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白手起家的創業青年到當選「中國十大改革風雲人物」,史玉柱只用了三年。從人人膜拜的英雄偶像,到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史玉柱也只用了三年。
在中國,很難有一個企業家經歷了這麼慘痛的失敗以後,還能東山再起,但是史玉柱做到了。而經過了巨人集團那過山車一樣的六年,他也一改以前的恃才傲物和鋒芒畢露,變得低調內斂了起來,而在經營風格上也成熟了很多。這或許,是那段慘痛的失敗所能給予他的最寶貴財富。
一、中國「巨人」的崛起
1992年,曾有一家知名媒體在北上廣等等大城市,對幾萬名年輕人做了一次問卷調查。其中一個問題是,「寫出你最崇拜的青年人物」。問卷一統計,第一名,比爾·蓋茨。第二名,史玉柱。
1982年,史玉柱以全縣第一名的成績考進了浙江大學數學系,然後又考到深圳大學讀研究生。畢業後,被分配到家鄉安徽省統計局當一個公務員。野心勃勃的史玉柱呆了幾個月後,毅然辭職——回家寫程序。
史玉柱發現,當時的電腦,因為設計、生產都在國外,漢化工作做得很不到位,運行起漢字系統很不方便。當時,單位買臺電腦,得花一萬多,完了後,還得再買一臺2萬塊錢的打字機,不然就沒法用。史玉柱就想,為什麼不編一套軟體,直接用電腦打字呢。就這樣,懷揣著這個創業的idea,9個月以後,漢卡M-6401誕生了。
史玉柱
1990年夏天,帶著這套軟體,還有東拼西湊借來的4000塊錢,史玉柱回到了深圳,準備開始白手創業。史玉柱在《計算機世界》雜誌打廣告。短短兩個月,史玉柱就淨賺了10多萬。史玉柱很快就把這筆錢一股腦兒地投到廣告裡,短短幾個月後,他就從一個懷揣10萬元的碼農,變成了一個低調的百萬富翁。
賺到了第一桶金以後,史玉柱再接再厲,搗鼓出了漢卡M-6402,一套文字處理軟體。新產品開發出來了,史玉柱帶著新軟體,從深圳搬到珠海,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名字很響亮,很霸氣,就叫「巨人」。
為了儘快地組織起巨人的銷售網絡,史玉柱大手一揮地宣布,全國各地的經銷商,只要訂購了10塊巨人漢卡,就可以免費來珠海參加巨人的銷售大會。他的部下們都勸他,說這門檻定得太低了,要知道辦一場大會花銷可不小啊。可他卻鐵了心,寧可自掏幾十萬,也要賠本賺吆喝。
史玉柱的豪賭又一次取得了成功。1991年,200多位經銷商熱熱鬧鬧地聚在珠海;第二年,巨人漢卡的銷量一躍成為全國同類產品的榜首,而且還在以幾何級數增長。接下來,巨人集團又接連開發出了傳真卡、財務軟體、防病毒卡、中文手寫電腦、中文筆記本電腦等等一系列產品。
二、 爛尾的「中國第一高樓」
1992年,剛剛創立1年的巨人集團可以說是風光無限。春風得意的史玉柱決定建造巨人大廈,作為集團總部的辦公樓。
對於巨人集團來說,要實現辦公的功能,15層足矣。可在內部研討的時候,有人提出不如建18層,吉利;又有人反駁說,18層聽起來和地獄似的,不如建19層。一來二去,研討到最後,定在了38層。
在當時,要蓋一座 38層的大廈,大概需要2億元的資金,工期在2年左右。這對巨人集團來說不是一筆小錢,可也在承受範圍之內。可讓人沒想到的是,在接下來的一年多時間裡,大廈的高度設計卻是一變再變。
先是1992年下半年,一個領導來視察,到巨人大廈的工地轉了一圈以後,說:這個樓的位置很好啊,光自己用可惜了,為什麼不索性蓋得高一點,做地產開發呢?就這一句話,讓史玉柱改了主意,把38層改成了54層。
接著又有消息說,廣州要蓋全國最高的樓,定在63層。有人就攛掇了:咱巨人不蒸饅頭爭口氣,得把他們比下去,為珠海爭光啊!史玉柱一想,確實,自從巨人集團成立以來,珠海市政府一直都大力扶持。別的不說,就說這次蓋巨人大廈,土地的轉讓價也是一路從每平方米1600元一路降到了350元。飲水要思源,知恩要圖報啊。就這樣,巨人大廈又從54層變成了64層。
可這還沒完。傳來消息說第二年江澤民主席要蒞臨視察,史玉柱一拍腦袋,又往上加了6層。最後,巨人大廈定在了70層。
大廈變成70層,層數翻了1倍,可工期卻增加了2倍,成了6年,而需要的資金量更是增加了5倍,到了足足12億元。
這麼大一筆錢,從哪裡來?史玉柱有自己的一套「零負債理論」。他覺得貸了款、欠了債,你就成了銀行的孫子,處處得求著人家,不行。於是智囊團們想出了一招:賣樓花。什麼意思呢?就是在蓋樓之前,先往外預售一部分,拿一筆定金。這樣,一邊蓋房子,一邊賣房子,資金壓力不就小了嗎?
