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與隱,物質與精神,茶文化是如何影響到古人的隱逸思想的?

2020-12-28 趣史談號外郎

引言:中華文化的瑰寶:茶與隱

茶文化和隱逸思想作為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在特定的歷史文化長河和時代空間形態中互構互建、共存共融、平行發展。一方面,隨著隱逸思想主體多樣化、內涵世俗化、載體人格化的轉變,其社交功能和娛樂功能日益明顯,全面促進了茶詩、茶畫、茶禮、茶藝等茶文化的發展;另一方面,茶文化的普及以及茶自然化的物質屬性與人格化的精神屬性恰好符合隱逸思想的社會需求與時代特徵。二者高度交融,予以社會重大的影響,尤其是對文人士大夫群體人格的塑造以及社會國民的社會心理構建起到了深遠的作用。

茶與隱相互影響,共同推動著各自文化內涵的更新和發展,不斷吸收著時代的特色與精華。不論是茶文化還是受茶文化影響之下的隱逸思想都是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大系統之下的子系統代表,作為一種精神力量和文化載體予以一定群體和社會重大影響。

茶文化:興盛於隱逸文化困境之時,成為象徵隱士的新文化符號

中國是茶的故鄉,有著非常悠久的種茶歷史和傳統的飲茶風俗。說到中國人飲茶,要將時間追溯到神農時代,距今已有將近五千年的歷史了。

從茶文化的發展來看,最初是作為一種植物草藥走進人們生活的,古書有記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此後,茶被越來越廣泛地應用在人們的生活中。賓客至家,總要敬茶以表尊敬;每逢喜慶之日,也喜歡用茶來慶祝;所謂君子之交淡如水,閒來無事出席一場典雅的茶話會是古時文人墨客結交仁人志士、享受生活樂趣的最佳選擇。隨著歷史的發展和時代的變遷,衍生出了一系列與茶有關的茶事,從茶葉、茶食、煮茶、飲茶、茶俗、茶禮到茶詩茶畫、茶具、茶器再到茶道,茶文化的發展和完善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完成了從物質屬性到精神屬性的升華,逐漸符合曆朝歷代文人隱士對於隱逸生活的文化需求,同時也促進了隱逸思想內涵更新和發展,為其注入了新的內涵和活力。

生活在唐代時期的陸羽一生喜茶,研於茶道,被後人稱之為「茶聖」,自《茶經》問世之後,茶道大興,王宮朝堂上下之士沒有不喜歡喝茶的。

茶文化興盛的時期正值隱逸文化遭遇困境之時,此時對於隱士到底是真隱還是假隱身份的界定含糊不清,由此,茶作為一種象徵隱士的新文化符號出現了。李白在《答族侄僧中孚贈玉泉仙人掌茶並序》中寫到:「後之高僧大隱,知仙人掌茶發乎中孚禪子及青蓮居士李白也」。李白一生桀驁不羈、詩酒不離身,在詩中卻自豪地以茶來隱射自己的隱逸風骨,可見茶與隱在當時已經被文人志士所接受和認可,二者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共通之處。茶不僅僅是供士人品味吸收的自然物質存在,更是他們人格象徵的精神思想存在,在茶物質屬性與精神屬性高度融合的同時達到了茶與人、茶與身、茶與心的相互調和。

隱逸思想:尋找新的身份符號和情操象徵——茶

隱逸思想是隱逸文化的集中體現,是相對於追求功名利祿和榮華富貴的隱逸世俗文化而言的。我國古代隱逸文化的形成主要依託與隱士的產生以及該群體的價值取向與道德追求。隱士文化最直接的表現就是隱居山林,他們通常品質高潔、才華橫溢,由於厭倦了官場的爾虞我詐,以出仕隱居來保持自己高潔的品質。據《新唐書·隱逸列傳》中記載:

「然放利之徒,假隱自名,以詭祿仕,肩相摩於道,至號終南、嵩少為仕途捷徑,高尚之節喪焉。」

隨著時代的變遷與隱逸文化的盛行,在以追求高尚人格和貞潔情操為主流價值觀群體的隱士中間出現了一些異樣的改變。出現了一些假借隱士之名以騙取俸祿謀取功名的假隱士,敗壞了真隱士整體的形象,導致真正的隱士是隱於山林這一說法和符號象徵的坍塌。所以,社會上對於真隱士的界定急需找到一個新的突破口和象徵性的符號代表,而興於唐盛於宋的茶文化為此提供了新的契機。

