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武漢趙向陽(原創)
司馬遷(前145年~不可考)
司馬遷說,「太卜之起,由漢興而有。」(《日者列傳》)
太卜為掌管卜筮最高官員,下屬官員多達185人。
《周禮·春官》載:
卜師(上士,掌龜卜);
卜人(中士、下士,太卜及卜師之助理);
龜人(中士、掌取、藏龜、治龜);
氏(下士,掌供灼龜之具);
佔人(下士,掌視蓍龜之兆卦);
筮人(中士,掌筮事);
太卜的主要工作內容,《周禮·春官宗伯》中記載得十分明確:
「掌三兆之法:一曰玉兆,二曰瓦兆,三曰原兆,
其經兆之體皆百有二十,其頌皆千有二百;
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其經卦皆八,其別皆六十有四。
掌三夢之法:一曰致夢,二曰角奇夢,三曰鹹陡,其經運十,其別九十。」
《易·繫辭》說:「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殷周之卜辭皆書契於龜甲之上。
一條完整的卜辭,包括6種內容:
1、署辭 加工及保管龜甲的人名,記錄在龜甲上,稱署辭。
2、前辭 佔卜日期(幹支)及佔卜人的名字,也要記錄,稱前辭。
3、兆辭 貞卜一事,常灼龜多次,故得兆亦先後之分,其次序也要用數字符號記錄兆旁,稱兆辭。
4、貞辭 所卜之事稱貞辭。
5、驗辭 是否應驗,加以記載,稱驗辭。
最後還有一項工作要做,「凡卜筮既事,則系幣以比其命,歲終,則計其佔之中否。」《周禮·佔人》)
系幣是將筮辭、結果、休咎應驗情況書寫帛上,附於卦象之後。
積累多了,則分類整理,成為易卦和爻辭雛形。
早在西周初期,這個系統整理工作就已完成,但西周中期尚無卦畫、爻辭, 易卦仍以數字表示,直到兩周交替之時,才增補進去。
經過長時期匯集、整理,歷經許多史官、筮者之手,大約東周之際,《周易》終於完成。文章來自 「現代易武漢學派」 公號 原創首發 抄襲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