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6月25日,韓戰爆發!
在戰爭初期,朝鮮人民軍在蘇聯人的支持下,一路摧枯拉朽,僅用了一個半月的時間,就相繼攻佔了包括漢城在內的,朝鮮南部90%以上的土地,並將李美軍壓縮在了僅有一萬平方公裡的大邱、釜山一帶。
如果按照這樣的勢頭發展下去,那麼人民軍將很快佔領朝鮮全境,結束韓戰!為此,金日成還特地發表了演說稱:「8月將成為解放朝鮮的日子」。
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
在此情況下,「聯合國軍」總司令麥克阿瑟立即做出反應,決定率領一支軍隊從人民軍的側後方「仁川港」實施登陸,與被圍困在釜山環形防禦圈中的聯合國軍對人民軍來一個前後夾擊!
1950年9月15日,美軍成功在仁川登陸!
而美軍的成功登陸,將意味著聯合國軍將全面進入到反攻階段!
隨後,在聯合國軍的強大攻勢下,金日成不得不下達全線向三八線附近撤退的命令。朝鮮戰局至此發生了巨大的轉變!
那麼問題來了:美軍是如何完成這次登陸作戰的呢?我認為有以下四個原因!
一、意想不到的登陸位置
在美軍與朝鮮人民軍戰爭處於僵持階段時,美軍需要打開戰爭的局面,而美軍的戰爭目的就是在於切斷人民軍的主力部隊,並與釜山環形防禦圈內的部隊形成前後夾擊之勢,使其首尾不能相顧,達到分區域圍殲之目的。
而想要達到這一目的,美軍就需要進行登陸作戰。為此,麥克阿瑟將自己的想法向華盛頓報告。
登陸作戰是改變目前戰局的最好方法,因此麥克阿瑟的建議很快得到了華盛頓方面的同意。然而,原本贊同登陸戰的華盛頓的軍事首腦們,一聽說麥克阿瑟將登陸的地點選在了仁川,就立刻持反對意見。
在他們看來,「仁川」是全世界最不合適登陸作戰的海港!為何呢?因為它地勢特殊,只有一條窄窄的「飛魚航道」進港。而如果在美軍進行登陸的時候,其中哪怕只有一條船被人民軍擊沉,那麼也會嚴重影響到整條航道的正常通行。
此外,在漲潮的時候,其水位可高達10多米,退潮後,其海灘上幾公裡寬的淤泥能陷得人寸步難行。
以至於後來的「聯合國軍」總司令李奇微都說:「在仁川登陸就是一比五千的賭博」。還有那個曾經從諾曼第一路打到柏林的美國五星上將『布萊德雷』也說:
「我得說這是我曾聽到過的最冒險的軍事計劃,這是個空中樓閣方案,仁川很可能是進行兩棲登陸最糟糕的地方。」
總而言之一句話:在仁川登陸實在是不明智的決定!
但對於世界公認的「兩棲作戰大師」麥克阿瑟來說,仁川,就是最佳的登陸地點。為何呢?麥克阿瑟給出了自己的理由!
第一,在仁川登陸可以達到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的效果;因為朝鮮人民軍不會想到,美軍會選擇從仁川登陸,因此也就不會進行相應的防禦部署,所以這十分有利於美軍發動奇襲作戰,達到其預定目標。
第二,人民軍在仁川的防禦力量薄弱,且守備力量不足,因此遭到的阻礙會非常小。
第三,仁川距離漢城較近,攻下仁川後,便可以直接展開對漢城的進攻,從而對現階段僵持不下的軍事局面打開一個缺口,還能在政治上造成一定的影響,挽回「聯合國軍」之不利局勢。
此外,朝鮮人民軍由於戰線過長,後勤補給完全依賴於一條橫穿漢城的交通線,因此如果美軍從仁川登陸成功,並且奪下漢城,那麼即可切斷人民軍的這條補給線。
最後,在麥克阿瑟的堅持下,華盛頓的那些軍事首腦們便同意了「仁川登陸作戰計劃」。雖然在具體實施這一計劃的時候,確實存在一些阻礙,但實際作戰證明,美軍在仁川登陸的計劃是可行的,而且對當時的整個朝鮮戰局影響巨大。
因此,實事求是地說,麥克阿瑟確實是美軍近代戰史上一位傑出的軍事將領!他在「仁川」實施登陸這一招,確實高明!
