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樂源自內心,欲望過多,只會徒增煩惱

2021-02-08 騰訊網

人生怎樣過,才算快樂?

前幾天曾看到一個年輕女子拍了段視頻,引來1.4萬人留言評論,惹起很大爭議。大體是她拍了一段裝修豪華的新家,上面附帶了一段留言吐槽:

「33歲了,有車有房、穩定的工作、健康的身體,這不是我上學時想要的生活嗎?但是現在每天回到家卻是很迷茫。」

有人說她這是故意炫富,有人提議他她去醫院感受一下世間的不幸,也有人表示深有同感也是很迷茫……

生活快樂看似簡單,卻又不簡單。我們追求富足的生活,感覺衣食無憂,實現財富自由,才是快樂的生活。而往往得到時,反而沒有了奮鬥的目標,變得渺茫,這或許就是那視頻女子的苦惱所在。

著名哲學家、美學家宗白華曾在《心若靜,風奈何》一書中,用簡易、直白的美學和哲學思想闡釋生活。他主張以單純的心過往生活,如此而來,心若寧靜,世間物慾的狂風,又奈何吹起煩惱的波瀾?

其實,追根揭底人生觀決定著我們的思想,也左右著我們的快樂。宗白華先生在書中,就把人生觀總結為三種,並羅列了具體分類,給人以自省。

一、悲觀型的人,要活出自在安寧

何謂悲觀?悲觀的人看世界全是遺憾,一生也多是憂愁;仿佛處處有危機,沒有一天是安寧的日子。因為悲觀情緒存在,總是有顆深感苦惱的心,得不到時感覺苦惱,得到了又感覺無聊,生活中總是感覺迷茫。

這種悲觀的思想,其實都源自於內心。此類杞人憂天的悲觀思想,不只是凡人的苦惱,更可怕的是哲學思想上也有源頭。宗白華先生列舉了兩種:一個是叔本華的悲觀哲學;另一個是達爾文生物悲觀論。

叔本華類的悲觀哲學,自古有之,我國的屈原《離騷》是忠誠的悲觀之情,但丁的《地獄》是充滿了義大利人的社會悲觀之情,另外宗教家也通過悲觀思想,來平衡人的恐懼和希望。

達爾文生物論,給人揭示的是一種以維持生命的優勝劣汰;為了生存,或與自然鬥志,或與同類廝殺,或與疾病抗衡,或與自身心魔戰鬥,時時紛爭,永無寧息。有人從這一點出發,也才有了各式悲觀哲學思想。

所以,平時我們深受這些思想、文學作品的渲染,如果我們天生又特別敏感,自然就薰陶出了悲觀思想。

悲觀型的人,書中細分了三類:遁世派、悲憤自殘派、消極縱樂派。

由此,我看到如果自己過分宅在家,消極躲避社會交往;又或者是經常對各種事情看不習慣,憤憤不平,把自己灌醉自殘身體;更甚者沒有克制地縱慾行樂,今朝有酒今朝醉,不計後果的做事。這樣的行為多了,我們可能就是一種悲觀型的思想,需要我們及時調整了。

二、樂觀型的人,要活得溫柔堅定

樂觀型的人,自認為世界是美滿的,人間也沒什麼遺憾的事情;即便是有苦難痛苦,也是一直磨練人生的過程,將來一定是美滿快樂的結局。

有些哲學家試圖證實世界是美滿的,比如萊布尼茨、康德,但終歸苦樂之感,都是人的主觀感覺,又怎能代表了實際的世界,所以論證總不能立。

書中也把了觀的人,分為三類:樂生派、激進入世派、佚樂派。

樂觀派的人,很能看開世間的煩擾,感覺管好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小富即安,過好自己的生活就好;不會過多招惹其他是非,自食其力,與世無爭。

激進入世派喜歡與困難和不平的事做鬥爭,而且有堅韌不拔的精神,也樂於奉獻,有著強烈的追求欲望。但是一旦失意,也容易走入另一個極端,悲憤自殘。

佚樂派都是些紈絝子弟,墮落青年。他們心中百無聊賴,只有每日放縱佚樂,才能排解心中無聊。一旦沒有了樂子,反而舉手失措,很是惆悵。所以,有的人出名了,反而走上吸毒犯罪的道路,就屬此類。

