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軍為何能從仁川登陸?除了強大的海空軍掩護,這些原因不容忽視

2020-12-23 騰訊網

1950年6月25日,韓戰爆發!

在戰爭初期,朝鮮人民軍在蘇聯人的支持下,一路摧枯拉朽,僅用了一個半月的時間,就相繼攻佔了包括漢城在內的,朝鮮南部90%以上的土地,並將李美軍壓縮在了僅有一萬平方公裡的大邱、釜山一帶。

如果按照這樣的勢頭發展下去,那麼人民軍將很快佔領朝鮮全境,結束韓戰!為此,金日成還特地發表了演說稱:「8月將成為解放朝鮮的日子」。

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

在此情況下,「聯合國軍」總司令麥克阿瑟立即做出反應,決定率領一支軍隊從人民軍的側後方「仁川港」實施登陸,與被圍困在釜山環形防禦圈中的聯合國軍對人民軍來一個前後夾擊!

1950年9月15日,美軍成功在仁川登陸!

而美軍的成功登陸,將意味著聯合國軍將全面進入到反攻階段!

隨後,在聯合國軍的強大攻勢下,金日成不得不下達全線向三八線附近撤退的命令。朝鮮戰局至此發生了巨大的轉變!

那麼問題來了:美軍是如何完成這次登陸作戰的呢?我認為有以下四個原因!

一、意想不到的登陸位置

在美軍與朝鮮人民軍戰爭處於僵持階段時,美軍需要打開戰爭的局面,而美軍的戰爭目的就是在於切斷人民軍的主力部隊,並與釜山環形防禦圈內的部隊形成前後夾擊之勢,使其首尾不能相顧,達到分區域圍殲之目的。

而想要達到這一目的,美軍就需要進行登陸作戰。為此,麥克阿瑟將自己的想法向華盛頓報告。

登陸作戰是改變目前戰局的最好方法,因此麥克阿瑟的建議很快得到了華盛頓方面的同意。然而,原本贊同登陸戰的華盛頓的軍事首腦們,一聽說麥克阿瑟將登陸的地點選在了仁川,就立刻持反對意見。

在他們看來,「仁川」是全世界最不合適登陸作戰的海港!為何呢?因為它地勢特殊,只有一條窄窄的「飛魚航道」進港。而如果在美軍進行登陸的時候,其中哪怕只有一條船被人民軍擊沉,那麼也會嚴重影響到整條航道的正常通行。

此外,在漲潮的時候,其水位可高達10多米,退潮後,其海灘上幾公裡寬的淤泥能陷得人寸步難行。

以至於後來的「聯合國軍」總司令李奇微都說:「在仁川登陸就是一比五千的賭博」。還有那個曾經從諾曼第一路打到柏林的美國五星上將『布萊德雷』也說:

「我得說這是我曾聽到過的最冒險的軍事計劃,這是個空中樓閣方案,仁川很可能是進行兩棲登陸最糟糕的地方。」

總而言之一句話:在仁川登陸實在是不明智的決定!

但對於世界公認的「兩棲作戰大師」麥克阿瑟來說,仁川,就是最佳的登陸地點。為何呢?麥克阿瑟給出了自己的理由!

第一,在仁川登陸可以達到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的效果;因為朝鮮人民軍不會想到,美軍會選擇從仁川登陸,因此也就不會進行相應的防禦部署,所以這十分有利於美軍發動奇襲作戰,達到其預定目標。

第二,人民軍在仁川的防禦力量薄弱,且守備力量不足,因此遭到的阻礙會非常小。

第三,仁川距離漢城較近,攻下仁川後,便可以直接展開對漢城的進攻,從而對現階段僵持不下的軍事局面打開一個缺口,還能在政治上造成一定的影響,挽回「聯合國軍」之不利局勢。

此外,朝鮮人民軍由於戰線過長,後勤補給完全依賴於一條橫穿漢城的交通線,因此如果美軍從仁川登陸成功,並且奪下漢城,那麼即可切斷人民軍的這條補給線。

最後,在麥克阿瑟的堅持下,華盛頓的那些軍事首腦們便同意了「仁川登陸作戰計劃」。雖然在具體實施這一計劃的時候,確實存在一些阻礙,但實際作戰證明,美軍在仁川登陸的計劃是可行的,而且對當時的整個朝鮮戰局影響巨大。

因此,實事求是地說,麥克阿瑟確實是美軍近代戰史上一位傑出的軍事將領!他在「仁川」實施登陸這一招,確實高明!

