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裡經常發生這樣的事情。同事接打電話時候說的是普通話,幾乎都是公事。如果是噼裡啪啦,讓人聽不懂的方言,就是家裡私事。
方言雖然不是外語,不是本地人卻是很難聽得懂。別人說方言我是一句聽不懂,當我說方言別人最起碼能聽懂98%。畢竟我們宿州靈璧話屬於「中原官話」。當然也有別人聽不懂的地方和我一起來了解一下。
比如:西紅柿(洋柿),鐵釘(洋釘),鐵鍁(洋鍁)等,但洋蔥我們的叫法就比較形象了,我們那叫它「大頭蔥」,相比小蔥確實頭很大。
還有小麥我們那裡叫做「小mei(這個mei讀音在二聲和三聲之間,讀的時候,mei字急停,沒有拖音。)」;玉米,南方有叫「苞谷」的在我們宿州靈璧讀音「大shushu(偏向熟字音)」。當然有「大shushu」,就有「小shushu」它的書面名稱比這好聽「高粱」。
最難理解的可能是紅薯的叫法「beiyu」我試讀了好幾遍,這個bei音調好像不屬於四個聲調中,yu音就是第四聲。
然而有一個菜的叫法在杭州最讓人誤解那就是土豆,我們那裡叫它「地瓜」。但在杭州這裡超市和菜市場了還有個叫「地瓜」的東西,學名「涼薯」。真不知道兩地的「地瓜」誰是李逵誰是李鬼。看學名都是帶「薯」字,俗名都叫「地瓜」也就可以理解了。你們說是不是啊。
記得在安徽六安上學時候,在學校食堂,讓食堂阿姨給我打一份「地瓜」的時候,那阿姨直接懵了。隨後滿是疑惑地問我:「冬瓜?南瓜?茄子……」,當時我也大腦死機,沒想起它的學名,也沒用動作指出具體是什麼。就是那麼阿姨說一個菜,我否定一個。幸好菜的種類不多。我還是打到了一份「土豆絲」。
除了蔬菜糧食很多生活用品的叫法也很是特別。比如說擀麵杖,我們那邊根據擀麵杖的大小分布叫做「大擀軸,小擀軸」。一般擀麵條的是「大擀軸」,擀餃子皮的用「小擀軸」。平常最常用的毛巾稱呼為「手扶子」;還有洗菜籃我們那邊叫「饃筐」,估計是經常用它來盛大饃而得名。
除了這些物件的名稱與眾不同,還有就是一些動作類的。比如我們說「下湖」。千萬別把這個「湖」理解成湖泊。在我們那「下湖」表示「去田地裡幹活」。
「dei/dui火」我自己也分不清具體什麼音,但聲調是第四聲。這個表示點燃的意思,也可以理解為點火。但在我們哪裡儘量不要說「點火」。因為我們那邊辦喪事的時候,執事在有親人來祭奠死者的時候會喊「點火……」表示「點火上香,祭奠逝者。」
最常見可能是這一句「你可kei飯嗎?」,這表示「你可吃飯嗎?」。是兩人見面打招呼的第一句話,類似「你好」。用筷子夾菜,我們叫「dao菜」,一般第一次到我們那裡,家裡人做一桌飯招待的時候,說得最多的話就是「dao吃,別客氣,來dao這個……」。
當然還有很多我們宿州靈璧方言,我就不再繼續寫了,太費勁了。我可做不了這個學問,歡迎大家說說自己家鄉有趣的方言。雖然咱們靈璧縣北,縣南口音差別也不小,還是請看到文章的老鄉留言補充。