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女性受到的傷害,我們不該選擇沉默

2020-12-24 閒人電影

關於性侵,是一個被普遍關注卻又難以啟齒的話題。

每年都會發生幾起令人憤懣的女性受到傷害的事件,但報案的人寥寥無幾,大都依靠網絡輿論發酵。

如近幾天鬧得沸沸揚揚的某公司高管涉嫌強姦其養女的新聞,雖然雙方各執一詞,但是被侵犯的本質是存在的。

可是,換個角度看,如果這件事沒有爆發大規模的討論,是否就會不了了之。

畢竟,在陰暗處,人性會被無限放大,在我們不注意的地方總會有骯髒在蔓延,這才是對女性安全最大的威脅。

而且相較於背後的真相,人們更喜歡自以為是的狂歡,旁觀者希望事情變得有趣,順著自己的臆想發展。

至於對受害者的無端詆毀,他們大多數情況下都不在乎,由此可見,鬼不可怕,可怕的是人心。

既然現實這麼糟糕,女性應該如何在紛亂的社會中保護自己,避免被騷擾呢?

韓國有一部網劇《就算敏感點也無妨》,以每集不到10分鐘的時間,講述性別困擾。

涉及女性在工作、生活、學習等方面可能會遇到的性騷擾以及辨別方法,結尾時都會貼出解決辦法的小貼士。

鄭信惠是剛步入大學的新生。

她和所有大一同學一樣,對未來的大學生活充滿了憧憬,渴望甜甜的愛情,期待熱鬧的社團。

只不過,有一件事令她很苦惱,明明自己什麼都沒做,是個小萌新,連最基本的社交都未開始。

然而,她的照片卻出現在男生的群裡,並對她評頭論足。

男生們剛開始只是關注下她的顏值,與其他女生對比一下。

可接下來的討論充滿了虎狼之詞,穿著、身材、魚水之歡,極盡意淫,什麼惡俗說什麼,毫無底線可言。

這些暗處的語言已經構成了性騷擾,他們隔著屏幕做事肆無忌憚。

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

「有人挨餓,不要求你把糧食分給他,但你可以做到不吧唧嘴;有人摔倒了粘了一身泥,不要求你必須扶她起來,但你一定不要笑。」

寓意很簡單,即我們可以圍觀看熱鬧但請不要惡意引導輿論,因為你的不經意可能會讓別人失去生命。

近些年,因語言暴力導致一個人崩潰並自殺的新聞不勝枚舉。

明星被罵到關閉評論,退出微博,甚至不堪壓力選擇離世,普通人被罵到不敢出家門,生活節奏變得混亂。

他們或許不是案件的兇手,只是一個個熱衷圍觀熱鬧的旁觀者,但他們卻是天下最可厭可憎可鄙之人。

「他們隔岸觀火,卻把火光當煙花,視若過節;他們看到溺水者,卻把水花當噴泉,拍手叫好。」

鄭信惠正在經歷的便是被旁觀者們消費。

她得知自己的遭遇後,首先想到的不是奮力反抗,而是感到羞恥,在學校裡不敢與人交流,整日惴惴不安。

可她忘了,對付惡人就該比他更惡,最好的辦法就是選擇曝光和遠離,讓他們的醜陋嘴臉暴露在陽光下。

或許,這樣能使他們懂得一點尊重與自知。

在工作上,也應該提高警惕。

由於社團工作,鄭信惠要與她的學長頻繁溝通,可學長卻誤以為鄭信惠對他有好感。

一天晚上,學長直接跑到鄭信惠家門口對她表白,未徵得同意後,一把抱住了鄭信惠。

突如其來的舉動,讓鄭信惠一臉懵逼,緩了幾秒,用力推開了學長,對他吼道:「你這是性騷擾,我要報警。」

其實很多時候,不分男女,都會對異性的某些行為產生錯覺。

出於禮貌的打招呼並非有意思,由於工作交流多不是變親密,別讓優柔寡斷成為受傷害的助推劑。

這時就應該把事兒挑明,雙方才不會在犯錯的道路下繼續下去。

外出聚會也會遇到圖謀不軌的人。

在新生聯誼會上,初次見面就對鄭信惠關懷備至的學長,讓她有一種溫暖的感覺。

因為學長是大家眼裡公認的高富帥暖男,即使他做了一些不好的事情,一般也不會太惹人煩。

可在他俊俏的外表下卻是好色的面孔。

如跟鄭信惠要聯繫方式的時候會故意產生肢體接觸,當鄭信惠肩帶露出來時,他只會一味的盯著,趁著酒勁玩親熱遊戲。

如果遇到這些情況,不該因獻殷情就飄飄然。要有獨立的審視和立場,大膽的「say no」點也不丟人反而會讓你過的比較快樂輕鬆。

當然並不是所有的肢體接觸都是性騷擾,劇中對性騷擾和愛情也做了區分。

愛情並不會讓你感到不適,反而會有溫暖的感覺,在兩人都情投意合的情況下,一些小動作反而是愛情的催化劑。

除此之外,女性也應該明白女權主義不等於女性優越主義,也應該懂得哪些行為已經構成了性騷擾。

如偷拍、跟隨、開黃腔、佔便宜等,這些都是言語和行為上的性騷擾。

每一張面容都飽含生的渴望和美麗,每一個生命都享有人的權利和尊尚,選擇堅強面對,選擇勇敢抗爭,選擇以法律的名義捍衛生命的光榮和神聖。

不止女性會遭到性侵,男性也會。

BBC紀錄片《性侵受害者不為人知的故事》揭露了英國名人,前BBC主持人吉米薩維爾性侵450人的犯罪事實。

他的犯罪對象就包括男性,九歲的凱文參加《讓吉米來搞定他》節目時,吉米以單獨給他勳章為由將其帶到後臺並實施性侵,事後,還受到威脅和恐嚇。

這些人長大後,有的得了抑鬱症,有的患上了厭食症,有的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因為內心的煎熬和旁人詫異的目光以及那些流言蜚語讓他們心力交瘁。

