和社會地位,一樣可以做出變化,而這種對自我的要求,很多時候,只有自己才會意識得到,自己的改變,只有自己才感覺得到。但是,這不是已經足夠了嗎?人到中年,難道還要更看重別人眼中的自己?因為有所求,才會有所忌,才會患得患失。

可是,不是每個人都可以有這樣理想的中年狀態的。也因為這樣,我一直覺得,有能力的人,需要承擔更多的責任,尤其是那些掌控著社會資源的中年人和老年人們。不要只是看到問題,卻不去解決問題,甚至把那些缺乏競爭力,跟不上時代變化的中年人們推到一邊,或者視而不見,或者為了自己的既得利益,阻礙年輕人的上升空間。只是,一個人在年輕時代養成的價值觀,往往會延續到中年和老年,而一個年輕人的價值觀的形成,和一個社會的中堅力量,也就是中年和老年中的精英們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人到中年,是願意更多地回饋社會,承擔起推動社會向前的責任,還是退回到自我的小天地,為了守護自己已有的,或者得到更多的,不惜從下一代身上透支;是選擇不斷進步,還是固步自封?這些都是個人的選擇,但是這些個人的選擇,不管如何迴避,都不可避免地會影響到未來。

而作為個體,很多時候,大環境是讓人失望的,或者有很多的局限,但是個人還是有選擇的餘地的。人到中年,依然可以開始培養個人興趣,不是那種強調集體行動的廣場舞,而是學習當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依然可以過有質量、不覺得空虛寂寞的生活。年輕的時候,因為忙著工作,成家,帶孩子,會有很多想做的事情沒有去做,不要留到老年,而是從現在開始,一件件地嘗試做起來。也許時過境遷,嘗試的時候,發現已經沒有當初的激情,但是終歸是嘗試過了。可以和孩子一起學習,一起做學生,或許是很好的和孩子增進了解的契機。或許,已經空巢了,孩子長大,有了自己的生活,那更是應該把重點放在自己身上。

看看全球,如果按照字典上的定義,是老人們統治著世界,所以,中年人,和他們相比,多麼年輕,怎麼會人到中年,就覺得生活已經開始走向終點了呢?看看年輕人,他們所經歷的,已經是自己人生中的一部分,很顯然,這是他們正在積累,無法超越的人生財富。當然,並不是說,因為時間的優勢,於是理所當然地以為,自己比年輕人要成熟,要懂得更多,如果不持續學習,不持續地鍛鍊自己的體力和智力,那麼,無可避免地會成為「無用的人」,因為衰老,是必然現象。當然,個人的努力,可以和自然的力量較量一下,而那麼多的例子說明,這樣的較量是值得的,也是有回報的。不然,為何那麼多人會相信,那些統治世界的老人們,不是老糊塗,而是充滿了智慧,可以帶領大家向前走呢?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刊立場

點擊圖片閱讀 | 一個玻璃瓶裝完1年垃圾!這一家四口的10年零垃圾生活讓無數人喊好變態!


