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工告成——北京大興國際機場》
導演手記
點擊邊框調出視頻工具條
《大工告成——北京大興國際機場》 先導片
時間已經跨過了兩個夏天,具體記不清是從哪一天開始的,只記得是一個下午,我從總導演劉軍衛老師那裡接到了「大興機場紀錄片」的製作意向,然後連夜開始看資料、著手寫策劃案,「大工告成」的名字也是在那個晚上想出來的。
回憶這個項目,並不想說太多的專業內容,只想把這一路來的所感所想跟大家分享。
還記得正式開工的第一天,機場4號門前的倒計時牌子上顯示,距離正式投運還有88天,張旭老師和我們導演組的幾位成員一起,在倒計時牌前合了影。從這一刻起,我們的拍攝與製作也進入了倒計時。
當時我們對於整個機場的全貌,還停留在雜誌封面和一些影視片段的認知層面,壯美的航拍鏡頭與效果圖和真實的施工現場相比,有著很多出入——畢竟這個時候,機場還只是個「毛坯房」。當然,沒有經歷過這個階段,也無法完全體會三個月後它帶給我們的震撼。也許看到這裡,你才能對第一集開頭部分,建設人員的同期聲有所理解,因為他們是從平地起高樓開始的,所以他們的感慨在我看來是那麼的令人動容。
在電梯還沒有開通的時期,要在沒有指示牌的航站樓裡轉一圈,除了迷路,剩下的只有累。我們在拍攝行李系統時,工程師周鵬告訴我們,一天走上兩萬步貌似是情理之中的事兒,這個項目還沒有做完,兩雙鞋已經報廢了。
如果每天兩萬步就算個苦差事,那麼七月的北京,在大片混凝土和鋼板上作業的人們,在狹窄的馬道上穿梭的工作人員們,無時無刻不在經受著身體和心理的雙重「煎熬」——時間緊,任務重,質量要求高,在有限的作業環境中,也必須確保每個細節的準確。
在飛機空調的段落,你看到的是空調風管帥氣地從地井中升起,但你不知道的是,為了打開地井的井蓋,我們的主人公險些被地井的把手燙傷。
有太多的人讚嘆工程的偉大,但又有多少人看到工程背後,那些為此奮鬥的普通人。再高端的技術,缺少了最基礎的堅韌,最終也無法成型。
建設階段,並不是我們此次拍攝的重點部分,我們將拍攝的主體對準了竣工後的機場。因為爺爺曾是轟炸機飛行員,個人從小就對飛行這攤事兒有比較多的熱情;工作後,參與過海航、珠海航展等一些項目的製作,親歷拍攝的機場不下五、六座,本以為對機場已經足夠了解,但這一切在大興機場面前全都不值一提。
它的體量和超前的建造理念,從每個面看去都顛覆了我們對於一座機場的理解,越是在不經意的角落,越能帶給你超乎想像的震撼。
僅是一個降溫的問題,卻遠非是一臺中央空調那麼簡單,室內、室外,甚至地下四五十米,都在為同一個問題忙碌著。具體的內容我就不在這裡贅述,都在片子裡了。
在紀錄片製作的後期階段,我們六七個人幾乎在機房裡泡了兩三個月,這種「修煉」的狀態,也是為了能夠給我們拍攝過的人們,給為這座機場付出過的人們一個交代。
《大工告成——北京大興國際機場》這部紀錄片,在北京大興國際機場通航一周年之際,即將與您相遇。影片的篇幅有限,並不能將這座機場的每一人、每一面都展現給大家。就像片子裡說的,投運是大興機場生命的開始,挑戰還在繼續,故事也在繼續。
在這裡我要向所有在拍攝中,幫助過我們的人,說聲謝謝!並向所有的建設者、運營者致以敬意。
期待你的旅途,經過大興機場,希望它能帶給你歡樂、便捷的體驗。
(分集導演:蘇效禹)
紀錄片 《大工告成——北京大興國際機場》
CCTV-1 9月23日-9月25日 22:40檔
CCTV-4 9月24日-9月26日 18:00檔
CCTV-9 9月25日-9月27日 20:00檔
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