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加膠帶 撐開眼做慈濟

2021-02-13 杭州慈濟

雖然只撐開單眼,李素卿演繹〈四如意足〉,手勢絲毫不差。(攝影者:謝明晉,地點:新店靜思堂,日期:2018/01/22)

當救人的菩薩昏迷倒下,再睜開眼看見同為法親的丈夫,第一句話就問:「看到我這樣,你怕不怕?」 

本要忙救災 難料無常乎至

「從來沒有想到無常會找上門!親眼看到自己的太太突然昏迷,那一剎那的恐懼感,是無法用任何言語形容的。」新北市淡水慈濟志工黃明園回憶起去年(2017年)的那一天……

2017年6月伊始,梅雨暴降就引發了新北市石門、三芝地區,多處的土石流災情,6月3日上午,淡水慈濟志工開始集合,準備要到三芝、石門一帶勘災。李素卿當時是志工互愛組長,一早就與丈夫黃明園趕到淡水共修處準備餐點,跟組隊志工一起開會,統籌評估救災相關事項。

六二水災時,黃明園(左一)、李素卿(左二)到淡水共修處,準備相關救災工作。(攝影者:劉順風,地點:淡水共修處,日期:2017/06/03)


誰都沒有想到,中午時分,前一刻還在計劃,要去採買些什麼物資來救災?下一刻,無常就找上門!

李素卿突然在許多人的眼前昏倒了,志工火速撥打119,請求救護車來救助。但是當時淡水也是災區,所有的救護車都到各處出勤務,最少要等一段時間才能趕來,志工當機立斷問黃明園是要等救護車?還是自行送醫?黃明園雖然驚恐,但仍選擇自行送醫。

在送醫的過程中,李素卿一度清醒過來,她問黃明園:「看到我這樣,你會不會害怕?」心慌意亂的黃明園,靠過去跟她說:「那我們不要再做了……」聽了先生這麼講,李素卿安慰他不要害怕,也不斷地提醒先生:「不要幫我辭掉職務,我還有很多的慈濟事要做,我要好起來,要繼續做……」

到達臺北慈濟醫院後,神經影像科主任阮鬱修醫師立即為李素卿診療,進行腦部斷層等各項檢查,火速評估用最先進的腦顯微手術,拿掉腦中的血塊,緊急救回一命。

心中滿不舍 善解陪伴重生

黃明園回想水災前一晚,李素卿就有一點不舒服。隔天,一知道有災情,擔憂受災民眾,她一心想著要如何救災,也就忽略了身體的警訊。看到瞬間癱軟的妻子,黃明園心中萬般不舍,也領略了無常的可怕;然而,他更選擇善解一切。


李素卿的健康狀況,一直是黃明園心中難以放下的牽掛。(攝影者:謝明晉,地點:新店靜思堂,日期:2018/01/22)

「怎麼這麼認真做慈濟,還會突然生病?」面對他人的風涼話,黃明園卻相當釋懷,「如果命中注定有這個劫難,真的需要很多貴人來扶持。還好,素卿沒有因為不舒服而待在家裡,不然一個人如果昏倒在家裡,沒有被發現,也就無法在第一時間緊急就醫,現在我們兩人,可能已經天人永隔。」

信仰的力量,讓夫妻倆遭遇無常、面對生死交關的困境時,內心即使害怕,卻仍有堅強的依靠。他們藉此,把害怕轉換成安定的力量,勇於面對無常的考驗。

李素卿在加護病房待了十多天,病情穩定後才轉往普通病房。期間,靜思精舍師父、法親師兄師姊都來探視、關懷與祝福。住院將近兩個月後返家時,李素卿還無法走路,必須坐著輪椅出院。

能做的有限 仍要活得精彩

因為眼睛閉合失調,李素卿如果沒有用手去撐開眼皮,就看不到這個美麗的世界。儘管內心飽受病苦折磨,夫妻倆卻不想被打倒,積極復健。醫療團隊追蹤病情,都感覺李素卿罹患腦栓塞,卻能痊癒到不用臥床、四肢還能動,這可以說是一個奇蹟。

