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覺得社區團購不靠譜?

2020-12-23 虎嗅APP


一年多之前,我爸告訴我「現在可以在手機上下單買菜了,第二天會送到小區門口的芙蓉興盛超市,自己去取就是」。當時,我絕對沒想到這就是所謂「社區團購」,沒想到它會在一夜之間火遍大江南北,變成網際網路巨頭激烈爭搶的生意,更沒有想到整盤生意會因為幾份文件,忽然蒙上巨大的不確定性,又成為無數自媒體借題發揮、大肆渲染,成就了新一波的流量收割。


因為沒有實際用過社區團購,我對它的了解都來自各種文章。可惜看來看去,越看越糊塗:社區團購到底是好是壞,雖然眾說紛紜,但沒有一篇文章說得清楚,絕大部分都在自吹自擂、故弄玄虛。


圖源:pixabay.com


許多人都知道,「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但是關於社區團購,究竟有多少人去調查了呢?


看起來,參與社區團購的人有很多,比如菜農、生鮮供應商、配送員、前置倉管理運營人員、社區團長、顧客,還有負責開發整套系統的技術人員。要搞清楚社區團購,起碼應該知道這些人都在其中扮演什麼角色,做什麼,怎樣配合,終端售價到底是如何組成,各環節在其中貢獻幾何等等一系列問題。可惜,我們能看到的,基本只有「顧客下了多少單」,「團長賺了多少錢」而已。


這種「缺乏調查」的問題不僅存在於對社區團購的基本介紹,也存在於對它的各種判斷。前段忽然興起一種聲音,「社區團購是要斷了小商小販的活路」。看起來,邏輯上確實存在這種可能。但既然這只是邏輯上的可能,那麼自然也會有邏輯上的反駁,比如「這些小商販必然要被歷史淘汰」,比如「雖然小商販失業了,但會創造更多就業機會」,比如「綜合來看,真正得利的還是廣大消費者」…… 


總之都是空對空,要麼是求助於虛無縹緲的「歷史必然」,要麼是挖掘出「看不見的另一面」。但是到底有多少小商小販受影響,影響幾何,以前習慣在小商小販手裡買菜的消費者,如今的消費習慣有多少變化,感受如何,也幾乎沒有看到報導,或者充其量就是提供了作者本人的感受——我猜,習慣於在自媒體上縱論各種大勢的人,大概都不會是典型的買菜人。不信你看,有論者信誓旦旦地聲稱「菜販其實賺錢相當多」,也有論者斬釘截鐵地斷言「菜販累死累活也賺不了幾個錢」,簡直讓人懷疑他們是否生活在同一個國度。不過,這絲毫不影響他們共同得到「菜販被淘汰其實沒什麼影響」的結論。


至於被廣為吹捧的「降低成本、提升效率」的所謂科技優勢,目前只能呈現在紙面上。從邏輯上說,要滿足大規模社區團購的需求,必須有廣泛分布的大量前置倉,而最適合開展社區團購的地區,必然是人口聚居區。在人口聚居區設立大量前置倉,無論是收購還是新建,都絕非一件容易的事情。


可惜,縱覽所有關於社區團購的報導,涉及這方面的內容極其罕見。如果沒有足夠多足夠近的前置倉,配送就會成為大問題,所以有不少報導說,新玩家入局,確實能靠低價吸引不少用戶,但履約率相當低,反而給團長帶來許多困擾——對了,你看到有哪些報導關心過社區團購的「履約率」嗎?


實際上,建倉庫、搭冷鏈、搞配送,這並不是典型網際網路企業擅長的遊戲,也很難利用網際網路天生的「橫向擴展」規模優勢——原本服務1萬人的程序,如果要服務1000萬人,只要加伺服器就可以了,甚至一夜之間就可以完成,遠比實體生意簡單。但是這種優勢往往只適用於純數字業務,一旦涉及到實體,規模擴張的成本顯然要高得多。


如果短時間無法積累足夠的實體能量,又不希望放棄這塊激烈爭奪的土地,唯一可行的辦法似乎就只有補貼。補貼大概一直是中國網際網路公司最擅長的遊戲,所謂「一俊遮百醜」,哪怕生意出了各種問題,都可以用一句「足夠便宜」來解釋。


