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戰役評點系列之一:仁川登陸

2021-01-10 老周新視野

抗美援朝戰役評點系列之一:仁川登陸

周明

摘要:韓戰初期的仁川登陸是一場對整個戰爭進程產生重大影響的戰役,一舉改變了之前朝鮮人民軍一路高歌猛進的連戰連捷,將「聯合國軍」從頻臨全面失敗的危急狀態中扭轉了過來,可以說談起韓戰就不能不談仁川登陸,但這場關鍵性的兩棲登陸,幾方面都沒有想到。

圖1:仁川登陸是韓戰初期的關鍵戰役

麥克阿瑟的小算盤

仁川登陸是當時擔任「聯合國軍」總司令兼遠東美軍總司令麥克阿瑟五星上將一手策劃的。早在6月29日,也就是漢城被人民軍佔領的第二天,麥克阿瑟就親臨漢江南岸進行實地視察。當他親眼目睹了大批韓國軍隊的潰散士兵和難民蜂擁而逃的時候,就在心裡萌發了只有在朝鮮人民軍側後實施兩棲登陸才能徹底扭轉不利戰局的設想。

6月30日,麥克阿瑟提出的作戰計劃就是在阻擊人民軍南進的同時,在仁川登陸,切斷其補給線,然後南北夾擊,一舉將人民軍擊破。7月4日,麥克阿瑟命令駐日本的美軍第1騎兵師開始進行在仁川登陸的準備,登陸計劃代號「蘭心行動」,預定於7月22日開始實施。然而人民軍在戰場上的迅猛推進,打亂了麥克阿瑟的如意算盤,光靠已經到達朝鮮的地面部隊根本無法阻止人民軍的推進,因此麥克阿瑟只好在7月10日取消「蘭心行動」,命令整裝待發的第1騎兵師改在釜山東北的近日灣登陸,投入洛東江防線的防禦作戰。儘管「蘭心行動」還未開始實施就已經胎死腹中,但是麥克阿瑟仍對仁川登陸念念不忘,指示在遠東美軍總司令部作戰部長萊特準將領導下由陸、海、空三軍登陸作戰專家組成的聯合作戰計劃與作戰小組,繼續研究在朝鮮實施登陸作戰的有關問題。

圖2:仁川登陸就是麥克阿瑟一手策劃的

7月23日,聯合作戰計劃與作戰小組向麥克阿瑟提交了代號為「烙鐵行動」的登陸作戰方案,計劃以從美國本土調來的暫編海軍陸戰隊第1旅和第2步兵師在9月中旬發起登陸作戰。並且根據不同的登陸地點,分別擬定了三個方案:在仁川登陸的代號100-B計劃;在群山登陸的代號100-C計劃和在汪文津登陸的代號100-D計劃。

可是,7月下旬人民軍攻勢凌厲,連下河東、鹹陽、安義、居昌、晉州等地,釜山岌岌可危!麥克阿瑟深知如果釜山不保,仁川登陸也就無從談起,因此為了確保釜山,麥克阿瑟於7月29日命令暫編海軍陸戰第1旅和第2步兵師直接在釜山登陸,加強洛東江防線的防禦力量。

8月1日,由於人民軍接連突破「聯合國軍」在烏山、大田、錦江等地的防線,「聯合國軍」不得不退守以釜山為核心南北長約135公裡,東西寬約90公裡的洛東江防線(也稱釜山防禦圈),這也是「聯合國軍」的最後防線了。從8月5日開始,人民軍向洛東江環形防線發起了連續進攻,史稱八月攻勢。此時,從表面上看,人民軍已經取得了巨大勝利,不僅佔領了朝鮮半島90%的土地,而且正向敵人的最後防線發起一輪又一輪的猛烈攻勢,似乎距離最終的勝利只有一步之遙了!但是仔細分析,人民軍幾乎已經傾注了全力,連戰略預備隊都用上了,仍難以突破敵方最後的防線。「聯合國軍」則因為兵力火力的相對集中和充足的補給,守住最後防線不成問題。再跳出戰火正酣的洛東江防線,放眼全局,「聯合國軍」掌握著絕對的海空優勢,充裕的預備隊(美軍於8月中旬開始組建第10軍),加上其在二戰期間積累的豐富的兩棲登陸作戰經驗,朝鮮半島三面臨海又是南北狹長的地理特點,正是其實施側後兩棲登陸的絕佳條件!甚至可以說8月之後在人民軍側後進行登陸要比7月最初提出「蘭心計劃」時還要有利,因為人民軍的主力已經盡數投入洛東江防線,只要美軍的側後兩棲登陸成功,就將對戰局產生大逆轉的情況。