二、周密的登陸準備

雖然我們都知道美軍從「仁川登陸」取得了重大成功,但在進行戰略部署的時候,卻遠遠沒有那麼簡單!因為此次登陸作戰,關係重大,一旦失敗,後果則十分嚴重。因此每一個戰前的細節都需要考慮到位,以及在作戰時將會面對的諸多問題,也都得考慮清楚。

在戰前,美軍認真分析和研究了此次登陸作戰的每個環節可能出現的問題,並且都做了相應的預案,以便於應對戰場的各種突發情況。

比如我們前文提到的「飛魚航道」的問題,因為本身此航道就非常狹窄,倘若人民軍在此航道上布置了大量的水雷,那麼登陸作戰就變得十分困難!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美軍拿出了一系列的措施,他們根據仁川港的潮汐情況,選擇了在退潮時逼近水道。因為在退潮後,人民軍所布置的水雷便都裸露在了泥灘上,這時,只需派出掃雷艦團並配合炮艦,便可以將水雷全部清理乾淨。

有人說,美軍之所以成功在仁川實施登陸,是因為他們有著十分豐富的登陸作戰經驗。就拿他們的司令官麥克阿瑟來說,他一生經歷過十幾次的登陸戰,親自指揮的就多達11次,因此麥克阿瑟也是世界公認的「兩棲戰大師」。

這當然也沒有錯,美軍之所以能在仁川成功登陸,他們的經驗的確很重要,但他們對登陸作戰細節問題的把控,也同樣至關重要。

三、多兵種協調作戰

登陸作戰,涉及到多兵種的協同配合,作戰規模越大,其作戰形式也就越多樣化。因此,如何解決協同作戰中遇到的種種問題,是保證登陸作戰勝利的基礎。

在仁川登陸作戰中,美軍除了陸海空三軍之外,還投入了包括海軍陸戰隊、空降兵等諸多兵種。而多兵種的協同作戰,會使各個部隊發揮出最大的效能。

在此次登陸作戰中,陸軍就展現出了多兵種協同作戰的力量!比如在作戰過程中,美軍的艦炮火力和艦載機為地面部隊提供了充分的火力支援,並摧毀了敵人大量的軍事設施,從而很好地保障了地面部隊的順利推進。

而除了炮火支援以外,美海軍的運輸艦船則充當了此次戰爭的後勤運輸任務,及時地將後續部隊和戰略物資輸送上岸,很好地保障了登陸部隊的後勤補給要求,使之發揮出最大的效能。

實際上,這不僅僅只局限在登陸作戰這一項中,在其他形式的戰爭中,多兵種的協同作戰,也能發揮出極大的效力。

因此在戰後,美軍對這次登陸作戰進行總結的時候也明確說道:「多兵種部隊的火力協同突擊,是此次登陸作戰成功的最重要的一環。」

四、美軍碾壓性的軍事實力

無論哪一場戰爭,決定戰爭勝敗的最關鍵因素,還是軍事實力!

參加仁川登陸作戰的,是美軍地面部隊由第10軍所屬的海軍陸戰第一師、步兵第七師、特種工兵第二旅、空降第187團和南朝鮮步兵第十七團、南朝鮮海軍陸戰隊第一團組成。

除了兵力上佔據很大優勢之外,在武器裝備上,美軍的實力更加遠勝於朝鮮人民軍。據記載,當時參與登陸的美軍海空力量包括艦艇232艘、飛機318架,單是航空母艦就多達6艘。

而反觀朝鮮人民軍,他們只有19架螺旋槳式飛機!至於其他武器裝備和兵力,也遠不如美軍。

在其作戰力量如此懸殊的情況下,美軍對朝鮮人民軍的戰爭就這樣摧枯拉朽般的開始了!而在美軍的強大攻勢下,人民軍被打得毫無抵抗力。

在登陸作戰時,美軍便利用自己的優勢,對人民軍岸上的抗登陸防禦工事進行了碾壓性的打擊。

比如當時人民軍防禦體系之一的「月尾島」,從美軍尚未登陸前的9月10日開始,就遭到了一輪又一輪的轟炸,美國的海軍航空兵一次就向這個小小的月尾島扔下了9500磅的凝固汽油彈。而美軍的驅逐艦更是在短短的75分鐘內,就射出了1735發大口徑的炮彈。

據統計,當時月尾島平均每平方米的土地就要承受4枚炸彈的打擊。因此在9月14日,當麥克阿瑟抵達仁川港外時,仁川早已經被炸成了一片火海。

當時美軍的一位飛行員描述得甚為確切:「整個外島就像從頭到尾犁了一遍。」

所以,通過仁川登陸,美軍完全擊潰了朝鮮人民軍!

