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以為來日尚且方長,卻總有猝不及防。
2019年12月29日,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研究員張家祥突然病逝,享年87歲。
今天,
我們送別敬愛的張家祥老師,追憶他的生平。
紫金號 壯志初酬才情萬代
家祥星 研臻極理厚德千秋
張家祥是南京人,1932年出生,紫金山天文臺研究員、天體力學家,跟隨張鈺哲先生主攻小行星和太陽系。30年來,張家祥和其他研究人員共發現100多顆新的小行星和4顆新彗星,一生都貢獻給了天文事業。他曾參與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的軌道測算、建立了精密太陽系動力學數值模型;1991年,美國哈佛-史密松天文臺將一顆小行星命名為「家祥星」,1999年,他出席「兩彈一星」表彰大會……
在中國本土發現第一顆小行星
1954年9月,口徑60釐米的反射式天文望遠鏡在張家祥和張鈺哲先生的修復下,正式啟用投入小行星觀測。1955年1月20日,他們在通過60釐米天文望遠鏡拍攝的底片上發現了一顆小行星。隨後的數日,他們連續觀測,最終把軌道計算出來,立即上報國際小行星中心,得到臨時編號1955BG,後被命名為紫金一號星。
這顆小行星,是中國人在中國本土發現的第一顆小行星。有了大型天文望遠鏡的幫助,隨後的不到10年間,他們共發現了有編號的小行星31顆。1965年到20世紀80年代,在張鈺哲先生和張家祥帶領下,紫臺的工作人員一共發現了130多顆獲得正式編號的小行星。
在1991年,出於對張家祥研究工作的敬意,美國哈佛-史密松天文臺將一顆小行星命名為「家祥星」。
制定「東方紅1號」軌道測算法
早在蘇聯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之前,張鈺哲先生就對張家祥表示,要對人造地球衛星進行研究。張家祥憑藉著對小行星運動理論的研究基礎,在1957年和張鈺哲先生一起發表了《人造衛星的軌道問題》的專題論文,被稱為中國人造衛星運動理論的奠基之作,被世界所重視。
1966年9月,張家祥擔任我國人造衛星任務軌道計算方案的預先研究,在和同事們努力下,中國第一個人造衛星「東方紅1號」軌道計算方案誕生。「在1970年,我們的第一顆衛星上天前,國家要求,衛星發射成功後,必須要率先對衛星的軌道進行再次精確測算,做到率先向全世界預報衛星出現的時間和地點。」張家祥回憶,那時的要求是「萬無一失」,不管用什麼方法要儘可能在衛星成功發射後,繞地球一圈後,通過觀測就要測算出衛星的實際軌道。張家祥最終順利完成了任務。
成功預報「彗木相撞」
1994年7月發生的SL-9彗星與木星相撞,是人類首次科學預報和觀測太陽系內的天體大碰撞,更是人類自然科學史上罕有的重大事件。
張家祥老師在他所創建的太陽系天體動力學理論基礎上,主持進行了我國的彗木相撞預報工作,採取差分改進、非常小步長等高精度計算方法,算出的19個彗核和木星相撞時刻與實際碰撞時刻高度吻合,並先後向國內外發出7次預報,其精度與美國宇航局JPL的結果相當(全世界做彗木相撞預報工作的僅此兩家),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主持籌備建造「近地天體望遠鏡」
上世紀末,年近七十的張家祥老師帶領項目組研製1米/1.2米施密特型近地天體探測望遠鏡,並致力於籌建新的觀測站。
2003年,紫金山天文臺盱眙觀測站建成,這也是我國唯一的天體力學觀測基地。目前,該觀測站已成為國際近地天體聯測網的重要組成部分,時刻監測著可能對地球產生威脅的近地天體,以守護地球的安全。
鼓勵愛好者 仰望星空 勤奮探索
多年來,對天文愛好者,張家祥老師給予很多關愛,兩次題詞,希望愛好者們仰望星空、勤奮探索。
2017年,聽聞南京天文愛好者協會舉辦了天文展覽,張家祥老師特地前往參觀,關心南京地區天文愛好者的日常活動和觀測;在天文科普研討會上,張家祥老師分享了上個世紀輔導天文小組學員的過往……
往事歷歷在目,當仰望星空,我們會,憶起張家祥老師,也尋得見「家祥星」,他或許在星光燦爛處,凝望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