表面上看起來,這種「燒自己的錢補貼用戶」的辦法的確無可厚非。但是回顧歷史,無論是蛋殼公寓還是小黃車,確實都靠燒錢燒出了欣欣向榮的大好局面,但是也留下了滿目瘡痍。蛋殼公寓拖欠房東房租,拖欠籤約服務商工資,租戶被趕出來卻仍要繼續還貸;小黃車對供應商拖欠貨款,對用戶拖欠押金。在這之外,也別忘了各地讓人說觸目驚心的「共享單車墳場」。


總之,這些所謂「燒自己錢補貼用戶」的生意,讓其他人——尤其是老老實實工作的普通人甚至社會底層人員——承擔了巨大的代價,破壞力著實驚人。奇怪的是,眾多網際網路從業者、投資者似乎對此視而不見,只顧自己賺得盆滿缽滿,享受鎂光燈聚集的待遇,卻沒有人提出什麼辦法約束這種危害巨大的遊戲,避免悲劇重演。


退一步說,如今眾多巨頭在社區團購的市場上白熱化廝殺,即便不會落得滿目蒼夷,動機也相當可疑。大家都喜歡高談闊論「公司有基因,基因不對的生意,怎麼做都做不成」,那麼,隨便哪家公司都有做社區團購的基因嗎?我看未必。可是,它們為什麼蜂擁而上,豪擲千金呢?


前段時間Netflix的專題片《監控資本主義:智能陷阱》相當熱門,也引發了許多討論。可惜在我看來,大多數討論都是就事論事而已,局限在專題片的素材裡打轉轉,極少有作者去讀讀片中推薦的專著《監控資本主義時代》。實際上,如果你讀過這本書,對「監控資本主義」的理解應當比看專題片要豐富許多。


在《監控資本主義時代》的作者Shoshana Zuboff看來,如今風光無限的「網際網路」巨頭的作為,與資本主義早期的野蠻掠奪沒什麼兩樣,只不過當時是掠奪土地、煤炭、石油等資源,今天是用技術掠奪個人的精力和注意力,共同點是缺乏遊戲規則,徹底的弱肉強食。而人一旦被奪去了精力和注意力,就不再是有選擇權利和自主意識的人,而是可以通過各種投餵和刺激,不斷達成新生意的對象。在這整個遊戲中,科技也無甚稀奇,完全淪為做成新生意的工具而已,以「能做成生意」為唯一評價標準。


這麼說或許有點抽象,舉個具體的例子你就知道了。最近已經有許多人在抱怨,某寶的支付方式,明明一直是用信用卡,但某些借貸支付方式仍然要不斷冒出來,一不小心就點錯。還有某團,「月付」總是在不經意間就排在第一,關閉它更是要再三確認,複雜的流程讓普通人望而卻步。這背後的道理其實是相通的:你以為它是你的工具,其實你對它來說,無非是處心積慮地刺激,甚至通過誤導來做成新生意的無數個機會。


所以,今天的社區團購,到底是因為什麼原因,能讓各大玩家為何不顧自己的「基因」,紛紛赤膊上陣,捉對廝殺?它們是真的有志於改造生鮮產品的供應鏈?還是看到了其中巨大的利潤空間?或者只是眼饞「海量用戶、高頻交易」蘊含的無限可能?


坦白說,我不知道。我只清楚,要把一件事情認真談清楚,光靠高談闊論是肯定不行的。如果沒有調查研究,沒有實證分析,不能分解出一系列具體問題,那麼表達要麼失之空洞,要麼謬以千裡。


就好像許多人熱衷討論「科技向善」,可惜,其中絕大多數人都沒本事把「如何判斷科技有沒有向善」、「科技歷史上是否向善」、「科技未來是否會向善」、「保證科技向善應當有哪些前提」、「避免科技作惡需要哪些約束」等等具體問題談清楚,還要援引「科技向善」來證明這個證明那個。照我看,這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相關焦點