點擊圖片閱讀 | 70歲開始逆生長,105歲考博士,他說「工作不是負擔,無聊才是」


點擊圖片閱讀 | 絕不為出軌脫罪,但要承認它是人性的一部分

相關焦點

  • 閭丘露薇:我就是永遠相信愛情
    閭丘露薇說:「我愛看格林童話,相信那種永遠不變的故事結局——公主和王子從此幸福地生活著……」然而現實不是童話,婚後的生活,對於閭丘露薇來說一直處於疲於奔命的狀態:孩子來了,她堅持自己帶孩子;她的工作不穩定,丈夫的工作也不穩定;他們租住在一間不足15平米的房子裡,衛生間和客廳都是公用的。有了孩子以後,閭丘露薇很想有自己的家。她做主買了一處房子,200萬港幣。
  • 閭丘露薇:知道你是誰,知道你要怎麼活
    閭丘露薇 1995 年入行,迄今已做了 17 年記者。她說自己的「職業偶像是日本電視劇《新聞女郎》裡面鈴木保奈美演的那個角色。發生了交通事故,死者是她丈夫,她也能把它播下來,我覺得這是很職業的狀態。在加入鳳凰衛視的初期,整個新聞部只有她一個財經記者,每天要跑五六條新聞,所以白天她在香港各地來回穿梭,然後乘著採訪的空隙,坐在車上開始寫稿。下午五六點鐘回到公司,配音、找畫面、剪片……加入鳳凰才兩周,閭丘露薇已經是臺裡新聞產量最高的記者——這便是她的態度,不是「方法笨」,她只是「不惜力」。
  • 閭丘露薇:戰火中的愛情
    本文選自《我所理解的世界》 閭丘露薇 著閭丘露薇,著名記者、資深媒體人。
  • 橙人訪談 | 與閭丘露薇: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
    圖為阿富汗戰爭時期,閭丘採訪時與民兵的合影現在,每每有新人加入北京站,我和攝像鍾明亮,都會給大家憶苦思甜下,想當年閭丘在的時候……看看你們現在,都不敢累著,更別說罵了……(咳咳,聽見沒,新人別嬌氣)在之後三四年的日子裡,每一天都瘋在新聞的路上,馬不停蹄,記得和閭丘一起出差過幾次,第一次是河北,當晚自己就喝醉在廁所裡怎麼也出不來,攝像師老魏差點兒破門而入把我搬出去,恩,那是在鳳凰的第一次喝大
  • 閭丘露薇:是誰讓冀中星那樣的人不在乎生命?
    騰訊網「大家」今日(26日)刊登了鳳凰衛視記者、主持人閭丘露薇題為《退守最後的底線》的文章。文章細數最近發生的暴力維權事件,文章提出「為什麼社會缺少愛」的疑問,閭丘露薇認為許多個人暴力維權事件的原因是家庭、政府和社會造成的,文章追問,是誰讓冀中星那樣的人不在乎生命,責備「政府從來不為自己不尊重生命的行為道歉和承擔責任」。
  • 閭丘露薇 我就是永遠相信愛情
    一個男孩子,做了一個動作讓閭丘在瞬間心動,現在她已經想不起那是個什麼樣的動作,只記得在那一刻她突然意識到:「如果我有一個丈夫,就應該是這個樣子的。」也是他們有緣吧,男孩子的證件丟了,不能回香港,閭丘的母親便邀請男孩子住到家裡。之後,兩個年輕人開始戀愛。3個月之後,他們結婚了。閭丘露薇說:「我愛看格林童話,相信那種永遠不變的故事結局——公主和王子從此幸福地生活著……」
  • 閭丘露薇談青天白日旗事件:網友痛批張懸恐將臺灣人推向「臺獨」
    臺灣歌手張懸11月2日在英國演出時,接過臺灣歌迷手中的「青天白日旗」在臺上展示,並稱「青天白日旗」是自己的「National Flag(國旗)」。此舉引發在場的大陸留學生不滿,隨後更引發兩岸輿論熱烈討論。鳳凰衛視首席記者閭丘露薇今天在節目上表示,網友痛批張懸恐將臺灣人推向「臺獨」。
  • 閭丘露薇專欄:香港人怎麼了?
    閭丘露薇 知名電視節目主持人,著有《行走中的玫瑰》、《無薇不至》、《不分東西》等。看到這樣的新聞,會為生命的消逝嘆息一聲,不過不會特別關注,畢竟車禍新聞太多,如果死者和自己沒有關聯,或者當事人沒有特別之處,就不會有特別的感觸。卻沒想到,這個不幸的消息在香港網絡上引起了不少爭議,然後變成了新聞,一些香港人的言論充滿了仇視和幸災樂禍,只因為她是一個來到香港學習和工作的內地人。不想在這裡重複那些語言,因為只感到人性的醜惡。
  • 不被年齡定義,活出自己的精彩
    三十歲的女性,如何定義自己的人生,從來都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不管世俗的眼光,不被年齡定義,時代女性依然可以擁有自我。我們都知道,25歲之後,肌膚的營養流失開始加快,肌膚的壓力就如站在30歲分水嶺的女性一樣,加重放大,但年齡的增長並不是魔咒,懂得人生的各種意義,並懂得應對、治癒和成長,女性的魅力就會愈發光彩。
  • 致我們終將逝去的中年:願人間的「姜子牙」,永遠保持心靈美好
