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軍仁川登陸前,毛主席已多次提醒朝鮮戒備,為何他能準確預測?

2021-01-10 溫度歷史

1950年9月15日,美軍在朝鮮西海岸中部的仁川港登陸,這是韓戰中至關重要的一場戰役,被美軍視為戰局逆轉的關鍵轉折點。麥克阿瑟豪賭成功,聲望在國內達到了頂峰。在這之前,美韓聯軍被北朝鮮軍壓迫到面積僅有1萬餘平方公裡的釜山防禦圈內,危在旦夕。但美軍自仁川登陸後切斷了北朝鮮軍的補給線,北朝鮮軍後方空虛只能不斷敗退,此後美軍一路向北追擊,最遠處到達鴨綠江邊。

早在1950年7月,也就是美軍仁川登陸之前的3個月,毛主席已經預測到美軍的行動,並通過蘇聯轉告了朝鮮。在7月下旬,9月初中國又兩次將相關情報提供給朝鮮,提示其防備。可惜,朝鮮方面未加重視,導致戰局逆轉。那麼毛主席又是如何做到準確預測美軍仁川登陸的呢?

據《毛澤東傳》(1949―1976)中記載,1950年10月2日,毛主席給史達林的電文中提到:「七月中旬,七月下旬和九月上旬,我們又三次告訴朝鮮同志,要他們注意敵人有從海上向仁川、漢城前進切斷人民軍後路的危險,人民軍應當作充分準備,適時地向北面撤退,保存主力,從長期戰爭中爭取勝利。」電文清楚地表明,中國曾至少三次提醒朝鮮方面美軍有可能在仁川實施登陸。

上世紀90年代,葉爾欽將一批關於韓戰的檔案贈送給韓國,韓國後來將其編譯出版,其中有一篇1950年7月2日的電文,內容是蘇聯駐華大使羅申向史達林匯報毛主席對朝鮮局勢的判斷,電文中說:

美國能夠調動駐日佔領軍12萬人中約6萬的兵力投入韓半島,在登陸釜山、木浦、馬山等的港口之後,可以沿著鐵路向北攻擊。因此北朝鮮人民軍應加速向南挺進,以便佔領這些港口。同時毛澤東認為有必要在仁川建立堅固陣地,以加強漢城地區的防禦。因為美軍有可能登陸此處。

毛主席的這個預測提出時間是7月初,當時麥克阿瑟剛剛到朝鮮視察前線戰況,仁川登陸計劃尚在醞釀階段,並未提出任何正式的文字材料,故不可能存在洩密的情況。即便有洩密,中國也不可能在如此短時間內獲知。可以推測這個預測是依據毛個人長期以來的軍事經驗。

毛是一位傑出的軍事家,1960年二戰名將蒙哥馬利訪華時曾稱讚其指揮的解放戰爭中的三大戰役,但毛回答說四渡赤水才是自己的得意之作。四渡赤水時,紅軍時進時退,忽東忽西,將國軍弄得團團轉,成功的前提便是對局勢準確的預判。軍事家與普通將領的區別便是在關鍵時刻有果斷地做出抉擇的魄力,能準確把握戰局和判明敵軍作戰目標。

毛能在美軍計劃尚未成形之時就能做出準確預測是不足為奇的。

為了應對美軍可能實施的仁川登陸,毛指示聶榮臻將四野38、39、40、42四個軍另3個炮兵師調到鴨綠江邊待命,以應付將來朝鮮可能出現的危局。同時命令總參謀部作戰室密切注視朝鮮戰局。

7月20日,蘇聯駐朝鮮代表什特科夫匯報朝鮮方面向蘇聯請求援助的情況,其中提到朝鮮代表此前在北京受到毛主席的接見,毛建議朝方「考慮如何撤退,從哪裡開始後撤,命令部隊停止向敵人進攻,以便保存自己的主力。」