雖然能做的事有限,去年11月,李素卿已經開始跟著志工一起去三重園區,承擔海外營隊的香積勤務。儘管體力不夠好,坐在旁邊,聽大家付出的聲音,手上做一些簡單的工作,內心也很歡喜。


2017年11月,李素卿(右一)去三重園區,承擔海外營隊香積工作。(攝影者:黃淑惠,地點:三重慈濟志業園區,日期:2017/11/22)


今年,她更勇敢的報名,參加上人場次的歲末祝福手語演繹,把眼皮用膠帶貼起來,李素卿透過有限的視角,看著大家怎麼比,跟著大家一起學「四念處」、「四正勤」與「四如意足」。

演繹座位排在李素卿旁邊的志工潘小鳳說:「師姊不能同時使用雙眼,所以膠布是左右眼換著貼……」

李素卿表示:「比得不好,更要認真比,用聽的、用單眼看,也要跟上大家的腳步,用最真誠的心入經藏,我要演繹給上人看。」

「老天爺讓我活著,應該有他的用意,我們絕對不能躲在家裡,要勇敢走出去付出。」經過無常洗禮後,黃明園和李素卿道心不退轉,更珍惜活著的每一天,攜手跟著大家同行菩薩道。【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地址:杭州市延安南路8號天風商廈712

