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川登陸戰是改變韓戰局勢的重要一戰,雖然以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也是冒著極大的風險,但是事實證明完全值得。不過仁川登陸戰除了戰略上的成功之外,還有來自對手的神助攻。
戰前準備
美軍在朝鮮半島陷入困境的時候,麥克阿瑟就已經考慮來一次登陸戰,對朝鮮軍隊來一次腰斬行動。一方面聯合國軍積極籌備作戰物資,各種船隻開始集合,另一方面在日本放出大量的訂單,保證物資供應。
而麥克阿瑟則在和將軍們討論登陸地點,最後力排眾議將登陸地點選擇在布滿淤泥的仁川地區。雖然聯合國軍對登陸地點高度保密,部隊的調動都只有團長以上級別的才知道計劃,但是在前線採訪的記者卻驚訝地發現士兵們正在討論仁川登陸的事情,連忙到司令部求證。
關於機密是如何洩露的已經無法查清了,只是估計是通信兵洩漏的。更讓人驚訝的是那些記者們,當他們從司令部獲悉了確切的登陸信息之後,在登陸的前三天就開始大量發文報導此事。也就是說仁川登陸還沒有進行,整個計劃的大概就已經洩漏了。
不僅如此,美軍還派出了韓軍小組到海灘測量各種數據,他們甚至設立了中轉站,通過當地的民眾獲取信息,還潛伏進漢城打探消息,測量人員為了測試海灘對登陸士兵行動能力的限制,還在海灘上來回走動。
種種跡象表明聯合國軍準備在仁川登陸了,但是朝鮮軍隊對此的表現卻讓人摸不著頭腦,仁川地區只有少量的遊擊隊和守備部隊,發現前來搞偵察的敵人後,只有少量人員前去驅逐,也被打退了。
不管仁川登陸的消息真假如何,至少加強一下守備力量還是很有必要的,然而朝鮮軍隊專注於正面,壓根沒當成一回事。不過這也有一定的道理,幾年前的諾曼第登陸就是一次著名的欺騙登陸戰,仁川登陸如此大張旗鼓的宣揚,很可能是虛晃一槍;即便是真的,只要朝鮮軍隊擊潰正面的「釜山防禦圈」,就能讓仁川的登陸部隊成為孤軍。
戰鬥過程
為了指揮這次具有決定性意義的登陸戰,麥克阿瑟特地選了詹姆斯·貝斯特等二戰有豐富兩棲戰經驗的將領,還從美國運來了海軍陸戰隊。因為仁川地區的潮汐情況,登陸分成兩部分進行。
1950年9月15日早上6點半,第一批登陸部隊搭乘二戰時期的坦克登陸艦登陸,登陸的重武器中包括9輛M26重型坦克。第一批部隊登陸成功後開始與守軍展開爭奪戰,而艦炮則對布滿地雷的場地進行反覆轟擊,同時炮轟守軍陣地和後方,阻斷增援部隊。
在登陸戰發起的時候,空軍也對仁川地區的守軍發起了轟炸,用凝固汽油彈將地圖上標註出的彈藥庫等目標摧毀。
第二波登陸在當天下午7點50分漲潮時發起,配合早上登陸的守軍鞏固陣地,向內地進發。因為朝鮮軍隊只向當地派遣了少量的援軍,因此整個登陸戰進行得相當順利。
三天的時間裡就修建了灘頭公路,卸下6600餘輛車輛,約5.4萬名士兵以及2.3萬噸的物資,還攻佔了仁川機場,為空軍建立了基地。不過朝鮮軍隊並非一無所獲,曾用大炮擊毀一艘登陸艇。
結語
在聯合國軍方面,以美軍為主力的登陸部隊陣容強大,不僅物資充沛,更重要的是藉助航空母艦,牢牢地掌握著制空權,這種情況下即便是朝鮮軍隊有完善的防禦,也難以在艦炮和空軍的雙重打擊下堅守住陣地,聯合國軍登上陸地是遲早的事情。
而在朝鮮軍隊一邊過高的估計了自己的實力,已經處於作戰極限的朝鮮軍隊既無法擊潰「釜山防禦圈」,也分不出足夠多的兵力鞏固仁川,因此從初期順風順水的攻擊中潰敗是很正常的。
在當時的情況下,僅以朝鮮軍自身的力量,要想抵抗聯合國軍的反攻基本不可能,就算沒有仁川登陸,而是以「釜山防禦圈」為基礎重組力量反攻,朝鮮軍也沒有太大的勝算。結局是基本不變的,只是過程有多種可能而已。
仁川登陸雖然是多國聯合,但是以美軍為主,從側面也反映出美軍在兩棲作戰中的組織能力和後勤保障能力,雖然時隔多年,現在也沒有幾個國家或聯盟,具備在萬裡之外發起如此規模登陸戰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