  • 我贊成社區團購,為什麼人民日報批評?
    這幾天,我的公眾號節目的播放量、閱讀量,「創新低」了,我今天還準備「再」創一次「新低」。因為,我認為創新低的原因是我連發了兩期節目,表示我贊成社區團購,而現在的輿論主流的觀點是反對社區團購,我的觀點可能傷了一部分讀者的心。
  • 拼多多不做社區團購
    這是一件十分奇怪的事,拼多多並不希望外界過多關注他們的買菜業務,更不願意將多多買菜業務放在社區團購賽道解讀。第三季度財報發布後的分析師電話會中,拼多多CEO陳磊,更是明確指出了這一點。他表示,多多買菜並不是社區團購,而是拼多多拼購電商業務的自然延伸。
  • 為什麼社區團購的果蔬比較便宜?社區團購對我們有什麼影響?
    不管是美團買菜,還是快團團,或者是盒馬優選,都可以稱之為社區團購品牌。今天,我們就來說說聽起來很玄乎的「社區團購」是什麼,對我們普通人有什麼影響。社區團購怎麼玩?而社群團購相對就比較簡單一些:從大批發商直接到團購平臺和外包倉配系統,我們消費者組團購買果蔬,派出一個團長到團購平臺那裡下單和取貨。目前來看,社群團購節省了中間的二三級經銷商,價格會比較低一些,再加上現在阿里、騰訊、京東等入局補貼,通過社群團購方式購買果蔬的價格就更低了。
  • 你擔憂社區團購壟斷市場割韭菜?社區團購「九不得」新規出臺
    社區團購搶了賣菜大爺大媽的生意? 網際網路巨頭紛紛入局社區團購被罵慘了,罵歸罵,社區團購已經到來,不管你喜不喜歡。 罵的理由無非就是說壟斷市場之後割韭菜、一個網際網路公司好意思跟賣菜的大爺大媽搶生意。 之前就發文分析過,這些理由其實都站不住腳。
  • 你喜歡菜場買菜,我喜歡社區團購,可不可以?
    我也不是說網約車都好,你看我前面找的那個網約車就不靠譜。我現在很少自己開車,因為找停車位不容易,出行基本是地鐵加網約車,很少坐計程車。相對而言,計程車的衛生情況會差一點。我也很少呼叫某老牌網約車,因為在同檔次的網約車平臺裡,它最貴,現在有十幾個平臺可以選,沒人可以壟斷,而且計程車也加入進來了。
  • 社區團購平臺運營
    我不知道大家是否曾經考慮過,影響我們社區團購平臺運營並使之長期發展的主要因素到底是什麼?實際上,團購平臺賣的產品是核心之一。為了選擇高質量的產品,大家有自己的定位嗎?
  • 正在被社區團購「殺死」的不知情者
    開始時在家裡種豆子,豆子多進口銷不出去後,她種了幾年菜又改為了賣菜,至今也有三年了。賣菜的生活千篇一律,王東花每天兩三點來菜市場上臺子,直到晚上九點才收攤回家。疫情影響下,她在菜場只中午吃一頓飯,一般是買的餈粑,菜場很多人都吃這個,賣菜生意瑣碎,一來二去餈粑就涼了,她自己也覺得不好吃。
  • 團長拒當炮灰、廠家公開討伐, 他們為什麼抵制社區團購?
    一位業內人士告訴深燃,烏魯木齊的一些便利店和超市店主,已經成立「反社區團購」聯盟,起因是拼多多旗下的多多買菜進入當地市場後,打起了價格戰。那麼問題來了,抵制社區團購,他們到底是在抵制什麼?價格戰不是新鮮玩意,巨頭搶市場也司空見慣,為什麼這一次的牴觸情緒如此高漲?深燃試圖站在一個客觀中立的視角,來解讀社區團購背後的爭議。
  • 供應商為什麼不願給社區團購供貨了?說說你的看法!
    供應商為什麼不願給社區團購供貨了?現在是大數據時代,誰佔有了數據,誰就佔有了市場,誰就佔據主動。社區團購價格如此便宜,為什麼要抵制呢?因為它才搞了短短的一段時間,有相當多的農民的蔬菜已經賣不動了,給農民造成了巨大的損失。社區團購就有一些運作的意味。商品最初本不貴,經幾輪炒作後就貴了,最後搞得原始供應商和消費者都不合適。就像果農掙不到錢,但老百姓買水果又嫌貴。無論什麼生意都離不開市場規律。
  • 社區團購「九不得」新規出臺 社區團購帶來的影響有哪些?
    在該局同日召開的電商「菜品社區團購」合規經營座談會上,阿里巴巴、美團、滴滴、蘇寧等電商社區團購相關負責人已在告知書上簽字,承諾誠信依法經營,開展有序良性競爭,營造良好的市場秩序。  「來座談都是子公司,有的是分公司的分公司,他們做不了主,得聽總部統一號令。」
  • 社區團購買菜 有多少「羊毛」可以薅
