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怎樣過,才算快樂?
前幾天曾看到一個年輕女子拍了段視頻,引來1.4萬人留言評論,惹起很大爭議。大體是她拍了一段裝修豪華的新家,上面附帶了一段留言吐槽:
「33歲了,有車有房、穩定的工作、健康的身體,這不是我上學時想要的生活嗎?但是現在每天回到家卻是很迷茫。」
有人說她這是故意炫富,有人提議他她去醫院感受一下世間的不幸,也有人表示深有同感也是很迷茫……
生活快樂看似簡單,卻又不簡單。我們追求富足的生活,感覺衣食無憂,實現財富自由,才是快樂的生活。而往往得到時,反而沒有了奮鬥的目標,變得渺茫,這或許就是那視頻女子的苦惱所在。
著名哲學家、美學家宗白華曾在《心若靜,風奈何》一書中,用簡易、直白的美學和哲學思想闡釋生活。他主張以單純的心過往生活,如此而來,心若寧靜,世間物慾的狂風,又奈何吹起煩惱的波瀾?
其實,追根揭底人生觀決定著我們的思想,也左右著我們的快樂。宗白華先生在書中,就把人生觀總結為三種,並羅列了具體分類,給人以自省。
一、悲觀型的人,要活出自在安寧
何謂悲觀?悲觀的人看世界全是遺憾,一生也多是憂愁;仿佛處處有危機,沒有一天是安寧的日子。因為悲觀情緒存在,總是有顆深感苦惱的心,得不到時感覺苦惱,得到了又感覺無聊,生活中總是感覺迷茫。
這種悲觀的思想,其實都源自於內心。此類杞人憂天的悲觀思想,不只是凡人的苦惱,更可怕的是哲學思想上也有源頭。宗白華先生列舉了兩種:一個是叔本華的悲觀哲學;另一個是達爾文生物悲觀論。
叔本華類的悲觀哲學,自古有之,我國的屈原《離騷》是忠誠的悲觀之情,但丁的《地獄》是充滿了義大利人的社會悲觀之情,另外宗教家也通過悲觀思想,來平衡人的恐懼和希望。
達爾文生物論,給人揭示的是一種以維持生命的優勝劣汰;為了生存,或與自然鬥志,或與同類廝殺,或與疾病抗衡,或與自身心魔戰鬥,時時紛爭,永無寧息。有人從這一點出發,也才有了各式悲觀哲學思想。
所以,平時我們深受這些思想、文學作品的渲染,如果我們天生又特別敏感,自然就薰陶出了悲觀思想。
悲觀型的人,書中細分了三類:遁世派、悲憤自殘派、消極縱樂派。
由此,我看到如果自己過分宅在家,消極躲避社會交往;又或者是經常對各種事情看不習慣,憤憤不平,把自己灌醉自殘身體;更甚者沒有克制地縱慾行樂,今朝有酒今朝醉,不計後果的做事。這樣的行為多了,我們可能就是一種悲觀型的思想,需要我們及時調整了。
二、樂觀型的人,要活得溫柔堅定
樂觀型的人,自認為世界是美滿的,人間也沒什麼遺憾的事情;即便是有苦難痛苦,也是一直磨練人生的過程,將來一定是美滿快樂的結局。
有些哲學家試圖證實世界是美滿的,比如萊布尼茨、康德,但終歸苦樂之感,都是人的主觀感覺,又怎能代表了實際的世界,所以論證總不能立。
書中也把了觀的人,分為三類:樂生派、激進入世派、佚樂派。
樂觀派的人,很能看開世間的煩擾,感覺管好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小富即安,過好自己的生活就好;不會過多招惹其他是非,自食其力,與世無爭。
激進入世派喜歡與困難和不平的事做鬥爭,而且有堅韌不拔的精神,也樂於奉獻,有著強烈的追求欲望。但是一旦失意,也容易走入另一個極端,悲憤自殘。
佚樂派都是些紈絝子弟,墮落青年。他們心中百無聊賴,只有每日放縱佚樂,才能排解心中無聊。一旦沒有了樂子,反而舉手失措,很是惆悵。所以,有的人出名了,反而走上吸毒犯罪的道路,就屬此類。
三、超然型的人,要活得單純高貴
擁有超然觀的人,對於世間的悲歡離合都已經看開,心中沒有太過警醒也沒有太多悲傷。在他們眼中,萬物平等,一切都是虛偽的,只有生死才是最真實的。
面對苦難時,他們不曾畏懼,但又不像樂觀者那樣盲目鬥爭,也不像悲觀者那樣消極退縮。這是一種超凡的生活狀態,樂觀和悲觀的人,都把事情孤立地對待,只有這種超然的狀態才是一種豁達。
超然型的人,書中也分出了三類:超世入世派、曠達無為派、消閒派
能獲得如此超然自得,逍遙快活的人,現在或許不多了。或許人生能在安度晚年時,有一顆這種超然度世的心態才是一種福氣;而對於青年一代,在建設美好生活時,事事超然反而是不明智。
四、結語
每一種類型的人,無所謂絕對的好與壞;面對迷茫的生活,需要我們及時調整不同的人生觀,適可而止,才能看清世間的苦與樂,要不即便是樂也可能會生悲。
就像開頭提到的那名女子,她已經滿足了所有的基礎欲望,因為沒有及時調整心態,反而迷失了自己。若陷入悲觀的世界裡,將是更加迷茫;若是太過佚了,有可能走向墮落。
人生苦惱很多,有多是自己找的。我們是否有顆超然處事的心態,遇事不樂觀過頭,又不悲觀絕望;用一顆平靜的心做好自己本分,安寧、堅定、單純地過活,那人生還會有迷茫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