美軍高層沒想到

正當人民軍八月攻勢如火如荼之際,麥克阿瑟也定下了最後的決心——預定登陸日期為9月15日,地點是仁川,登陸部隊為新組建的第10軍。計劃規定登陸部隊在奪取仁川之後應迅速攻佔漢城,切斷人民軍的主要補給線,同時釜山防禦圈內的第8集團軍發起反擊,沿大邱--大田--水原向北推進,與登陸部隊南北夾擊,圍殲洛東江前線的人民軍主力。

美國最高軍事領導當局參謀長聯席會議最初對麥克阿瑟側後登陸的設想是全力支持的,但當得知登陸地點是仁川時,就突然來個180度的大轉彎!美軍高層做夢也沒想到麥克阿瑟居然把登陸地點選在了仁川!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布萊德利上將、陸軍參謀長柯林斯上將和海軍作戰部長謝爾曼上將等軍方最高首腦不約而同表示了強烈的反對,因為首先仁川的地理、地形和潮汐情況是非常不適合進行登陸作戰的,特別是仁川的平均潮汐落差為6.9米 ,高潮時則達到10米,是世界上潮汐落差第二大的地方,海灘上還是長達3.2公裡的爛泥潭;其次仁川距離釜山有240公裡,將數量本來就不多的「聯合國軍」再分散在相距如此遙遠的兩個地方,容易遭到各個擊破的危險;再次根據麥克阿瑟的計劃,登陸部隊中包括正在釜山防禦作戰中擔當重任的陸戰旅,將會嚴重影響釜山防禦的穩定性;最後擔心船隻不足,必須要抽調為第8集團軍運送補給的船隻,才能滿足登陸作戰的需要,如果登陸失敗,第8集團軍又因為缺乏船隻而導致的補給中斷,那麼局勢就徹底無法挽回了。

圖3:布萊德利是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他就反對在仁川登陸

布萊德利就認為仁川登陸簡直就是一場孤注一擲的賭博,所以特地派陸軍參謀長柯林斯上將、海軍作戰部長謝爾曼上將和愛德華空軍中將專程前往東京,企圖說服麥克阿瑟改變登陸地點。

8月23日,柯林斯上將一行來到東京的聯合國司令部與麥克阿瑟進行磋商。柯林斯和謝爾曼提議將登陸地點改為群山,麥克阿瑟立即以他獨特的魅力和語調開始講話,首先他舉出戰爭歷史上歷次從被認為是不可能的地方發動的奇襲而取得的巨大勝利,來證明出其不意才是保證勝利的最關鍵因素。正因為人民軍已同樣知道仁川是極不適宜登陸的地點,所以目前,根據各項偵察報告,人民軍在漢城地區只有5000人,在仁川只有1000人,而且防禦設施還很不完善,可見仁川正是人民軍認為美軍不可能登陸的地點。接著他提出了群山登陸的不利之處,雖然群山在地理和潮汐方面沒有仁川那樣不利,但是即使順利佔領群山,既不能切斷人民軍的補給線,也不能形成戰略上的包圍,充其量只不過是一次並不徹底的戰術包圍,對於整個戰爭進程幾乎沒有多大意義。而仁川距離漢城只有20公裡,只要能控制住漢城及其周圍的交通線(朝鮮半島上南北方向的主要交通線幾乎都經過漢城),就能徹底切斷洛東江前線人民軍的補給。然後,他表示如果在仁川登陸遭到頑強抵抗,他將在現場立即指揮撤退,不會造成重大的人員損失,損失的只是他的個人聲譽。但是,麥克阿瑟最後還是沒能說服柯林斯,當然柯林斯也說服不了麥克阿瑟,毫無收穫地返回華盛頓。

