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來聊一聊臨床常用的止痛方法之艾灸療法。
艾灸療法是中醫治療疼痛常用的保守療法之一,是燃燒用艾葉製成的艾灸材料、產生的熱刺激體表穴位或特定部位,通過激發經氣的活動來調整人體紊亂的生理功能,從而達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種治療方法。
艾灸療法用於治療內、外、婦、兒和五官科疾病。其適應範圍十分廣泛,在中國古代是治療疾病的主要手段。
它的神奇功效早在《扁鵲心書》中就有明確的記載:「人於無病時, 常灸關元、氣海、命門....雖未得長生,亦可得百餘歲矣。」
艾灸療法的起源與日常生活有著密切的關係,起初古人當身體有某種不適時,用熱的物體烘烤往往可以有效減輕症狀,繼而用各種物體加熱試驗,最終發現了神奇的艾葉。兩千餘年來,從未有其他植物可與之匹敵,古代醫學家又有「藥之不及,針之不到,必須灸之」的說法,可見醫生對它的大力推崇。
我們通常把艾灸和針刺放在一起, 冠名為「針灸」,原因是它們都是建立在人體經絡穴位的認識之上,然而二者還是有本質的區別的。
首先針刺療法產生的只是外加的物理作用,而艾灸療法是外加的藥物和物理的複合作用。其次,二者的治療範圍也不一樣,正所調是「針所不為,灸之所宜」,意思是說「不能扎針的地方和疾病可以用艾灸方法來治療」,指的就是其中的區別。
很多患者詢問,艾灸療法就是單純的熱療嗎?如果使用一支雪茄菸點燃局部烤,是否能有相同的效果?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艾灸療法起效的重要原因是艾葉藥用成分的藥理作用。清代吳儀洛在《本草從新》中說:「艾葉苦辛, 生溫熟熱, 純陽之性,能回垂絕之亡陽,通十二經,理氣血,逐寒溼,暖子宮,止諸痛,溫中開鬱,調經安胎,......以之艾火,能透諸經而除百病。」
艾灸療法適應證廣泛,擅長治療疼痛類疾病,其獨特之處在於止痛的同時給予身體「溫補」的作用。前列腺炎、肩周炎、慢性胃炎、胃潰瘍、乳腺炎、盆腔炎、頸椎病等,特別是疼痛伴有身體虛弱、常感到寒冷的「陽氣虛」的患者尤其適合艾灸療法,因此我們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離開了艾葉,灸療法就不存在了。
中醫認為「寒邪」是引發肌肉關節疼痛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溫經散寒、行氣通絡」是治療骨關節疼痛的傳統思路,因此艾灸療法正是應用其溫熱刺激,起到溫經行氣的作用。通過熱灸對經絡穴位的溫熱性刺激,可以溫經散寒,促進機體氣血運行,達到臨床治療目的。所艾灸療法可用於骨關節疼痛類疾病,效果甚為顯著。
為了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患者選擇艾灸行法前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凡暴露在外的部位,如顏面,不要直接灸,以防形成瘢痕,影響美觀。
★婦女經期忌灸。
★傳染病、高熱、昏迷以及腫瘤和血液系統疾病忌灸。
★接受艾灸治療時要心平氣和,長期堅持。心浮氣躁地接受治療以及偶爾灸灸必定是不能收到預期效果的。
★艾灸治療後半小時內不要用冷水洗手或洗澡。
★艾灸治療後要喝較平常多量的溫開水(絕對不可喝冷水或冰水),有助於器官排出體內毒素。
★灸後出現失眠、上火和過敏的現象以及類似抑鬱症的現象,均是正常的,及時停止灸療,症狀自然消失。
臨床病例分享
主訴:反覆左膝關節疼痛伴活動受限3年,加重7天
現病史:自訴3年前因受涼開始出現左膝關節反覆疼痛,為持續性鈍痛無向他處放射,疼痛可因體位改變而誘發,勞累時加重,休息後可緩解,由於病情較輕沒特殊治療。於1周前再發,並出現左下肢放射痛,伴左下肢乏力、活動受限,晨起出現左膝關節僵硬,時間少於30分鐘,活動後改善,近周出現靜息痛,休息不能緩解,在當地醫院就診,效果欠佳,到本院門診就診。
專科情況:左膝關節局部壓痛,局部皮膚溫度無明顯升高,左膝關節活動疼痛,左膝關節研磨試驗(+)。浮髕試驗(-)。後抽屜試驗、側方應力試驗(-) ,雙側大腿、小腿周徑無異常。
輔助檢查: X線提示關節間隙變窄,關節邊緣有骨贅形成,關節面不平。
診斷:左膝關節骨性關節炎
治療:艾灸療法,1次/日
穴位:內外膝眼、血海、梁丘、委中
膝眼穴::正坐位,屈膝,在膝關節下方,髕韌帶兩側凹陷處,外側的為外膝眼,內側的為內膝眼所在。
血海:屈膝在大腿內側,髕底內側端上2寸,當股四頭肌內側頭的隆起處。
梁丘:在股前區,髕底上2寸,髂前上棘與髕底外側端的連線上。
委中:人體的膕橫紋中點,當股二頭肌腱與半腱肌肌腱的中間。
懸灸法:將點燃的艾條對準穴位,以施灸部位有溫熱舒適感為度,每穴每次艾灸10~15分鐘.以灸後穴位局部皮膚,每日1次。3次治療後,患者疼痛明顯緩解,7次治療後,可正常走路,僵硬感消失,活動度好轉。
艾灸療法既可以臨床應用,也可以居家治療,使用方便,療效明確,不失為家庭療養的一種重要手段。#百裡挑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