1993年,整個中國的經濟已經過熱發展,只要是個房子都能賣出去。像珠海西區別墅,光樓花就賣出了十多億。等到1994年巨人大廈開始賣樓花的時候,國家已經開始宏觀調控,可就算是這樣,史玉柱還是一下子圈進了一個多億。
可誰也沒有想到,樓花才剛剛發完,巨人集團的命運就迎來了劇變。而這座曾經被寄予厚望,想要衝擊「中國第一高樓」的巨人大廈,直到今天都還爛尾在矮矮的兩層。
三、巨人集團二次創業
1993年,西方國家向中國出口計算機的禁令失效了,以北京中關村為代表的中國電腦市場一片風聲鶴唳。
確實,當時中國的計算機行業才剛剛起步,可像康柏、惠普、IBM等等一批國外的競爭對手卻已經發展了很多年,要論技術論財力,那都是天壤之別。他們進軍中國市場,那就像狼群進了羊圈,本土企業毫無招架之力,只能任人宰割。
而像巨人,雖然銷售額做到了好幾個億,可是畢竟才成立沒幾年,主打的產品還是漢卡和桌面印刷系統,市場不夠廣,品牌不夠硬,技術也不夠牛。唯一能說的,就是「國產」兩個字。
史玉柱的目標就是讓巨人做中國的IBM,扛起發展民族工業新經濟的大旗。可是人家真正的IBM來了,巨人又打不過,怎麼辦?那就轉移陣地。
1994年8月份,史玉柱在全體員工大會上提出,巨人集團要進行「二次創業」。也就是說,擴張新產業,走多元化經營的路子。什麼新產業呢?史玉柱瞄準了當時如日中天的保健品。選中保健品,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個是市場大。再一個是利潤高。1994年,全國保健品市場的銷售總收入達到300億元,還沒有國際品牌的競爭。
史玉柱當時宣布,進軍保健品和藥品行業,要花5億元,在1年內推出上百個新產品。
用新業務的擴張來重新激發公司的創業激情,利用現有的品牌優勢來快速獲得大量利潤,緩解電腦行業遇到的發展阻礙,這個思路是沒問題的。可是在執行上,史玉柱卻犯了一個大錯,那就是新業務和老業務之間,沒有做好資產和管理上的剝離,結果只要一個出了問題,整個公司都得遭殃。
四、債務危機全面爆發
確定了要進軍保健品以後,巨人集團很快就推出了第一款兒童保健品「腦黃金」。廣告語氣壯山河:「讓一億人先聰明起來」。其實就是化用了鄧總設計師的那句,「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深入人心的廣告語,加上巨人的品牌效應加持,很快,腦黃金的銷售額就達到了幾個億。
有了腦黃金的成功試水,史玉柱的豪賭天性又一次暴露無遺。他親自掛帥,策劃了「三大戰役」活動。整個集團仿效軍隊的建制,搞了什麼總指揮部、八大方面軍,各級總經理的頭銜也改成了「方面軍司令員」「軍長」或者「師長」。
架勢拉開,人馬聚齊。1995年5月,史玉柱一聲令下,巨人集團一口氣推出了10多款軟體,10種藥品和12種保健品。與此同時,巨人集團砸了1個億,讓全國上百家主要報紙上面,都整版地登著巨人集團的廣告和新聞;並往各地市場派了幾千名營銷人員,讓巨人的產品在最短的時間裡出現在全國50萬家商場的櫃檯上。
那這樣一番「閃電戰」下來,各地分公司也紛紛管總部要貨,短短15天,訂貨量就突破了15億元。可這訂貨量,不等於市場銷售量。過了兩個月,史玉柱這才發現,回款速度太慢了,產品好像賣不動,於是不得不「暫停整頓」。