    在網際網路巨頭的資本裹挾下,社區團購正值「風口」,這場席捲了幾乎所有社區小店的燒錢大戰也被業界形象地稱為「百團大戰」。「百團大戰」中,百姓們忙著「薅羊毛」,同時,又有各種不同的業界聲音在質疑著社區團購的走向與未來,不知道「風口」過後,會是什麼局面。
  • 社區團購「大躍進」
    見微評論原創幾乎是同一時間段,做傳統電商的、社交電商的、本地生活服務的、網約車的甚至於搞科技的,都集體扎入社區團購這個賽道。然而似乎也讓人見怪不怪了,共享單車、打車、新零售……這些網際網路巨頭們在一個又一個新賽道廝殺,或壟斷或暗淡離場。
  • 「拼命」奔跑的社區團購
    為什麼偏偏買菜成為輿論的爆發點?大概是網際網路時代給人們帶來的更快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多的人被「996」、「715」這種「福報」壓的喘不過氣,而買菜做飯成了最後一絲煙火氣,是人們為了證明自己是在生活而不是生存的最後一個證據,所以才會竭力抵抗。但是從社區團購佔領的市場規模來看,也僅僅是佔據了市場的一小部分,而更多的不滿,大概就是產品供應商對巨頭之間價格戰的反感。
  • 社區團購的團長們,現在怎麼樣了?
    莊帥:我是去年底加入了京東3C部門搞的京東社區團購聯盟,還發了一個證:社區團購聯盟服務商。這個過程得以了解許多來自地方的小社區團購平臺的數據。天眼查APP專業版數據顯示,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我國大陸地區有近200家涉及社區團購、社區生鮮相關業務的企業相關業務的企業。
  • 為什麼打敗你的是跨界,滴滴做社區團購為何能領跑?
    為什麼幹掉你的很可能是跨界玩家?智慧型手機幹掉了數位相機,外賣壓倒的方便麵。而這一次又輪到誰?滴滴,一個做出行的,卻在社區團購裡打敗了一眾有豐富電商零售經驗的對手,領跑行業。滴滴的橙心優選做對了什麼?我們能從中學到什麼?
  • 社區團購浪潮裡的「團長」們
    2020年3月底開始做團長,據她說,在日常運營上她並沒有特定的規劃,有空的時候就發一下連結,找一些實惠的東西,「顧客願意買就買,不願意買就不買。」艾女士說,她接觸社區團購是在疫情期間。剛開始的時候,她去別人那裡買東西覺得不方便,武漢封城之後,想購物更是需要繞很多路,甚至需要花2個小時才能拿到自己想要的東西,街坊鄰居們也面臨同樣的困擾。
  • 包頭的社區團購向左還是向右
    在人們越來越多地加入到社區團購的同時,也越來越多地加入到對這種經營模式的爭議當中。低價便捷的消費模式11月底,市民白雪開始嘗試社區團購。她在美團優選上下了第一單,30顆雞蛋9.9元。「家門口的牛奶店就是美團優選設立的拿貨點。品質不錯,下單的第二天就能方便取貨,我覺得這樣的方式對我確實太合適了。」
  • 劉強東「御駕親徵」社區團購 聽歌鄙視鏈頂端的蝦米要黃?
    就在11月30日的京東高管早會上,京東集團董事局主席劉強東稱將會親自下場帶隊,帶領京東進軍社團團購領域,打好社區團購這一仗。有媒體爆料,目前,京東已經集中整合了其社區團購業務平臺:友家鋪子、蛐蛐購和京東區區購,並在京東大商超全渠道事業群下專門設置了社區團購業務部。
  • 賺錢帶娃兩不誤:明星女團長靠社區團購喜提事業「第二春」
    「京東供貨快,產品質量有保障,再加上鄰居朋友們都很支持我的這份事業,每個月流水過十萬根本不是什麼難事兒。」談起業績,身為北京豐臺區京東社區團購的明星團長,娜娜滿是自豪。好口碑口口相傳,平臺靠譜才是硬道理聊起最初加入京東社區團購的經歷,娜娜只道是「朋友介紹的」,而這句簡單的介紹背後,卻有著許多不為人知的故事。
  • 社區團購,到底是在提高效率,還是在搶奪飯碗?
    編輯導讀:2020年上半年,突如其來的疫情加速了社區團購的發展,各大巨頭紛紛入局,讓社區團購成為2020年國內最火的投資賽道之一。有人說,社群團購只是「幾捆白菜的生意」,也有人說社區團購搶走了小商販的飯碗不道德……眾說紛紜中,社區團購的真實面目是什麼呢?本文作者分享了他的看法,與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