圖4:仁川俯瞰圖,仁川地形是非常不適合登陸的

麥克阿瑟認為仁川登陸就是一場1:5000的豪賭,他押寶的關鍵就是正因為仁川極不適宜登陸的地理特點使人民軍判斷美軍不可能在此登陸,所以人民軍在這一地區的防禦異常薄弱!由於當時麥克阿瑟如日中天的威望和資歷,他的軍銜甚至比他的上級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布萊德利都高,再加上杜魯門總統對這一計劃也表示贊同,參謀長聯席會議儘管對登陸計劃還持有保留意見,但還是於8月28日批准了該計劃。

到了9月初,人民軍又向洛東江防線發動攻勢,釜山局勢一度十分危急,以至於布萊德利再次徵詢麥克阿瑟,是否因為戰況的變化而變更登陸計劃?麥克阿瑟回復了一封長長的電報,詳細闡明了不改變登陸計劃的堅定信心。9月8日,焦慮不安的麥克阿瑟才收到了參謀長聯席會議最終同意的回電。

志願軍也沒有想到

現在有種流傳很廣的說法,中國高層已經準確判斷出美軍將在仁川登陸,並通知了朝鮮方面,但沒引起朝鮮方面的重視。本文不對這種說法的真偽進行辨析,不過筆者從中國組建東北邊防軍到志願軍入朝參戰的整個過程來看,中央軍委判斷出了美軍很可能組織一次大規模的側後登陸,但要說準確推斷出登陸的確切地點可能性並不大。

7月7日,周恩來主持召開國防會議,決定以原四野第13兵團再加強部分兵力,合計4個軍、3個炮兵師、1個高射炮團和1個工兵團,共25.5萬人組成東北邊防軍。而東北邊防軍的任務就是兩項,第一保衛東北地區邊防,第二在必要支援朝鮮人民軍作戰。也就是說,東北邊防軍的組建就已經是在為入朝參戰作準備了。

圖5:國防會議作出了組建東北邊防軍在必要是支援人民軍作戰

到了8月上旬,中央軍委就已經確定東北邊防軍將以「志願軍」的名義入朝參戰,並傳達到了東北邊防軍師以上幹部。而此時人民軍對洛東江的攻勢正進入白熱化,但人民軍已經一個多月的連續作戰,技術裝備和富有戰鬥經驗的骨幹兵員損失較大,戰鬥力與開戰之初相比,已有明顯的下降,加上隨著戰線的延長,補給困難的致命缺陷也逐漸顯露出來,很多部隊的彈藥和糧食都得不到及時補充,已經成為典型的「強弩之末」了。在這關鍵當口,如

果志願軍入朝參戰的話,很可能只需要投入一兩個軍就可以一舉突破洛東江防線,將「聯合國軍」趕下海去。但志願軍卻沒有入朝,這一點也讓後來美軍高層對志願軍入朝參戰產生了嚴重的誤判,當初在8月人民軍如此順利再努一把力就可以取得全勝的時候不出兵,到了10月人民軍遭到嚴重失利戰局已經大翻盤的時候卻反而出兵了呢?

圖6:組建東北邊防軍,將以「志願軍」的名義入朝參戰

而志願軍在8月已經完成入朝參戰準備的情況下沒有出動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中央軍委判斷美軍很可能會組織一場側後登陸。8月12日美軍以美國海軍陸戰隊第1師、陸軍步兵第7師、工兵第2旅、空降兵第187團和韓國第17步兵團、陸戰團等部組成第10軍,總兵力約7.5萬人,軍長由麥克阿瑟德參謀長愛德華?阿爾蒙德少將兼任,第10軍成立後除了陸戰1師被調往洛東江防線以加強防禦外,主力全都在日本集結待命。面對洛東江防線岌岌可危的狀況,這支生力軍卻一直在後方按兵不動,這就很耐心尋味了。再加上麥克阿瑟在太平洋戰爭中就是擅長組織兩棲登陸,尤其是「跳島戰術」——跳過日軍重兵守備的島嶼直接在側後防禦薄弱的島嶼登陸的經歷,那麼第10軍一直沒有投入洛東江防線,最大的可能就是要用第10軍來一次側後登陸,徹底解洛東江之危。正是基於這樣的判斷,所以中央軍委放緩了志願軍入朝的進度,顯然是想看看美軍側後登陸之後的情況再說。