三、超然型的人,要活得單純高貴

擁有超然觀的人,對於世間的悲歡離合都已經看開,心中沒有太過警醒也沒有太多悲傷。在他們眼中,萬物平等,一切都是虛偽的,只有生死才是最真實的。

面對苦難時,他們不曾畏懼,但又不像樂觀者那樣盲目鬥爭,也不像悲觀者那樣消極退縮。這是一種超凡的生活狀態,樂觀和悲觀的人,都把事情孤立地對待,只有這種超然的狀態才是一種豁達。

超然型的人,書中也分出了三類:超世入世派、曠達無為派、消閒派

能獲得如此超然自得,逍遙快活的人,現在或許不多了。或許人生能在安度晚年時,有一顆這種超然度世的心態才是一種福氣;而對於青年一代,在建設美好生活時,事事超然反而是不明智。

四、結語

每一種類型的人,無所謂絕對的好與壞;面對迷茫的生活,需要我們及時調整不同的人生觀,適可而止,才能看清世間的苦與樂,要不即便是樂也可能會生悲。

就像開頭提到的那名女子,她已經滿足了所有的基礎欲望,因為沒有及時調整心態,反而迷失了自己。若陷入悲觀的世界裡,將是更加迷茫;若是太過佚了,有可能走向墮落。

人生苦惱很多,有多是自己找的。我們是否有顆超然處事的心態,遇事不樂觀過頭,又不悲觀絕望;用一顆平靜的心做好自己本分,安寧、堅定、單純地過活,那人生還會有迷茫嗎?