歸根結底,只有學會尊重別人,才能換來他人相同的對待。

相關焦點

  • 《82年生的金智英》被忽略的沉默的傷害
    我認為作家和電影製作者的初衷,並不是去譴責電影中的某個人物(重男輕女的家人,對女性有偏見的同事或者對家庭主婦不友好的陌生人),譴責整個社會,或者將男性與女性完全對立。而是希望更多的人看到那些被忽略的沉默的傷害。每一個人,無論性別,都可能遭遇因為性別的刻版印象而帶來的傷害。例如,男生就應該事業有成買車買房女生就應該美麗溫柔,賢惠顧家。
  • 瘋了20年的香港女神:面對傷害,女性不要沉默和遺忘!
    「正常的權利一旦不被保護,每一個人都可能變成受害者。 今天,我們不溫暖,不平和。 今天,想借一個美麗女子的悲慘過往,提醒你不要遺忘。 不要沉默,不要對不起。保持關注,保持憤怒。 性與愛,是生命最複雜,神秘和美好的事。但一旦它被不軌之人,與權力混雜到一起。
  • 上野千鶴子:慰安婦為何大多數事後都選擇了沉默?
    我們的社會文化,一直會讓被害者內化了這樣一種觀念:一個人受到了性侵害,這是對於自身的一種恥辱。上野千鶴子指出,韓國慰安婦之所以能夠站出來發聲,是因為韓國社會充分調動了韓國人民的民族主義情緒,將慰安婦塑造成了受到日本帝國主義侵略傷害的民族英雄。這些話語背後存在的,是韓國的「犧牲者民族主義」精神。因此,我們可以這樣理解,金學順能夠站出來發聲,正是因為在她發聲之前,韓國社會已經完成了認知範式的轉變。
  • 鄭希怡談女性力量,看完秒懂,原來沉默也是一種力量
    還記著在前兩次公演的時候,鄭希怡在訓練的過程中,突發意外,從舞臺上摔了下來,腿部受到了傷害。當時大家都非常擔心鄭希怡的傷情,甚至擔心她接下來的比賽還能不能堅持吃下去。現在的社會中,女性越來越懂得團結起來,大膽的在網上發聲,為自己爭取權益了,對於鄭希怡來說,女性發聲是一種力量,但是她認為,這並不意味著別的方式就不能夠展現女性力量了,鄭希怡認為有時候沉默也是一種力量。
  • 成都確診女孩被「人肉」 患者不該再受到網暴傷害
    患者是新冠病毒的受害者,不該再受到網暴二次傷害。12月9日,成都20歲確診女子個人信息在網絡流傳事件有了初步結果。成都警方通報,洩露信息的男子王某已被依法予以行政處罰。王某無法制意識、無道德觀念,散布他人隱私,已經受到法律的懲治。值得警惕的是,王某之外,有那麼多不明真相的網友加入到網暴之中,有的跟風吐槽,有的隨手轉發,更有不少網友以「抗疫」的名義,僅憑主觀臆斷就揮舞道德大棒,認為趙某傳播疫情,或冷嘲熱諷,或編造段子搞人身攻擊,以致確診女孩被迫發文道歉。
  • 看到下面的故事,對於家暴你還會繼續沉默嗎
    這是我們法律裡頭規定的,但在現實生活中,家庭暴力的形式複雜的多,像什麼冷暴力、經濟暴力等。家暴受害者男女皆有,但不得不承認的是,絕大多數的家暴受害者是女性還有兒童老人等,而且更讓人心痛的是現在的輿論環境,很多遭受家暴的人有時不僅得不到社會輿論的聲援,反倒會受到聲討。每當看到這些言論的時候,我總會感慨,大清都亡了,為什麼還有一些人活在封建社會?