由於是秘密會見,中方沒有相關記錄,而什特科夫引述的也非完整會談內容。但毛不會無緣無故建議朝方停止進攻,很可能在這次會見中再次向朝方表達了自己關於美軍有可能在仁川登陸的擔憂。也就是文章開頭那個電文中提到的7月中旬第二次提醒朝方。

7月23日,麥克阿瑟才將自己的仁川登陸計劃上報五角大樓,並準備在9月份實施。但是一開始,他這份計劃由於太過冒險遭到參謀長聯席會議的拒絕。

他們認為:仁川距離釜山240餘公裡,兩者相距太遠無法形成呼應;從釜山登陸會分散美軍原本就不多的兵力,有可能造成被各個擊破的局面,一旦釜山守不住,登陸也失去了意義;當時美軍的船隻仍不充足,一旦登陸作戰失敗則沒有船隻保障聯軍的撤離;仁川港口的地理和水文都非常複雜,不適合大規模登陸作戰。

關於這個計劃未能定案,但麥克阿瑟一直在積極籌備。直到8月23日美軍在日本東京又進行了一次高層會談。華盛頓方面始終反對從仁川登陸,從具體作戰環境來看:

首先,仁川附近累積了幾個世紀從黃海帶來的黃土,大部分海灘都是淤泥地帶,落潮後最遠的延伸至3.2公裡,而且入海口還有海拔105米的月尾島扼守。仁川港的防波堤高出海灘4米左右。登陸部隊在爬上防波堤之前只有被動挨打的命,如果大軍陷在淤泥灘中,後果不堪設想。

其次,仁川港潮汐落差非常大,平均達6.9米,最高達10米。落潮以後只有飛魚峽通向港口,這條狹窄的水道長約90公裡,寬2公裡左右。如果北朝鮮軍在這裡布水雷,登陸艦艇被炸毀或者被炮火擊中都會導致通道被堵塞進而導致整個登陸作戰失敗。

最後,根據日本人記錄的水文情況,仁川港每年9月只有15-18日這三天中的一天可以漲潮至最高點,覆蓋整個泥灘,使美軍軍艦能夠通行。並且漲潮最高時只有早晚兩個時段,每個時段大概兩小時。也就是說,美軍必須在2小時之內清理航道上的水雷,佔領月尾島,並且衝上堤岸,抵擋住北朝鮮軍的進攻。

要同時滿足以上條件,幾乎只會在童話故事裡面才會出現。然而,麥克阿瑟是一個熱衷於冒險的人,他打算豪賭一把。他認為最危險的地點,敵人的防禦也最薄弱,反而能帶來最出奇制勝的效果。

當然,麥克阿瑟的判斷也是有依據的。此前他已經派出情報人員到仁川港口偵查了半個月,情報顯示港口的水文狀況與日本人此前記錄的一致,並且從當地百姓口中得知沒有大部隊增援跡象。而此時北朝鮮軍90%以上的兵力在圍攻釜山防禦圈,仁川港口大概只有6000餘人防守,抵擋不住美軍進攻。並且仁川離漢城較近,登陸後可以直取漢城,政治影響力較大。

最終,麥克阿瑟的方案得到了華盛頓同意。

此時中國方面也有更多的情報推斷美軍在仁川實施登陸的可能性越來越大。據《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作戰部部史》描述,1950年8月23日,總參作戰室綜合各方面情報判斷美軍的戰略企圖和可能採取的行動,並將該情況報告給周總理。隨後作戰室人員又隨周一同向毛匯報。總參謀部作戰室做出以上判斷的依據如下:

1、朝鮮半島地形狹長,三面環海,可以登陸的地點很多。雖然仁川港不是一個理想的登陸地點,但假如登陸成功後卻對作戰最為有利。既能割裂北朝鮮軍南北聯繫,切斷其補給線,又能配合釜山防禦圈內的兵力對北朝鮮軍形成南北夾擊之勢。

2、進入8月以後,北朝鮮軍進攻乏力,戰場上形勢其實已經轉變。但美軍13個師集結在洛東江三角洲上一個狹小陣地上,既不撤退,也不反攻,很有可能是在吸引北朝鮮軍兵力,為登陸合圍創造條件。