二、周密的登陸準備
雖然我們都知道美軍從「仁川登陸」取得了重大成功,但在進行戰略部署的時候,卻遠遠沒有那麼簡單!因為此次登陸作戰,關係重大,一旦失敗,後果則十分嚴重。因此每一個戰前的細節都需要考慮到位,以及在作戰時將會面對的諸多問題,也都得考慮清楚。
在戰前,美軍認真分析和研究了此次登陸作戰的每個環節可能出現的問題,並且都做了相應的預案,以便於應對戰場的各種突發情況。
比如我們前文提到的「飛魚航道」的問題,因為本身此航道就非常狹窄,倘若人民軍在此航道上布置了大量的水雷,那麼登陸作戰就變得十分困難!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美軍拿出了一系列的措施,他們根據仁川港的潮汐情況,選擇了在退潮時逼近水道。因為在退潮後,人民軍所布置的水雷便都裸露在了泥灘上,這時,只需派出掃雷艦團並配合炮艦,便可以將水雷全部清理乾淨。
有人說,美軍之所以成功在仁川實施登陸,是因為他們有著十分豐富的登陸作戰經驗。就拿他們的司令官麥克阿瑟來說,他一生經歷過十幾次的登陸戰,親自指揮的就多達11次,因此麥克阿瑟也是世界公認的「兩棲戰大師」。
這當然也沒有錯,美軍之所以能在仁川成功登陸,他們的經驗的確很重要,但他們對登陸作戰細節問題的把控,也同樣至關重要。
三、多兵種協調作戰
登陸作戰,涉及到多兵種的協同配合,作戰規模越大,其作戰形式也就越多樣化。因此,如何解決協同作戰中遇到的種種問題,是保證登陸作戰勝利的基礎。
在仁川登陸作戰中,美軍除了陸海空三軍之外,還投入了包括海軍陸戰隊、空降兵等諸多兵種。而多兵種的協同作戰,會使各個部隊發揮出最大的效能。
在此次登陸作戰中,陸軍就展現出了多兵種協同作戰的力量!比如在作戰過程中,美軍的艦炮火力和艦載機為地面部隊提供了充分的火力支援,並摧毀了敵人大量的軍事設施,從而很好地保障了地面部隊的順利推進。
而除了炮火支援以外,美海軍的運輸艦船則充當了此次戰爭的後勤運輸任務,及時地將後續部隊和戰略物資輸送上岸,很好地保障了登陸部隊的後勤補給要求,使之發揮出最大的效能。
實際上,這不僅僅只局限在登陸作戰這一項中,在其他形式的戰爭中,多兵種的協同作戰,也能發揮出極大的效力。
因此在戰後,美軍對這次登陸作戰進行總結的時候也明確說道:「多兵種部隊的火力協同突擊,是此次登陸作戰成功的最重要的一環。」
四、美軍碾壓性的軍事實力
無論哪一場戰爭,決定戰爭勝敗的最關鍵因素,還是軍事實力!
參加仁川登陸作戰的,是美軍地面部隊由第10軍所屬的海軍陸戰第一師、步兵第七師、特種工兵第二旅、空降第187團和南朝鮮步兵第十七團、南朝鮮海軍陸戰隊第一團組成。
除了兵力上佔據很大優勢之外,在武器裝備上,美軍的實力更加遠勝於朝鮮人民軍。據記載,當時參與登陸的美軍海空力量包括艦艇232艘、飛機318架,單是航空母艦就多達6艘。
而反觀朝鮮人民軍,他們只有19架螺旋槳式飛機!至於其他武器裝備和兵力,也遠不如美軍。
在其作戰力量如此懸殊的情況下,美軍對朝鮮人民軍的戰爭就這樣摧枯拉朽般的開始了!而在美軍的強大攻勢下,人民軍被打得毫無抵抗力。
在登陸作戰時,美軍便利用自己的優勢,對人民軍岸上的抗登陸防禦工事進行了碾壓性的打擊。
比如當時人民軍防禦體系之一的「月尾島」,從美軍尚未登陸前的9月10日開始,就遭到了一輪又一輪的轟炸,美國的海軍航空兵一次就向這個小小的月尾島扔下了9500磅的凝固汽油彈。而美軍的驅逐艦更是在短短的75分鐘內,就射出了1735發大口徑的炮彈。
據統計,當時月尾島平均每平方米的土地就要承受4枚炸彈的打擊。因此在9月14日,當麥克阿瑟抵達仁川港外時,仁川早已經被炸成了一片火海。
當時美軍的一位飛行員描述得甚為確切:「整個外島就像從頭到尾犁了一遍。」
所以,通過仁川登陸,美軍完全擊潰了朝鮮人民軍!
雖然在整個戰爭過程中,朝鮮人民軍曾利用自己的有利條件展開了積極地抵禦,並且也表現出了勇於犧牲的頑強精神,但在強大的炮火面前,這些努力始終都無濟於事,美軍最終還是順利完成了登陸,雙方的對戰以朝鮮人民軍的失敗而告終。
1950年9月22日,撤退到釜山環形防禦圈的「聯合國軍」開始乘勢反擊,與仁川登陸的部隊給人民軍來了一個前後夾擊,腹背受敵的人民軍損失慘重,形勢極度危急。
次日,金日成便被迫下達了全線向三八線附近撤退的命令。9月27日,仁川登陸的部隊與釜山部隊在水原附近會合,僅在一天之後,李美軍又重新奪回了漢城。
沒過多久,美軍便跨過了三八線,繼續向北進軍。10月19日,美軍便攻陷了平壤,繼續將戰線延長至鴨綠江畔!
要知道,在仁川登陸之前,人民軍已經打到洛東江岸,已經看到全面勝利的曙光了,然而僅僅過了一個多月,戰局就徹底反轉了,這簡直讓人不敢相信。
不過美軍仁川登陸成功,也告訴了我們一個道理——軍事力量的強大是打贏一場戰爭的重要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