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中華文化的瑰寶:茶與隱
茶文化和隱逸思想作為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在特定的歷史文化長河和時代空間形態中互構互建、共存共融、平行發展。一方面,隨著隱逸思想主體多樣化、內涵世俗化、載體人格化的轉變,其社交功能和娛樂功能日益明顯,全面促進了茶詩、茶畫、茶禮、茶藝等茶文化的發展;另一方面,茶文化的普及以及茶自然化的物質屬性與人格化的精神屬性恰好符合隱逸思想的社會需求與時代特徵。二者高度交融,予以社會重大的影響,尤其是對文人士大夫群體人格的塑造以及社會國民的社會心理構建起到了深遠的作用。
茶與隱相互影響,共同推動著各自文化內涵的更新和發展,不斷吸收著時代的特色與精華。不論是茶文化還是受茶文化影響之下的隱逸思想都是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大系統之下的子系統代表,作為一種精神力量和文化載體予以一定群體和社會重大影響。
茶文化:興盛於隱逸文化困境之時,成為象徵隱士的新文化符號
中國是茶的故鄉,有著非常悠久的種茶歷史和傳統的飲茶風俗。說到中國人飲茶,要將時間追溯到神農時代,距今已有將近五千年的歷史了。
從茶文化的發展來看,最初是作為一種植物草藥走進人們生活的,古書有記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此後,茶被越來越廣泛地應用在人們的生活中。賓客至家,總要敬茶以表尊敬;每逢喜慶之日,也喜歡用茶來慶祝;所謂君子之交淡如水,閒來無事出席一場典雅的茶話會是古時文人墨客結交仁人志士、享受生活樂趣的最佳選擇。隨著歷史的發展和時代的變遷,衍生出了一系列與茶有關的茶事,從茶葉、茶食、煮茶、飲茶、茶俗、茶禮到茶詩茶畫、茶具、茶器再到茶道,茶文化的發展和完善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完成了從物質屬性到精神屬性的升華,逐漸符合曆朝歷代文人隱士對於隱逸生活的文化需求,同時也促進了隱逸思想內涵更新和發展,為其注入了新的內涵和活力。
生活在唐代時期的陸羽一生喜茶,研於茶道,被後人稱之為「茶聖」,自《茶經》問世之後,茶道大興,王宮朝堂上下之士沒有不喜歡喝茶的。
茶文化興盛的時期正值隱逸文化遭遇困境之時,此時對於隱士到底是真隱還是假隱身份的界定含糊不清,由此,茶作為一種象徵隱士的新文化符號出現了。李白在《答族侄僧中孚贈玉泉仙人掌茶並序》中寫到:「後之高僧大隱,知仙人掌茶發乎中孚禪子及青蓮居士李白也」。李白一生桀驁不羈、詩酒不離身,在詩中卻自豪地以茶來隱射自己的隱逸風骨,可見茶與隱在當時已經被文人志士所接受和認可,二者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共通之處。茶不僅僅是供士人品味吸收的自然物質存在,更是他們人格象徵的精神思想存在,在茶物質屬性與精神屬性高度融合的同時達到了茶與人、茶與身、茶與心的相互調和。
隱逸思想:尋找新的身份符號和情操象徵——茶
隱逸思想是隱逸文化的集中體現,是相對於追求功名利祿和榮華富貴的隱逸世俗文化而言的。我國古代隱逸文化的形成主要依託與隱士的產生以及該群體的價值取向與道德追求。隱士文化最直接的表現就是隱居山林,他們通常品質高潔、才華橫溢,由於厭倦了官場的爾虞我詐,以出仕隱居來保持自己高潔的品質。據《新唐書·隱逸列傳》中記載:
「然放利之徒,假隱自名,以詭祿仕,肩相摩於道,至號終南、嵩少為仕途捷徑,高尚之節喪焉。」
隨著時代的變遷與隱逸文化的盛行,在以追求高尚人格和貞潔情操為主流價值觀群體的隱士中間出現了一些異樣的改變。出現了一些假借隱士之名以騙取俸祿謀取功名的假隱士,敗壞了真隱士整體的形象,導致真正的隱士是隱於山林這一說法和符號象徵的坍塌。所以,社會上對於真隱士的界定急需找到一個新的突破口和象徵性的符號代表,而興於唐盛於宋的茶文化為此提供了新的契機。