3、根據情報顯示,美英軍在地中海、太平洋的大批船艦正在向日本海域集結。美國軍方高層在8月份曾多次到東京與麥克阿瑟會談。這一切跡象都顯示美軍正在準備一場大型軍事活動。

4、在二戰中,美軍有相當豐富的登陸作戰經驗和成功戰例,有實施登陸的能力。就麥克阿瑟以往的作戰經歷分析,其頗具冒險精神,很有可能劍走偏鋒,選擇難度最大,而北朝鮮軍又疏於防備的仁川港。

根據以上情報,毛指示:檢查東北邊防軍戰備情況,務必在9月前完成一切作戰準備;二是將美軍可能在仁川登陸的情況告知朝鮮和蘇聯;三是總參和外交部繼續密切注意朝鮮戰況。隨後,總參作戰室與外交部將相關情況告知了朝鮮駐中國大使李周淵。這是中國第三次向朝鮮通報有關美軍將在仁川登陸的情況。

此時,各方情報和分析仍不斷匯集到毛主席手上。在東北準備入朝作戰的13兵團司令員鄧華等指揮員,不斷收到在朝鮮前線考察人員轉回來的情報。8月31日,鄧華、洪學智、解方等人聯名給林帥寫信提到:「其(美軍)主力則在我側後(平壤或漢城地區)大舉登陸,前後夾擊,如此人民軍的處境會很困難。」9月2日,這封信被轉到毛手中,毛做了批示。

9月1日,駐朝鮮聯絡代表柴成文回到北京,並寫了一 個《目前韓戰局勢報告提綱》呈毛主席,在報告中預測:「這時期的敵人除用大力阻止人民軍的前進外,並積極布置反攻。將陸戰隊第5團調回日本,擬組成陸戰師,估計可能在仁川或其它地區登陸。」毛對此非常重視,批示轉周、劉、朱、任等閱。

綜合以上信息,更加堅定了毛對於美軍將在仁川登陸的猜想。

9月初,朝鮮人民軍副總參謀長李相朝到北京,毛又將相關情況再次告知,並要求其儘快告知金「即刻部署防止美軍登陸的措施」。9月8日,李相朝回到朝鮮向金匯報了與毛的會談內容。然而,此後朝鮮似乎仍未對仁川加強防備,一周後美軍在仁川發起進攻。

經過三番五次的提醒,應當說朝鮮方面很清楚美軍有在仁川登陸的可能,為何卻沒有加強防備呢?

其實可以用「有心無力」來形容北朝鮮軍的困局。開戰之前,北朝軍總共10餘萬兵力,打到釜山以後戰線已經拉長到幾百公裡。由於美軍轟炸,北朝軍即使動員老百姓日夜搬運物資仍然無法滿足前線作戰需求。北朝鮮軍唯一能獲得勝利辦法就是在儘可能短的時間內將美韓聯軍趕下海,一旦陷入持久戰則必敗無疑。而恰恰釜山防禦圈有洛東江天險,後來又得到美軍增援,形成了一個可以固守的陣地。

這時候如果朝鮮方面聽取中國的建議,將部隊撤回三八線則可以保存大部分有生力量。不過這樣一來的話,也就意味著前面的付出全都付諸東流,這是朝鮮方面不願意看到的結果。拼死抵抗很容易決定,但是在即將勝利前退出戰爭,這需要相當的魄力和智慧。

由於朝鮮地形狹長,海岸線非常長,此時美軍有可能在元山、仁川、群山三個地方登陸。其中元山離釜山最遠,登陸後作戰效果難以保證。而仁川登陸條件最差,一般認為在此登陸的可能性也最小。加上實施登陸前,美軍不斷對各處港口偵查、炮擊迷惑了北朝鮮軍。北朝鮮軍重點對群山進行了防禦,將蘇聯援助的有限水雷大部分使用在群山海域。防守仁川的是部分新組建的部隊,戰鬥力比較弱。