雖然在整個戰爭過程中,朝鮮人民軍曾利用自己的有利條件展開了積極地抵禦,並且也表現出了勇於犧牲的頑強精神,但在強大的炮火面前,這些努力始終都無濟於事,美軍最終還是順利完成了登陸,雙方的對戰以朝鮮人民軍的失敗而告終。

1950年9月22日,撤退到釜山環形防禦圈的「聯合國軍」開始乘勢反擊,與仁川登陸的部隊給人民軍來了一個前後夾擊,腹背受敵的人民軍損失慘重,形勢極度危急。

次日,金日成便被迫下達了全線向三八線附近撤退的命令。9月27日,仁川登陸的部隊與釜山部隊在水原附近會合,僅在一天之後,李美軍又重新奪回了漢城。

沒過多久,美軍便跨過了三八線,繼續向北進軍。10月19日,美軍便攻陷了平壤,繼續將戰線延長至鴨綠江畔!

要知道,在仁川登陸之前,人民軍已經打到洛東江岸,已經看到全面勝利的曙光了,然而僅僅過了一個多月,戰局就徹底反轉了,這簡直讓人不敢相信。

不過美軍仁川登陸成功,也告訴了我們一個道理——軍事力量的強大是打贏一場戰爭的重要保證。

相關焦點

  • 看看仁川登陸這排場,物資密密麻麻,就知道美國為啥能打到鴨綠江
    【仁川登陸巨大的排場】在1950年9月15日到19日之間,美軍在朝鮮半島中部的仁川地區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登陸作戰,這次登陸不僅成功實現了預定計劃,並且還打破了北方軍隊攻佔「釜山防禦圈
  • 韓戰中如何準確預測美軍仁川登陸
    導語:1950年9月15日,美軍在仁川登陸,截斷朝鮮人民軍後路,南北夾擊,朝鮮戰勢立即逆轉。中國組建志願軍赴朝。鮮為人知的是,中國對美軍仁川登陸早有判斷。韓戰初期,本文作者雷英夫時刻關注戰爭走勢,認真研究美軍指揮官的特點,準確預測出美軍將在仁川登陸,為國家領導人進行戰略決策提供了有益參考。
  • 真實與謊言:是誰預測了美軍仁川登陸
    現在面對美軍這個強大的敵人,我們沒有現代化作戰的經驗,也沒有空軍和優勢炮火的支援,究竟能不能打勝仗,確實不敢吹牛。正是本著「慎重初戰」的態度,13兵團指揮員才寫信給林彪,強調空軍和炮火支援的重要性。 這封信對林彪的思想肯定會有影響,正是由於這封信反映的情況,中央在決策出兵時特別強調需要蘇聯提供武器裝備和空中支援的問題,並由周恩來和林彪前往蘇聯交涉。
  • 朝戰前期美韓完敗,美軍冒險仁川登陸,總參精準預測,卻被無視了
    這一次,他看到了人民軍背後的最大破綻——仁川,只要美軍能順利從此處登陸,切斷人民軍的後路,人民軍將會跌入地獄。 華盛頓聽到麥克阿瑟的登陸計劃是「仁川」時,卻大驚失色,因為仁川幾乎是世界上最不適合登陸的海港,只有一條窄窄的「飛魚航道」進港,哪怕一條船被朝鮮擊沉,整個航道就要被堵塞,漲潮時水會高達35英尺,退潮時海灘上幾公裡寬的淤泥能陷死人,在仁川登陸太冒險了。
  • 為了掩護仁川登陸,曾經發生過一場悲劇性的戰鬥,至今被人遺忘
    美軍在韓戰中最為高光的時刻發生在1950年9月15日的仁川登陸,一代名將麥克阿瑟在「天時地利人和」全都不利於美軍的情況下強行發起登陸作戰,並且在成功登陸之後率領美軍發起反攻,一路殺到鴨綠江畔。仁川登陸作為二戰後最為成功的一次登陸作戰而被載入史冊,然而就在幾乎同一時間,在韓國東南部城市浦項市以北26公裡的長沙裡也發生了一次慘烈的登陸作戰,史稱「長沙裡之戰」。
  • 美軍仁川登陸前,毛主席已多次提醒朝鮮戒備,為何他能準確預測?
