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中年
穿越幽暗森林,抵達心之彼岸
每到春節,本刊都以一期「致××」的主題策劃,伴隨讀者踏上歸家的路。2014年,是「致故鄉」;2015年,是「致父母」;2016年,是「致愛人」。
今年,我們致中年。
「中年」充滿歧義甚至尷尬,讓許多人覺得無法直視。如35歲的但丁在《神曲》開頭所寫:「在人生的中途,我在一座幽暗的森林裡迷了路。」
但人到中年,一種新的、只有在這樣的年齡才有資格擁有的力量也在凝聚。這是一種超越青春和荷爾蒙的力量,一種繼續成長的力量,平靜地迎接暴風雨的力量。
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閭丘露薇
1969年9月19日出生於上海,主持人、媒體人。
我一直是一個沒有年齡概念的人。也就是說,從來沒有對自己有一種束縛:怎樣的年紀,應該做怎樣的事情。因為這樣對待自己,所以,也用同樣的標準去看待別人,所以,從來不去思考這些所謂「人到中年」,或者「人到老年」的問題。
中年到底是如何定義的?查了一下牛津字典,中年是介乎45至65歲之間,早期成人階段和老年之間。如果按照這樣的定義,我算是剛剛告別了青年時代不久,步入了中年時代。心理學家們說,進入中年,開始有了老化的生理跡象,尤其是對於女性。另外,人的認知能力也出現退化,所幸有人生經驗,可以幫助彌補這方面的損失。中年會面對家庭婚姻緊張,事業開始出現不穩定,所謂「中年危機」,誰也躲不過去。
總之,看了一堆關於中年的文獻之後,會覺得此刻面對的人生,是如此的艱險,就像一個曲線,走過了頂峰,然後,日復一日,每況愈下。還好,我是一個沒有年齡概念的人。倒不是相信人定勝天,靠決心可以克服天然的人體變化,只是,現實生活中,確實有太多的人,所做的事情,並沒有被年齡的定義所束縛。
好幾個朋友,步入中年,才做了母親,這在過去,是很多人難以想像的事情,但是現在,她們的母親角色,做得相當從容。至於我自己,重新回到校園,和年紀比自己小差不多一半的年輕人們一起坐在課堂上,做作業,考試,寫論文。儘管我自己毫無心理障礙,因為只要記得自己的唯一一個身份——學生——對我來說,就可以應對所有的處境。但是很多時候,還是會遇到一些讓別人感到尷尬的事情:咖啡館裡的店員,熟悉之後閒聊,會問我是不是大學裡的教授,於是我向對方解釋,自己只不過是一個學生,然後,我可以感覺到對方的錯愕,然後就轉開了話題。我想,這很自然,這是因為,我們腦子裡面,對於不同的年齡段,已經有著一個固化的框架,在適當的年齡,需要做恰當的事情。
其實很多時候,我也有著這樣的思維框架。去健身房,看到身邊頭髮花白的老人,身形矯健,比周圍好多個年輕人還要有力量和耐力,覺得有些不可思議。但是細想一層,這是因為我把老年人固化成一個模式,剝奪了他們過和其他年齡段一樣的生活的可能。很多時候,能力和狀態,不管是生理還是心理,和年齡不一定有著直接的關聯,而是在於一個人的生活方式以及生活態度。
設想一下,一個天天保持鍛鍊習慣的中年人,和一個整天對著電腦打遊戲,足不出戶的年輕人,誰更加健康,更有力量?一個從來不關心外面世界、思維固化的中年人,和一個走遍世界、開放包容的年輕人,誰更有人生智慧?
很多人談論中年,是因為覺得距離死亡更近了。對於我來說,這是一個無法討論的問題。因為,人處於不同的處境,那麼人生的長短都是不公平的。處於戰火紛飛中的人,處於貧困狀態的人,處於惡劣的自然環境中的人。假定七八十歲才算得上正常死亡的話,那麼人生依然還有漫長的道路。畢竟,四十歲之前,有差不多一半的年齡,還沒有成年,還沒有能力掌握自己的人生,那麼步入中年,餘下的人生都是自己可以掌控的,或者說,是出於深思熟慮之後的自我選擇。那麼,人生不是剛剛開始,最有意義的時刻嗎?