  • 伊藤詩織:贏得訴訟並不意味著我不曾受到傷害
    起初,伊藤詩織報案之後沒有被認真對待,檢察官未予起訴,她提出的精神傷害賠償要求為1100萬日元。 被告記者山口敬之一再否認這一指控。他向伊藤提起反訴,要求對方賠償1.3億日元,被法院在周三的判決中予以駁回。宣判之後,伊藤在法庭外對媒體和支持者說:"我們贏了。反訟遭到駁回。"她舉著一張白紙,上面寫著"勝訴"二字。 山口仍可就次判決提起上訴。
  • 《嘉年華》:孩子受到的傷害,僅僅是一個人造成的嗎
    難道小文受到了傷害是因為自己穿得好看一點?為什麼要把矛頭指向受到傷害的一方,我們真正應該指責是千千萬萬個劉會長,是他們做了違法的事情。那些未成年的孩子貪玩,愛美,對一切沒有嘗試過的事物充滿好奇,而這些理由不應該為她們受到的傷害埋單。
  • 《嘉年華》中的性侵案:如果我們保持沉默,那麼我們也是幫兇
    對此,如果我們無動於衷,那麼我們就是在縱容和默許下一個「鮑毓明」,就是在傷害無數個「李星星」。關於未成年人性侵話題,早在3年前,國產電影《嘉年華》就曾為此發聲。導演文晏藉此發出了自己的吶喊:不要沉默,救救孩子。
  • 《迷霧追蹤》:在被侮辱與傷害的女性面前,沒有人無辜!
    同時也湧現出如《隱秘的角落》《沉默的真相》等口碑點擊都好的劇集。如今,一部名為《迷霧追蹤》的劇集也在優酷劇場登陸。與五百聯合執導過《古董局中局》的導演餘慶,大膽起用蔣勤勤飾演追兇的刑警隊長,講述一樁又一樁撲朔迷離的懸案背後,勾連出一場多年之前的職場PUA,潛規則案。
  • 《沉默的真相》當我們遇到不公,我們是否選擇沉默?
    一口氣看完這部劇,萌生一個想法:當我們遇到社會的不公,我們是選擇沉默?還是選擇抗爭?很多人想必會選擇沉默。畢竟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沉默的大多數也暗自縱容了黑暗的存在。我們太少像侯貴平、江陽、朱偉這樣的人。我們太少缺乏個體抗爭的渠道。甚至於,檢察系統的人也無法抗爭大利益集團的根基。這劇實則是悲劇。抗爭者們不惜用自毀的方式,才能達到公正。
  • 分手後該不該成為「恐怖情人」?
    有人形容,最近的我們就像瓜田裡上躥下跳的猹。有研究表明,意外發現愛人不忠的女性會出現與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特點類似的急性應激症狀。受傷、委屈、痛苦、憤怒,人生好像一片黑暗,心裡一團亂麻,不知道該去做什麼,也不知道該怎麼處理。
  • 分手後該不該成為「恐怖情人」?
    信中周揚青把自己跟羅志祥分手的原因、兩人的美好過往和羅志祥的種種劣行一一陳述,不過度宣洩負面情緒,不博取多餘同情,愛恨分明,溫柔堅定。撒謊、劈腿、約炮、多人運動、不尊重女性,一個活生生的渣男羅志祥被釘在恥辱柱上,等待公眾「審判」。對於周揚青,很多明星發表同情。
  • 病毒受害者不該再受到網暴傷害