晉代王康琚在《反招隱詩》中記載:小隱隱陵藪,大隱隱朝市。唐朝朝堂之隱的出現並不意味著對於山林之隱內涵的違背。在某種意義上山林之隱代表著全身心的隱逸即小隱,而朝堂之隱代表著身體的力行和心靈的隱逸即大隱。但是二者都面臨著困境:在朝市時刻得謹嚴行事,生怕一個不小心就觸動惹怒了龍顏遭人陷害,引來殺生之禍;在山林太過清貧的日子恐怕又難以維繫正常的生活需求,所以出現了介於二者之間的中隱,隱於市井生活之中,也可以理解為「生活之隱」,他們過著正常的市井生活,他們興趣廣泛,依託於生活中的具體事物琴棋書畫等來表明自己的隱逸身份。對於真正意義上想要中隱的隱士來說,在魚目混雜的各種真假隱逸群體中,如何尋找新的身份符號和情操象徵成為了他們亟需解決的問題。而此時,茶文化的興起為中隱的真隱士提供了新的身份符號和認同需求。

茶與隱:融合了物質與精神屬性的茶成為文人士大夫生活中的隱逸載體

在經過茶文化的發展之後,茶逐漸被文人志士所依賴和認可,成為古人隱逸情趣的物品和隱逸思想的載體。

對於茶的物質屬性而言,無論是「琴棋書畫詩酒花茶」之「八雅」,還是「焚香、點茶、掛畫、插花」之「四藝」,茶都位列其中。在世間眾多雅物藝術之中,茶與其他雅物都有相似和共通之處,都是閒情逸緻、陶冶情操的象徵。但是茶除了修身養性的功能以外還有著重要的醫學價值、養生功效,這是其他物化載體無法比較的。而讓茶在其中脫穎而出的更是其人格化了的精神屬性,這種屬性賦予茶自身更加高雅的生活情趣、精神內涵和社交功能。

所有文化的產生都有一定的實踐主體,對於茶文化而言,其主要的實踐群體是文人士大夫,他們在面對時代的變化和生命的價值追求之下,選擇了「茶」作為生活的隱逸載體:一方面,以茶喻人、以茶養德修身。唐代詩僧皎然曾云:「俗人多泛酒,誰解助茶香。」在他看來,俗人嗜酒、雅士愛茶,茶相較酒水更加清醇香甜。另一方面,志同道合的賢能志士的可以茶交心、借茶觀人,從而結交與自己志趣相投的知己或伴侶。

隨著茶物質屬性與精神屬性的高度有機融合,飲茶逐漸成為一種雅事,被文人士大夫統一認知,成為這種新的群體的社會標識與身份符號的象徵。通過一系列與茶有關的茶詩來賦予茶人性,是他們精神的寄託、人格的升華以及追求生命本真、回歸自然的過程。君子之交淡如水,君子之交貴在真誠,是去除功名利祿、看破世俗紅塵之後的坦然,是歸隱逸致、高尚貞潔的淡泊。唐代,文人士大夫借各種茶話會茶詩廣泛社交,創作出了大量代表其隱逸思想、處世之道、人格追求的與茶有關的詩歌作品,內容涉獵廣泛,涉及茶園、採茶、煮茶、茶具、茶器、茶藝等各個方面,飲茶之氣盛行甚至可以說蔚然成風。後來,隨著茶禮、茶俗的普及和發展,以茶交友、以茶待客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一大樂事。

結語:茶文化中時士人的隱逸精神寄託與心靈皈依

縱觀茶文化與古人隱逸思想的歷史,其緣起、發展、興盛都與當時的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有著緊密的聯繫,是當時社會士人群體價值追求與精神寄託的物質載體和精神載體。所謂「小隱隱於野,中隱隱於市,大隱隱於朝」,隱於山林的小隱只是形式上的隱逸,而真正超我的隱士是在朝堂的嘈雜與市井的混亂之中依然能保持自己的貞潔和高尚,堅守自己的初心保持自己的本心。