這一切也導致了最終的敗局。

專注近代戰爭史,更多精彩內容,歡迎關注 感謝大家支持!關於本文有不同看法,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

相關焦點

  • 韓戰中如何準確預測美軍仁川登陸
    導語:1950年9月15日,美軍在仁川登陸,截斷朝鮮人民軍後路,南北夾擊,朝鮮戰勢立即逆轉。中國組建志願軍赴朝。鮮為人知的是,中國對美軍仁川登陸早有判斷。韓戰初期,本文作者雷英夫時刻關注戰爭走勢,認真研究美軍指揮官的特點,準確預測出美軍將在仁川登陸,為國家領導人進行戰略決策提供了有益參考。
  • 70年前,美軍在朝戰中進行「仁川登陸」,卻被此人提前預測出來
    我們設想一下,如果當初金日成能夠派出足夠多的兵力,死守仁川地區,進面有效阻止美軍登陸,那麼朝鮮人民軍就不會這麼快陷入被動,韓戰的走向也不會這麼發生變化。坊間的人們都知道,在美軍登陸仁川前,我方已一再提醒金日成注意強化此地區的防守,但都沒有引起金的重視,中國人對」美軍仁川登陸「的預測,不是空穴來風,而是經過科學的分析。而進行這番準確預測的,最初不是由最高統帥做出的,而是由一個普通的作戰軍官分析出來的。雷英夫,又名雷霆臣,河南洛陽市孟津縣雷河村人。
  • 真實與謊言:是誰預測了美軍仁川登陸
    如果朝鮮方面能估計到麥克阿瑟使用的陸海空三軍兵力有多少,那就至少要抽出4個師來防禦仁川方面。釜山前線又會兵力空虛,沃克也會乘機反攻,這就是仁川登陸前朝鮮人民軍所面臨的處境。但是,朝鮮方面沒有估計到美軍的真正兵力,仁川的防禦是很薄弱的。
  • 朝戰前期美韓完敗,美軍冒險仁川登陸,總參精準預測,卻被無視了
    與此同時,中國總參謀部準確預測到了此次登陸的地點和時間,甚至精確到了分鐘。情報火速傳給金日成,只可惜他忽視了這個情報,如果金日成聽話,可能就沒有志願軍的事了。
  • 美軍為何能從仁川登陸?除了強大的海空軍掩護,這些原因不容忽視
    在他們看來,「仁川」是全世界最不合適登陸作戰的海港!為何呢?因為它地勢特殊,只有一條窄窄的「飛魚航道」進港。而如果在美軍進行登陸的時候,其中哪怕只有一條船被人民軍擊沉,那麼也會嚴重影響到整條航道的正常通行。 此外,在漲潮的時候,其水位可高達10多米,退潮後,其海灘上幾公裡寬的淤泥能陷得人寸步難行。
  • 仁川登陸:中國竟提前23天算出美軍登陸地點,且時間精確到分鐘!
    歷史將永遠銘記這一時刻,就在麥克阿瑟決定仁川登陸的同一天,中國軍人已算出了自以為天下無敵的麥克阿瑟二十三天後將展開的登陸戰的地點,而登陸具體時間甚至精確到了分鐘,與麥克阿瑟的絕密計劃可謂毫釐不差。仁川登陸戰是軍事指揮藝術的傑作,是戰爭史上的驚世之舉,這是麥克阿瑟最光彩的時刻,是他五十五年戎馬生涯的巔峰。但這位世界級的名將,至死都不知道,比他高明的中國軍人早在23天前就已經算定了他要在仁川登陸,而登陸日期就是他所決定的9月15日,並且預測的登陸時間竟然精確到了分鐘!
  • 仁川登陸何以迅速扭轉戰局