中央軍委做出這樣戰略上的宏觀性判斷是很順理成章的,將這一判斷通報朝鮮也在情理之中。但是當時中央軍委並沒有朝鮮沿岸的詳細水文、地理資料,也缺乏兩棲登陸的實戰經驗,要準確分析出美軍具體的登陸地點,可能性就並不大了。退一步說,如果判斷出登陸具體地點是在仁川,那麼就肯定能分析出登陸日期一定是9月15日!因為仁川的潮汐非常奇特,每個月只有一天的滿潮,每個滿潮日的高潮時間也只有早晚各三小時,而美軍的登陸艦 艇由於吃水的限制,只能在滿潮時才能進入港灣。9月的滿潮日就只有9月15日一天,只要在這一天嚴防死守,頂住美軍的登陸,那麼接下來的日子就是在仁川不放一兵一卒,美軍也不可能登陸成功,人民軍可以放心地將所有力量全部投入進攻洛東江防線。9月15日人民軍在仁川的防禦還是很薄弱,可見中國通報朝鮮美軍將在仁川登陸的說法可能性並不大。

另外,志願軍在10月19日開始入朝的時候,人民軍在洛東江一線的主力已經損失殆盡,金日成還能直接掌握部隊只有3個師,「聯合國軍」已經越過三八線,並在9月28日佔領了平壤,正向鴨綠江全線推進,可以說仁川登陸所造成的後果之嚴重,大大超出了中央軍委的預計,志願軍入朝後預期展開地區都已經在「聯合國軍」的控制下了,所以志願軍剛入朝時的情況是很嚴峻和被動的,這也反過來說明之前中央軍委確實沒能預判美軍會在仁川登陸,更沒料到仁川登陸會對整個戰局造成這樣大的影響。

圖7:志願軍司令員彭德懷(左)和朝鮮領導人金日成(右)

不過,任何事情都是有利有弊的,「聯合國軍」在仁川登陸後徹底扭轉戰局,驕狂之下以營團為單位,分路向中朝邊境大舉北進,這就給志願軍入朝後各個擊破提供了戰機。

人民軍更沒想到

韓戰爆發後,人民軍就是一路高歌猛進,完全是氣吞山河如虎,橫掃千軍如卷席的態勢。到了8月發動八月攻勢的時候,更是樂觀地提出了要在八一五前解決戰爭,把8月變成勝利月。對於中國提出要警惕美軍可能進行側後登陸,金日成回答「我們估計美軍目前反攻尚不可能,沒有較大兵力的增援,在我後方登陸是困難的。」

圖8:(左)8月朝鮮人民已經控制了朝鮮半島90%的領土

(中)仁川登陸後戰局迅速逆轉,人民軍只控制了靠近中朝邊境的小部分領土

(右)韓戰停戰時雙方控制的領土

所以,人民軍的全部注意力都在如何突破洛東江防線上,雖然成立了京畿道地區防禦委員會和西海岸防禦司令部,負責群山以北,仁川、漢城為核心地區的防禦,畢竟漢城地區是整個朝鮮半島最重要的心臟地區,但人民軍主力幾乎全部投入了對洛東江防線的攻擊,在仁川漢城地區只有少量部隊,而且絕大多數還是剛剛組建的新部隊,基本沒什麼戰鬥力。在仁川地區只有第9師的第87步兵團、第849獨立反坦克炮團以及若干海岸炮連和海岸守備隊,漢城地區是新組建的第18師(而且該師也正在準備南下參加對洛東江防線的進攻),金浦機場有第31旅步兵旅的一個營,整個仁川漢城地區的人民軍總兵力不超過6000人,其中在仁川才只有區區1000人!

雖然人民軍在仁川的月尾島上部署海岸炮,在仁川外海敷設水雷,但這些都是常規的防禦措施,並不是有針對性的抗登陸準備。因為進出仁川港只有一條航道,那就是長約90公裡,寬約1.8到2公裡,水深10.8米到18米,潮水流速卻是高達每小時9公裡的飛魚航道,真要採取抗登陸準備,只要在飛魚航道上鑿沉一條船,就可將整個飛魚航道徹底堵塞住,從而將美軍的一切登陸企圖化為泡影!