    作為一名確診患者,首先應該得到公眾的同情,不應該受到指責,更不應該成為網絡暴力的對象。對該女孩「人肉搜索」,進行無端謾罵和惡意揣測,是赤裸裸的二次傷害。面對新冠疫情,我們共同的敵人只有一個,那就是病毒。
  • 當我們談論女性電影時,我們到底在談論什麼?
    它整體的表現手法近乎白描偏克制,有種淡淡的痛感,真誠記錄了部分女性的生活困境,貼近地呈現了女性在性暴力與墮胎困境中的痛苦。尤其是對於男性對女性的窺探與壓迫,和女性在親密關係中可能存在的被傷害和偏弱勢的境遇,都讓人印象深刻。
  • 被性侵之後,除了沉默,你還能選擇做什麼?
    數據顯示,四分之一的女性曾經被性侵或在將來人生中的某個時間點被性侵。其中只有10%會舉報,其他90%都選擇沉默。當中一半的被性侵者涉及到家庭的近親或是她們認識的人,使得情況更難處理,更難以啟齒,而另一半的被性侵者說不出口是因為害怕,害怕別人會用異樣的眼光看待她們。她們沒有向世界展露痛苦的勇氣,一生被性侵的陰影所籠罩,成為受侮辱受欺凌的沉默的大多數。
  • 受到的傷害需要被遺忘嗎?
    我們一生就是和別人不斷地打交道的過程,不管我們願不願意和別人進行交流和溝通,不能否認的是我們必須承認和別人的進行交流已經是我們生命的一部分.傷害也分為很多類,在普通人眼中,也許言語上帶來的傷害要小於身體上受到的實質性的傷害。我們當然不能這麼輕易地下定論。因為一個人有著自身獨立的思想和三觀,我們暫不去辯論每個人的三觀是否真的正確,但是我們要明白的是在正是由於思想的不同,同一種傷害對於每個人的造成的創傷也不相同。
  • 我們的悲哀在於:該說的話不說,不該說的話說太多
    踏入社會以後,沒有人有這樣的義務去嚴格要求我們該幹什麼、不該幹什麼,所以,別將自己不夠自律的原因推到別人身上。那麼,沒有人在第一時間,站出來阻止第一個在說話的人,這是誰的錯?這是所有保持沉默的人的錯。我們不去想這個問題究竟是如何被巧妙地解決的,該去思考的是,這個年輕小夥未來能走的路到底有多遠?很明顯,走不遠,因為他不懂得去尊重別人!這個世界上,無論是誰,最後能成功的,一定是懂得尊重別人的人,懂得在什麼時候該說話,什麼時候不該說話。
  • 你為什麼一吵架就不說話?喜歡沉默的男人會給愛情帶來多大傷害?
    其實親密關係裡這樣的沉默是殺傷力極大的武器,為什麼吵架後有些人會選擇保持沉默,其實這件事沒什麼好解釋的,兩個人在一起有被愛被寵上天的需求很正常,可是當對方沒有滿足你的時候,這種需求很容易就變成了苛責甚至爭吵。
  • 全都怪我 不該沉默時沉默
    可是世界上就是沒有後悔藥賣買到的永遠只有「教訓」不過人都有慣性壞習慣總是改不了你又有沒有改不掉的壞習慣?林俊傑假如把犯得起的錯 能錯的都錯過應該還來得及去悔過假如沒把一切說破那一場小風波 將一笑帶過在感情面前 講什麼自我要得過且過 才好過全都怪我 不該沉默時沉默該勇敢時軟弱 如果不是我誤會自己灑脫 讓我們難過可當初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