    1948年李承晚當選總統後就曾揚言要北伐統一朝鮮半島,美國好不容易從朝鮮脫身,為了防止這幫人惹事,只給配備了輕型武器和輕型火炮,他們的裝備主要是日軍遺留下來的「三八大蓋」和自裁都成問題的南部手槍(王八盒子),直至戰爭開始前才給他們配發了美式M1半自動步槍。為的就是讓這幫人僅能自衛,不能主動攻擊,事實上這幫人從沒惹過事,一直都是被動挨打。
  • 韓戰時美軍仁川登陸的歷史照片,難怪北朝鮮軍隊會迅速潰敗
    美軍的仁川登陸就是一場海陸空的立體行動,這場面不亞於現代化戰爭,難怪北朝鮮軍隊會抵擋不住。 照片裡美軍海軍陸戰隊正在登岸,仁川登陸的美軍規模非常的龐大,致使朝鮮人民軍的後勤補給線被切斷。
  • 麥克阿瑟至死不知仁川登陸戰,早被我軍提前23天知曉時間地點
    歷史將永遠銘記這一時刻,就在麥克阿瑟決定仁川登陸的同一天,中國軍人已算出了自以為天下無敵的麥克阿瑟二十三天後將展開的登陸戰的地點,而登陸具體時間甚至精確到了分鐘,與麥克阿瑟的絕密計劃可謂毫釐不差。今天要說的就是著名的仁川登入戰,麥克阿瑟視為一生經典的戰役其實早在二十三天前就已經被中國參謀雷英夫識破,並準確預測其登入地點,韓戰其實通過雙方參謀之間的比拼就能看出美軍是必敗。
  • 林彪不肯出兵朝鮮,被周總理嚴肅批評,毛主席一語道破其軟肋
    1950年,朝鮮半島爆發內戰後,當自己支撐的韓國在戰場上處於不利地位時,美國坐不住了。以聯合國的名義,派出名將麥克阿瑟,率領多國部隊出兵朝鮮,從而貿然幹涉朝鮮內戰。美軍在仁川登陸後,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
  • 抗美援朝戰役評點系列之一:仁川登陸
    柯林斯和謝爾曼提議將登陸地點改為群山,麥克阿瑟立即以他獨特的魅力和語調開始講話,首先他舉出戰爭歷史上歷次從被認為是不可能的地方發動的奇襲而取得的巨大勝利,來證明出其不意才是保證勝利的最關鍵因素。正因為人民軍已同樣知道仁川是極不適宜登陸的地點,所以目前,根據各項偵察報告,人民軍在漢城地區只有5000人,在仁川只有1000人,而且防禦設施還很不完善,可見仁川正是人民軍認為美軍不可能登陸的地點。
  • 金日成的驕狂,遭致戰局逆轉,中國參謀算準麥帥23天後仁川登陸
    仁川登陸這可是一個天才的軍事家給出的評價,那分量可想而知。雷英夫對朝鮮戰局的判斷和預測,有多重要呢?主席親自安排,向史達林和金日成通報,作為重要情報參考。這樣說吧,如果金日成根據雷英夫的報告作出軍事部署,麥克阿瑟軍事生涯中的最輝煌時刻,就是他的滑鐵盧。麥克阿瑟一生中最輝煌的時刻,就是仁川登陸。這場登陸戰的勝利,西方已經把他看成了一個神話:麥克阿瑟天下無敵!麥克阿瑟自己,也認為仁川登陸是他最精彩的一戰。
  • 改變韓戰局勢的仁川登陸,滿地的物資,當地農民還提供幫助
    仁川登陸戰是改變韓戰局勢的重要一戰,雖然以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也是冒著極大的風險,但是事實證明完全值得。不過仁川登陸戰除了戰略上的成功之外,還有來自對手的神助攻。仁川登陸示意圖(圖片源於新聞客戶端)戰前準備美軍在朝鮮半島陷入困境的時候,麥克阿瑟就已經考慮來一次登陸戰,對朝鮮軍隊來一次腰斬行動。
  • (現代登陸戰介紹)仁川登陸作戰