    還有,一個人的中年,也終將離去。《姜子牙》,就是動畫版的《致我們終將離去的中年》。和所有始終堅持初心的朋友不同,在此,我想表達的觀點是:我讚賞電影中姜子牙的態度,願人間的「姜子牙」始終堅持內心深處的美好,不改初衷。但我也理解那些為了改變命運、讓家人過得更好,而選擇在中年時期改變初心的「姜子牙」的同齡人。
  • 乘風破浪,不懼年齡,活出屬於自己的精彩
    從《三十而已》到最近收官的《乘風破浪的姐姐》,女性與年齡成了大家熱議的話題。但是在愛好和夢想面前,年齡算什麼!30歲的王漫妮去出國留學了,參加乘風破浪的姐姐的鐘麗緹50歲了,在追尋夢想的路上,她們都有繼續向前的勇氣,不懼年齡,不被定義!
  • 李若彤年輕如初,公開年齡讓人不敢相信,自己的人生由自己定義
    李若彤公開自己的年齡,容顏並未老去,自己的人生不由他人定義  美好的人總有一些共同的地方,但是每個人都有獨特之處,這就是90年代香港電影女主角的特點,他們每個人都是美的不可一世,相似又各自有自己美的特點有的清純有的溫婉,有的嫵媚有的霸氣,各種各樣的角色她們都能詮釋的很好,有神鵰俠侶最美姑姑之稱的李若彤就是當年因為長得太好看了被徐克相中
  • 搞笑|男不養貓,女不養狗.說得太對了哈哈哈...這回該信了吧!
    妹子跑都跑不脫哦~這倆畜生,連孩子也不放過我覺得這些貓和狗都是有故事的來源:網絡本公眾號推薦文章,敬請閱讀:喬冠華死後幾無葬身之地閭丘露薇:我眼中的王岐山領導人排名玄機:看全國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閉幕會上的領導人排名關於憲法修改國家主席任期規定,全國人大法工委這樣回應真實的金正恩,其實一點都不可笑我的同學李克強
  • 致中年 五嶽散人:作為靶子的中年大叔
    2014年,是「致故鄉」;2015年,是「致父母」;2016年,是「致愛人」。今年,我們致中年。「中年」充滿歧義甚至尷尬,讓許多人覺得無法直視。如35歲的但丁在《神曲》開頭所寫:「在人生的中途,我在一座幽暗的森林裡迷了路。」但人到中年,一種新的、只有在這樣的年齡才有資格擁有的力量也在凝聚。
  • 她是情歌ost天后,一支rap燃爆全場:30+最好的定義就是不被定義
    也是從《溫水》開始,那個被過去束縛的鬱可唯覺醒了。之後沉寂,因為她堅持沒有好片,就不發歌。兩年後,她再次放出大招,發表專輯《00:00》。「不想追,最瘋最紅的事」「不想追,忠於自己內心的品味」。怕活成一隻陀螺去不到遠方」30+的年齡有數不完的「怕」與無奈,但「怕」與無奈本身就是生命的一部分。走出舒適圈,勇敢地突破自己 ,才能殺出重圍。
  • 她是情歌ost天后,一支rap燃爆全場:30+最好的定義就是不被定義
    《三生三世十裡桃花》中,《思慕》是白淺和夜華面對命運考驗的真情傾訴。《知否知否》深情卻不失激情,電視劇播出後,甚至掀起了一陣翻唱潮。歌曲和電視劇都紅了,可是唱歌的人卻一直不溫不火。也是從《溫水》開始,那個被過去束縛的鬱可唯覺醒了。之後沉寂,因為她堅持沒有好片,就不發歌。兩年後,她再次放出大招,發表專輯《00:00》。
  • 什麼年齡做什麼事兒?現實真不是這樣,不要讓年齡束縛你的成長
    歡迎關注@伊說說,女性成長聚集地,願你不用身披盔甲,也能抵擋萬千生活不易。 2020年女性成長和年齡的話題特別多,從熱播綜藝到電影電視,都牽扯著觀眾關注女性年齡、成長和職場發展的話題,一時間引起網友強烈的討論和反響,似乎年齡和成長之間牽扯出來一種既定的矛盾,人們又回到了那個多大年紀該幹什麼事兒的話題上,年齡真的就這麼重要嗎?
  • 《乘風破浪的姐姐》女人的美麗,無需年齡來定義
    年齡也只是數字和閱歷的增加,代表不了我們的靈魂和內心。而且,女人的美麗,從來不該被這樣簡單的數字來定義,有趣的靈魂年輕的心跳,你就是最美的自己。舞臺上的她們,一次次的突破自己,帶給我們無與倫比的震撼與感動。她們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告訴我們:無所謂年齡,儘管去乘風破浪,儘管去追求夢想,你的美麗你的光芒,只能自己定義!
  • 《最好時光是現在》:打破有關中年的刻板印象,重新定義中年之美
    可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因此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時期,很多女性才會覺得幸福指數偏低,活得疲憊而麻木。當繁忙和瑣碎接踵而來,中年女性幾乎被撲面而來的壓力吞噬,根本沒有時間停下來規劃,尤其當生活中被「必須做」的事情填滿,中年女性會不自覺地感到沮喪,覺得自己只是為了活著而活著,哪裡還有什麼詩和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