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多之前,我爸告訴我「現在可以在手機上下單買菜了,第二天會送到小區門口的芙蓉興盛超市,自己去取就是」。當時,我絕對沒想到這就是所謂「社區團購」,沒想到它會在一夜之間火遍大江南北,變成網際網路巨頭激烈爭搶的生意,更沒有想到整盤生意會因為幾份文件,忽然蒙上巨大的不確定性,又成為無數自媒體借題發揮、大肆渲染,成就了新一波的流量收割。
因為沒有實際用過社區團購,我對它的了解都來自各種文章。可惜看來看去,越看越糊塗:社區團購到底是好是壞,雖然眾說紛紜,但沒有一篇文章說得清楚,絕大部分都在自吹自擂、故弄玄虛。
圖源:pixabay.com
許多人都知道,「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但是關於社區團購,究竟有多少人去調查了呢?
看起來,參與社區團購的人有很多,比如菜農、生鮮供應商、配送員、前置倉管理運營人員、社區團長、顧客,還有負責開發整套系統的技術人員。要搞清楚社區團購,起碼應該知道這些人都在其中扮演什麼角色,做什麼,怎樣配合,終端售價到底是如何組成,各環節在其中貢獻幾何等等一系列問題。可惜,我們能看到的,基本只有「顧客下了多少單」,「團長賺了多少錢」而已。
這種「缺乏調查」的問題不僅存在於對社區團購的基本介紹,也存在於對它的各種判斷。前段忽然興起一種聲音,「社區團購是要斷了小商小販的活路」。看起來,邏輯上確實存在這種可能。但既然這只是邏輯上的可能,那麼自然也會有邏輯上的反駁,比如「這些小商販必然要被歷史淘汰」,比如「雖然小商販失業了,但會創造更多就業機會」,比如「綜合來看,真正得利的還是廣大消費者」……
總之都是空對空,要麼是求助於虛無縹緲的「歷史必然」,要麼是挖掘出「看不見的另一面」。但是到底有多少小商小販受影響,影響幾何,以前習慣在小商小販手裡買菜的消費者,如今的消費習慣有多少變化,感受如何,也幾乎沒有看到報導,或者充其量就是提供了作者本人的感受——我猜,習慣於在自媒體上縱論各種大勢的人,大概都不會是典型的買菜人。不信你看,有論者信誓旦旦地聲稱「菜販其實賺錢相當多」,也有論者斬釘截鐵地斷言「菜販累死累活也賺不了幾個錢」,簡直讓人懷疑他們是否生活在同一個國度。不過,這絲毫不影響他們共同得到「菜販被淘汰其實沒什麼影響」的結論。
至於被廣為吹捧的「降低成本、提升效率」的所謂科技優勢,目前只能呈現在紙面上。從邏輯上說,要滿足大規模社區團購的需求,必須有廣泛分布的大量前置倉,而最適合開展社區團購的地區,必然是人口聚居區。在人口聚居區設立大量前置倉,無論是收購還是新建,都絕非一件容易的事情。
可惜,縱覽所有關於社區團購的報導,涉及這方面的內容極其罕見。如果沒有足夠多足夠近的前置倉,配送就會成為大問題,所以有不少報導說,新玩家入局,確實能靠低價吸引不少用戶,但履約率相當低,反而給團長帶來許多困擾——對了,你看到有哪些報導關心過社區團購的「履約率」嗎?
