籌拍近10年的《花木蘭》真人版於近日上映了,劉亦菲從全球近千名試鏡者中脫穎而出,成為了該片的女主角。在前宣期間,迪士尼官方也非常賣力的宣傳。該影片究竟如何,還是需要市場和觀眾的檢驗。
我說一下我的感受,整部影片總體來講算是中規中矩,並沒有很出彩的地方,劇情情節也很老套,幾乎沒有值得誇讚的創新之處。花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在我國應該是人盡皆知了,所以在觀看的時候,內心會希望導演在情節上做出一點獨特的地方。
如果非要揪出一點新意的話,可能就是鞏俐飾演的女巫了,但是這個角色本身也有很多讓人吐槽的地方。在電影前半段,明明是一個超級厲害的反面角色,能夠殺人於無形,上天入地無所不能,最後,居然被一支自己人的「穿雲箭」給秒殺了,這麼大的一個反派,居然以這樣莫名其妙的方式離場,實在讓人不能理解。
花木蘭相親時的裝扮也有很大的爭議,也是觀看了影片的觀眾吐槽最多的地方,化妝不是應該讓自己更好看嗎?怎麼感覺這裝扮還沒有素顏好看呢?有比較極端的觀眾會認為是西方導演故意「醜化」中國,但究竟是怎樣呢?
據一些歷史資料顯示,大致認為《木蘭辭》出自於北魏時期,但是在影片中,花木蘭的妝容模仿的卻是唐代婦女的妝容。
唐朝女子妝容
有專門的從事中國古代妝容仿製以及化品復原的人士就指出:「中國古代妝容的白度與日本藝伎妝容的白度有很大的差異。」
當時看到這裡的時候差點沒笑出聲,這樣的化妝手法感覺就像是在給牆刷白漆一樣。
不僅「底妝」不符合歷史,唇妝和胭脂也不符合南北朝時代,中國古代唇妝不畫滿色,從審美的角度來說,櫻桃小口是中國古代的主流。
還有就是,鄭佩佩老師被化的實在是太醜了,那胭脂打的給人一種埃及豔后的既視感。
在《木蘭辭》中有說道「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其中「花黃」指的就是額黃妝,是一種古老的面部裝飾,用黃色顏料染畫在額頭。這是因為當時佛教文化盛行,女性以佛像妝容為美。
除了人物的妝容,影片裡的建築物也是讓人一秒出戲。
福建土樓產生於唐宋元年,而木蘭是處於北魏時期,比土樓出現的時間早了幾百年,難怪有福建觀眾在看了之後調侃道「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福建人」。
總的來說,這部電影對中國文化和中國歷史並沒有做深入的了解,籌拍十年連基本的歷史問題都沒有搞清楚,實在很難讓人相信這是迪士尼的品質。
但是,有一點還是值得稱讚的,就是神仙姐姐劉亦菲的表演,能夠看出,劉亦菲在這個影片裡付出了很大的努力,有很多高難度的動作戲完成的都很出色。至於說該電影有沒有「醜化」中國,這個問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吧!
以後,外國人再要拍中國電影,還是找個中國導演吧!至少不會犯下連歷史都不清楚這樣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