而茶的出現,給予了廣大文人志士精神的寄託與心靈的皈依,讓他們即使身處朝堂之上也能依靠茶文化的洗滌來結交良師益友,追求生命的本真和使然。所以,茶文化自身不但有著高雅的閒情逸緻,還是高尚人格品質的象徵,茶不似水一樣無味更不似酒一樣濃烈,其清香甘甜剛好處於二者之間,不淡不重、不濃不烈,口感適中給人以別樣的味覺感受與身心體驗。

對於有著隱逸思想的文人士大夫來說,飲茶不僅僅是一項簡單的互動,更是人生一大樂事,它是隱士們高尚品格的外化,是他們追求人生真諦和高品質生活的行為使然。在平淡瑣碎的市井日子與爾虞我詐的朝堂之上,唯有茶文化才能給真正的隱士身體上片刻的休憩、精神上短暫的升華和心靈上奢侈的寧靜。

參考文獻:

1:《茶經》

2:《新唐書》

3:《晉書》

4:《中國古代史》

相關焦點

  • 中國茶文化獨特的藝術魅力:茶畫興於「飲」,安於「隱」
    這種飲茶觀念沿襲至宋,由於茶等於消遣的觀念影響,飲茶之風迅速在各階層鋪開來,甚至將茶的各種「玩法」發揚光大。 《盧全烹茶圖》是明代茶畫的代表之作,展示了飲茶之風在明朝的一種新高度。明代的從飲茶習俗到文人士子的生活狀態都與唐宋時期大相逕庭,雖然也湧現了大批茶畫作家,但卻少見熱鬧之象,更多的是一種閒適、隱逸之氣。但這種閒適卻與唐風的安然自適不甚相同,明代茶畫的隱逸之氣中帶著一絲對官場、世俗的遠離意味。那麼為何宋明兩朝的茶畫會呈現這樣兩種截然不同的風格呢?
  • 茶文化:宋代文人寄予人生態度與審美的內涵思想
    茶文化:宋代文人寄予人生態度與審美的內涵思想中國文人墨客素來喜茶,茶文化歷史悠久,據《茶經》載:「發乎神農氏,聞於魯周公」。漢代以來雖多有茶樹種植的記載,但對烹茶飲茶工序涉及極少,直到唐朝,對飲茶活動的描寫才逐漸多了起來,並發展出一套茶儀,對茶事活動進行了初步規範,如陸羽就總結出一整套烹茶技法、飲茶習俗以及品茶法,說明這一時期的飲茶活動逐漸從生理需要轉變為精神領域的享受。到了宋代,飲茶更是更成為一種有著廣泛社會基礎的普及性的審美活動,茶坊遍布城鄉各地,並流行全日制經營。
  • 茶之書解讀|日本是如何擺脫中國茶文化影響
    關於《茶之書》其中,岡倉天心的《The Book of Tea》(翻譯:茶書;茶之書),讓我對日本審美,東方精神有了更多的反思和思考。這本書是岡倉天心在美國波斯頓用英語寫的,1906年出版,本書影響遍布全球,薄薄一百多頁,通過公眾號和大家分享,來填補這個漫長的假期。
  • 原山の茶文化 | 平安夜,因茶而美!Merry Christmas!
    三五人圍爐而坐,待爐上水壺唱響,待壺中水氣沸騰,便開始了思想的碰撞……一杯茶,沉澱的不僅僅是歷史,更是一段高度發達的文明。從古時開始,品茶活動就是上層社會高雅的精緻文化,古人以茶修德、以茶怡情,茶文化在中國數千年的文明中悄然而生。
  • 中國茶文化,茶與文化的融合,民以茶待客的風俗,其精神內涵豐富
    中國茶文化糅合佛、儒、道諸派思想,獨成一體,是中國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同時,中國茶文化也反映出中華民族的悠久的文明和禮儀。古代文人雅士非常重視茶的精神享受和道德規範,講究飲茶用具、飲茶用水和煮茶藝術,並與儒、道、佛哲學思想交融,而逐漸使人們進入他們的精神領域。茶文化是以茶為載體,並通過這個載體來傳播各種藝術。
  • 茶裡乾坤大,壺中日月長——茶談
    古人對待茶的情感十分濃鬱,由茶而發展出了茶道、茶藝、茶品等有關茶的文化這樣便透露出來古人對茶的深厚感情。飲茶在古代是一種修行養生之道,更是一種高雅的時髦風尚,其實也是一種品位與層次的體現!文人墨客在品茗作詩的同時,又在進行著友誼的交流以至感情升華。茶文化的氛圍與詩文的創作之完美結合,從而使得茶詩形成了形式與內容的雙重美感。
