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性侵,是一個被普遍關注卻又難以啟齒的話題。
每年都會發生幾起令人憤懣的女性受到傷害的事件,但報案的人寥寥無幾,大都依靠網絡輿論發酵。
如近幾天鬧得沸沸揚揚的某公司高管涉嫌強姦其養女的新聞,雖然雙方各執一詞,但是被侵犯的本質是存在的。
可是,換個角度看,如果這件事沒有爆發大規模的討論,是否就會不了了之。
畢竟,在陰暗處,人性會被無限放大,在我們不注意的地方總會有骯髒在蔓延,這才是對女性安全最大的威脅。
而且相較於背後的真相,人們更喜歡自以為是的狂歡,旁觀者希望事情變得有趣,順著自己的臆想發展。
至於對受害者的無端詆毀,他們大多數情況下都不在乎,由此可見,鬼不可怕,可怕的是人心。
既然現實這麼糟糕,女性應該如何在紛亂的社會中保護自己,避免被騷擾呢?
韓國有一部網劇《就算敏感點也無妨》,以每集不到10分鐘的時間,講述性別困擾。
涉及女性在工作、生活、學習等方面可能會遇到的性騷擾以及辨別方法,結尾時都會貼出解決辦法的小貼士。
鄭信惠是剛步入大學的新生。
她和所有大一同學一樣,對未來的大學生活充滿了憧憬,渴望甜甜的愛情,期待熱鬧的社團。
只不過,有一件事令她很苦惱,明明自己什麼都沒做,是個小萌新,連最基本的社交都未開始。
然而,她的照片卻出現在男生的群裡,並對她評頭論足。
男生們剛開始只是關注下她的顏值,與其他女生對比一下。
可接下來的討論充滿了虎狼之詞,穿著、身材、魚水之歡,極盡意淫,什麼惡俗說什麼,毫無底線可言。
這些暗處的語言已經構成了性騷擾,他們隔著屏幕做事肆無忌憚。
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
「有人挨餓,不要求你把糧食分給他,但你可以做到不吧唧嘴;有人摔倒了粘了一身泥,不要求你必須扶她起來,但你一定不要笑。」
寓意很簡單,即我們可以圍觀看熱鬧但請不要惡意引導輿論,因為你的不經意可能會讓別人失去生命。
近些年,因語言暴力導致一個人崩潰並自殺的新聞不勝枚舉。
明星被罵到關閉評論,退出微博,甚至不堪壓力選擇離世,普通人被罵到不敢出家門,生活節奏變得混亂。
他們或許不是案件的兇手,只是一個個熱衷圍觀熱鬧的旁觀者,但他們卻是天下最可厭可憎可鄙之人。
「他們隔岸觀火,卻把火光當煙花,視若過節;他們看到溺水者,卻把水花當噴泉,拍手叫好。」
鄭信惠正在經歷的便是被旁觀者們消費。
她得知自己的遭遇後,首先想到的不是奮力反抗,而是感到羞恥,在學校裡不敢與人交流,整日惴惴不安。
可她忘了,對付惡人就該比他更惡,最好的辦法就是選擇曝光和遠離,讓他們的醜陋嘴臉暴露在陽光下。
或許,這樣能使他們懂得一點尊重與自知。
在工作上,也應該提高警惕。
由於社團工作,鄭信惠要與她的學長頻繁溝通,可學長卻誤以為鄭信惠對他有好感。
一天晚上,學長直接跑到鄭信惠家門口對她表白,未徵得同意後,一把抱住了鄭信惠。
突如其來的舉動,讓鄭信惠一臉懵逼,緩了幾秒,用力推開了學長,對他吼道:「你這是性騷擾,我要報警。」
其實很多時候,不分男女,都會對異性的某些行為產生錯覺。
出於禮貌的打招呼並非有意思,由於工作交流多不是變親密,別讓優柔寡斷成為受傷害的助推劑。
這時就應該把事兒挑明,雙方才不會在犯錯的道路下繼續下去。
外出聚會也會遇到圖謀不軌的人。
在新生聯誼會上,初次見面就對鄭信惠關懷備至的學長,讓她有一種溫暖的感覺。
因為學長是大家眼裡公認的高富帥暖男,即使他做了一些不好的事情,一般也不會太惹人煩。
可在他俊俏的外表下卻是好色的面孔。
如跟鄭信惠要聯繫方式的時候會故意產生肢體接觸,當鄭信惠肩帶露出來時,他只會一味的盯著,趁著酒勁玩親熱遊戲。
如果遇到這些情況,不該因獻殷情就飄飄然。要有獨立的審視和立場,大膽的「say no」點也不丟人反而會讓你過的比較快樂輕鬆。
當然並不是所有的肢體接觸都是性騷擾,劇中對性騷擾和愛情也做了區分。
愛情並不會讓你感到不適,反而會有溫暖的感覺,在兩人都情投意合的情況下,一些小動作反而是愛情的催化劑。
除此之外,女性也應該明白女權主義不等於女性優越主義,也應該懂得哪些行為已經構成了性騷擾。
如偷拍、跟隨、開黃腔、佔便宜等,這些都是言語和行為上的性騷擾。
每一張面容都飽含生的渴望和美麗,每一個生命都享有人的權利和尊尚,選擇堅強面對,選擇勇敢抗爭,選擇以法律的名義捍衛生命的光榮和神聖。
不止女性會遭到性侵,男性也會。
BBC紀錄片《性侵受害者不為人知的故事》揭露了英國名人,前BBC主持人吉米薩維爾性侵450人的犯罪事實。
他的犯罪對象就包括男性,九歲的凱文參加《讓吉米來搞定他》節目時,吉米以單獨給他勳章為由將其帶到後臺並實施性侵,事後,還受到威脅和恐嚇。
這些人長大後,有的得了抑鬱症,有的患上了厭食症,有的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因為內心的煎熬和旁人詫異的目光以及那些流言蜚語讓他們心力交瘁。
歸根結底,只有學會尊重別人,才能換來他人相同的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