圖9:人民軍在月尾島上海岸炮兵

但人民軍什麼也沒做,從其部署和各種行動來看,洛東江才是其關注的重點,壓根就沒想到美軍會在仁川這個具有巨大潮汐落差、漫長的海灘泥潭、狹窄航道以及4米高的防波堤等重重阻礙的地方登陸,因為如果按照美國海軍陸戰隊的登陸作戰教範來看,登陸地點所必須具備的十大條件,仁川沒有一條符合,簡直可以列為反面教材,是最不適合登陸的地點。

要是人民軍判斷出美軍將在仁川登陸,其實也並不需要投入多大兵力,只要在仁川外海大量布設水雷——人民軍雖然也布設了水雷,但數量太少,根本起不到多大作用,同時在飛魚航道上沉船阻塞航道,那麼就可以輕而易舉地粉碎美軍的登陸企圖。人民軍這些措施都沒做,可見是沒有想到美軍會在仁川登陸。

正是出乎絕大多數人的意料,麥克阿瑟以世紀豪賭的心態堅持發動了仁川登陸,並一舉奏效,使「聯合國軍」實現了絕地反擊,整個戰局徹底翻轉。為了支援危如累卵的朝鮮,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參戰,韓戰也由此進入了新的階段——抗美援朝戰爭。