    早在1950年7月,也就是美軍仁川登陸之前的3個月,毛主席已經預測到美軍的行動,並通過蘇聯轉告了朝鮮。在7月下旬,9月初中國又兩次將相關情報提供給朝鮮,提示其防備。可惜,朝鮮方面未加重視,導致戰局逆轉。那麼毛主席又是如何做到準確預測美軍仁川登陸的呢?
  • 韓戰時美軍仁川登陸的歷史照片,難怪北朝鮮軍隊會迅速潰敗
    美軍的仁川登陸就是一場海陸空的立體行動,這場面不亞於現代化戰爭,難怪北朝鮮軍隊會抵擋不住。 照片裡美軍海軍陸戰隊正在登岸,仁川登陸的美軍規模非常的龐大,致使朝鮮人民軍的後勤補給線被切斷。
  • 仁川登陸何以迅速扭轉戰局
    洛東江/釜山防禦圈那緣何聯合國軍仁川一登陸,朝鮮人民軍就全線潰敗了呢?而且釜山和仁川一個東南一個西北,聯合國軍不去救友軍,為何跑到相距400公裡以外的仁川登陸?其實仁川並不是理想的登陸地點,仁川的水道十分狹窄,而且暗礁,淤泥灘密布,根本不適合任何的登陸作戰,最理想的登陸地點是更加南部的群山,但麥克阿瑟堅持要在釜山展開行動,一來仁川是漢城的門戶,佔領仁川就能迅速收復漢城,能極大的振奮韓軍的士氣,二來仁川離前線遠,朝軍無法迅速回師,前面說到金日成為了速戰速決,將主力全部集中在洛東江一帶。
  • 仁川登陸是一場豪賭,麥克阿瑟為什麼如此堅決要在仁川登陸呢?
    雖然在朝鮮在仁川的駐軍不多,但是畢竟已經屬於戰略後方了。從這裡登陸,顯然是有困難的。即使搶灘登陸成功了,是否能夠佔領灘頭陣地打開局面,還是另一回事。此外,仁川在很多人眼裡並不是一個好的登陸點。從地理、地形和潮汐情況是非常不適合進行登陸作戰的,可聯合國軍偏偏選擇了這裡。所以在很多美軍的眼裡,仁川登陸完全是一場豪賭,賭贏了尚且完美,可賭輸了結果就書難預料了。
  • 抗美援朝戰役評點系列之一:仁川登陸
    儘管「蘭心行動」還未開始實施就已經胎死腹中,但是麥克阿瑟仍對仁川登陸念念不忘,指示在遠東美軍總司令部作戰部長萊特準將領導下由陸、海、空三軍登陸作戰專家組成的聯合作戰計劃與作戰小組,繼續研究在朝鮮實施登陸作戰的有關問題。
  • (現代登陸戰介紹)仁川登陸作戰
    美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布萊德雷、陸軍參謀長柯林斯和海軍作戰部長謝爾曼等人認為:仁川離釜山240公裡,仁川登陸會使本來就少的美軍分散兵力,實施仁川登陸的預計兵力駐有兩個師,這樣少的兵力很有可能被各個擊破;根據遠東總部的計劃,將從第8集團軍中抽調陸戰旅擔任登陸第一梯隊,該旅從洛東江畔調出,則釜山難以確保,而釜山失利,仁川也會得而復失;若第7師參加仁川登陸,則日本本土完全無防,來自北方的威脅和國內的治安很可能成為問題
  • 改變韓戰局勢的仁川登陸,滿地的物資,當地農民還提供幫助
    仁川登陸戰是改變韓戰局勢的重要一戰,雖然以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也是冒著極大的風險,但是事實證明完全值得。不過仁川登陸戰除了戰略上的成功之外,還有來自對手的神助攻。第一批部隊登陸成功後開始與守軍展開爭奪戰,而艦炮則對布滿地雷的場地進行反覆轟擊,同時炮轟守軍陣地和後方,阻斷增援部隊。在登陸戰發起的時候,空軍也對仁川地區的守軍發起了轟炸,用凝固汽油彈將地圖上標註出的彈藥庫等目標摧毀。
  • 《仁川登陸戰》:你們這些韓國人啊,總想搞個大新聞