實際上,建倉庫、搭冷鏈、搞配送,這並不是典型網際網路企業擅長的遊戲,也很難利用網際網路天生的「橫向擴展」規模優勢——原本服務1萬人的程序,如果要服務1000萬人,只要加伺服器就可以了,甚至一夜之間就可以完成,遠比實體生意簡單。但是這種優勢往往只適用於純數字業務,一旦涉及到實體,規模擴張的成本顯然要高得多。
如果短時間無法積累足夠的實體能量,又不希望放棄這塊激烈爭奪的土地,唯一可行的辦法似乎就只有補貼。補貼大概一直是中國網際網路公司最擅長的遊戲,所謂「一俊遮百醜」,哪怕生意出了各種問題,都可以用一句「足夠便宜」來解釋。
表面上看起來,這種「燒自己的錢補貼用戶」的辦法的確無可厚非。但是回顧歷史,無論是蛋殼公寓還是小黃車,確實都靠燒錢燒出了欣欣向榮的大好局面,但是也留下了滿目瘡痍。蛋殼公寓拖欠房東房租,拖欠籤約服務商工資,租戶被趕出來卻仍要繼續還貸;小黃車對供應商拖欠貨款,對用戶拖欠押金。在這之外,也別忘了各地讓人說觸目驚心的「共享單車墳場」。
總之,這些所謂「燒自己錢補貼用戶」的生意,讓其他人——尤其是老老實實工作的普通人甚至社會底層人員——承擔了巨大的代價,破壞力著實驚人。奇怪的是,眾多網際網路從業者、投資者似乎對此視而不見,只顧自己賺得盆滿缽滿,享受鎂光燈聚集的待遇,卻沒有人提出什麼辦法約束這種危害巨大的遊戲,避免悲劇重演。
退一步說,如今眾多巨頭在社區團購的市場上白熱化廝殺,即便不會落得滿目蒼夷,動機也相當可疑。大家都喜歡高談闊論「公司有基因,基因不對的生意,怎麼做都做不成」,那麼,隨便哪家公司都有做社區團購的基因嗎?我看未必。可是,它們為什麼蜂擁而上,豪擲千金呢?
前段時間Netflix的專題片《監控資本主義:智能陷阱》相當熱門,也引發了許多討論。可惜在我看來,大多數討論都是就事論事而已,局限在專題片的素材裡打轉轉,極少有作者去讀讀片中推薦的專著《監控資本主義時代》。實際上,如果你讀過這本書,對「監控資本主義」的理解應當比看專題片要豐富許多。
在《監控資本主義時代》的作者Shoshana Zuboff看來,如今風光無限的「網際網路」巨頭的作為,與資本主義早期的野蠻掠奪沒什麼兩樣,只不過當時是掠奪土地、煤炭、石油等資源,今天是用技術掠奪個人的精力和注意力,共同點是缺乏遊戲規則,徹底的弱肉強食。而人一旦被奪去了精力和注意力,就不再是有選擇權利和自主意識的人,而是可以通過各種投餵和刺激,不斷達成新生意的對象。在這整個遊戲中,科技也無甚稀奇,完全淪為做成新生意的工具而已,以「能做成生意」為唯一評價標準。
這麼說或許有點抽象,舉個具體的例子你就知道了。最近已經有許多人在抱怨,某寶的支付方式,明明一直是用信用卡,但某些借貸支付方式仍然要不斷冒出來,一不小心就點錯。還有某團,「月付」總是在不經意間就排在第一,關閉它更是要再三確認,複雜的流程讓普通人望而卻步。這背後的道理其實是相通的:你以為它是你的工具,其實你對它來說,無非是處心積慮地刺激,甚至通過誤導來做成新生意的無數個機會。
所以,今天的社區團購,到底是因為什麼原因,能讓各大玩家為何不顧自己的「基因」,紛紛赤膊上陣,捉對廝殺?它們是真的有志於改造生鮮產品的供應鏈?還是看到了其中巨大的利潤空間?或者只是眼饞「海量用戶、高頻交易」蘊含的無限可能?
坦白說,我不知道。我只清楚,要把一件事情認真談清楚,光靠高談闊論是肯定不行的。如果沒有調查研究,沒有實證分析,不能分解出一系列具體問題,那麼表達要麼失之空洞,要麼謬以千裡。
就好像許多人熱衷討論「科技向善」,可惜,其中絕大多數人都沒本事把「如何判斷科技有沒有向善」、「科技歷史上是否向善」、「科技未來是否會向善」、「保證科技向善應當有哪些前提」、「避免科技作惡需要哪些約束」等等具體問題談清楚,還要援引「科技向善」來證明這個證明那個。照我看,這真是滑天下之大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