本文刊登於《世界軍事》2016年18期(9月下),略有改動

相關焦點

  • 1950年9月15日,仁川登陸戰役打響
    在韓戰爆發後第四天,麥克阿瑟在視察戰場後,即提出在仁川登陸的構想。為了完成這次龐大的兩棲登陸行動,麥克阿瑟要求動用美國海軍陸戰隊遠徵軍,他相信只有在敵人後方實施決定性的軍事行動才能令局勢改善,因此他希望在仁川附近實施登陸以切斷人民軍補給線令它失去戰鬥力,從而贏得戰爭勝利。
  • 五部關於仁川登陸的戰爭電影,都喜歡找著名男星參演
    仁川登陸戰役無疑是1950-1953年的半島戰爭中最知名的一次戰役,任何一本提到半島戰爭的西方軍事歷史書籍都會把大部分篇幅花在對這次戰役的描述上。這次戰役也同樣堪稱是美國五星上將麥克阿瑟軍事生涯中最出彩的一筆,知名度甚至蓋過了他在二戰中所作出的貢獻。
  • 真實與謊言:是誰預測了美軍仁川登陸
    3.從這裡登陸可以攔腰切斷人民軍後方補給線及其退路。4.從仁川登陸可以直趨漢城,政治上影響極大,可以一舉扭轉戰局。8月12日,麥克阿瑟下達仁川登陸預備命令。 8月29日,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批准了仁川登陸計劃。日本的各個軍港頓時忙碌起來。這樣大的軍事行動,要想完全保密是不可能的。情報陸續傳到朝鮮和其它地區。中國方面從各種渠道獲得情報,並對此高度重視。
  • (現代登陸戰介紹)仁川登陸作戰
    1950年9月15日,"聯合國軍"7萬餘人,在釜山背後240公裡的仁川登陸成功,奪佔仁川地區。作戰背景1950年6月25日,朝鮮全面內戰爆發,朝鮮人民軍為了反擊美韓軍隊的侵略,連續實施四次進攻戰役。
  • 仁川登陸真的很神嗎?其實是中國人教會了麥克阿瑟
    )而他為吳長慶主力所選擇的登陸地點正是緊鄰漢城的仁川港。三上仁川,金將軍的失誤與美軍的輕鬆從前面兩次登陸行動的成功可以看出,登陸仁川已經成為歷代兵家爭雄朝鮮的上上之選,打下仁川即打斷了朝鮮南北交通的脊梁,打下仁川即打開了通往漢城的門戶,袁世凱和東鄉平八郎的成功都應該為金將軍留下足夠的警醒,可惜的是「偉大」的金將軍並沒有在歷史的長河中吸取教訓,而是讓歷史再一次上演了「驚人的相似」的戲碼。
  • "仁川登陸作戰"續集"長沙裡"首曝預告
    由華納投資發行的韓國戰爭片 《仁川登陸作戰》「續集」 《長沙裡:被遺忘的英雄們》宣布定檔9月25日在韓國上映,並曝光了首支預告片。 梅根·福克斯飾演的美國著名戰地記者瑪格麗特·希金斯首露真容。《長沙裡:被遺忘的英雄們》首曝海報作為「韓國戰爭電影三部曲」中的第二部作品,《長沙裡》聚焦韓戰中的一場真實戰役。
  • 仁川登陸何以迅速扭轉戰局
    洛東江/釜山防禦圈那緣何聯合國軍仁川一登陸,朝鮮人民軍就全線潰敗了呢?而且釜山和仁川一個東南一個西北,聯合國軍不去救友軍,為何跑到相距400公裡以外的仁川登陸?其實仁川並不是理想的登陸地點,仁川的水道十分狹窄,而且暗礁,淤泥灘密布,根本不適合任何的登陸作戰,最理想的登陸地點是更加南部的群山,但麥克阿瑟堅持要在釜山展開行動,一來仁川是漢城的門戶,佔領仁川就能迅速收復漢城,能極大的振奮韓軍的士氣,二來仁川離前線遠,朝軍無法迅速回師,前面說到金日成為了速戰速決,將主力全部集中在洛東江一帶。
  • 《金剛川》——真實歷史的冰山一角 從抗美援朝到金城戰役 電影...
    9月15日,以美軍為主的聯合國軍(美國、英國、法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希臘、土耳其、哥倫比亞、泰國、菲律賓、南非、衣索比亞)在仁川登陸,開始大規模反攻。10月25日,中國人民志願軍應朝鮮請求赴朝,與朝鮮人民軍並肩作戰,經過歷次戰役最終將戰線穩定在38線一帶。
  • 韓國戰爭片《仁川登陸作戰》首曝海報 連姆尼森聯袂李政宰 講述...
    &nbsp&nbsp&nbsp《仁川登陸作戰》新曝海報&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仁川登陸作戰》此前曝光的預告海報&nbsp&nbsp&nbsp&nbsp
  • 歷史上的今天丨仁川登陸真的很神嗎?其實是中國人教會了麥克阿瑟
    2016年一部韓國電影《仁川登陸作戰》,讓有關仁川登陸的話題再一次火了起來,本期推送我們要和大家一起回首的就是這樣一場改變了朝鮮半島乃至整個世界格局作戰行動。登陸仁川的成功率也遠非電影中所吹噓的五千分之一那麼誇張而是高達---「百分之百」。