晉代王康琚在《反招隱詩》中記載:小隱隱陵藪,大隱隱朝市。唐朝朝堂之隱的出現並不意味著對於山林之隱內涵的違背。在某種意義上山林之隱代表著全身心的隱逸即小隱,而朝堂之隱代表著身體的力行和心靈的隱逸即大隱。但是二者都面臨著困境:在朝市時刻得謹嚴行事,生怕一個不小心就觸動惹怒了龍顏遭人陷害,引來殺生之禍;在山林太過清貧的日子恐怕又難以維繫正常的生活需求,所以出現了介於二者之間的中隱,隱於市井生活之中,也可以理解為「生活之隱」,他們過著正常的市井生活,他們興趣廣泛,依託於生活中的具體事物琴棋書畫等來表明自己的隱逸身份。對於真正意義上想要中隱的隱士來說,在魚目混雜的各種真假隱逸群體中,如何尋找新的身份符號和情操象徵成為了他們亟需解決的問題。而此時,茶文化的興起為中隱的真隱士提供了新的身份符號和認同需求。
茶與隱:融合了物質與精神屬性的茶成為文人士大夫生活中的隱逸載體
在經過茶文化的發展之後,茶逐漸被文人志士所依賴和認可,成為古人隱逸情趣的物品和隱逸思想的載體。
對於茶的物質屬性而言,無論是「琴棋書畫詩酒花茶」之「八雅」,還是「焚香、點茶、掛畫、插花」之「四藝」,茶都位列其中。在世間眾多雅物藝術之中,茶與其他雅物都有相似和共通之處,都是閒情逸緻、陶冶情操的象徵。但是茶除了修身養性的功能以外還有著重要的醫學價值、養生功效,這是其他物化載體無法比較的。而讓茶在其中脫穎而出的更是其人格化了的精神屬性,這種屬性賦予茶自身更加高雅的生活情趣、精神內涵和社交功能。
所有文化的產生都有一定的實踐主體,對於茶文化而言,其主要的實踐群體是文人士大夫,他們在面對時代的變化和生命的價值追求之下,選擇了「茶」作為生活的隱逸載體:一方面,以茶喻人、以茶養德修身。唐代詩僧皎然曾云:「俗人多泛酒,誰解助茶香。」在他看來,俗人嗜酒、雅士愛茶,茶相較酒水更加清醇香甜。另一方面,志同道合的賢能志士的可以茶交心、借茶觀人,從而結交與自己志趣相投的知己或伴侶。
隨著茶物質屬性與精神屬性的高度有機融合,飲茶逐漸成為一種雅事,被文人士大夫統一認知,成為這種新的群體的社會標識與身份符號的象徵。通過一系列與茶有關的茶詩來賦予茶人性,是他們精神的寄託、人格的升華以及追求生命本真、回歸自然的過程。君子之交淡如水,君子之交貴在真誠,是去除功名利祿、看破世俗紅塵之後的坦然,是歸隱逸致、高尚貞潔的淡泊。唐代,文人士大夫借各種茶話會茶詩廣泛社交,創作出了大量代表其隱逸思想、處世之道、人格追求的與茶有關的詩歌作品,內容涉獵廣泛,涉及茶園、採茶、煮茶、茶具、茶器、茶藝等各個方面,飲茶之氣盛行甚至可以說蔚然成風。後來,隨著茶禮、茶俗的普及和發展,以茶交友、以茶待客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一大樂事。
結語:茶文化中時士人的隱逸精神寄託與心靈皈依
縱觀茶文化與古人隱逸思想的歷史,其緣起、發展、興盛都與當時的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有著緊密的聯繫,是當時社會士人群體價值追求與精神寄託的物質載體和精神載體。所謂「小隱隱於野,中隱隱於市,大隱隱於朝」,隱於山林的小隱只是形式上的隱逸,而真正超我的隱士是在朝堂的嘈雜與市井的混亂之中依然能保持自己的貞潔和高尚,堅守自己的初心保持自己的本心。
而茶的出現,給予了廣大文人志士精神的寄託與心靈的皈依,讓他們即使身處朝堂之上也能依靠茶文化的洗滌來結交良師益友,追求生命的本真和使然。所以,茶文化自身不但有著高雅的閒情逸緻,還是高尚人格品質的象徵,茶不似水一樣無味更不似酒一樣濃烈,其清香甘甜剛好處於二者之間,不淡不重、不濃不烈,口感適中給人以別樣的味覺感受與身心體驗。
對於有著隱逸思想的文人士大夫來說,飲茶不僅僅是一項簡單的互動,更是人生一大樂事,它是隱士們高尚品格的外化,是他們追求人生真諦和高品質生活的行為使然。在平淡瑣碎的市井日子與爾虞我詐的朝堂之上,唯有茶文化才能給真正的隱士身體上片刻的休憩、精神上短暫的升華和心靈上奢侈的寧靜。
參考文獻:
1:《茶經》
2:《新唐書》
3:《晉書》
4:《中國古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