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彼得在沿海地區傳福音(使徒行傳9:32-43)
掃羅悔改之後,使徒行傳記載當時的教會有一段安定的時刻,以至於彼得就去到地中海沿岸地區自由傳福音。在呂大的一個地方,有一位癱瘓八年的信徒以尼雅,經彼得代禱醫治後就完全恢復了,所以神的話語及權能傳遍呂大和沙侖平原一帶的地方。之後,在約帕有一位女信徒名叫多加,為人善良,周濟窮人,但因疾病纏身,最終而死;當地信徒立即派人到呂大去請彼得來。彼得趕到後,獨個兒留在房裡跪下祈禱,憑著神的大能吩咐她起來。這使死人復活的神跡立時傳開,就有很多人信了主。為著福音的緣故,彼得在約帕停留,住在硝皮匠西門家裡。而神就是在這個時候在異像中指示彼得將福音帶到外邦人(首先是去到哥尼流的家)之地,就如經上所記因為神所分別為聖的,都不是俗的。
二、哥尼流見異象(10:1-8)
哥尼流是羅馬的百夫長,隸屬義大利營(即來自義大利的義勇軍),駐守猶太的省會西澤利亞。他是個虔誠的外邦人,篤信獨一真神,經常參與猶太人的會堂敬拜。一天申初,就在他按猶太人規矩祈禱晚祭的時候,神的使者向他顯現,告訴他神已悅納他的禱告和賙濟,並進一步吩咐他派人往約帕硝皮匠西門的家去,好邀請彼得上他家裡來。這是異像中對於哥尼流的指引,也意味著猶太人與外邦人之間借著福音應當打破隔閡。
三、彼得見異象(10:9-16)
經文中記載,第二天的午正,哥尼流的使者將近進城的時候,彼得在飢餓的狀態下禱告時看見異象,有一塊大布繫著四角從天而降,裡面盛載各樣走獸昆蟲和飛鳥,而且有聲音吩咐他起來宰了吃。彼得不敢違背律法中的飲食規定,堅決表示他不能吃俗物和不潔淨的物。所以有聲音清楚的對他說:神所潔淨的,你不可當作俗物。這樣一連三次,那縋下來之物才收回天上去。這個異像當時彼得並不明白,他只是有自己的經驗來判斷這異像,但後來他真實地明白了異像的意思。
四、彼得接待哥尼流的使者(10:17-23 上)
彼得正在猜疑不知道異象是什麼意思的時候,哥尼流差來的三位使者已經到來叫門,聖靈實時給彼得提示要他下樓見他們。這三位來者表明此次來這裡的目的,是奉命來邀請他到主人哥尼流的家用意後,於是,彼得主動邀三位外邦人留宿一夜,並預備次日與他們前去哥尼流的家裡。
五、彼得在哥尼流家中(10:23 下-33)
次日,彼得和同行的弟兄來到凱撒利亞,哥尼流及被他邀請的親屬密友正熱切地等候著他們。哥尼流一見彼得,就想要伏地拜他,但彼得立即拉他起來,說他自己也是人。並隨即說明他這次是進入外邦人的家,是違反猶太人的傳統,但是因為神已經透過異象清楚教導他:無論甚麼人都不可看作俗而不潔淨的,所以他才有勇氣來到這裡。與此同時,哥尼流向在場的人複述了四天前所見的異象,又向彼得表示他和他的親友已預備好要聆聽主所吩咐的一切話。
六、彼得的講道(10:34-43)
彼得開口講述,首先把內心感受說了出來:我真看出神是不偏待人。彼得從異象和現場環境學會了一個新功課,他立即抓住了神給他的帶領,將福音部分種族界限點明,因為這是神所悅納的。緊接著彼得講論拿撒勒人耶穌是萬有的主,祂被釘十字架,死後三天復活,都是神的作為。使徒都是這位復活主的見證人,受命要把福音傳開,見證耶穌是審判活人和死人且赦罪的主,就是神所立定的那一位。
七、外邦人接受聖靈(10:44-48)
經文中記載彼得講道還未講完,忽然聖靈降臨在一切聽道的人身上,就是那些外邦人且未受割禮被視為不潔的人身上,令彼得與他已受割禮的 同行者大感希奇。彼得既見他們說方言讚美神,與使徒在五旬節受聖靈一樣,便建議奉耶穌基督的名為這些人施行浸禮。彼得在異像與現實環境的應驗中,逐漸地明白神的心意,也知道福音是不受限制,舊的思想和舊的眼光終將過去,因為神是更新人生命的神。
八,結尾
彼得的異象可作為我們鑑戒,促使審查我們的信仰生活和行為是否仍存有無形的驕傲、先入為主或偏見。在以後的生活中,讓我們都作福音使者,以神的愛和眼光待人,切勿在神與人、人與人之間築起圍牆。
基督時報特約/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觀點僅代表作者立場,供讀者參考,基督時報保持中立。歡迎個人瀏覽轉載,其他公眾平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