    這些來自中共部隊的將領,在朝鮮軍隊中發揮了巨大作用,尤其是方虎山,打出了名氣,讓美國人都格外佩服。當然,除了這些將領,每個朝鮮人民軍的師中,都有15名蘇聯的軍事顧問,蘇聯沒有直接派陸軍作戰,但提供了軍事顧問,並提供了大批軍火。並派出了12個空軍師投入了空戰,輪番參戰的空軍人數總計為7.2萬人次。中國志願軍的裝備,很多也都來自於蘇聯。
  • 談談電影《仁川登陸作戰》中的史實與虛構
    2016年上映的電影《仁川登陸作戰》,因其誇張的戰鬥劇情和涉及少見的仁川登陸戰役史實,在當年也算擁有一定熱度,雖然這其中大部分還是以批評和吐槽為主。筆者這次就來講講這部電影中和真實歷史有些聯繫的地方。除了麥克阿瑟之外,片中算是有真實原型的主要人物,恐怕就是暴虐的仁川海岸防禦司令林桂鎮了(扮演者李凡秀),不擇手段、神經質和喜怒無常,完美得展現了韓國人心中人民軍高級軍官的形象。其原型是人民軍西海岸防禦司令、抗聯老戰士崔庸健,當然出於劇情需要,片中將林桂鎮的出身改為留蘇派將領。
  • 【看片說史】談談《仁川登陸作戰》中的史實與虛構
    2016年上映的電影《仁川登陸作戰》,因其誇張的戰鬥劇情和涉及少見的仁川登陸戰役史實,在當年也算擁有一定熱度,雖然這其中大部分還是以批評和吐槽為主。筆者這次就來講講這部電影中和真實歷史有些聯繫的地方。片中聲稱林桂鎮手中只有3000餘人,但事實崔庸健的指揮範圍更廣,能指揮整個仁川-漢城地區地區的部隊,包括第18師團、第9師團第87團、第849反坦克炮團、獨立第25旅團和仁川警備隊共計2萬餘人。
  • 仁川登陸真的很神嗎?其實是中國人教會了麥克阿瑟
    二上仁川,故技重施的日軍有些時候,我們不得不承認,日本人的學習能力是十分強大的,也許是袁世凱當年直插仁川的舉動給日本人留下了足夠的陰影,在1904年爆發的日俄戰爭中,面對遠比晚清強大的俄國人,日軍選擇的登陸地點也是仁川。
  • 仁川登陸戰,真的是戰爭史上的戰略「奇蹟」麼?
    關於1950年9月中旬的仁川登陸戰,朝中學歷史教材是這樣描述的:「仁川登陸作戰時,美帝傾巢出動了在太平洋地區的陸海空部隊,地中海艦隊和追隨美國的十五個國家的軍隊也被拖入了大規模的作戰計劃。
  • 70年前,美軍在朝戰中進行「仁川登陸」,卻被此人提前預測出來
    然而,美國人插手了,他們的軍隊在仁川地區登陸,緊接著,所謂的「聯合國軍」相繼開進朝鮮,整個韓戰的戰局發生逆轉,形勢向著不利於北朝鮮金日成的方向發展。我們設想一下,如果當初金日成能夠派出足夠多的兵力,死守仁川地區,進面有效阻止美軍登陸,那麼朝鮮人民軍就不會這麼快陷入被動,韓戰的走向也不會這麼發生變化。
  • 仁川登陸戰,麥克阿瑟贏在一時,卻輸了一生
    8月23日,美軍遠東軍司令部在東京召開作戰會議,麥克阿瑟與謝爾曼上將和愛德華空軍中將展開激烈討論,海軍的結論是:仁川具有的是不適合登陸作戰的各種條件,雖然不是絕對不可能,但作為海軍卻不推薦。 對於海軍的上述意見麥克阿瑟已經聽了14次,所以中間只插問了一句話。
  • 聞博:仁川登陸復盤——麥克阿瑟本該輸掉的豪賭
    很長一段時間,1950年九月的仁川登陸一直被人所津津樂道的原因,不是具體作戰的過程,而是登陸以後美軍如入無人之境的勢如破竹,立場親西方的人們始終熱衷於談論它所帶來的戲劇性效果和對戰局的顛覆效應,並且一再讚頌叼著玉米菸斗自信滿滿的麥帥。是啊,畢竟有誰能比他更好地代表當年憑藉蘑菇彈而不可一世的美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