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城之戀》是張愛玲自己最為傾心的作品之一。一對痴男怨女糾纏不清的愛情故事,在其筆下卻獨有一種韻味和情致,1983年時,導演許鞍華由於檔期臨時接拍了《傾城之戀》,雖然作品在努力地百分百還原作品,張愛玲也曾經發來電報鼓勵,影片也得到了「第四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電影配樂」、「第25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服裝設計」兩大獎項,但觀眾似乎不太為所動,尤其是「白流蘇」一角和原著的差距,一直是「張迷」們的遺憾。
文:佚 名
賞析/編輯:梁軒誠
《傾城之戀》是由邵氏兄弟有限公司出品、許鞍華執導,周潤發及繆騫人主演的一部愛情片。影片1984年8月2日於香港上映。影片改編自張愛玲同名小說,講述了香港淪陷後,範柳原和白流蘇之間的愛情故事。
《傾城之戀》是張愛玲最膾炙人口的短篇小說之一。是一篇探討愛情、婚姻和人性在戰亂及其前後,怎樣生存和掙扎的作品。舊式大家庭是張愛玲本人最熟悉的場景。「深愛只是為了謀生」這種冷酷的婚戀觀,跟她的父母婚姻陰影有關。幼年的父母離異、家族的敗落都給她的心靈造成極大的創傷。她從父母親族身上,看到了更多舊式婚姻的蒼涼。作品中的女性幾乎很少是追求自身價值的強者,他們找不到自我的存在,也極少擁有過純真浪漫的愛情。她們的愛情婚姻純粹是謀生手段,是求生的籌碼。她們清醒地知道自己是男人的附庸,是傳宗接代的工具,所以就盡力利用男人的需求來謀求自己的利益。婚姻是雙方權衡利益下的交易,在這場交易中,經濟利益當然是主角,愛情婚姻成了女性謀生的工具。為了謀生而成家,婚姻也只是一種交易,這構成了女性蒼涼的人生。她極力描寫這種「廢墟之愛」——無愛的婚姻。這種婚姻不是建立在愛的基礎上,而是女性對生活做出的無奈抉擇。因此可以說,在《傾城之戀》中,張愛玲雖然以白流蘇得到婚姻這樣圓滿的結局作為收筆,但絲毫沒有削弱小說的悲劇性,反而讓人感到更加濃重。40年代的上海,上海富戶養女白流蘇因嫁了一個敗家仔而不得不離婚,回娘家住又遭兄嫂白眼,只得考慮再嫁。經徐太介紹,流蘇認識了剛從英國回來的範柳原,兩人互相傾慕,發展出一段華麗而又悽美的愛情故事;柳原因公去香港,徐大南遷時邀流蘇同行,流蘇與柳原在香港重逢,墜入愛河。風流的柳原並沒有結婚的打算,流蘇不甘妥協回到上海。柳原來電請她來港相聚,為情驅使的流蘇赴港與柳原同居。最後,太平洋戰爭爆發,香港淪陷。在漫天烽火下,柳原去不了英國,兩人遂在報上發了結婚啟事,傾城的香港繁華美夢雖盡碎,卻造就了陷落中的範、白在香港暫過平淡的同居生活。《傾城之戀》是一部比較集中表現張愛玲愛情觀的作品。書中的白流蘇是舊式大戶人家的女子,出嫁應該是門當戶對,以經濟為基礎的婚姻,但婚後受盡夫家的毒打和欺凌,奮而離婚,可見舊式婚姻是無愛情可言,它只是女性對男性經濟的依附。流蘇只得回到娘家,但在資財被勢力窮酸的兄嫂哄盡之後,失去了經濟的保障,無一寸立足之地。這時候範柳原的出現,給了她一次下賭注的機會……在張愛玲眼裡,愛情就是女性求得經濟保障的一種手段,一種女性對男性經濟依附的關係,在世俗的婚戀中是沒有愛情可言。(聽臺灣學者蔣勳細讀張愛玲的《傾城之戀》
傾城之戀》是一個動聽的而又近人情的故事。……我喜歡參差的對照的寫法,因為它是較近事實的。《傾城之戀》裡,從腐舊的家庭裡走出來的流蘇,香港之戰的洗禮並不曾將她感化成為革命女性;香港之戰影響範柳原,使他轉向平實的生活,終於結婚了。但結婚並不使他變為聖人,完全放棄往日的生活習慣與作風。因之柳原與流蘇的結局,雖然多少是健康的,仍舊是庸俗:就事論事,他們也只能如此。有張愛玲的小說成功在前,改編成電影本身就不是一件很討好的事。由於此前有過《胡越的故事》這樣成功的範例,許鞍華導演則打起了張愛玲的心思,拍攝了這部以同名小說改編的《傾城之戀》,男女主角也照舊選擇了周潤發與繆騫人。小說有想像空間,而電影卻勝在寫實影像。稍微有點差池,就會影響到影片的素質。以電影角度來講,影片算是成功。但以改編小說而言,卻在細節處顯現出頹勢,演員的人物塑造,有時也難以達到原作的妙處。扮演範柳原的周潤發認為自己對這個角色的處理是失敗的,演繹方法也是錯誤的。周潤發認為自己是個不喜歡讀書的人,不適合扮演知識分子角色,因為很多東西不是即時學來的。好在影片獲得了金像、金馬等諸多獎項的表彰,票房收益上也還算是過得去,讓飽受爭議的影片獲得了難得的一席江湖地位。電影上映後,周潤發那深沉的眼神,繆騫人那撩人的身姿,加之電影將香港淪陷時發生的動蕩愛情故事娓娓道來,仿若又見那兩座曖昧的城市,兩個飄零的男女,一段無趣的俗情,卻因為一座城市的淪陷,成就了他們一剎那的一點真心,於是,便有了一場虛無縹緲的愛情。