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音頻,更精彩-
(點擊音頻,即可收聽)
主播:年年
說到宋詞,按照宋詞發展史,大家依次想到的無非是溫庭筠、韋莊、李煜、馮延巳,這是宋朝之前,而宋朝開始,宋詞的真正流行便是始於晏殊。其實之前還有王禹偁(chen)、寇準等人,他們詞作不多,所以晏殊在詞壇的地位是非常高的。
那時候和晏殊同時代的還有柳永、張先。可由於柳永仕途不如意,流落市井,雖然詞作品很多,但並沒有擺脫宋之前對詞的評價,也就是不登大雅之堂。而張先,他的詞也不少,出彩的也很多,也有張三影的別稱,可畢竟張先一生都是基層幹部,人脈圈子也就那麼大,所以也並沒有真正引領詞的浪潮。
晏殊就不一樣了,他從小就自帶光環,5歲能作詩,14歲在皇帝面前殿試,中了進士。後面官至宰相,所以他的人脈圈子就廣多了,而且都是社會最高層,所以他創作詞自然得到了極大的推廣。還有,晏殊喜歡提拔後生,範仲淹、富弼、歐陽修、韓琦都是得到他的提拔舉薦的,其中歐陽修也喜歡寫詞,而且風格和晏殊的還差不多,當然歐陽修的官也做的大,所以說這種「傳幫帶」自然也逐步使得詞成為北宋文學潮流。
所以僅僅從晏殊對宋詞發展所作的貢獻上我們就不得不學習他的詞作,至於他的詞作的風、語言特點,我想這幾首耳熟能詳的詞就可以代表了「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一場愁夢酒醒時,斜陽卻照深深院」、「滿目山河空念遠,落花風雨更傷春,不如憐取眼前人」便可淺嘗一二了。
今天學習晏殊的一首《採桑子》
採桑子
春風不負東君信,遍拆群芳。
燕子雙雙。依舊銜泥入杏梁。
須知一盞花前酒,佔得韶光。
莫話匆忙。夢裡浮生足斷腸。
這首詞是「太平宰相風格」的一首春詞。春風沒有辜負春神,如期而至,吹開百花,帶來人間萬紫千紅之景。其實,東君就是晏殊自己,他悠閒的時光裡,思春至,盼春歸,終於等到了和煦的春風,庭院內群芳綻放,香氣四溢。初春晴日的午後,伴著春風,在庭院賞百花,看成雙燕子銜泥築巢,何等愜懷。
這開篇的第一句話就能夠給我們這些平時只能呆在辦公桌電腦面前錯失春光的人一個想像的畫面。這裡的「拆」其實通「坼」就是開裂的意思,春風催開百花,如同百年後朱熹的「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第二句「燕子雙雙。依舊銜泥入杏梁」,晏殊是最喜歡燕子的,讀晏殊的詞,燕子出鏡次數太多了,「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翠葉藏鶯,朱簾隔燕」「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後清明」「穿簾海燕雙飛去」「日高深院靜無人,時時海燕雙飛去」「簾幕風輕雙語燕。午醉醒來,柳絮飛撩亂」等,晏殊的春天裡,是少不了燕子的。
所以今年春歸,燕子又來了。而且這裡的「依舊」二字值得琢磨,燕子依舊是去年的那一雙燕子,還是依舊是去年房梁下面的哪個舊巢呢?不管是哪一種依舊,都可以看出身為宰相的晏殊,是性情中人,骨子裡是戀舊的。
杏梁,這就不是一般人家有的了,司馬相如當時受失寵的皇妃陳阿嬌寫《長門賦》中有一句「刻木蘭以為榱(cui)兮,飾文杏以為梁」就是用木蘭木雕刻的椽,用銀杏木製作的梁,這是豪門才有的。
前面兩句都是晏殊盼了很久的春,終於才看到的,愜意舒服,時光靜好。
有情調之人,總是要追求儀式感。這是高品質生活所必須的,不然匆匆世間走一遭,什麼都將就,那與螻蟻何異?我們學詩詞不就是一種生活儀式感?不然腦子中滿地雞毛,除了工作、家庭就是吃飯睡覺,這樣的生活有何意義?
晏殊就是這樣精緻的男人。眼前百花盛開,舊時燕子歸來庭院,怎能少得了花前一杯酒?對,一杯足矣,在花徑中,舉起一杯淡酒,攬春風入懷,與百花對飲,酒香和百花香一起入了春腸,這是微醺的最好方式,也是對待最美韶光的最好方式。
微醺之時,雙眼迷離卻又最能將這人生看得透徹,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遊?人生不足百年時光,細想來也不就幾十個春秋,何苦匆忙?難道要等到腐朽之時,才感嘆過了今春餘生未必還能看到下一場葉落嗎?
夢裡浮生足斷腸,是最難理解的。夢裡面過完了浮生一輩子,生老病死,全在一場須臾的睡夢中,這比現在流行的1分鐘講完一部電影還要濃縮。浮生濃縮成一場夢,恐怕夢裡面也就只有生、成家、立業、生病、死亡幾個畫面了。這樣的夢想必是最可怕的噩夢了,還不足以讓夢醒之人思之斷腸?
所以,人生,就要珍惜當下,最美的旅途、最美的愛情、最美的相聚、最美的春光,最美的年華,古人明白這個道理才能寫出如此動人的詩詞,我們恐怕讀了詩詞才能明白這個道理,還不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