相關焦點

  • 短句分享:總有人活得比你成功,比你滋潤,總愛比較只會徒增煩惱
    再說,總有人活得比你成功,比你滋潤,總愛比較只會徒增煩惱。5、人為什麼需要朋友?朋友的功能:一是分享,二是分擔。分享的是快樂,分擔的是痛苦。而一個內心強大的人,其實並不需要朋友。他的快樂可以自己獨享,他的痛苦可以獨自承受。我的內心還不夠強大,所以有時還有交友的欲望。6、每個人都容易犯自我中心的錯誤,其實自己沒那麼重要,跟自己有關的一切也沒什麼大不了的。
  • 只要肯「放下」,生活就會輕鬆快樂
    生活在這個社會上,人們需要太多太多的東西來不斷滿足自己的欲望,同時欲望也在驅使著人們不斷向前,直到滿足之後,下一個欲望又接踵而來。欲望是無止境的,人可以有欲望,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使著人前進,可是欲望過了頭,就是貪念了,而一旦無法滿足,又不加以控制,隨之而來的就是無窮無盡的煩惱。貪念可以使人的心態失衡,它會趕走你的快樂、幸福,迎來的事無限的痛苦與憤怒。
  • 不值得回想的別多想,那樣只會徒增疾苦而已
    不值得回想的別多想,那樣只會徒增疾苦而已一、 如果別人惹了你,並不需要去報復。因為智商差是這世上最遠的距離,別人做一件極壞的事,你跟著做,就等於把自己也拉低到同樣層級。當有人和你過不去時,請遠離小人,保持平靜的心情。不要生氣,但更不要記得。
  • 準大學生開學報到,這幾樣東西儘量別帶,大四學姐:徒增煩惱
    大學確實和高中不同,父母不會陪伴在學生的身邊,同學們也是來自五湖四海,會說自己完全聽不明白的方言。大學的老師也和高中的老師大不相同,大學主要依靠的就是學生們自覺,老師幾乎很少會參與到學生的課外生活中。相信很多的準大學生,在憧憬自己的大學生活的同時,也難免會有一些緊張。畢竟要和自己以前完全不認識的人在一起生活四年。
  • 形式主義的「高大上」作業徒增重負
    這些「別出心裁」的作品背後,是不少家長內心的無奈哭喊:「快被小學老師折騰瘋了!」這無疑是投給老師布置「家長作業」的反對票。不知從什麼時候起,這類需要家長深度融入乃至包辦才能完成的家庭作業,悄悄地流行開來,不僅在疫情前有所泛濫,疫情中更是加重了家庭教育的負擔,飽受詬病,但家長似乎又無可奈何。
  • 別徒增煩惱
    至於很多人說的孩子眼睛能夠看到大人看不見的東西,這純屬無稽之談,對於老年人更無需在意孩子看到自己哭泣,這是孩子的問題,和老年人沒有任何的關係,更不需要認為這是不祥之兆,不必給自己徒增煩惱。二、哪幾類有孩子見到「生人」很容易會大哭?
  • 多巴胺「陷阱」|誤把欲望當快樂
    品嘗美食固然是愉悅的事,可真正的快樂是伴隨滿足感的,但由於多巴胺的作祟,我們變得貪婪,稍不注意就會一口接著一口,吸收那些本不需要的熱量,愉悅稍縱即逝,取而代之的是對長胖的憂慮。還以為促使我們吸收過多熱量的是這口真美味的感覺,但其實是對下一口更美味的的想像。獎勵系統欺騙了我們,它只會承諾給我們帶來獎勵,帶來快樂,讓我們像小白鼠不惜消耗自己也要追逐想像中的快樂,只不過它不會是快樂本身。
  • 伊壁鳩魯:快樂是身體的無痛苦和靈魂的無煩惱
    事實上,有些痛苦好過快樂,尤其是當這種痛苦持續了很長一段時間之後,會帶來更大的快樂,煙消雲散之後的輕鬆與晴朗,是真正的快樂。如果有些快樂本身會帶來痛苦,即使這種快樂再怎麼天生的好,我們也要果斷放棄。比如冒險刺激的快樂,會給人帶來不一樣的體驗,但它又十分危險,只是個別有極限運動精神的人才能去體驗,否則很容易發生危險,甚至發生悲劇。沒有任何快樂本身是壞的,但是某些享樂的事會給我們帶來比快樂大許多倍的煩惱。
  • 老祖宗教誨:人生總有煩惱時,牢記四句天規,福祿不請自來!
    人生之路也是如此,一帆風順人所共求,可一旦事與願違,跌落人生低谷,煩惱自然由心而生,其實煩惱有時並非壞事,關鍵看你如何看待與認識它,當你逆勢而上,不畏艱難,踏過荊棘,敢於正視挫折,才能在汗水的洗禮下,走向人生勝利的彼岸。俗話說的好,領悟前賢三兩句,除去後患百千條。
  • 《隱秘的角落》:欲望是毀滅一切的魔鬼,降服內心才是正道
    一個如此可愛的小孩子,為何會引發一連串的悲劇呢?這一切的源頭就是欲望,是普普自私的欲望。普普為了一己之私,為了救助弟弟的生命,讓嚴良、朱朝陽做出了很多內心並不願意去做的事情,也讓王瑤、王立和朱永平失去了生命。普普改變了很多人的命運,不是變得更好,而是變得很不好。