電話:0571-87827477

Email: hztzuchi@163.com

聯絡我們

歡迎您留下意見,

感恩您讓慈濟更好

相關焦點

  • 【大陸慈濟】佛事展 邀集一起做公益
    就讀華中農業大學經濟系的大四學生楊芳懷著一顆熱愛公益的心創辦了一家青年空間社團,希望傳播愛與關懷的心到當代的大學生中去,讓現在的青年人在忙碌地學習、生活和工作中看到一個不一樣的世界。「雖然是佛博會,但這裡沒有鮮明的宗教信仰,看到全球華人最大的公益組織,確實不一樣,我很敬佩慈濟的管理制度。」
  • 【慈濟人物誌】能做慈濟 天下最有福報
    (攝影者:鍾惠怡 地點:豐原靜思堂 日期:2007/10/05)有人問臺中慈濟志工翁美琴:「你做得那麼認真(慈濟),你是賺了多少?」她總是回答著說:「有哇,賺了很多,賺歡喜啊!」因為心寬念純,翁美琴不論遇到什麼困境,都自認是「天下最有福報之人」。
  • 慈濟中學正式加掛「福鼎市足球學校」
    12月17日下午,福鼎市慈濟中學正式加掛「福鼎市足球學校」。市政府副市長蔡梅榮參加揭牌儀式。副市長蔡梅榮與前岐鎮黨委書記李章通共同揭牌慈濟中學是「國家首批校園足球特色校」「福建省足球示範校」「福建省青少年足球訓練基地」。校園面積104畝,有標準田徑場1個,11人制足球場1個,7人制足球場3個,3人制足球場3個,5人制足球場14個。
  • 【慈濟月刊638期】不辛苦,很有福
    「在場許多老菩薩投入二、三十年了,師父感動,大家發心長長久久,與師父走同一條路,讓釣蝦場變成福營,每天都在造福;大家不只在環保站裡做事而已,透過大愛臺的傳播,大家所做的事可以教育天下人。」上人來到三重園區,與社會推廣教育「人文飄香」課程的學員互動:「師父來到門口,已經聞到香味了;課堂上人文飄香,大家也要記得燻法香,不要放任時間空過,能夠為了慈濟事而忙碌就是福。」
  • 劉元春:慈濟的自我管理 以戒組織以愛管理
    上海社會科學院佛教研究中心秘書長、研究生導師劉元春(圖片來源:鳳凰網華人佛教攝影:李保華)編者按:2012年11月3日,第二屆慈濟論壇「佛教與慈善」在中國人民大學召開。在為期兩天的慈濟論壇上,共有來自世界各地的18位專家學者、慈濟志工分別在四場報告會上作主題發言。上海社會科學院佛教研究中心秘書長、研究生導師劉元春發表了題為《佛教理念與慈濟人的「自我管理」》的演講,摘要如下:證嚴上人宣導慈濟人要「以戒組織,以愛管理」,從而實現「自我管理」的理念,既契合佛教本懷,也符合社會慈善的根本精神。
  • 白礁慈濟祖宮:千年不忘「白礁香」
    吳真人信仰隨後便傳播到我國的大江南北以及海外各地。 明永樂十七年(公元1419年),明成祖追封吳夲為「保生大帝」。也是保生大帝信仰的最早古廟。如今,白礁慈濟祖廟懸掛的臺灣信眾獻贈的牌匾更是數不勝數。 龍海白礁慈濟宮正殿兩面功德碑上,密密麻麻地記載了五百多間,臺灣慈濟宮廟和信眾為祖廟所做的貢獻。 白礁慈濟宮王理事說,這記載的,不僅是臺灣信眾的虔誠,更是承載了兩岸濃濃的親情。
  • 臺灣慈濟的志工模式
    的確,正如馬英九所評價的:「過去這五十年,臺灣沒有慈濟會怎麼樣?如果世界沒有慈濟會怎麼樣?慈濟讓世界看到臺灣,讓臺灣走入世界」。因此,慈濟成為臺灣的一張名片,也是全球最具影響力的華人慈善組織。而證嚴法師組建並不斷發展壯大的志願者(他們稱志工)隊伍是其最重要的力量來源。
  • 慈濟基金會簡介
    創立宗旨 慈濟是以「慈、悲、喜、舍」之心,起救苦救難之行,予樂拔苦;秉持「誠、正、信、實」之精神,事理圓融之智慧,力邀天下善士,同耕一方福田;勤植萬蕊心蓮,同造愛的社會。祈願人心淨化、社會祥和、天下無災無難。
  • 【慈濟月刊633期】人生如戲
    既已了解道理,就要把握有限的生命,趕緊去做;全球的環保問題,都是人類造作出來的,要淨化地球,就要清除人心的無明、煩惱,才能轉苦為樂;接著用慈悲心、行善的願力,在苦難人間力行慈悲喜舍,在人群中轉法輪;用「覺有情」的菩薩心,視天下為一家,救度、接引迷茫受苦的眾生。
  • 【慈濟五十年】心在花蓮
    從1966年證嚴上人帶領五位同修弟子、三十位家庭主婦,日存五毛買菜錢,創立「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以慈悲喜舍之心,從救苦救難之行,開展四大志業於全球,從慈善拔貧苦,由醫療愈身心,秉教育立禮德,以人文樹清流。半世紀來,恪守初衷,恆持善念,將大愛擴及全世界,分布於五十四個國家地區,援助過九十三個國家地區。
  • 【慈濟月刊651期】清淨的「心源」