  • 禪·隱·園|蘇州西園養老護理院
    建築師以中國古代禪養理念為出發點,採用傳統與當代美學相結合的手法創造建築、園林、景觀,旨在表達東方隱逸思想的智慧與精神,為中國養老事業貢獻自己一份力量。"▼ 禪-養2016年,建築師受邀在蘇州老城區西隅建設一所綜合養老機構。
  • 茶文化是什麼,杜國楹的小罐茶帶你感受茶文化!
    大家對茶文化了解有多少呢,首先要明白的一點是什麼是茶文化,茶文化包括茶葉品評技法、藝術操作手段的鑑賞、品茗美好環境的領略等整個品茶過程的美好意境。其過程體現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統一,是飲茶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文化現象。它起源久遠,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與宗教結緣。
  • 小罐茶如何帶來看得見,摸得著的茶文化!
    提起小罐茶,大家會想到什麼呢,很多人會想到好看的包裝設計,優秀的產品力,但是今天說的並不只是上述的這些東西,今天給大家說的,是小罐茶如何帶來看得見,摸得著的茶文化。杜國楹創始小罐茶那就得說說小罐茶的創始人杜國楹了,從2012到2015,三年間,杜國楹帶領團隊,行程數十萬公裡,遍訪了行業內無數的茶農、茶企、茶商、茶專家,燒掉7000萬資金之後,從8位制茶大師那裡找到了造就好茶葉的奧秘,也就導致了小罐茶是由8位制茶大師共同打造大師級的中國茶,有西湖龍井制茶大師戚國偉
  • 茶知識丨臺灣地區茶文化
    即十種知名度較高的茶它們是:凍頂茶、文山包種茶、東方美人茶、松柏長青茶、木柵鐵觀音、三峽龍井茶、阿里山珠露茶、高山茶、龍泉茶、日月潭紅茶「茶藝」一詞是如何產生的?總結茶文化的傳播對現代臺灣社會的影響,可歸納出下列幾點:一、培養人民正當的休閒生活,提高人民生活品質把茶文化帶進了家庭之後,品茗、飲茶成為親子之間、夫妻之間交流、溝通的良好機會,化解了代溝問題,享受溫馨的茶藝生活。「以茶會友」的簡樸方式,也是拉近人與人之間友好關係的最佳媒介。
  • 茶似隱,酒似俠,茶是沉靜理性的我,酒是偶爾感性放肆的我!
    「茶似隱,酒似俠」,簡簡單單的六個字著實說出了茶和酒的區別。茶,在於清淡,恬淡的滋味讓喝茶者的心境也不禁沉穩內斂,令人久久回味以清醒的理性規避風險。酒,在於濃烈,令人熱血沸騰,心醉神迷,感性般酣暢淋漓的投入。茶與酒是人生兩種狀態,兩種境界。
  • 茶文化,一壺茶,一首好詩,有幾千年的悠久歷史
    在西漢王褒所寫的《僮約》中,有「武都買茶」「烹茶盡具」等俗語,表明種茶飲茶、賣茶為商品至少有2000年的歷史。隨著普及的引用和推廣,茶葉作為中國的特產,逐漸傳播到世界各地。它在公元800多年中傳播到日本,17個歷史記錄也傳播到歐洲。國家代表「茶」在世界上的單詞都是用中國的「茶」翻譯的。茶文化是文人的傑作。
  • 談中國茶文化「泛化」現象及對茶藝、茶道、茶文化概念的思考
    比如王玲將茶文化定義為「茶在被應用過程中所產生的文化和社會現象」[],陳照年認為茶文化是與茶有關的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的總和[]。而茶文化「泛化」現象的產生由複雜的內部和外部因素引起,也需要我們理性看待。一方面,我們應該正視茶文化「泛化」現象的存在,並且要清晰的認識到這種「泛化」現象給茶文化研究與實際應用帶來的諸多不利影響。