  • 快樂能讓我們忘記痛苦和煩惱,快樂每個人都想要的,你快樂是什麼
    快樂能讓我們忘記痛苦和煩惱,快樂每個人都想要的,你快樂是什麼人一輩子都在欲望中掙扎,從未停歇!小時候想快點長大就再也不用上學從此逃脫這鳥兒般的牢籠,出門在外卻似乎是自由了才明白生活的不易了,等經歷的多了才知道花花世界不必當真你的真心只會被現實踐踏!
  • 閒聊迪迦(劇場版):最深邃的黑暗,也源自人們內心深處的欲望!
    閒聊迪迦(劇場版):最閃耀的光芒,是來自人們內心深處的希望!中,是對《迪迦奧特曼》劇場版電影《最終聖戰》的背景交代,當可怕的黑暗來襲時,迪迦不敵戰敗,是人類內心的希望,帶給了他新的光芒,打敗了加坦傑厄。但是,也是因為人類內心的欲望,又喚醒了新的黑暗。欲知詳情,請看《最終聖戰》1分54秒到7分44秒——《序幕》!
  • 用簡單的心境,過簡單的生活,享受簡單的快樂
    木心說,以前的日色變得很慢,車,馬,郵件都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這樣一種簡單純粹的生活,是不少人的心之所向。用簡單的心境,過簡單的生活,人生更容易快樂。人越簡單純粹,越快樂。如果想成為一個無論什麼境況下都可以保持快樂的人,你必須是一個簡單的人。對於做事,欲望要小一些,把精力專注在一件事情上,這並不是不求上進的表現。當我們拿出更多的精力和時間向內看,和自己的內心世界對話,我們才能挖掘出自己真正喜歡,真正想做的事情,獲得內心的平靜與喜悅。
  • 你煩惱,是因為你太善良了
    文/夏莫 每一個人都希望自己的人生中快樂多一點,煩惱能夠少一點。可是快樂總像沙子裡的金子那樣少,而煩惱卻像沙子一樣鋪滿自己的整個生活。
  • 王陽明:欲望是一切痛苦的本源,做有價值的事,才能獲得真正快樂
    如何才能獲得真正的快樂?少一點欲求,才能快樂!王陽明說 :「吾輩用功,只求日減,不求日增。減得一分人慾,便是復得一分天理,何等輕快灑脫,何等簡易!」功夫在減不在增,所謂減即去物慾之昏蔽;減盡人慾,便回復良知之本體了。
  • 《夏目友人帳》:不可結緣,徒增寂寞
    「不可結緣,徒增寂寞。」這八個字概括了《夏目友人帳》中大多數的故事。從露神與花子、時雨與笹田,到燕與谷尾崎、螢(歡裡)與章史,再到淺蔥與銅、柴田與村崎、巳彌與八坂……人與人、人與妖、妖與妖在這世間,會在不經意間相遇。但是,有的有緣,有的無緣。
  • 佛教:學佛之後,如果煩惱不減反增,你才是幸運之人
    很多人在學習佛法之後,發現自己的內心變得更加地清淨,總是能夠生出歡喜心,所以更喜歡去研讀佛經,希望能夠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一片淨土,人們感同身受之後就喜歡分享給其他人,也希望別人能夠從煩惱中解脫。有人看到別人學佛解決了很多煩惱之後,也跟著學佛,卻發現一個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那就是自從他學佛之後,他的煩惱不減反增,身邊的矛盾更加的激化,讓他疲於應對,甚至動搖了學佛的念頭,實際上學佛之後,如果出現煩惱不減反增,你才是幸運之人。
  • 一個人快不快樂,只跟自己有關
    女兒上小學一年級的時候,我實現了夢想,不成想卻走上一條根本快樂不起來的路。幾年時間裡,我的生活只圍著女兒打轉。眼裡心裡只看得見女兒,哪怕她有一丁點進步,我都感覺是成就;同樣,哪怕她有一丁點落後,我都覺得對不起自己付出辭職這麼大的代價。事實上,女兒進步很小,不管學習還是才藝,完全比不上身邊那些放養的孩子。
  • 每天都給自己找一個快樂的理由
    人生苦短,快樂也是過一天,痛苦也是過一天,何不快快樂樂度過人生的每一天呢?人生要向前看, 把美好看在眼裡, 把幸福記在心間。 不管你面對什麼難題, 不管你經歷什麼痛苦, 從今天開始,每天都給自己找一個快樂的理由。給生活找一個快樂的理由。
  • 生活的幸福感,源自內心的情感
    生活幸福感,源自內心的情感誰曾會想到,從前那個不怎麼擅長說情話的李榮浩,變成了如今這個愛得赤誠的大男孩。為活著 找快樂 為死去 學灑脫我愛你所以剎那短 歲月長 忘不掉 你模樣我愛你無論 東西李榮浩的新歌《我愛你》好戳,好像總有一段模糊的記憶流連;好像生命很短暫,而我只想在有限的生命裡,一直愛你;好像我們就應該這樣灑脫的活著,不浪費時間的一分一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