而電影的布景和配樂,美麗的旗袍,華麗而浪漫的氛圍和情調,更為這場戀情增加了背景和底色。許鞍華捕捉到了男女之間那種似假還真、欲迎還拒的微妙感情。繆騫人演得相當敏感而細膩,她看似平靜的表演細膩地表現出了白流蘇的內心世界和人物特徵,把一個上海女子塑造得相當有味道,周潤發的俊雅瀟灑也揮灑自如。導演掌握了對白獨有的尖刻嘲諷,重現了香港四十年代的風情。也有一些影迷(更是張迷)認為,許鞍華雖然身為女性,卻缺少女性的細膩浪漫和風情,影片對白有所拘緊,局限在原著小說中,有欠揮灑自如。仿佛是張愛玲小說的解說詞。道具畫面也談不上美,最可氣的是演員選得莫名其妙,演範柳原的周潤髮油滑得很,扮白流蘇的繆騫人實在不怎麼好看。《傾城之戀》是張愛玲最為傾心的作品之一,一對痴男怨女糾纏不清的愛情故事,在其筆下卻獨有一種韻味和情致,1944年12月,張愛玲曾親自將這部作品改編成舞臺劇於上海新光大戲院公演。除了導演許鞍華1984版的電影《傾城之戀》,2006年,《傾城之戀》的新派話劇版本登陸舞臺,主演梁家輝更憑此劇獲得上海戲劇界最高獎「白玉蘭」獎,可以說,話劇版基本是對小說的完整再現。
2007年,《傾城之戀》以電視劇的形式再次被改編、拍攝,由知名編劇鄒靜之改編,夢繼執導,當紅實力派演員陳數、黃覺、王學兵等聯袂主演,於2009年3月在央視第八套播出。
張愛玲在一次採訪中被問及最喜愛自己寫的哪部小說,她淡然一笑說「我的小說結局大多不完滿,《傾城之戀》算是擁有完滿結局的一部,要說喜愛應該是她了。」但《傾城之戀》確使導演許鞍華第一次遭遇票房滑鐵盧,甚至直到今天,她也認為自己沒有找到演繹張愛玲作品的最好方法,但是在80年代中期,能夠拍出這樣一部忠實原著、打動人心的作品,我們也應向她送上一份致敬。
「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在這不可理喻的世界裡,誰知道什麼是因,什麼是果?誰知道呢,也許就因為要成全她,一個大都市傾覆了,成千上萬的人死去,成千上萬的人痛苦著,跟著是驚天動地的大改革……流蘇並不覺得她在歷史的地位有什麼微妙之點,她只是笑盈盈地站起來,將蚊煙香盤踢到桌子底下去。」這是小說結尾處最精彩的處理,在電影裡幾乎不能這樣說出來,因為整個的這段糾結情感的合託,是於長長的顛沛與無可奈何的抉擇中磕出的大塊淤血,結凍半個世紀,還是沒能化得開。
許鞍華將一個長鏡頭充斥橫豎屍首,殘血涔涔,一布慘白的字幕,草草的收了場,繆騫人笑吟吟將掛籠式的蚊煙香盤踢向一邊,算交代過去。面對如此場景,惟有淡言一聲:傳奇裡傾國傾城的人大抵不是如此。
許鞍華的「傾城之戀「算是結束了,也可以說尚未完.
(本篇部分圖文來自網絡,由編輯整理而成)
導演許鞍華:許鞍華:1947年5月23日出生於遼寧鞍山,香港女性電影導演、監製、編劇。在香港大學進修英國文學及比較文學,獲文學碩士學位。隨後赴英深造,在倫敦電影學院攻讀電影課程。1975年,許鞍華回港後為胡金銓的助手,之後在香港無線電視任編導。1978年轉任香港電臺,拍攝紀錄片及短篇電視劇,其中拍攝的電影作品《獅子山下》之《來客》,成為許鞍華「越南三部曲」之首。1979年,專職拍攝電影,執導首部電影作品《瘋劫》獲得第17屆金馬獎劇情片獎。1981年,繼續拍攝《胡越的故事》。1982年在海南島拍攝的《投奔怒海》,獲第二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影片和最佳導演獎。1990年拍攝半自傳電影《客途秋恨》自喻身世,奪得六屆香港電影金像獎的最佳導演獎、三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導演獎,分別成為這兩大獎項的獲獎最多人。2004年曾擔任香港電影導演會會長。2011年獲得亞洲電影大獎頒發的終身成就獎。2006年擔任洛迦諾國際電影節評委會主席。2012年指導拍攝電影《桃姐》榮獲第68屆威尼斯電影節Volpi Cup最佳女演員、平等機會獎、Signis特別榮譽獎、La Navicella獎。第48屆金馬獎最佳導演;香港電影金像獎大滿貫作品。2015年4月19日,憑藉《黃金時代》獲第34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導演獎。2018年3月,獲第二屆馬來西亞金環獎終身成就獎;4月憑藉《明月幾時有》獲第37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導演獎,這也是其13次提名第6次獲得該獎項。
《藝術》專欄版主:梁軒誠
美 麗 八 點 半
作中國最好的文藝廣播平臺
長按識別二維碼 即可加關注
來稿郵箱:18991909899@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