  • 看茶畫,懂了古人如何喝茶,真的羨慕啊!
    茶畫的興起,既是經濟繁榮的物質表徵,亦體現了文人雅士閒情逸緻的格物情懷。文人雅士以茶來表明自己淡泊的心志、也以用茶來悟禪得道而茶畫它將水墨與茶情茶意完美結合,再現了歷朝的茶飲風尚,更以此記錄了我國茶文化的歷史變遷。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在歷史的沉澱和發展中,我國擁有起源於中國代表中國風靡世界的三大獨特物產,即:陶瓷、絲綢和茶葉。
  • 歷史上的「茶都」紹興能否建一個茶文化博物館?
    歷史上的「茶都」:紹興名茶天下揚紹興有茶葉記載的歷史,可追溯到漢代,古人稱之為「大茗」。據《神異記》等記載,東漢時魏伯陽等已在上虞鳳鳴山一帶種茶煉丹,飲茶服藥,三國時,飲茶之風已在吳越一帶流傳。魏晉南北朝時,北方戰亂,大批貴族、士人、高僧南來定居,他們以茶養生,以茶悟道,以茶會友,紹興飲茶之風由此快速興起。唐時,越州茶葉生產遍及各地,茶葉品質居兩浙之冠。茶葉良種已由高僧傳至日本。《全唐詩》中就收錄了100餘位詩人的400餘首茶詩。著名的「唐詩之路」,也擴大了紹興茶的影響。唐代陸羽是中國的茶聖,他多次到越州考察,在《茶經》中盛讚,「茶,越州上」,「碗,越州上」,「越瓷青而茶色綠」。
  • 姚俊甫淺析禪意書法與茶文化
    之後隨著時代變遷,到魏晉六朝時期後,書隸的工作得到了進一步發展,但由於當時社會環境及人們性格特徵的的影響,書寫的字體格式並沒有明確的標註和規範說明,所以該時期內的字體就從原有的隸書體向真書、草書的形式轉化,體現了當時朝代不拘一格的人物特徵。待到了唐宋時期後,佛法得到了廣泛重視和快速傳播,對於抄經的書寫體也進行了一定的規範,並產生了較多著名的書法作品,如《敦煌寫經》。
  • 《中華茶通典》之《茶文化典》: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中華茶文化集大成正典!
    —  彰顯中華民族「禮之用、和為貴」的文化思想;  體現中國傳統「清、敬、怡、真」的基本茶道精神;  樹立「七藝一心」「廉、美、和、敬」的優秀茶文化風範;  成就第一部真正意義上集大成的中華茶文化正典!
  • 茶文化|臺灣的茶藝及其發展
    (二)、認知精神文明、物質文明平衡發展的重要。以前人們都追求有房子、車子、妻子、有錢等等,都是物質的,現在的人不同了,精神的糧食跟物質的糧食同等的重要,你一個月領四萬塊錢,大概吃住兩萬,那你花在聽音樂、喝茶等方面,至少也要一萬塊,所謂的支出要合理的分配,物質的需要,精神的也需要,這樣才是享受生活。
  • 茶文化 | 臺灣的茶藝及其發展
    (二)、認知精神文明、物質文明平衡發展的重要。以前人們都追求有房子、車子、妻子、有錢等等,都是物質的,現在的人不同了,精神的糧食跟物質的糧食同等的重要,你一個月領四萬塊錢,大概吃住兩萬,那你花在聽音樂、喝茶等方面,至少也要一萬塊,所謂的支出要合理的分配,物質的需要,精神的也需要,這樣才是享受生活。
  • 中國的茶文化從何而來?背後又有什麼內涵?
    這不得不說是中國茶文化歷史上的一種遺憾。甚至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所謂的飲茶只不過就是,將茶葉放在茶盞之中,然後直接倒入滾燙的開水進行衝泡,然後等到不燙嘴的時候直接飲用即可。如果從味道上來講,也只是比普通的白開水多一些味道而已。筆者認為這種想法不僅大錯特錯,而且也徹底失去了古人「飲茶品茗」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