  • 韓國電影《仁川登陸作戰》殺青 預計今年內上映
    ­  3月10日,電影《仁川登陸作戰》已在韓國慶尚南道陝川郡順利殺青,進入後期製作階段,預計年內上映。電影《仁川登陸作戰》劇組合影­  當天,演員李政宰與樸哲民拍攝完最後一組鏡頭時,工作人員送上了親手製作的蛋糕以及鮮花。
  • 聞博:仁川登陸復盤——麥克阿瑟本該輸掉的豪賭
    三大戰役、新中國建立、韓戰爆發、人民軍快速推進、仁川登陸、聯合國軍反擊、人民軍總潰退、漢城易手、平壤淪陷、志願軍入朝、聯合國軍退回三八線,等等,以上這些耳熟能詳的歷史轉折隨便哪個單獨挑出來,其戲劇性都可以被拍成一部史實級電影,被改編成無數段子。
  • 「仁川登陸作戰」續集「長沙裡」首曝預告 梅根福克斯飾戰地女記者...
    由華納投資發行的韓國戰爭片《仁川登陸作戰》「續集」《長沙裡:被遺忘的英雄們》宣布定檔9月25日在韓國上映,並曝光了首支預告片。梅根·福克斯飾演的美國著名戰地記者瑪格麗特·希金斯首露真容。《長沙裡:被遺忘的英雄們》首曝海報作為「韓國戰爭電影三部曲」中的第二部作品,《長沙裡》聚焦韓戰中的一場真實戰役。1950年9月14日,為了攪亂朝鮮軍隊部署,772名僅接受了兩周訓練毫無戰鬥經驗、平均年齡僅有17歲的學生兵搭乘汶山號登陸艦前往慶北英德郡長沙裡展開登陸作戰,戰況慘烈,但卻為仁川登陸作戰的成功打下基礎。
  • 仁川登陸,麥克阿瑟豪賭:投5美元,贏5萬美元!杜魯門成買家
    9月8日,首批抵達朝鮮的美國軍隊第7步兵師在仁川登陸,佔領了整個南朝鮮並接受當地17萬日軍的投降。 漢城戰役後,人民軍繼續揮師南進,又連續發動了第二次戰役(漢江戰役)、第三次戰役(大田戰役)、第四次戰役和第五次戰役,至 9月中旬,迅速解放了南朝鮮大片地區,將美軍和南朝鮮軍壓縮在朝鮮半島東南一隅的釜山地區,看上去只差一步就可以把敵人趕下大海,統一整個朝鮮半島了。
  • 談談電影《仁川登陸作戰》中的史實與虛構
    2016年上映的電影《仁川登陸作戰》,因其誇張的戰鬥劇情和涉及少見的仁川登陸戰役史實,在當年也算擁有一定熱度,雖然這其中大部分還是以批評和吐槽為主。筆者這次就來講講這部電影中和真實歷史有些聯繫的地方。電影《仁川登陸作戰》海報首先導演李宰漢為了提升電影的逼格,請來了好萊塢著名男星連姆·尼森(Liam Neeson)
  • 仁川登陸是一場豪賭,麥克阿瑟為什麼如此堅決要在仁川登陸呢?
    仁川登陸的時間是在1950年9月15日,從時間上看當時的半島大部分已經被朝鮮控制了,從位置上看仁川位於半島中部,距離漢城非常近,顯然已經脫離了南方的管控。自從韓戰爆發後,人民軍一路勢如破竹,幾乎沒有遇到什麼太大的抵抗,完全是氣吞山河如虎,橫掃千軍如卷席的態勢。
  • 仁川登陸作戰續集戰爭大片《長沙裡:被遺忘的英雄們》,韓國學生兵英勇激戰
    作為「韓國戰爭電影三部曲」中的第二部作品,《長沙裡》聚焦韓戰中的一場真實戰役。
  • 【看片說史】談談《仁川登陸作戰》中的史實與虛構
    2016年上映的電影《仁川登陸作戰》,因其誇張的戰鬥劇情和涉及少見的仁川登陸戰役史實,在當年也算擁有一定熱度,雖然這其中大部分還是以批評和吐槽為主。筆者這次就來講講這部電影中和真實歷史有些聯繫的地方。▲電影《仁川登陸作戰》海報首先導演李宰漢為了提升電影的逼格,請來了好萊塢著名男星連姆·尼森(Liam Neeson)出演麥克阿瑟上將的角色,他曾出演過著名二戰電影《辛德勒名單》中的男主角,可惜現在早已過了事業巔峰期,所以事實上並沒啥卵用。更何況編劇給其設置的戲份即哆嗦又突兀,沒有手下美韓大將們的簇擁,這個角色的設置實在是和主線劇情不搭,剪掉完全不影響觀看。
  • 8月27日15點韓國巨片《仁川登陸戰》觀影會
    該片講述了韓戰時期,韓國士兵秘密完成X-RAY情報計劃和八尾島作戰計劃,助推美國陸軍上將麥克阿瑟成功登陸仁川的故事。1950年,聯合國軍計劃在美軍上將道格拉斯·麥克阿瑟(連姆·尼森飾)的指揮下登陸仁川參戰。
  • ...韓國戰爭片飾美國戰地記者 聚焦「仁川登陸」支線戰場
    由華納投資發行的韓國戰爭片《仁川登陸作戰》「續集」《長沙裡:被遺忘的英雄們》今日在韓國首爾舉行製作報告會,聯合導演金泰勳和郭景澤攜眾演員登場,在片中出演美國戰地記者瑪格麗特·希金斯的梅根·福克斯也閃亮現身成為全場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