1905年,著名的心理學家William Osler爵士,宣布從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退休。在歡送會上他宣稱,一個人的一生,只有15年的黃金期,最有效的工作時間是從25歲到40歲,男性過了40歲,那就是無用之人了。Osler就是提出一直被人們掛在嘴邊的「中年危機」的心理學家。他宣布退休的這一年,正好55歲。而且,當他回到英國,很快接受了牛津大學的邀請,一直工作到70歲,顯然並沒有成為一個無用的男人。不過,那個時候,全球的人類平均壽命還不到50歲,而現在,已經達到了78歲。按照當時的算法,放到今天,也就可以理解,為何人的青年期和中年期的年齡定義,都和以前有著很大的不同,而且一個人的黃金時代,不再僅僅局限在短短的15年。
18世紀初,西方的男女地位並不平等,心理學家們還沒有去研究中年女性的意識。至於Osler的理念,在當時則非常有市場。進入工業時代,工廠需要大量的勞動力,但是在當時,中年男性勞動力遭到歧視,很難找到工作,或者是保住現有的飯碗,因為年齡。但是弔詭的是,控制社會的一群人,都是中年或者老年男性,一批在學者眼中「無用的男性」。
其實現在也是一樣,每當產業升級換代,最先遭到淘汰的就是中年勞工,這是因為在資方看來,他們已經無法掌握新的技能,因此需要被一批具備新的勞動技能的年輕勞動力所替代。在管理階層,中年人同樣面臨挑戰,對於需要節省成本的企業來說,用更低成本的新人來替換已經貢獻了人生黃金階段的中年僱員,是再划算不過的策略。在香港有一個詞,叫做「雙失」,特指那些人到中年、家庭破碎的中年男性。有意思的是,這個詞並沒有用在同樣處境的中年女性身上。在我看來,這是因為中年女性的同樣境遇,並沒有進入主流視野,就好像中年危機,總是特指男性一樣。
這些年,科學界對於如何保持大腦健康有很多研究,因為在現實生活中,充滿了各種顛覆人們刻板印象的個例。比如,往往一個70歲的人,比40歲的人還要精力充沛;一個40歲的人,比20歲的人對於突發狀況,要反應靈敏。於是科學家們希望能找出裡面的共性,到底是怎樣的原因,可以讓一些人可以克服年齡自然衰老造成的體力和智力的下降。
不同的研究發現,一個人知識的積累、分析能力,以及不斷學習的欲望和能力,可以讓人保持生理和心理的年輕。實驗顯示,雖然年紀越大,對於數字的記憶力比不過年輕人,但是在所有其他的智力測試中,起到關鍵性作用的是一個人的受教育程度,而不是年齡。這是因為,接受教育程度越高,越有能力投入更多的資源在自己的身上。
而另外一種讓人保持年輕的因素就是工作。研究同時發現,即便接受教育程度不高,但是如果能夠保持持續工作的話,這樣的中年人能夠透過應對社會和工作所積累的經驗和技能,來彌補教育程度的不足。而如果能夠掌握新的科技,比如使用電腦等,同樣會使得低教育背景的中年人保持活力。其實,所有的這些都在提醒大家,人的衰老雖然是自然現象,但是依然有延緩衰老的方法,那就是學習和工作。也因為這樣,一個社會,需要為中年人提供機會,讓他們/她們有進修或者學習新的技能的機會。
作為一個步入中年的人,我想,自己處於一個應該覺得滿足的狀態:讀博士,對於年輕的同學們來說,可能更重要的是一個學位,然後一份工作,終於開始真正進入社會的生活。而對於我來說,讀博士,更多的是持續進修,集中一段時間,安靜下來,讀書,積累知識,學習新的技能。學位當然也很重要,因為這關係到是否可以有另外的職業選擇。但是即便這個選擇無法實現的話,似乎也沒有太大的問題,因為,還可以有另外的嘗試。和我一樣狀態的人很多,只不過沒有選擇當學生,而是更換之前的身份和社會地位。
當然,所有這些,都只是表面的形式,可以有很多種的不同和組合,但是本質都在於,不要停留在原來的位置上,停滯不前。同樣的身份和社會地位,一樣可以做出變化,而這種對自我的要求,很多時候,只有自己才會意識得到,自己的改變,只有自己才感覺得到。但是,這不是已經足夠了嗎?人到中年,難道還要更看重別人眼中的自己?因為有所求,才會有所忌,才會患得患失。
可是,不是每個人都可以有這樣理想的中年狀態的。也因為這樣,我一直覺得,有能力的人,需要承擔更多的責任,尤其是那些掌控著社會資源的中年人和老年人們。不要只是看到問題,卻不去解決問題,甚至把那些缺乏競爭力,跟不上時代變化的中年人們推到一邊,或者視而不見,或者為了自己的既得利益,阻礙年輕人的上升空間。只是,一個人在年輕時代養成的價值觀,往往會延續到中年和老年,而一個年輕人的價值觀的形成,和一個社會的中堅力量,也就是中年和老年中的精英們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人到中年,是願意更多地回饋社會,承擔起推動社會向前的責任,還是退回到自我的小天地,為了守護自己已有的,或者得到更多的,不惜從下一代身上透支;是選擇不斷進步,還是固步自封?這些都是個人的選擇,但是這些個人的選擇,不管如何迴避,都不可避免地會影響到未來。
而作為個體,很多時候,大環境是讓人失望的,或者有很多的局限,但是個人還是有選擇的餘地的。人到中年,依然可以開始培養個人興趣,不是那種強調集體行動的廣場舞,而是學習當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依然可以過有質量、不覺得空虛寂寞的生活。年輕的時候,因為忙著工作,成家,帶孩子,會有很多想做的事情沒有去做,不要留到老年,而是從現在開始,一件件地嘗試做起來。也許時過境遷,嘗試的時候,發現已經沒有當初的激情,但是終歸是嘗試過了。可以和孩子一起學習,一起做學生,或許是很好的和孩子增進了解的契機。或許,已經空巢了,孩子長大,有了自己的生活,那更是應該把重點放在自己身上。
看看全球,如果按照字典上的定義,是老人們統治著世界,所以,中年人,和他們相比,多麼年輕,怎麼會人到中年,就覺得生活已經開始走向終點了呢?看看年輕人,他們所經歷的,已經是自己人生中的一部分,很顯然,這是他們正在積累,無法超越的人生財富。當然,並不是說,因為時間的優勢,於是理所當然地以為,自己比年輕人要成熟,要懂得更多,如果不持續學習,不持續地鍛鍊自己的體力和智力,那麼,無可避免地會成為「無用的人」,因為衰老,是必然現象。當然,個人的努力,可以和自然的力量較量一下,而那麼多的例子說明,這樣的較量是值得的,也是有回報的。不然,為何那麼多人會相信,那些統治世界的老人們,不是老糊塗,而是充滿了智慧,可以帶領大家向前走呢?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刊立場
▼
點擊圖片閱讀 | 一個玻璃瓶裝完1年垃圾!這一家四口的10年零垃圾生活讓無數人喊好變態!
點擊圖片閱讀 | 70歲開始逆生長,105歲考博士,他說「工作不是負擔,無聊才是」
點擊圖片閱讀 | 絕不為出軌脫罪,但要承認它是人性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