    1950年8月23日,美軍遠東軍司令部在日本東京又一次召開作戰會議,來自華盛頓的軍事首腦和麥克阿瑟以及遠東司令部的指揮官就登陸作戰問題進行激烈爭論,海軍方面提出反對仁川登陸的詳細意見,主要是:第一,仁川附近海底是幾個世紀以來由黃海帶來的黃土,在無數的島嶼之間形成了特有的淤泥地帶,落潮時,有的地方已從海岸向外伸延3.2公裡。
  • 朝鮮人民軍為什麼會兵敗釜山?我國志願軍為什麼要抗美援朝?
    朝鮮人民軍輸就輸在沒有聽毛主席的話,當年毛主席曾多次提醒朝鮮,一定要多注意仁川這個地方,否則很容易功虧一簣,甚至局面會發生逆天反轉。結果朝鮮還是沒聽,他們決定一口氣拿下釜山,完成朝鮮半島大一統。韓戰爆發1949年初,金日成其實就已經在謀劃武力大一統,他派出親信到訪我國,大意就是問「能不能把朝鮮族人員組成的幾個師交回給朝鮮?」
  • 美朝戰爭,美國為什麼選在仁川,反攻朝鮮
    該計劃就是在戰線後面漢城以西幾英裡處的仁川港進行迂迴的兩棲登陸,該港口的某些地段因海浪湍急而需要修築20英尺厚的防海牆。似乎在首批美軍地面部隊招架不住朝鮮人民軍的衝擊後,麥克阿瑟就已將目光投入了仁川。威廉F迪安少將據報導失蹤,這讓麥克阿瑟失去了一位重要的將領。當時威廉F迪安少將正親自率領裝備了3.5英寸火箭筒的反坦克小組作戰。
  • 仁川登陸是一場豪賭,麥克阿瑟為什麼如此堅決要在仁川登陸呢?
    仁川登陸的時間是在1950年9月15日,從時間上看當時的半島大部分已經被朝鮮控制了,從位置上看仁川位於半島中部,距離漢城非常近,顯然已經脫離了南方的管控。自從韓戰爆發後,人民軍一路勢如破竹,幾乎沒有遇到什麼太大的抵抗,完全是氣吞山河如虎,橫掃千軍如卷席的態勢。
  • 1950年9月15日,仁川登陸戰役打響
    在韓戰爆發後第四天,麥克阿瑟在視察戰場後,即提出在仁川登陸的構想。為了完成這次龐大的兩棲登陸行動,麥克阿瑟要求動用美國海軍陸戰隊遠徵軍,他相信只有在敵人後方實施決定性的軍事行動才能令局勢改善,因此他希望在仁川附近實施登陸以切斷人民軍補給線令它失去戰鬥力,從而贏得戰爭勝利。
  • 越軍打敗美軍,解放軍又勝越軍;為何解放軍與美軍在朝鮮打平手?
    準確的說,美軍在朝鮮先後打了兩場戰爭。一場是針對北朝鮮的戰爭,從仁川登陸之後一直打到鴨綠江邊,打的北朝鮮軍隊差點全軍覆沒,這是北朝鮮的失敗,美軍的勝利緊接著的一場戰爭就是,中國人民志願軍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入朝作戰,從1950年10月25日第一次戰役開始,到12月6日第二次戰役結束,短短40天的時間,就把美軍從鴨綠江邊一舉擊退到三八線附近,此後就開始了長達兩年半的拉鋸戰,雖然裝備後勤差距巨大的,依然依靠強大的戰役組織能力和無與倫比的巨大勇氣
  • 仁川登陸真的很神嗎?其實是中國人教會了麥克阿瑟
    仁川的第一次給了誰呢?答案就是----袁世凱「吾欲提勁旅數百,直入漢城京都,何如?---袁世凱仁川登陸前對隨行的朝鮮官員如是說「先鋒營管帶」首先率軍登陸)而他為吳長慶主力所選擇的登陸地點正是緊鄰漢城的仁川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