可這時整頓也晚了。在「三大戰役」之前,巨人的財務狀況其實還算不錯;可「三大戰役」一搞,貼了1個億的啟動費不說,還得給兩三千號員工發工資,流動資金就不太夠用了。
更捉急的是,儘管這邊市場在停滯,利潤在下滑,可那邊巨人大廈還得繼續施工,不斷砸錢。當時巨人在大陸的樓花買賣協議裡頭規定,大廈到1996年底要完成一期工程,也就是底下的20層;否則巨人不但要退還定金,還得再給予經濟補償。
於是,為了避免樓花違約,史玉柱不得不從保健品這邊抽調資金,去填巨人大廈的窟窿。可保健品這邊的資金本來就有困難,結果是拆了東牆補西牆,到最後兩頭都沒落到好。
1996年9月,大廈終於完成了地下部分的工程,可就在這時,巨人集團的財務危機也全面爆發了。
五、公關不力巨人終破產
隨著三年之約越來越近,大廈工程停滯,投資人來鬧,史玉柱沒有做好危機公關,被媒體大肆報導負面消息。更糟糕的是,巨人之前在廣告營銷的時候,詆毀競爭對手娃哈哈的產品含有激素,會引發各種現代兒童病,結果被娃哈哈告上法庭,不僅賠了200萬,還在新聞發布會上公開道歉。從此,巨人在公眾心目中的形象更是萬劫不復。
有些部下就勸史玉柱站出來澄清謠言,讓大家恢復信心。可史玉柱卻不願意,他說,不用去找記者,我們的名聲已經壞到不能再壞了,找記者還能有什麼用呢?就這樣,史玉柱輕易地放棄了最後一次和社會溝通,獲取同情和救援的機會。
但實際上,巨人那個時候的狀況遠遠沒有媒體說的那麼糟糕。雖然巨人大廈確實缺錢,可是最慢最花錢的地下工程已經完成了,只要再來1000萬就能重新開工。按照當時的蓋樓速度,5天蓋一層,就算沒法如約交付,可只要樓一天天地高起來,投資人心裡也會踏實不少,矛盾也就不會那麼激烈。
那這1000萬算多嗎?對於資產規模已經有5億的巨人來說,並不多。想當年,巨人最輝煌的時候,光青島一個分公司,一個月就能交上來1000萬。而現在雖然已經沒有現金可用了,可帳上還趴著3個億的帳款沒收上來呢。據史玉柱估計,其中能收回來的至少有1.2億。
可壞就壞在,光你內部清楚怎麼回事兒,沒用,現在全國人民都相信你要倒閉了。結果巨人的產品沒人買了,骨幹員工一批接一批地走了,經銷商的帳也賴著不還了,甚至在各地分公司,經理、員工侵吞公產的比比皆是。
史玉柱想問銀行貸款,銀行卻袖手旁觀;求助地方政府,可政府既不能命令銀行放貸,也不能讓媒體閉嘴,更不能讓樓花投資人放棄賠償,商量來商量去,最後也沒能拿出個建設性的方案。
看來自己是保不住巨人集團了,史玉柱又提出了一個重組計劃,轉讓巨人大廈80%的股權,再歸攏歸攏幾個比較成功的保健品,重新啟動市場。可是接連談了十幾家,都沒有談妥。最終,巨人集團還是沒能渡過這個難關,而史玉柱也暫時消失在了公眾的視野當中。
但大家可能沒想到的是,巨人集團一直沒有申請破產。而史玉柱背著2.5億元的債務,帶著二十幾個不離不棄的員工,離開了珠海這塊傷心地,悄悄地組建了上海健特生物科技,主打產品:腦白金。
靠著腦白金,2001年史玉柱收購了當年巨人大廈的樓花,還清了舊債。後來,他又成立徵途網絡,後來改名叫巨人網絡,首創了遊戲免費、裝備收費的遊戲模式,也是一炮而紅。
編輯|涼山
排版|涼山
路上讀書:全球名校博士30分鐘精讀一本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