    五十五年來,慈濟小錢行大善的慈善模式在海內外傳揚,匯集一塊錢,可以發揮多大的影響力?近期上線的慈濟基金會永續報告書以實例呈現。這次出門行腳,到各地都看見慈濟人很真、很誠的「覺有情」;弟子們都很貼心,要做到不讓師父擔心,所以很「顧家」,每一個慈濟道場都是菩薩道場,而且每一場歲末祝福都有「靈山法會」,人人用心入經藏。上人肯定慈濟人方向一致,力行菩薩道,有共同的心靈歸向。有人信仰佛教、皈依三寶,虔誠禮佛、拜佛、供僧,但是心裡總是有所求──求平安、求孩子乖巧、合家和樂等等諸多祈求。
  • 因愛改變 轉念看見新世界-慈濟文發處主任何日生分享
    智慧的長者 大愛的傳播何主任是一位面容慈祥,聲音柔和的長者,最近也是忙於菲律賓的賑災工作,此次匆匆來到天津,伴隨著大家熱烈的掌聲,何主任開口說:「慈濟基金會的菲律賓海燕賑災活動,世界各界對這次龍捲風加海嘯的災難重視不夠,上人在得知災情後立即啟動以工代賑,以兩倍於菲律賓日常工資,請災民自救家園。」
  • 證嚴上人的慈濟世界
    楊曉東的故事:證嚴上人看望曉東秉持「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精神,1966年證嚴上人於臺灣花蓮創立「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上人一生奉行「自力更生、不受供養」,初期與五位弟子,以縫製嬰兒鞋、從事農作等開展慈善工作,並啟發三十位家庭主婦每天從買菜錢裡省下五角錢投入竹筒
  • 廈門4月份登高踏青的好去處,海滄青礁慈濟祖宮,閩臺慈濟第一宮
    青礁慈濟宮位於廈門海滄鎮青礁村崎山(岐山)東南麓,離廈門島12公裡,是廈門市最大的民間信仰場所,國家4A級景區。青礁慈濟祖宮始建於南宋,內奉北宋著名的民間醫生吳夲,是廈門重要的歷史文化古蹟,其信徒遍及東南亞和閩臺地區,因此也被譽為「閩臺慈濟第一宮」。
  • 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
    以「人傷我痛,人苦我悲」的人文情懷,超越種族、國家、語言、膚色、宗教信仰的界限,以出世的精神從事入世的志業,不僅使「大愛」成為一種普世價值,更將中華文化底蘊中的人文精神發揮到極致。慈濟人所推動的包括慈善、醫療、教育、人文四項,統稱為「四大志業」;另投入骨髓捐贈、環境保護、小區志工、海外賑災,此八項同時推動,稱之為「一步八法印」。
  • 當政治與宗教撞在了一起:是什麼剿滅了慈濟?
    不過以臺灣海島移民文化的最大勢力而言,其實道教才為最大宗,只因道教納百川,信徒們對於信仰可以「混搭」,拜觀音,也可以拜媽祖;拜佛祖,也一起拜王爺。一個皈依佛光山的信徒,一樣到行天宮拜關公。  宗教需要傳教與傳道。
  • 【慈濟在上海嘉定】手留香 做慈善樂此不疲
    精彩的表演讓人目不暇接,八十四歲的管銀華爺爺精神矍鑠,親自上臺為大家表演了一套太極拳,只見他招式沉穩,不慌不亂,充分詮釋了老當益壯的含義。志工王韶岑帶動「伊比壓壓」,青年志工們為爺爺奶奶做身體按摩,壓一壓,敲一敲,切一切,捏一捏,搔一掻,老人們開心得合不攏嘴。〈我愛你,塞北的雪〉優美的旋律響起,褚燕俊女士輕盈的舞姿展現在大家面前。
  • 愛的力量——走進慈濟 感受大愛
    師姐告訴我她來做慈濟30年了,30年無私的奉獻!這種人有嗎?我問自己,這份堅持的力量從哪裡來?我需要答案。     11月3日,帶著好奇和疑問來到臺北參加臺灣地區慈濟全球靜思生活營,從此與慈濟相識。從參觀大愛臺開始,下車又是一副同樣的場景映入眼帘:一群身著藍天白雲衣服的人,熱情的迎接,唱歌、擁抱,一無既往。
  • 【慈濟月刊651期】種好因得好果
    來到宜蘭,聆聽幾位宜蘭資深慈濟人回憶投入慈濟的因緣,上人勉勵要更加精進,不要稍有偏差而脫軌。「希望人人都是『智信』,有智慧地信仰佛法,所以一定要聽法,且不是只聽故事,而是要聽法的內涵。學佛是為了回歸清淨本性,否則凡夫心總是在日常生活中不斷產生煩惱;人生之所以這麼苦,都是自己在迷茫中造業而來的。我們不要讓『慈悲』的善性迷失,做好事不是為了彌補過錯,或是保平安,不是這樣。」
  • 【舊法新知】慈濟人物誌_邵麗卿
    人生不能掌握,但邵麗卿把握每一分與大家結緣的時刻。有時雖然很苦,但她一關一關熬過來,希望比我更苦或跟我一樣有苦境的人,能夠像我一樣勇敢地度過每一關。面對考驗,邵麗卿不彷徨、不無助,因為有這麼好的醫療團隊做她的後盾,她會這麼勇敢活下來,她坦言醫護人員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其實,我的主治醫師魏昌國主任,他每次來看我,只有在我的腳上輕輕一拍,說:師姊,妳要堅持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