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7月初,中共中央成立了開國大典籌備委員會,由周恩來任主任,彭真、林伯渠、李維漢任副主任。籌備委員會商定了開國大典包括三項議程: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禮;中國人民解放軍閱兵儀式;人民群眾遊行活動。開國大典閱兵是對我人民軍隊創建以來第一次最隆重、最莊嚴的檢閱。
地點:天安門廣場還是西苑機場
1949年3月25日,為歡迎黨中央進駐北平(今北京),在西苑機場成功舉行了一次閱兵。那麼,開國大典閱兵的地點選在哪裡合適?是否還放在西苑機場呢?8月15日,閱兵總指揮聶榮臻等人在《關於部隊參加閱兵的請示報告》中,根據北平地形,對閱兵地點提出了兩個方案。
第一個方案是在天安門舉行。部隊受閱時,步兵位於天安門以東,騎兵位於天安門以西,炮兵及裝甲部隊位於東單競馬場。聶榮臻等人認為,這一方案有三個優點:一是領袖、軍隊、群眾可以結合得很好,場面雄壯熱烈,慶祝意義及影響大;二是閱兵臺利用天安門城樓,壯觀寬闊,可以容納全體政協代表及陪同人員等;三是部隊便於集中,閱兵後部隊由東向西,繼可向南向西能夠迅速離開市區。但這一方案也存在一些缺點,報告列舉了這樣兩項:一是天安門前道路狹窄,只能橫排行進,步兵8路縱隊,騎兵3路縱隊,裝甲部隊2路縱隊,不能按正規行分列式;二是街市繁華,該處當日之交通將受影響而中斷4個小時。
第二個方案是在西苑機場檢閱及行分列式。這一方案的優點,報告只列了一條,即受地形限制較小,可行正規檢閱及行分列式。缺點卻有四條之多:一是地區偏僻,群眾不易參加;二是沒有閱兵臺,由於陪閱及代表多,必須搭建兩三個大而堅固的臺子,工程量較大,且該地場面也不雄壯;三是部隊集中時路程較遠,從40華裡到80華裡不等,坦克遠程趕來機械會燃熱,易生故障;四是場面小,只能利用飛機滑道,部隊較擁擠,且出場道路只有一條,離開機場需要的時間比較長。
聶榮臻等人明顯傾向於第一方案。9月2日,周恩來批示:「閱兵地點以天安門前為好。」
曲目:以我為主還是以洋為主
閱兵自然離不開軍樂,軍樂是閱兵儀式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周恩來的指示下,華北軍區軍樂隊隊長羅浪在很短的時間內組建了一支聯合軍樂隊。這支200餘人的軍樂隊,以華北軍區軍樂隊為主組成,由羅浪擔任總指揮。9月中旬,閱兵總指揮部在中山公園來今雨軒召開的一次有各受閱單位負責人參加的聯席會議上,有人提出,閱兵典禮時奏什麼曲子應該先定下來,然後軍樂隊才能有計劃地進行排練。
在此次會議上,主要有三種意見:第一種意見是主張採用德國等國閱兵使用的歡迎曲、閱兵進行曲、分列式進行曲,這是我國舊軍隊閱兵時採用過的,袁世凱在天津小站閱兵時就用了德國的樂曲;第二種意見是主張採用蘇聯樂曲,認為新成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是新民主主義國家,不能用資本主義國家的樂曲;第三種意見是由羅浪提出的,他認為我軍也有自己的軍樂,比如《人民解放軍進行曲》《騎兵進行曲》和《炮兵進行曲》等。中華人民共和國自己的慶典,為什麼不用自己的音樂呢?羅浪的意見得到不少與會者的贊同。
會議主持人、開國大典閱兵副總指揮、閱兵指揮所主任楊成武讓羅浪把意見寫成文字,列出閱兵時擬演奏的曲目名稱,呈送閱兵指揮部。於是,羅浪連夜起草了閱兵曲目方案,交給楊成武。閱兵總指揮聶榮臻在方案上批示:「同意用我們軍隊自己的曲子,並請中央五大書記審閱。」隨後,毛澤東批示:「以我為主,以我國為主。」周恩來也做了指示:「同意主席的意見,以我為主。」
最後確定下來的具體閱兵曲目是這樣的:檢閱式分為兩部分,歡迎時奏《八路軍進行曲》,閱兵過程中以《三大紀律八項注意》《軍隊老百姓》《保衛勝利果實》反覆聯奏;分列式分為三部分,步兵行進時奏《八路軍進行曲》,騎兵行進時奏《騎兵進行曲》,炮兵師及戰車師行進時奏《坦克進行曲》《軍隊進行曲》。
防禦:是否帶彈飛行
1949年5月4日,國民黨軍從青島派出6架轟炸機轟炸北平南苑機場,投彈30枚,毀傷地面飛機4架、房屋196間、死傷24人。雖然後來青島解放了,但國民黨在舟山群島和臺灣還有飛機,隨時可能對北平進行空襲。為此,中央軍委決定建立一支空中戰鬥力量。8月15日,在南苑機場正式組建飛行中隊,這是我軍第一支有作戰能力的飛行中隊。飛行中隊成立不久,就接到參加開國大典空中閱兵的任務。
當時,飛行中隊飛機數量極少,既要參加閱兵,又要擔任防空值班,有些捉襟見肘。為了防止空中受閱飛行時國民黨軍飛機來空襲,經過反覆研究和推敲,時任中央軍委航空局作戰教育處處長的方槐向閱兵總指揮聶榮臻提出一個大膽的設想,即安排幾架飛機帶彈受閱飛行,一有敵機來襲,即從空中前往攔擊,直接投入戰鬥,以便爭取更多的時間。這樣,也可以解決一點防空與閱兵的矛盾。據方槐回憶說,這是一個絕密計劃,除了當時帶彈飛行的4名飛行員外,飛行中隊的其他人員都不知道。這裡講的帶彈,是指機槍子彈,而不是掛炸彈。以P-51型戰鬥機為例,這種飛機在機翼兩側各配了3挺機關槍,每架飛機裝備了1800發機槍子彈。9月22日,華北軍區航空處擬定上報了《空軍參加檢閱計劃圖》,明確提出蚊式機和P-51型戰鬥機各兩架,飛過檢閱臺後即分別升空至1.2萬英尺和1萬英尺,「擔任北平、通州、良鄉、大興地區上空警戒任務」。
當然,帶彈飛行只是防止敵機空襲的一個方面,除此之外,地面上還有戰備值班飛機,高炮部隊也被調集到北平周圍的制高點上。將開國大典的時間定在下午3點,也是因為敵機長途奔襲,在這個時間從他們所佔據的任何一個機場向天安門飛行都難以在天黑前返回,增加了空襲的難度。
按照世界各國閱兵慣例,為安全起見,閱兵時任何兵種都不能攜帶實彈。飛機帶彈受閱的危險性更大,況且當時的受閱飛機機種很雜,性能很不穩定,危險係數很大,如果稍有閃失,後果將不堪設想。此次開國大典上的飛機帶彈飛行,是特殊情況的特殊處理,在世界閱兵史上是絕無僅有的。為此,聶榮臻親自挑選了帶彈飛行的飛機和飛行員,確保了開國大閱兵萬無一失。
(責任編輯:陳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